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报道中的特点、发展前景及风险防范

2023-05-30姜大为

新闻世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发展前景风险防范新闻报道

姜大为

【摘    要】近年来,民用无人机开始进入到新闻传播领域,无人机航拍技术以其独特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新闻报道的质量。本文从一线新闻从业者的视角,结合工作中的实践案例来梳理无人机航拍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特点,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同时探讨如何防范无人机新闻报道引发的风险。

【关键词】无人机航拍; 新闻报道;发展前景;风险防范

无人机,全称无人驾驶飞机(UVA),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带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非载人飞机。按应用领域划分,可分为军用和民用。近些年来,无人机在民用领域开始崭露头角,无人机航拍也被新闻从业人员广泛运用在新闻报道中。无人机航拍是对传统航拍的延续和提升,作为一种新型摄像方式,无人机通过“天眼”来展现新闻现场,给受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使新闻画面更具冲击力。

一、无人机航拍的特点

(一)无人机航拍降低报道成本

西方使用航拍的历史比较早,法国人纳达尔在1858年乘坐热气球拍出了第一张航拍照片。飞机发明后西方新闻界开始用其搭载记者拍摄,但飞机采购成本昂贵且需要专业飞行员来驾驶,一般媒体根本无法负担。近年来,民用无人机采用小型多旋翼飞行器,成本较低。以当下媒体使用比较多的大疆御3(Mavic Air3)为例,价格在13000元左右,可拍摄8K延时影片,续航时间达到46分钟,最远遥控图传可达10公里。一次购机可以多次使用,且无需高额的保养费用。在航拍技术流行之前,记者拍摄山村题材新闻,记录一座道路崎岖的高山画面可能要驱车几个小时,采访耗时费力。如今只要无人机升空就能轻松获得所需素材,山路的高、陡、险尽显其中。无人机航拍技术有效降低了媒体的采制成本。

(二)无人机航拍视角独特

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即人的延伸”,现代传播媒介延伸了人的技能,成为新闻从业者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媒介发展史的每一次革新都是以技术为先导,随着民用无人机技术日趋成熟,航拍镜头越来越多被使用在新闻报道中。传统新闻报道因为受到设备限制,大多数只能进行平面拍摄,其视角和人眼较为接近。而无人机将摄像镜头带入空中作业,拍摄的画面是一种俯视的角度,这种俯视的画面传递的信息量是巨大的,能交代新闻现场宏观环境,给受众带来更具冲击力的画面。无人机航拍镜头是一种创新型的镜头语言,它将二维影像空间带上了三维的“上帝视角”。

(三)无人机航拍增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是决定新闻是否出彩的重要元素之一。无人机航拍最大的特点是无人驾驶、升空迅速,能快速到达新闻现场。随着民用无人机的普及,很多突发现场的一手视频都是由业余无人机航拍者完成的,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及时、新鲜的素材。无人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限制,充分保障记者安全。在天津港爆炸事故中,新华网无人机编队第一时间拍摄到了火光冲天、浓烟密布的画面。无人机从高空俯视拍摄,全景展示出爆炸造成的巨坑,将观众快速带入现场。2022年4月合肥某小区受疫情影响成为管控区,笔者第一时间前往采访,报道小区内部的真实情况。从传统报道方式来看,记者只能对一些志愿者及社区工作人员进行采访,因为按照防疫规定记者无法进入小区拍摄。在无人机帮助下,记者记录了小区居民在社区工作者帮助下生活井然有序,各项物资供应充足,尤其是通过无人机平移镜头拍摄到居民们的一张张笑脸,反映出小区居民对于抗击疫情的必胜决心。通過无人机航拍,记者第一时间发出了关于管控区的新闻,也避免遭受感染的风险。

