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职教园区资源融合共享实践路径探析

2023-05-30林青曹科岩

职业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实践路径

林青 曹科岩

摘要: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广东省职业教育正面临转型并逐渐走向园区化。职教园区建设的初衷是利用空间的集聚促使园区内院校之间资源融合共享从而走向协同发展。当前,职教园区的资源共享存在院校主体共享意识淡薄、校際之间共享动力不足、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基于共生理论从共生单元、共生环境以及共生模式等方面提出职教园区资源融合共享的实践路径,以期推动职教园区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职教园区;共生理论;融合共享;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3-0037-05

作者简介:林青(1979—),女,硕士,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商企业管理;曹科岩(1981—),男,硕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区域化发展理论视域下广东特色职教园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2GXJK578);深圳市哲学社科规划2021年度项目“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Z2021D034)

职教园区因具有集约化发展、资源共享、产业对接等多方面优势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成为一种新型的职教发展模式[1]。自1996年我国第一个职教园区——浙江温岭市职教园区建设启动至今,全国已建职教园区二百余个。当前,建设职教园区已成为地方政府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2]。2021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指出,“要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加快打造高水平、开放型、国际化高等教育资源聚集高地。同时推动大湾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建设职教园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园区定位、土地使用、资金投入、产业对接、校企合作等方方面面,由于所处区域社会经济、职业教育资源、政府支持力度等不同,职教园区建设的规模和方式也不同。学者简·奈特(Jane Knight)指出,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应纳入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范畴,其意味着“在区域范围内建立更紧密合作和联盟的过程”[3]。职教园区建设能够实现集聚效应,主动引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通过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

一、职教园区资源融合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职教园区资源融合共享的必要性

职教园区是由多个独立的主体聚集而成。这些独立的主体不仅包括职业院校,还有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园区只有解决好这些独立个体间共生互利的发展关系,才能确保职教园区产生旺盛的生命力。资源融合是避免各自办学资源重复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职教园区建设本身就是整合、优化职教资源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国家职业教育扩招政策引导下,招生形式多样化,公办高职院校招生人数大增。伴随着在校生人数的增加以及生源多样化导致的教育资源不足,校际之间优质资源共享能够有效缓解此类问题。此外,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内部建设缺乏创新,教学内容仍停留在传统学科式教学阶段,无法满足企业岗位实际需求。校际之间优质资源共享可以推动院校创新发展,优化学科教学和专业结构,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二)职教园区资源融合共享的可行性

一是职教园区地理分布的区域聚集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如广东省职教城(清远)多所院校空间邻近,半小时车程途经十多所院校,为相互间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二是资源的丰富及互补性促进了资源共享。职教园区汇聚了多所院校,各院校开设专业不仅多样丰富,而且颇具办学特色和优势。其中,广东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分别聚焦于建筑类、农业类、财经类、医药健康类等专业,各院校特色资源彼此存在互补性[4]。且该园区内多数院校处于两地办学状态,在师资、硬件等方面,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院校迫切希望通过校际优质资源共享来解决资源短缺问题[5]。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互联网是共享经济的载体,当前国家正致力于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夯实共享经济发展的网络基础。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向教育领域渗透,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为校际之间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

二、职教园区资源融合共享面临的问题

(一)院校主体共享意识淡薄

职教园区建设的初衷是将众多院校的教育资源和地方产业资源融合共享,实现集约化发展。这里所说的“资源”主要是指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又可以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如教室、实训室、实验室、图书馆、仪器设备;软件资源如课程、师资、操作系统、科研项目等。因此,资源融合共享是职教园区建设的核心价值所在。随着多所本专科院校进驻,广东省职教城内的学校层次和类型不断丰富,现已成为华南地区密度最大的职业教育集群,呈现出“1+9+N”的高等教育格局(即1所本科高校,9所高职院校,N所待建高校),在校师生达12万人。园区内碧桂园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属于民办院校。从职教城的发展来看,硬环境建设重复,软环境建设未得到充分重视,且缺乏共享意识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

