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书法探析

2023-05-30王耿晨

大观 2023年2期
关键词:艺术特点

王耿晨

摘 要:在中国书法史上,苏轼是一位极具个性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仕途坎坷,颠沛流离,宦海沉浮,终不得志,但在书法领域颇具盛名。在其一生中,曾先后写下《黄州寒食帖》《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与其他书家书风大不相同的多篇名帖,其用笔之精妙,结字之奇险,用墨之浓淡,意境之高远,在历代书法作品中堪称一绝,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艺术瑰宝。在这些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洒脱、旷达与天真的性格,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苏轼书法;艺术特点;艺术成就

一、苏轼的人生经历

苏轼,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画家。苏轼从小就接受着十分严格的教育,在父亲苏洵的要求下每天刻苦背书。嘉祐二年,苏轼首次前往京城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考试中,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获得了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但欧阳修却误以为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便使苏轼的文章只得了第二名。在了解实情后,欧阳修极为震惊,称赞苏轼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当苏轼正要一展宏图时,家中接连传来噩耗,他与弟弟苏辙二人只得回家为父母亲接连守孝六年。在他再度还朝之时又恰逢王安石变法。苏轼及众多与他持有相同意见的师友,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元丰二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后,立即向皇帝递交《湖州谢上表》以行公事,却因在文章中夹带对新政的不满而被新党指责为“愚昧朝野,狂妄自大”,并在苏轼的众多诗文中,挑选出一些他们觉得有讽刺意味的话,在满朝文坛引起轩然大波。同年的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仅仅入职了三个月,便被御史台的官员捉拿,押送回了京城,此案涉及人数众多,被称为“乌台诗案”,这也是直接导致苏轼人生发生重要转折的关键时间点。在此案之后,苏轼被贬,并且坐牢三月有余,数次濒临死亡。幸亏高太后、王安石等人极力劝阻神宗才使得他免于死刑。

出狱以后,苏轼的人生跌入了谷底,变得心灰意冷。为舒缓心情,他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来寄托思想感情,所以说黄州也算是他的福地。苏轼人生中最杰出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也正是因为这些作品,他才能屹立于文人之巅。直到元丰七年,苏轼才离开黄州。

宋哲宗即位后,新党遭到打压,苏轼被召还朝。然而,回归朝廷不久后,他就因痛斥旧党在政治上所表现出来的腐败,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抵制,导致再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得再度自求外调,在途中多经磨难后终于抵达杭州。在苏轼到杭州的第二年,他不断改善民生,做了很多有益于百姓的事情,例如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开除葑田,再把西湖中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长堤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苏轼在杭州虽然过得很惬意,但在十年之内还是屡被贬谪,最终到了海南岛儋州。儋州被他当作了第二个故乡,他在那里开办学校,创立学风,很多人都愿意从遥远的地方来到儋州向苏轼求学。因此,苏轼被认为是儋州文化的先驱者和播种者,人们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元符三年四月,苏轼获特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于常州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二、苏轼的书法创作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苏轼的书风极其丰富,取法广泛,且不同时间变化较大。

《治平帖》是苏轼早期的信札类作品,整体字形偏扁,点画以平正为主,笔的轻重变化小,较为平稳,笔法细腻,字体研美。帖中每个字都精妙绝伦,字里行间流露出风流之气,将苏轼的风格展示得淋漓尽致。赵孟頫将此帖誉为“世间墨宝”,并称赞其“字画风流韵胜”。

