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 “越剧剧目课程思政” 改革创新研究

2023-05-30缪海洁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3期
关键词:实施过程课程思政

缪海洁

摘  要:近年来,高校“课程思政”旨在建设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与此相关的课程思政研究却较为稀少,需要不断深挖、推进。文章通过分析当下戏曲教学现状,审视新时代戏曲(越剧)表演人才需求,立足戏曲(越剧)核心课程——剧目进行课程思政研究,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以此推进课程思政元素在越剧剧目课中的全方位渗透,为戏曲其他课程思政教育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戏曲现状;越剧剧目;课程思政;实施过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9-0136-04

越剧在戏曲这座百花园中是一个既年轻靓丽又神奇独特富有活力的剧种,其诗画、唯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被誉为中国受众面最广的地方剧种。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产品,每个作品天然地与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素养紧密相连,在对当代青年学生群体进行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心灵启迪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近年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可见国家培育时代新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决心。深思文件传递的教育理念,可发现其和戏曲谚语“学戏先学做人”“无德艺不立”等理念不谋而合,戏曲表演者除了要有高超的戏曲表演技艺,还要具备高善品德,才能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新时代戏曲接班人。由此可见,戏曲教育教学课程思政的深入渗透,是戏曲艺术良性发展至关重要的途径,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强的保障[3]。

要深入推进戏曲教学课程思政,就要分析当下戏曲教学存在的不利因素,以“德艺并育、德技兼修”为整体目标,以立德树人为主线;構建课程思政“一盘棋”教学新格局;以剧目为驱动,深入挖掘和梳理越剧剧目教学内容本身的思政育人元素,进行系统化、严谨化梳理,形成“一剧一思政”的教学案例库;根据戏曲(越剧)剧目创作规律三步骤,实现全方位思政元素渗透,达到出戏育人的成效。

一、高校戏曲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入融合的不利因素

师资问题。教书育人,以德施教。教师是教学重要的主体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当下戏曲教学师资严重不足,现戏曲教师多以专业剧团演员改行或兼职,演员改行成教师,会由于长期脱离舞台实践演出而缺少舞台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跟舞台脱节的现象;而院团兼职的教师,虽然他们在戏曲表演专业上有着高超的技艺,但缺乏系统教学素养,如凭借舞台经验进行教学,缺少规范的教学铺排,对学生的学前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法等欠缺研究。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戏曲教学与思政教学的同向同行。

学生问题。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个性强、娇气任性,本身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再加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下,日益多元的信息生产主体、传播渠道和消费方式,为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当前电影、网剧、抖音、网游等多元化的媒介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传统戏曲在学生眼中枯燥、无趣,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差等问题。

二、构建课程思政 “一盘棋” 新格局

戏曲(越剧)剧目课程思政要有效推进,离不开学校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审视现状问题,应紧密围绕“现代学徒制”,创新戏曲(越剧)剧目课程思政教育机制,建立院校“双组长制”,对准育人目标,共同制订课程思政工作计划,统筹协调各项具体任务的落实与实施,对课程思政内容全过程进行指导、保障、监督、评价等。

运用合理手段,优化师资队伍。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召集在职和外聘的教师开展院校现象、剧目教学研讨、师德师风、教学法等主题活动,通过交流、学习、清晰戏曲行业当下现状,了解学生最新动态;经过反复研学,梳理、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素养;组织开展“教师技能比赛”“师生同台竞技”等实践活动,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有效成长和舞台经验的延续拓展。创建学习型、成长型教师队伍,实现以技服人,以德施教。

活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任课教师在不断自我学习中,探索适合戏曲(越剧)学生的教学法,利用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特点,活用、巧用教学法,如情景游戏法,运用趣味游戏带动学生进入情境;信息化手段运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效辅助;自主探究法,注重启发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口传心授法,教师的亲身示范、解说,使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所学内容。教师应根据越剧剧目课程内容,提前备课,有意设计,通过不同的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达到育人目的。

三、建立越剧剧目“一剧一思政”的教学案例库

戏曲作为中国百花园中的瑰宝,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座“富矿”,凝聚了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气节、道德观念和独特的美学追求。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优秀的戏曲剧节目还弘扬了真善美的良好德操,鞭策了假恶丑的社会恶态,起到了寓教于乐的重要作用。被称为“中国第二大剧种”的越剧艺术,有宣扬家庭美德、家国情怀的经典剧目,通过故事传递真善美,忠孝节义等德育元素。厘清戏曲(越剧)剧目对思政工作的核心价值,挖掘戏曲(越剧)剧目中的育人资源,找到剧目课程与思政的“接口”,是有效开展戏曲(越剧)剧目课程思政教育的前提。

