APP下载

孟昶好文化,重中医药

2023-05-30陈舒

文史杂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孝道

陈舒

摘 要:后蜀孟昶虽是亡国之君,但他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文化上却有较大影响与贡献,如刊刻石经,首创春联,制作官箴,编《花间集》,创办翰林画院,等等。孟昶有孝道,又懂中医药。他令韩保升等取《新修本草》及《图经》参校删定并增注释,编辑了《蜀本草》。

关键词:中华建设;孝道;《蜀本草》;十八反

大型中医词典《中医词典》“孟昶”条说:

孟昶(919-965年) 五代后蜀皇帝。初名仁赞,字保元,孟知祥第三子。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人。好方药,母有病,屡更太医不效,自制方饵进之,遂愈。群臣有疾,亲召诊视,医官钦服。曾令翰林学士韩保升等取《新修本草》并《图经》参校删定,稍增注释,成《蜀本草》,即《重广英公本草》……

这段文字,表述了几个意思:孟昶对母亲非常孝敬;孟昶懂中医药;孟昶下令编撰《蜀本草》。这几件事情,值得一论。

一、孟昶重视文化建设

孟昶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后蜀的末代皇帝。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他在中国历史上是有较大影响的。这不是因为他的前期勤政后期奢侈,也不是因为他与花蕊夫人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是因为他懂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他在位32年,适逢中原战乱,蜀境内少有战事,经济发展,在这个背景下孟昶做了好几件在中华文化史上影响极大的事情。其中重要者有:

刊刻孟蜀石经。“十三经”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经典。其从春秋战国初始,到南宋终成洋洋大观。在这一过程中,后蜀孟昶对儒家经典的传播,拥有突出贡献,即下令刊刻了“十一经”,这就是后人所称“孟蜀石经”。它在唐代《易经》《书经》《诗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仪礼》《礼记》《周礼》这“九经”的基础上,排除了唐代拟增加的《孝经》《尔雅》,只补《论语》,又增入《孟子》。其后,南宋大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官方认可、人们熟知的“四书”。儒家的十三部文献在此时才正式确立了核心经典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是孟昶让《孟子》首次跻入儒家诸经之列。他摒弃《孝经》《尔雅》的做法也为儒家学者所理解。

首创春联。孟昶好学能文,其《玉楼春·与花蕊夫人夜起》很有意境,是公认的好词。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是华人过春节重要标志的春联就是他开创的。《蜀梼杌》载:

蜀未归宋前一年岁除日,(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是联为有记载的我国最早的春联。

制作官箴。孟昶当政时,鉴于前朝国君王衍因吏治腐败而亡国的前车之鉴,为促进国家长治久安,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制作了《官箴》,共24句96字: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

政在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

宽猛所得,风俗可移。毋令侵削,毋使疮痍。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

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为尔戒,体朕深思。

孟昶将“官箴”颁于全国,目的是让官员们“历历在目”,时刻牢记,以期“隐惕于其心”。明清以后的官署衙门大堂都必须立有的16字“戒石”——“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就来源于孟昶的《官箴》。

编《花间集》,创翰林画院。孟昶很注重中华文化的保存。他命卫尉少卿赵崇祚编《花间集》,搜录了晚唐至五代18位词人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他创办了翰林画院这座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画院,延请了50多名蜀中著名画师驻院作画。他在音律方面也很有研究,现今流行于台湾的“南管”音乐,据说就是他命人制作的。描写宫廷后妃、宫女生活的宫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朵奇葩。在孟昶支持下,后蜀女词人的宫词得以大放异彩。

孟昶所做的这些事,在《新五代史》卷六十四《后蜀世家第四》,《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六《僭伪列传三》,《宋史》卷四百七十九、列传第二百三十八《西蜀孟氏》,《十国春秋》卷四十八至卷五十七《后蜀》等史籍中均有详细记载。这说明史学家非常认可孟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二、孟昶颇讲孝道

“百善孝为先”,儒家最重孝道。《论语·为政》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讲,如果“孝”仅仅是能够供养照顾父母,那么与家中也有人供养、照顾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怎么可以分辨这两者呢?

孟昶与母亲李氏感情极深。李氏原为后唐莊宗李存勗登基前的嫔御,后被赐给孟知祥。知祥镇守蜀地时,李氏与其子孟昶一同入蜀。李氏初封夫人,后进贵妃,到孟昶称帝后,尊为皇太后。

李氏明辨是非识大体,有识人之明。她发现孟昶用人失当后,即指出:“我昔见庄宗跨河与梁战,及先帝在太原时平二蜀,诸将非有大功不得典兵,故士卒畏服。今王昭远出于厮养,伊审征、韩保贞、赵崇韬皆膏粱乳臭子,素不习兵,仅以旧恩置于人上,平时谁敢言!一旦疆场有事,安能御大敌!以我观之,惟有高彦俦是太原旧人,终不负汝,自余无足任者。”后来北宋灭蜀之际,证实李氏确有眼光,因为唯有高彦俦以身殉国。