苏轼中年时期的代表作为《黄州寒食帖》,这是他受“乌台诗案”的影响之后,于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四月寒食节所作。诗中的字迹,既苍凉又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一气呵成,几乎达到了“心手相畅”的境界。元朝鲜于枢更是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全帖呈现出苏轼独特的造字手法,不以笔法为用,而以点为本,以笔墨为基础,但其技法丰富,后世之人多推之。有人评价苏轼的字“多病笔”,他的字虽然胖,却仍能显示出“胖瘦各有度”的自信,这也是他的阅历和修养的积累所致。“石压蛤蟆”的字形与“尚意”的潇洒性格相遇,从而塑造出了世世流传的《黄州寒食帖》。此帖落笔沉稳,其中一笔一画,一提一按,一转一折,行笔肆意,笔法自然,线条简洁,刚劲有力,收笔流畅,独树一帜,体现出苏轼用笔多为侧锋的特色。就其结体而言,《黄州寒食帖》的字以横势为主,体势宽广,变化万千。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参差不齐,大小不同。近看,前三排的结字多是平直的;第四、第五行的结字结构紧凑,笔画粗壮,风格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到了“萧瑟”二字,笔锋舒展,字形宽广,正斜交错,有很大的反差,这在宋人之前的书法中,是很罕见的。也正是这样的对比,才能反映出苏轼写诗时的心情变化起伏。在章法上,《黄州寒食帖》行距间相隔较宽,字间距略小,但在空间和结构上的变化却很有规律。其中“年”“中”“苇”“纸”都有长笔画线条,一方面增加了纵向空间的延伸,另一方面,四字之间的交错排列也使得字迹随之起伏,整体的韵律感得到增强,一波三折,令人回味无穷。

到了晚年时期,苏轼的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充分表现了苏轼的“侧锋”的特点,即在写字时,不能只用中锋,而要使笔锋与纸有一个角度,笔锋偏斜,使字呈现倚侧的姿态。但苏轼写出的用笔不显得软,结构也不松散,恰恰形成笔锋刚健、结体紧凑的气象。整个诗帖以古拙著称,气韵飘逸,气势磅礴,是极能体现苏轼风格特点的佳作。

三、苏轼书法的艺术特点

(一)用笔丰腴,用墨肥润

苏轼的字,首先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豐腴。相比瘦金体以瘦著称,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用笔丰腴是其书法技法的主要特点之一,尤其在行草书中,往往以“骨力”与“丰腴”相结合,即在笔画中表现出筋骨之力,以达到其气韵生动、遒劲丰腴的艺术效果。这一点具体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横细竖粗。苏轼的书法一般横画较细,特别是长横画,求其筋骨而少肉;竖画用笔基本上铺毫较多,比较肥重。这样整体看来,就形成了横向空间较密、纵向空间较疏朗的视觉效果。二是撇肥捺厚。撇画中,短撇较为厚实,长撇要么起笔较重,要么收笔较重,笔速较缓,尤其是在撇和捺担任主笔的单体字里,更加明显。三是转折自然,不留痕迹。苏轼的字转折用笔,一般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用笔圆润,切锋极少,毫无绝壁林立、斧凿刀砍的生硬感;第二个特点是善用藏锋,转折用笔大都深藏于笔画中,不露痕迹。四是用墨黑厚。苏轼的字首先是漆黑发亮,赵孟頫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其次,他用墨浑厚,纵观苏轼各帖,极少有飞白和枯笔出现,用墨酣畅淋漓。

(二)结字扁平

在苏轼以前,除隶书字形外,极少有人使用扁平的结构,像是欧体或颜体都以竖长作为主要形态。而苏轼在书法中多取横向之势,并以结字扁平作为主要的特点,这一点在他的行书作品中有较为夸张的体现。这就说明在处理的时候,就字形而言,应该横画较长,竖画较短,撇捺较长。就用笔而言,凡是纵向用笔一般起笔、收笔较重,藏锋较多,看起来笔画虽短,但短粗有力,字形稳重、端庄,字字丰润;凡是横向用笔一般露锋较多,与其他笔画承接转合,连带相缠,潇洒流丽,绚烂多姿。

(三)大小悬殊、轻重有致

这一点在苏轼的字中尤其明显,字与字之间常常用笔轻重对比强烈,致使字体产生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如《李太白诗仙卷》中的“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一句,字形一大一小,错落有致。“只知雨露贪,不闻零落尽”则是按组分布,几个较重的字后衔接几个较轻的字,轻重搭配,同样能表现出一种节奏感。

(四)左突右撞

这是指苏轼在书写时,章法上常横向布局,取左势或右势,来回变化,跌宕起伏。这也在《李太白仙诗卷》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此作品横向取势,变化明显,比如第一句“朝披梦泽云”,“朝”字左顾,“披”字右盼,“梦”字复左顾,“泽”字复右盼。至此卷的后半段,这种趋向变化更是夸张明显,加上连带牵丝、浓淡、欹侧、大小变化,绝妙无比。著名诗人施宜生谓:“颂太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

