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态文明教育价值、困境与对策

2023-05-30黄友慧崔显艳张淑芬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职

黄友慧 崔显艳 张淑芬

摘  要:高职生态文明教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行动指南,是培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力量的有效途径,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个人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访问等方法对高职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生态意识“高认知、低实践”,教育目标“高要求、低关注”,教育体系“多要素、无体系”的现实困境。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出丰富的载体、多样的教育方式、新兴的循环教学模式和完备的生态文明教育条件等策略,为新时代培养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高职学生。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职;教育困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6-0164-04

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弊端逐渐暴露,生态危机早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冲突进行理性反思的结果,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思考。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以掌握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世情国情等生态文明理论认知为基础,使受教育者掌握生态客观规律,认同生态文明理念及认可生态价值观,培养在生态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中自觉参与、主动担当的生态责任感,并上升为对生态文明行为的认同,进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一、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

(一)高职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972年世界第一次环境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的千年大计,将其融入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项建设之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担负着引领其他建设的使命。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是先进思想和新理念的摇篮,承担着推动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任务,以社会热点问题为生动鲜活的教材,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新一代大学生,对引领人类社会走出生态危机困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其中高效生态节约型校园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性危机,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其深层根源在于人,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是为了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其好将惠及全民,其坏危及全民生命安全、全社会经济发展。只有全社会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教育是以培养人为出发点和目的的社会行为,其在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关键作用。职业院校作为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的重要力量,应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文明健康消费观的社会发展储备人才。

(三)高职生态文明教育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郭永园教授强调:“生态兴”要以“教育兴”为基础,“生态文明”必须以“教育强国”为支撑[1]。在高职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感和危机感[2],利用生态文明教育激发大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式,是高效、极具说服力、感染力的新体系和新方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是高职学生践行生态发展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将责任内化于心、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困境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教学内容起步较晚,高职院校有着和普通高等院校明显区别的学校定位和培养方向,但在全面实施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的方向上一致的,我国高职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着现实困境。

(一)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高认知、低践行”

2021年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中显示,公众普遍存在較强的环保责任意识,且在历年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出明显的提高趋势,认为呵护自然生态、关注生态环境信息、践行绿色消费等行为对环境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上表现出较高关注度;在践行环保行为方面表现为认为自己具备基本能力和较强的行为意愿,在节约资源、低碳出行、减少污染等生态环境行为上有一定实践,但缺乏对更多环保行为的了解,存在不知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参与的问题,总体表现出行为实践程度低的情况[3]。

以上问题在高职学生中更为突出,虽对环保意识具有较高的责任感,但对生态系统基础知识、生态文明政策、生态文明信息及生态文明教育内涵认识上有所欠缺,同时由于个人意识和习惯、政策制度、平台渠道等因素,在绿色消费、分类投放垃圾、参加环保实践和参与监督举报等环保行为上践行度低。

(二)高职生态文明教育目标“高要求、低关注”

高职院校围绕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对生态文明教育提出较高要求,但大多数“纸上谈兵”式的要求将学生“宅”于课堂,缺少亲近自然的体验。学校总体目标不够明确或无目标,在大部分专业人才培养中未将生态文明素养纳入培养目标中。生态文明教育涉及多个学科知识,而高职教师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关注度较低,调查显示:生态文明教育大多由思政教师担任,教师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高关注度,但缺乏生态文明系统知识培训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受课时限制,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浅尝辄止。

(三)高职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多要素、无体系”

生态文明教育形式多元化,第一课堂是思政课的部分章节,在教学模式上延续基础的思政教学内容,重理论的传递而轻实践活动,未与专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第二课堂主要通过校内各类宣传媒介、社团活动、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实践活动仅限于响应上级文件要求的植树节、环境日、无烟日等,大学生在生活中无主动意识。

高职生态文明教育停留在起步阶段,或缺乏系统课程体系及制度保障,或流于表面课堂教学形式。由于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较低,未设置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负责机构、部门及专门负责人员[4]。授课教师通常为生态系统专业知识缺乏的思想政治专业教师担任,未形成专业课与通识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组合衔接的课程体系,未形成丰富的师资条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新时代深层次的教学内容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可参考的通识性教材少,涉及生态文明系统知识较少,内容缺乏趣味性。教学方法上当前思政课程一般以大班制教学为主,师生互动机会不多,学生学习兴趣和质量欠佳。

三、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一)创新理念,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目标

宏观层面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注重践行“依靠人民”“依靠教育”的思想,重点关注以解决涉及大学生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进而激发推动国家政策的责任感。