(四)无人机航拍突破空间限制

新闻现场复杂多变,往往充斥着危险和不确定因素。例如战争、自然灾害、化学品泄露这类现场,新闻记者很难接近,这类报道也可能会让记者付出生命代价。尤其是在一些调查类报道中,已用传统采访方式获取证据或是某些场合不适宜采用传统采访方式,这时无人机航拍作为采访手段,可以在报道中大显身手。2021年7月,笔者对合肥某私立高中暑假违规补课情况进行暗访。该高中跨省租用异地教学楼进行封闭式集中补课,记者调查取证难度可想而知。仅凭爆料人的一面之词,很难将报道做实,而且会在节目播出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时候无人机能到达以往传统采访无法企及的区域,先是利用航拍记录了暑假里封闭的学校中人来人往的画面。在取证确凿的情况下,靠近教学楼通过无人机镜头的多倍变焦可以清晰拍摄到上课的情形。报道通过难以辩驳的事实让被曝光学校终止补课行为,同时地方教育部门责令其整改。此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无人机可以突破空间限制,使得调查报道“光明正大”。

二、无人机新闻报道的发展前景

(一)无人机+直播

直播是新闻报道最具魅力的一种报道形式。直播技术加上无人机的宏观视角,构建大视野直播新闻,为新闻报道带来巨大变革。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无人机可以到达以往无法企及的区域,第一时间将受众带入新闻现场,传递出准确的信息,这两点与新闻对于时效性和真实性的要求不谋而合。例如2015年天津滨海爆炸事故的直播报道,无人机在保证新闻记者安全的情况下提供信息,提高了新闻报道效率。

(二)无人机+大数据

大数据技术是当下新闻报道的又一利器,海量数据增强了报道精准性,提升报道的可信度。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可以收集大量地理位置、人物等数据,大数据技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构建实时资讯。例如在关于交通状况的报道中,无人机+大数据的报道模式可以获得实时的交通数据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有效加工和分析,可以为记者的报道提供有益参考,也能为受众提供便捷、精准的出行路线。

(三)无人机+VR

近年来,VR(虚拟现实)技术引发媒体广泛关注。全景式的视觉展现、沉浸式的传播体验激发了广大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积极性,强化了受众的“在场感”。北京大学在2016年的招生宣传片中,首次利用了无人机+VR摄像机将校园的风景用全新的方式展现,拍摄中巧妙结合了二者的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体育比赛中,依托无人机,观众通过VR彷佛置身于场地当中,沉浸感十足。未来,无人机+VR的组合,将为新闻行业的发展打开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无人机航拍中存在的问题

(一)无人机航拍的合法性

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少数国家对无人机采访有明文规定。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对于无人机的要求是其飞行的高度不得超过400英尺。我国目前没有出台关于管理无人机的法律规范,也没有明确无人机新闻采访方面的准则。即便如此,无人机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也必须在现有的法律规定中进行。例如,无人机航拍的飞行区域可能涉及禁飞区、拍摄的画面侵犯个人隐私、无人机直播过程中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等。在我国,记者虽然有在公共区域采集信息的权利,但因为采访的当事人并不一定完全知晓这种新技能,在没有得到事先许可的情况下,如果无人机不是被用来维护公众共利益,这种飞行有被警方认定为非法侵入的风险。

(二)使用无人机的安全隐患

目前市面上媒体使用的无人机多为民用小型多旋翼飞行器,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对于自然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特别是民用无人机使用往往受制于天气,小型多旋翼飞机无法保证在雨雪风的环境中作业。无人机电池技术还不成熟,特别是在国内一些北方城市,续航时间30分钟左右,在极寒天气下或者高海拔地区,电池消耗过快,从而导致系统功能不能正常运行,飞行距离会变短,影响新闻报道的正常进行。此外,城市的高层建筑、移动通讯设施、高压线等会影响无人機信号。在操作无人机的时候往往只有单人,操作者既要控制无人机飞行还得兼顾拍摄,不断地调整拍摄镜头,这些情况都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航拍画面缺乏互动

无人机拍摄画面的主要形式为大全景、长镜头,在画面的使用上多以空镜头出现。无人机与新闻现场距离较远,脱离人群,无法和新闻采访对象直接交流,无法获取同期声,内容只能以正文来表述,较为抽象空洞。在视频报道中难以展现细节,更难体现摄影中的决定性瞬间。在调查报道中航拍画面因为没有互动,对新闻的客观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无人机拍摄画面的使用只能是从属地位,新闻报道还是要以传统新闻镜头为主,避免新闻内容的主观或空洞。