后蜀被灭,李氏随孟昶入宋。宋太祖以礼相待,数命其肩舆入宫,送之以汤药,厚加赐赍,称为“国母”。孟昶死后,李氏未落泪,且以酒酹地:“你不能死社稷,贪生以至今日。我所以忍着不死,是因为你在。现在你已经死了,我还活着做什么!”她遂绝食数日,在孟昶之后而登遐。

孟昶对李氏极孝顺。当“母有病,屡更太医不效”时,“好方药”的孟昶即“自制方饵进之”。彼时他检点医书,自拟方药,其母服之“遂愈”。而当“群臣有疾”,孟昶亦“亲召诊视,医官钦服”,一时颇有医名。

三、孟昶下令编辑《蜀本草》

懂中医药的孟昶在位期间,深感《本草》已经落伍于社会,遂下令“翰林学士韩保升等取《新修本草》并《图经》参校删定,稍增注释”,编辑成《蜀本草》。

韩保升的生平籍贯史书无载。既然他能出任翰林学士,又能被孟昶指定牵头主持《本草》编辑工作,那么,其在中医药方面,应该是有造诣的。《古今医统大全·历世圣贤名医姓氏》说:“韩保升精医,详察药品,释本草甚功。所以深知药性,施药辄神效。”

韩保升奉诏后,与诸医详察药品形态,精究药物功效,以《新修本草》为蓝本,参考多种本草文献,予以参校、增补、注释、修订,终成《蜀重广英公本草》(简称《蜀本草》)共20卷,后附《图经》。孟昶亲自为该书作序,并刊行于世,服务社会。

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第一部药物典籍是唐代的《新修本草》,《蜀本草》就是在它的基础上重新增补扩大而成的。《新修本草》是唐代英国公李勣负责,由苏敬等20余人共同修定的,故《蜀本草》原名《蜀重广英公本草》,就是述其渊源。

《蜀本草》全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其一,对唐代《新修本草》全部文字的照录。其二,对《新修本草·图经》部分内容的选用。其三,在内容上予以增益注释。例如,新增了许多药物,它们大多是蜀地特产或蜀地有分布者,如地不容、辟蚘雷、灯笼章、山胡椒、金樱子、马齿苋、续随子等,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四川医家在这方面的用药经验。

《蜀本草》的内容较《新修本草》更为详尽,更为准确。它对于每一种药物的名称、产地、形状、特征、性味、功能,都詳加考核,务求正确,逐一加以注释;又以图画方式描绘了药物的形状。它还把唐以来两百年间中医药发展的新成果都收纳进来。

在体例上,《蜀本草》仿照的是《新修本草》,在这种意义上,它也可以说是《新修本草》的修订版,当然同样具有国家药典的性质和特色。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一《历代诸家本草》中评价《蜀本草》“颇详于陶、苏”。这里的“陶”指南朝梁时的陶弘景,著有《名医别录》;“苏”指苏敬,是《新修本草》的重要撰稿人。

可惜,由于五代末至宋初战乱,后蜀灭亡,导致《蜀本草》原书亡佚。不过,其文多为北宋时修订的《嘉祐补注本草》、唐慎微的《重修政和类证本草》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采录。

《蜀本草》作为中医药专著,其中有不少食疗的内容。例如对鳢鱼(又名黑鱼,俗名乌棒)的功效、制作、食后反应都叙述得颇为详细,指出:“下大小便壅塞气。又作鲶,与脚气、风气,人食之,效。又以大者洗去泥,开肚,以胡椒半两,切大蒜三两颗,内鱼腹中缝合,并和小豆一升煮之。临熟,下萝卜三五颗如指大,切葱一握煮熟。空腹服之,并豆等强饱尽食之。至夜,即泄气无限,三五日更倾下一切恶气……”这些记载说明,巴蜀在当时已经很盛行食疗了。

尤其值得称颂的是,韩保升等在《蜀本草》里对前人本草中的药物配伍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提出了后世所说的“ 十八反”。

中药有相反之论,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例》中,有“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云云。不过其虽道出用药须注意药性,但具体内容与根据却语焉不详。

《蜀本草》在注《本经·序例》时,则清晰地说明:《本经》载药“凡三百六十五种。单行者七十一种,相须者十三种,相使者九十种,相畏者七十八种,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相杀者三十六种。凡此七情,合和视之”。据查,后世所说的中药“ 十八反” 即源于《蜀本草》的这一统计数字。

作者:成都艺术职业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孝道
情景剧《时间都去哪了》
大学生践行孝道的途径探析
搭建孝道教育与实践平台,探索校园文化育人新途径
塑成作为伦理主体的父母与子女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孔子哲学思想中的孝与仁
浅谈中学生的孝道教育
用美德丈量人生 将温情遍洒人心
绝对“孝道”有悖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