微观层面上,提升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素养。高职生态文明教育可将重大决策部署、措施成效、科学防护、典型人物作为特殊教材,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自省自律的生态环境的守法意识、息息相关的生物安全问题及根植于行动的绿色生活方式渗透到教育理念中。通过系统客观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我国面临的实际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和紧迫性等方面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引导高职学生在认同生态文明理念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并在持续性环境保护行为中实践,实现文明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协同合力,共筑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1. 丰富生态文明教育载体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载体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新兴媒体和社会实践四个部分。课堂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渠道,利用现有思政课堂、美育课堂、专业课程思政等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根据不同专业和培养目标作为公共选修、专业选修或专业必修课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能为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带来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其潜移默化的感染是一种有效的生态教育方式[5]。学校可借助宿舍、教学楼、食堂、学校活动场所等活动区域的宣传栏、生态校园环境营造,校报校刊、论坛及公众号、抖音等新兴媒体平台,让生态文明教育深入专业、深入班级、深入寝室、深入个人,并践行节约资源、低碳出行、绿色消费、分类投放垃圾、减少环境污染、呵护自然生态的行为习惯,营造具有浓郁生态氛围的校园环境。

2. 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方式

其一形成基于生态文明理论认知的课堂教学方式。首先结合不同专业发展实际,在环境类、农林类、建筑类、艺术类专业中开设城市生态保护、环境设计学、环境规划学等专业选修课,普及生态文明中系统性、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6]。在艺术类专业中以公共必修课方式开设生态艺术、生态哲学等课程,普及关于生态审美意识、生态美感、生态生存方式等常识性知识。其次教学方法上以理论为支撑,运用案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启发学生环境保护责任感和使命感及生态行为为指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在教育理念上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思政教师应顺应时代生态保护需求,结合学生特点及关注点,在思政课程各个部分中增加生态观相关内容、生态问题治理相关内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等内容,树立生态理论自信,提高其关爱生态的意识。专业课教师应结合课程思政背景导向,将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文明意识以课程思政方式融入课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

其二形成基于生态文明价值认可的体验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灵活多样性,结合校园社团开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世界水日、环保考察、环保调研等环保活动[6],“校园专题讲座”“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创意竞赛”等赛事讲座,让大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切身感受经历激发生态情感,产生保护共鸣,树立人人有责的使命感。

其三是形成基于生态文明行为认同的实践反馈方式。“政行企校家”协同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构建生态践行途径和渠道。第一,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环保组织合力利用当地资源搭建实践平台,高职师生利用专业优势,参与到环保公益活动、宣传普及环保政策、法律法规的宣教活动中,在实践中提升生态文明理论认知,在实践中激发生态行为,做到“知行合一”。第二,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平台,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产教融合中,企业参与学校培养具备生态文明思想的师资队伍、师生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第三,家庭是教育的根源,作为大学生生活的第一生态环境,家庭对子女生态意识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通过规范自身言行举止以鼓励和引导孩子养成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垃圾分类等生态行为习惯。

3. 建立生态文明教学模式

构建高职生态文明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师团队、学生讲解团队的“四循环”教学模式。第一循环为传统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思政课堂、专业课程思政、美育课堂,有机融入生态文明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中国等国家政策。其二是在传统第一课堂基础上,通过学校社团活动、赛事、讲座形式让生态文明教育进社团、进院系形成第二活动循环。其三为组建生态文明教师团队,编写合适的教材,教师团队选拔优秀的生态文明讲解学生团队产生带动示范效应,形成第三团队循环。其四通过教师团队、学生讲解团队组成生态文明教育校级工作团队,通过“进班级讲解”“组织活动”“网络课堂”“校园生态氛围营造”“加入地方生态建设”等方式形成第四辐射循环。四个循环相互促进、相互衔接,营造全校、全过程、全方位的生态氛围。

4. 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条件

学校层面上,教务、人事、学工、通识教育等部门共同参与提供制度保证体系。学校制定自上而下的统一指导和规划方案。教务部门制定生态文明教育效果评价办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人事部门针对性引进、培训一支理念先进、不断追求创新具有生态文明观念的师资队伍。学工部门制定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方案,通过社团、团日活动、班级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宣传和调研。各个层面形成支持生态文明教育的局面,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四、結语

中国高职教育承载着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发挥支撑引领作用[7],这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职业教育中具体体现,是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8]。

参考文献:

[1] 郭永园,白雪赟. 绿色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打开方式”[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5):49-54.

[2] 黄友慧,张淑芬,黄小翠,等. 高职院校开展生态美育教育的价值与策略探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4):58-61.

[3]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1年)[R]. 2021.

[4] 倪同良. 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32):162-164.

[5] 程爱民.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职院校实施绿色教育探析[J]. 经济师,2017(07):20-22.

[6] 黄友慧,张淑芬,陈雪,等. 高职院校生态美育构建途径分析[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4(02):13-15+19.

[7] 吴朝辉. 全面发挥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N]. 中国教育报,2019-04-02(05).

[8]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绿色大学建设[N]. 光明日报,2018-08-06(05).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