四、无人机使用中的风险防范

(一)无人机的选用及人员培训

媒体在选用无人机时,要选取拥有高技术标准、安全系数大的民用无人机。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机在媒体中使用较为广泛。大疆公司制定的产品质量标准在无人机行业有着标杆作用。媒体采购同种类型的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媒体对于画面的要求,并且在安全性能上也有一定保障。

无人机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往往只需要一个操作人员,拍摄者不仅要完成对无人机飞行的操作同时还要进行有意识的拍摄创作。虽然目前无人机的操作界面趋于简单,操作的方法也愈加智能化,但对于操控人员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使用无人机进行新闻报道。在采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双人操作制度。2021年,中国民航局发布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治理暂行规定》,这就意味着新闻从业人员要使用无人机从事采访工作要通过专业培训,合法使用无人机。目前国内无人机主要有四大证书,即COSL(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AAOPA(民航总局颁发的云执照)、UTC(无人驾驶航空器操作手合格证)、ASFC(中国航空运动协会颁发的考核证件)。其中和新闻行业联系密切的还是UTC,UTC是大疆公司在2016年联合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用航空分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推出的培训考试体系。UTC旨在培养无人机应用领域的飞行手,为他们提供专业性强的培训课程,成绩合格可以获得《无人机驾驶航空器操作手合格证》,该证是对学员在无人机应用领域的认可。

(二)无人机的拍摄操作

从操作层面来看,单人操纵者专注于操控端的显示屏,难以顾及飞行器与拍摄对象及障碍物的距离。若有条件可一人观察一人拍摄,例如在市区空中遇到建筑物,观察手可以提醒飞行手避让。在户外需要翻山可能造成信号丢失,观察手可以让飞行手及时升空找回信号。笔者根据无人机采访经验总结几点操作中的注意事项:(1)起飞前对飞机故障进行排查,确保飞机固件更新,检查叶片和云台位置,刷新自动返航点,一定要等到GPS信号足够强的情况才能起飞。(2)在城区范围内拍摄,尽量让无人机在视野可达范围内,非必要不要超出视线区域,否则启用自动返航时可能造成与显示屏失联。(3)无人机航拍环境较为复杂,要对飞行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做好预案。一旦出现显示屏黑屏的情况,可以尝试向上往回拉杆,切记不要贪飞,特别是在冬季容易断电掉机。

(三)无人机使用的申报、应用、监管

目前没有硬性规定新闻媒体在使用无人机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经过民航主管部门的批准,即便如此在新闻单位内部也应该建立一整套无人机使用申报程序。首先,使用无人机的记者根据所报的选题进行申请,包括使用的时间、拍摄的大概区域、可能涉及的拍摄对象及素材的用途。其次,新闻单位应对本次申报进行审核,重点审查该次采访事项是否违反国家保密规定,是否属于空中管制区域,是否侵犯公民隐私权。最后,提出审核意见,报单位分管领导批准,在单位的监管下使用无人机进行报道。对于选用的素材除了要符合新闻行业使用标准以外,还必须仔细审查素材是否涉及保密区域、是否侵犯了个人隐私。以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为例,记者使用无人机必须向采访部申请,在明确选题及拍摄地点后方可使用,无人机拍摄的素材在成片之前还必须经过审片主编、栏目制片人把关,确保万无一失。

结语

无人机航拍有一些新的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无人机航拍技术在新闻报道领域的作用愈加明显,为新闻记者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但新闻工作者要认识到无人机航拍之于传统采访手段只是合理的补充,在新闻报道中处于从属地位。从业人员在利用无人机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其局限性,并对其产生的风险进行防范,只有在使用新技术的时候趋利避害,才能给新闻采访插上新的“翅膀”。

参考文献:

[1]黄骏,徐皞亮.无人机航拍技术的进化朔源:基于麦克卢汉“媒介四定律”的思考[J].文化与传播,2019(10):21-28.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3]李安,阎安.无人机航拍的电视新闻应用与优化策略[J].电视研究,2018(08):74-76.

[4]叶先锋.无人机航拍镜头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J].中国报业,2021(03上):94-95.

[5]蒋跃.无人机应用于新闻摄影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地市报人,2021(08):73-75.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发展前景风险防范新闻报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及化解
冷链物流基础上的生鲜电商发展研究
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盈利及风险的影响研究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