(二)校际之间共享动力不足

虽然职教园区把多所院校从空间上聚集到一起,但各院校基本是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多年形成的管理机制运作,即所谓“围墙内各做各的事”。合并后入驻职教园的各校整体办学定位、管理模式、组织结构、专业建设、学校教职工利益均会产生强烈变革,短期有效整合成为难题,而整合周期持续时间过长将直接影响职教园区的运行效率。自教育部提出“双高计划”之后,各院校争创“双高”,彼此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关系。加之公办院校资源明显优于民办院校,而且公办院校之间也存在一定差距,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占有者由于先天的优势保护心理,不愿与其他学校共享;资源欠缺的院校共享意愿强烈,但又相对缺乏资源匹配共享能力。目前,园区内院校对教学资源的共享缺乏整体规划,对课程共享环节未能进行系统梳理,如教学计划、学籍管理、师生评价体系等方面尚未形成明确规定。部分学生认为,校外任课教师对自己没有约束力,缺课逃课现象普遍;部分教师认为,听课的不是本校学生,存在听之任之现象,致使园区教学资源共享效益不高[6]。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职教园区的资源共享除了园区内职业院校之间资源共享,还包括职业院校与当地产业园、行业企业之间的融合。只有产教融合才能真正推动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符合行业企业的发展,从而推进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园区”在空间形态上是职业院校集聚形成的园区,在发展观念形态上是职业院校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圈。当前,很多园区校企合作仍然存在“校热企冷”现象,教师不清楚企业实际运作情况,很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校的职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是非营利性组织,而企业的职能是为社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其根本目的是获得经济收益,是营利性组织。如果校企合作难以给企业带来收益,即便是企业愿意合作,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也会因为校企双方运行机制上的迥异而遇到诸多阻滞。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职业教育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支持引进境外优质资源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学习成果互认”。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尝试与企业联合申报现代学徒制,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代表,但“招生即招工”这种形式并不容易招到学生,难以成班。加之,各地区出台的有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多从学校角度思考,对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相关责任和义务规定尚不到位[7]。

三、基于共生理论的职教园区资源融合共享实践路径探析

“共生(symbiosis)”概念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i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指不同生物密切地生活在一起[8]。此后,共生在生物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逐步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其哲学层面的核心思想是“双赢”和“共存”。广义的共生主要是指事物之间或单元之间形成的一种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命运关系。

共生理论是通过共生主体之间互利互惠、共享资源、优势互补等方式达到连续性共生共存状态的一种理论。它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基本要素。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关系的基础,共生模式是构成共生关系的关键,共生环境是构成共生关系的外部条件。职教园区的共生单元包括园区内的职业院校、企业机构、政府部门等,他们在共生系统中产生联系,相互作用,共生发展。职教园区的共生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园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会议中心、体育馆、音乐厅、艺术馆等)、后勤服务设施(宿舍、餐饮、超市等)、教学设施(教学楼、图书馆、实训中心等)。软环境是指园区的教学环境(专业建设、教学团队、科研成果、校企合作等)及政府对园区进行管理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激励、约束机制等)。职教园区的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种。其中,一体化共生是职教园区的理想共生模式,即园区内的成员单位为了实现自身目标和园区总目标而自愿进行的全方位、一体化联系和协作[9]。

职教园区具有稳定性、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这与共生系统相符合,以共生理论为指导,有利于促进职教园区内各单元共生、职教园区与区域经济共生,从而实现长足发展。在共生理论视域下,职教园区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动态性生态圈,其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所有共生单元的整体利益。园区内院校以及院校与周边企业应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共生单元:校际之间课程、师资、硬件资源共享