(五)妩媚天真

黄庭坚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那种雍容华贵的气质,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没有半点矫揉造作的味道。再加上浓墨和偏扁的字形构造,看起来就像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女子,不会觉得陌生,反而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这一特色,既与苏轼深厚的人文素养有关,又与宋体“尚意”的时代特色密切相关。文人墨客以书画为媒介,追求个性的流露,而苏轼则被认为是“尚意”的先驱。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明白苏轼为何在其遗作中以书信、即兴诗词为主要内容,很少会对前人及别人的诗词进行有意识的摘抄录用。因此,在苏轼的书法作品中,他对书法“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意而已,以其不求售也,故得之自然”的理解,也得到了印证。

四、苏轼的艺术成就

(一)领导宋代书法创新改革的实践者

宋代书法家大多重视继承唐代书学,并且过多地对颜真卿、欧阳询等人的书法进行模仿,因此宋代初期的书坛比较僵化、刻板,未能摆脱唐代书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凭借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感悟,开创了一种新的书法形式。他打破了王羲之、颜真卿的笔法禁锢,创造出一种可以任意倾斜的形式,使书法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可以很好地抒发出人的个性。他还在碑刻的学习中敢于创新,将帖的结构融入碑文,显得字字严谨缜密,从而开创宋代碑刻的一种新风格。因此,在苏轼的书法作品中既能感受到帖学的影子,又能看到碑学的遗风,这也使他的书学思想更加完善,最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书法风格。

(二)宋代书法大师居功至伟的伯乐

当代熟悉又推崇的米芾,就是苏轼首先举荐出来的。元丰五年,苏轼已是名满天下的文坛、书坛泰斗,米芾带着作品以崇拜者的身份专程到黄州去请求苏轼品评指导,苏轼便称赞他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将米芾抬到了比肩钟繇、王羲之的地位,这无疑是对一位青年书法家的巨大激励。而“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八个字,也成了米芾身上近千年最著名的书风标签符号。

(三)经典书学思想的推广者

苏轼在汲取传统文论观点的基础上,赞同“书品即人品”这一书学思想,他的“以人论书”是将书品和人品联系起来,强调人品和书品的对应性,重视二者的辩证关系。在他的著作中,经常提到人的善、恶、美、丑及君子和小人。这看似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了书法的美学范围,并与书法的美学格格不入。但实际上,这也是苏轼书法的一大妙处。他把这种非特定的气质、气度、韵味等特点与书法的抽象性质结合起来,进而使其生发为“书如其人”的重要审美特质,为我国书法美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四) 宋代尚意书风的首位倡导者

苏轼对于自己书法的定位是:“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轼与大部分书法家都不大相同,他的内心世界、处事行为都与书法实践、书学思想高度统一,高度契合。苏轼在其书法创作中表现出的是一种精神自由、无拘无碍、放达超逸的状态,他不像一般书法家那样刻意追求一种特定的风格与样式,而是任性情发,其书风呈现出与文人书法截然不同的面貌。正如《宋人轶事汇編》中所记述的他的自白:“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苏轼的书法能反映出他的人生态度,折射出他的人格。他的书法,与他的人生一样,充满了坎坷。作为一个天才,一个有着卓越成就的文人墨客,在经历过种种磨难之后却依然能在艺术上取得一定成就,这是多么让人感叹的事。因此,能读懂苏轼的字,也就读懂了苏轼。

参考文献:

[1]宋聪.苏轼书法的艺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阐述[J].今古文创,2021(8):106-107.

[2]戚荣金.论苏轼的“以人论书”观:兼论“切时如需”的书学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24-131.

作者单位:

西安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特点
浅谈工笔女画家蒋采萍的绘画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浅析李清照词的语言艺术特点
河南筝曲《汉江韵》的艺术特点与演奏
浅谈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播机制
“出世”“入世”中的徐渭
现代舞的艺术特点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