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探索

2023-05-30程凯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高校

程凯

摘  要:互联网空间作为高校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战场和第一线,是高校“立德树人”、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的重要场域,关乎大学生成长健康和国家网络的安全稳定。文章从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如何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体系、“三贴近”原则开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三个维度展开论述。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以习近平关于网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政治方向,使政治理论落地到实践;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体系是完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为高校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奠定基础;通过“贴近学生主体、贴近具体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时代感,使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

关键词: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6-0152-0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信息化的推进,互联网空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和领域之一,在生产生活、教育教学、沟通交流等方面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传统方式,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人,其中网民群体中20—29岁的占17.4%,由此可见,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空间的生力军。然而,大学生具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未成型的特点,容易受到互联网上错综复杂的信息干扰,导致大学生形成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观念。因此,利用好网络空间,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顺应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目前面临的新挑战,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基于此,本文以互联网技术的大众普及为背景,从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如何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模式,以及如何开展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的网络思政教育三个层面开展论述。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

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政教育的理论指导,深化思政教育体系改革。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要坚持党的领导,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三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四要按规律办事,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政治意识:思想政治工作之魂

政治意识是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和命脉,树立正确牢固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理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核心。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借助互联网技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国际友人之间交流也越加频繁,导致形形色色的网络声音纷至沓来,其中也掺杂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等与我国新时代政治思想相违背的理念,它们以互联网为手段,以视频图片为载体,大肆传播反动暴乱、血腥暴力、违法犯罪、低俗色情,对我国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侵蚀,对青年大学生成长產生不利影响。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政治理想,坚定政治理念、守住政治底线、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大学生认清是非、明辨真伪、弘扬正能量、树立正确三观。

(二)统一领导:思想政治工作之本

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职责使命[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高校一切工作的统一领导是高校各项事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场所。高校的政治属性和教育目的要求决定着高校必须坚持党的统一领导,这不仅是由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执政地位所决定,也是人民和历史的必然选择,是我国政治制度在高校中的具体体现,是我国高校与西方高校的最本质区别和最大优势。因此,高校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四个自信”,牢牢把握网络思政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地位。

(三)以人文本:思想政治工作之根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人的工作,是面对广大在校大学生的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紧紧围绕学生为中心,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开展工作。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方面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围绕学生、引领学生,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和便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在潜移默化当中端正学生思想偏差和错误观念,在网络空间认知、认同、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深入学生群体,关注学生在网络上讨论的热点话题,及时干预和引导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在学生中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

(四)因势利导:思想政治工作之需

高校网络思政政治工作要准确围绕时代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规律和学生群体的变化,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要立足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思政工作。目前,“00后”逐渐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主角,其具有的鲜明时代特点注定导致该群体的成长将备受社会关注。作为21世纪新公民和网络原住民,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陪伴着他们的成长,所以要准确把握“00后”主观意识强、思想个性化、易受网络信息影响等特点,用好网络技术的优势,开展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网络思政教育。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填鸭式、灌输式、单向输出的方式,面对新环境下的大学生特点,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和网络技术,转换思政教育模式,开展互动式、双向输入输出式的教育模式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

二、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体系

健康有序的网络思政工作体系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提供基本保障,主要通过加强网络思政队伍建设,深化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的协同融合和建立学生教育效果反馈评价机制达成目的。

(一)加强网络思政队伍建设

互联网具有平等性以及发散性的特点,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发言人、人人都是传播者,任何一名网络公民都具有在网络发表观点的权利,网络观点往往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交叉性,复杂性、一对多等特点,因此高校需要构建思想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熟悉学生网络思想状况、层次结构多元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以学校网络思政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二级学院思政辅导员和学生干部为主体的四级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多维度、全方位的开展网络思政工作。思政辅导员和学生干部是深入学生一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要充分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和理论研究,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干部参与网络思政工作的积极性和参与面,发挥朋辈思政教育效果,形成“师生共上一堂思政课”的有效格局。

(二)深化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的协同融合

我國大学生群体渐渐被“00后”取代,出生于21世纪的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受社会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思政教育的说教式、灌输式、宣讲式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深刻反思总结传统思政教育的利与弊,结合网络技术创新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加快传统思政教育向现代化思政教育模式的转变。因此,将网络思政教育纳入思政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涵和内在需求,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成为目前高校做好思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创新思政教育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要充分保留其与学生面对面教育等优势,而要以“扬弃”的方式转变思政教育现状,要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使网络思政教育和传统思政教育协同融合,将网络思政教育作为传统思政教育的延伸,通过如朋友圈、QQ空间、知乎、微博等热门网络平台捕捉学生的碎片化信息,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二要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和传统思政教育的积极联动,网络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窗口和观察渠道,需要高校透过网络观察学生的动态,将学生的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有效挖掘信息,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最终通过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和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2]。