1.课程资源共享

课程资源共享是教学资源共享的核心环节。随着5G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越来越便利。如常州高职园区建设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形成适用不同应用、分层的云服务框架,借助网络通道,构建以各院校为中心、以课程教师为节点、覆盖园区的教学资源库虚拟网络,实现资源跨库检索和无缝链接[10]。职教园区通过打造智慧教育平台,使学生能够在校际之间互选课程。在学分互认操作上,可由管理委员会制定各院校认同的课程评价标准,然后对园区内所有跨校选修课程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给予每门课程不同等级,并制定不同等级之间的转换系数作为学分转换依據[11]。为保证学生跨校学习的有效性,学校教务部门应配置人员对接校际选课事务,做好课程统计,通过智慧学习教学管理系统探索“一人一课表”,对学生选修的校外课程及修读情况及时跟进。

2.师资队伍共享

每个院校设置的专业有很多是相同的,对于教授相同专业课的教师,院校之间可以跨校互聘。园区搭建教师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优秀教师资源库,将教师按照专业、职称进行分类,发布教师需求信息,对教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各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允许教师到校外任课,对于跨校任课教师,给予相应课酬或出台相应激励措施。例如,对跨校任课、学生评价优秀的教师,以及在本校任课备受外校学生欢迎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提高教师跨校开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教师的校际流动还可以带动教研科研的互融共享,对一些与地方重点产业高度契合的专业,院校可以根据专业特色,依托骨干教师、实训室以及企业资源,跨校组建科研团队,校企师资互聘,共建课程教材;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导向,结合企业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传统产业改造创新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硬件设施共享

硬件设施包括实训设备、仪器、图书馆、体育馆及运动设施等。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展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时,对实训室、图书馆等有一些硬性指标要求,使得院校为达到指标重复建设场馆或购买实训设备,某种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为促使校际之间硬件设施共享,评估指标应及时调整或优化。部分院校日常教学中利用率不高的设备,基于园区空间优势,可采取有偿租用方式在院校间共享使用。而职教园区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校园网能够链接到园区其他院校,自由查阅和借阅各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此外,各院校都建有一定的运动设施或场地,但并非每所学校都有游泳馆、网球馆、健身房等,可通过面向其他院校学生适当收费的方式,促进园区运动设施共享。

(二)共生环境:建立“多元协同”的治理机制

随着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迭代更替,职业院校必须采取开放的办学格局和思路,根据产业需求提前做好专业布局,从独立办学、独立管理的单一主体形式转变为与政府、行业、企业联盟的多元主体形式,政(政府)、校(院校)、行(行业)、企(企业)之间达成一致的战略目标和共同愿景,形成“多元协同”的治理机制。

资源融合共享只有建立在利益保障机制基础上,才能促使资源共享者达到合作共赢。多元主体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资源共享过程难免遇到矛盾冲突,因此要考虑均衡多方利益,明确各方权益,力争多元共赢。一是建立成本补偿机制,政府对资源供给方产生的各种成本费用给予补偿,收益方也应向资源供给方支付一定成本费用,这样资源共享才能持久。二是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于积极推进资源共享的院校给予激励。例如,校际联合申报或者校企联合申报资源共享项目,政府可优先立项,且共享项目实施后的绩效评价,应与项目申报主体单位及相关个人利益挂钩;对于把资源共享置身事外的院校则予以告诫或问责[12]。三是重构评价体系。对院校的各项检查评估,应建立有利于资源共享的评价体系,如把横向合作共建项目作为加分指标;增加引导性评价指标,如课程共享门数,实验(训)室使用率等。在有效的保障机制下,多元主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发课程、共建师资团队、共建实训基地,以实现资源融合共享,并使资源共享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共生模式:院校企业一体化共生

职教园区内院校和企业为了共同发展而自愿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才是理想的共生模式。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迫切要求高职院校走产教融合发展之路。