(三)建立学生教育效果反馈评价机制

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通过课堂、宣讲等形式开展,即使是时下很流行的线上授课,看似借助了互联网技术开展的教育活动,教师在授课时评论区和发言区也往往被“禁言”,课后也难以有有效渠道获取学生对教育的及时反馈,这类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单向式的信息传播,其中缺乏受众的反馈,加上对受众感受和体验的忽视导致学生的声音停留在底层。网络思政教育者要充分具备用户思维,感受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真实反馈,使互联网技术不仅仅成为线上授课的简单载体,更要赋予其思政教育工作的功能,开放各授课软件的评论功能和课后评论机制,并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对用户评论等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适时调整。其次,高校可以开通专门的反馈渠道,扩宽思政教育覆盖面。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反馈需要有合理的方式和上升渠道,学校开设专门通道获取学生意见和反馈,专人负责处理学生的反馈意见,引导学生不通过朋友圈等私人社交媒体抒发个人情绪和意见,学生在网络中传播的负面内容往往都是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引领学生通过正当手段反馈意见,满足学生抒发情绪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互联网生活体验。

三、“三贴近”原则开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

青年大学生借助移动终端在“网上冲浪”,其出发点是获取知识、知识信息、发表观点、娱乐身心等,在情感、信仰、喜好、认知印象、行为和成就等各个方面获得体验,获得心理或生理上的需求,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但是,由于目前互联网空间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娱乐性等特点,在资本主义观念的推动下,加上各大互联网产品为吸引流量,占领市场,逐渐出现了以娱乐至死,万物皆可娱乐的“泛娱乐化”网络思潮,在很大程度上侵蚀大学生的价值信仰、消解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束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3]。网络娱乐化是对受众对其功能的需求,而“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是市场综合作用下的客观事实和发展规律,高校作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战场,需要转变方式,以“三贴近”为原则,即贴近学生主体、贴近具体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以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要贴近学生主体

实践主体是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网络思政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认识其主体的特点,提高网络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对于提升教育成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网络社会具有人人都是发言人和传播者的公平性特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主体和参与者不仅是思政教育者,更主要的是千千万万大学生。因此了解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状况,把握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客观规律是提高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吸引力和趣味性的前提。高校要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吸引力和趣味性,一是要提高信息投放的时间精确性。学生使用网络与学校媒体运营者的工作时间存在着错位关系,学生在非课程时间,如就寝前,用餐中,节假日等休息时间使用网络频率更高,而高校网络建设队伍也同样处于休息或下班时间,因此会导致网络思政教育无法在第一时间推送到学生手中。基于此,高校一方面要制定符合学生网络使用规律的信息投放时间,例如在学生下课后、就寝前,周末等“黄金时间段”在微信公众号或自媒体投放信息;另一方面要加强在“黄金时间段”的舆情监控,一般来说,学生上网高峰期往往伴随着新观点和新舆论的产生,因此要特别关注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时事掌握舆论的走向,及时作出相关引导。二是要扩宽思政教育手段。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主要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QQ空间、微博等媒体进行信息投放,但是,由于自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大学生愿意在自主化、私人化、普泛化、平民化的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如抖音、快手、微视短视频为代表的短视频自媒体,其表现出互动性本质特征、即时性时空特征、个性化信息特征,使得思政教育话语向主体“泛化”、空间复杂化、内容碎片化、载体多样化方向转变[4]。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要贴近具体实际

“实际”是一个哲学名词,从狭义上讲,实际表示实践和与实践相关的一切事物。网络思政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同样不可以脱离实际,要根据实际适时调整,实时关注社会动态,联系工作实际将思政理论具体化、落地化、可操作化,将深刻的思政理论进行拆解,用诙谐幽默又带有哲学意味的语言和文字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5]。具体来说,一是要貼近时代实际,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置于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化改革背景下。二要贴近工作实际,各大高校要凝练特色,根据实际适时调整,既要遵循理论,也要联系工作实际。

(三)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

思政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和基本素质的必修课之一,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需要润物细无声,用心用情走进学生当中。而现实中,高校的思政教育存在着与学生生活疏远的情况,因此,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吸引力和时代感要贴近学生生活。一方面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网络生活。借助各类网络平台,打造网络生活化平台。高校要利用好校园内的大众空间,潜移默化让学生接受思政教育,也可以在校内景观设计中加入思政教育元素,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受教育、长才干,实现思政生活化。另一方面高校要提高官方传播媒体新闻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自媒体平台的语言风格和内容新颖性是吸引读者的重点和痛点,高校官方媒体代表着高校的权威与形象,其语言和内容特点既要体现出新闻的庄重性和严肃性,也要开辟新颖的新闻模块,发布相关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和社会热点新闻,开放新闻评论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精选代表学生声音的评论予以展示,进一步提高学校与学生的互动和互通,实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目的,通过网络平台真正走进学生群体当中,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

参考文献:

[1] 陈宝生. 把高校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J]. 天津教育,2019(06):4.

[2] 慕秀成.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互动模式研究[A]//福建省商贸协会、厦门市新课改课题小组. 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七)[C]. 福建省商贸协会、厦门市新课改课题小组:福建省商贸协会,2020:6.

[3] 赵建波. “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 思想教育研究,2018(11):72-76.

[4] 乔靖文.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D].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7.

[5] 邢铖,冯玉芝.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探究[J]. 学理论,2019(04):171-172.

(荐稿人:宋春春,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高校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