1.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是职业院校某专业以其对应行业的龙头企业为依托,由企业和学校双办学主体共同管理,学生与员工身份合一,企業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评价,实现人才共享、资源共用。2018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广东省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在此政策指引下,高职院校陆续建立产业学院。如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与光宝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光宝产业学院,依托产业链设置专业群,专业对接行业标准,课程对接岗位标准;带着专业建设方案访问优质企业和优秀毕业生;将企业优质资源、开发项目、企业导师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此外,还有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化妆品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古镇灯饰学院等。产业学院将课程研发、实训室建设、教师培养、学生就业、企业孵化等全方位打通,培养高技能人才;企业在此合作模式中,既能解决自身人力资源不足问题,又能共享院校的科研和技术成果,还可以享受地方政府给予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达到校企双赢。

2.打造“双师工作室”

“双师工作室”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充分发挥了桥梁与纽带作用。通过企业“大师”进学校,不仅促进学校教学改革,还能够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技术技能。学校“名师”进企业充分发挥名师效应,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员工培训等。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专业实训室,与企业共建“学校名师”和“企业工程师”双冠名的“双师工作室”。工作室引入企业真实工作项目,将学习场所与工作环境融通,让学生“做中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专业教师获得专业成长,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再如,商贸类企业对销售、客服岗位人员需求较大,可通过“引企入校”将能够线上运营的项目(如销售、市场推广等)带进学校让学生实操,以学生运营的业绩评定成绩,此种方式可以对接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物流、人力、财务等专业。

3.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对于理工类专业,需要操作机器设备或使用仪器的岗位,企业可以接纳学生到工作车间进行实训,学生在真实环境中锻炼技能,企业也节约了人工成本。在合作过程中,院校和企业应视各自的资源共享情况,明确合作中的权责利。如学生赴企业实习期间的设备损耗、实习时间、实习人数、实习期间人身安全及意外保险购买,学校对企业实践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薪酬、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程度等[13]。目前,政府已出台许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多方优惠和激励政策;推动职业院校对接服务“独角兽”企业,政校行企多方力量共同搭建产教融合服务平台,让学校及时接收到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同时也让企业及时了解到院校人才培养的岗位适配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方式,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职教园区建设势在必行,应树立协同共生、融合共享的理念,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共同推进职教园区建设和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4]刘志文,郑少如.广东职教园区建设的模式选择与策略分析[J].高教探索,2015(4):80-85.

[2]施南奇.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基于苏锡常三地职教园区比较分析[J].职教论坛,2022(3):104-109.

[3]KNIGHT J. Reg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Functional, Organizational, and Political Approaches[M].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6: 114.

[5]刘志永,何月珠.广东省职业教育城(清远)教育资源共享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29-35.

[6]胡斌武,陳朝阳,王玉龙,等.职教园区跨界路径探究[J].教育研究,2016(4):67-72.

[7]董刚.协同理论视角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20(11):140-145.

[8]谢宾.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2(19):65-71.

[9]王真真.共生理论视域下河南省职教园区建设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10]方静.常州高职园区校际合作共建共享课程教学资源库的路径分析[J].职教通讯,2018(10):37-42.

[11]李富森.天津海河高职教育园教育资源共享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4):84-86.

[12]庄三舵.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13]吴高岭,余敏,饶伟.湖北省职教园区运行效率提升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20-22.

(责任编辑:张维佳)

Exploring the Practical Path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Parks in Guangdong

LIN Qing1, CAO Ke-yan2

(1.Guangdong Ling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3, China;

2.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is fac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area construction.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park is to use the agglomeration of space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of resources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ark, so as to move towards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resource shar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arks has problems such as weak awareness of sharing among institutions, insufficient sharing power between schools, and insufficient depth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based on the symbiosis theo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path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parks from the aspects of symbiosis unit, symbiosis environment and symbiosis mode, so as to promote vocational education parks to better serv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park; theory of symbiosis; convergence and sharing;practice path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实践路径
产业结构与用地效益互动机理探究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基于共生理论的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研究
共生理论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