为深入推进越剧剧目课程思政,提高课程思政在越剧剧目中的效果,可以越剧剧目教研室为单位,要求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德艺并育、德技兼修”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邀请院团专家与越剧剧目任课老师共同备课,深入挖掘、梳理各剧目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如越剧剧目《情探·行路》是田汉先生根据元曲《焚香记》的故事进行改编,还特地加入了《行路》这折戏,塑造了一个只为讨回公道而不是去害人的“美鬼”形象敫桂英,来表现她千里寻夫凄切之情。傅全香老师为了塑造好这一角色,潜心向川剧等剧种学习、博采众长,学以致用,运用四尺长袖,将敫桂英内心的美、真挚的情感、对王奎的怨恨淋漓尽致体现出来,该剧也成为傅全香老师的经典之作。二十几年后,国家一级导演俞珍珠为绍兴小百花越剧院创排折子戏专场,其中就有《行路》一折,俞珍珠导演在傅全香老师的基础上,将水袖延长至 9 尺, 运用长水袖技巧表现剧中事物的形之美及人物情感的外化。这一创排使得表演既有鬼魂的飘逸、空灵,又美化、外化了敫桂英对王奎的怨愤及对封建社会不公的控诉。该剧目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得到了傅全香老师等业内人士的赞许,至今这版《行路》久演不衰,也成为越剧学子的必学经典剧目。通过对《情探·行路》的创作历程、以往的教学总结及新时代的育人要求等进行研讨,发现该剧可挖掘出艺术家们守正创新的戏曲人精神;技艺学习时,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学艺精神;艺术作品“真·善·美”的感悟等思政元素。

又如越剧剧目《花木兰》中,花木兰是个传奇的女子,又是个普通女性;是个巾帼英雄,又是一个平民少女;是矫健的勇士,又是个娇美的女儿。她爱亲人、忠国家;她不羡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生活。这种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中华民族精神人格和中华儿女赤子情怀,是值得歌颂的。《董小宛与薛平贵》中董小宛是秦淮八艳的双面娇娃,虽出生卑微、一路坎坷,但才华横溢、心怀家国,她痴情、贤惠、孝顺、同甘共苦等优良传统美德值得赞扬;《白兔记》中李三娘的善良、对爱情忠贞不渝、面对苦难百折不挠的优秀品德值得弘扬。越剧剧目每一折子戏都有不同的思政元素,可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撰写教案,形成科学、系统越剧剧目“一剧一思政”教学案例库。

四、实现越剧剧目“三位一体”的思政元素教学

依据戏曲(越剧)剧目创作规律:“剧本解读”“角色体验”“技艺体现”三步骤,以剧目为驱动,进行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实现全方位思政元素渗透,达到以剧载道,以戏传情,润物无声地渗透人文情怀,让学生体味戏曲魅力。

(一)深入解析剧本,提高人文艺术修养

剧本是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是角色塑造的重要依据。要学习、塑造好每一个角色,第一步就是熟读剧本,走入剧情,了解剧中历史背景,剖析人物性格特征,探析剧本思想立意等内容。如《红色浪漫·诀别》是越剧男女合演的经典剧目,取材于章轲、黄先钢长篇纪实文学《红岩魂》,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发生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监狱中,中共地下党员曾紫霞和刘国鋕凄美的爱情故事。课前教师有意引导并鼓励学生查阅与该剧相关的资料,要求学生梳理对本剧的解读,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课中通过相互解说、分享、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悲壮的历史,感受革命先烈在炼狱煎熬中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献身精神,感受越剧《红色浪漫·诀别》在理想建树、心理共鸣上呈现出的人文关怀意义,继而提升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二)在技艺学习中体验角色,传承中国优秀传统美德

戏曲谚语说得好:“认认人儿,找找事儿,琢磨琢磨心里劲儿,找俏头,安玩意儿。”[4]可见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必须具备生活的体验和技术的体现,否则表演就会显得僵滞、呆板,没有人物。如越剧剧目《三盖衣》是金派代表作《碧玉簪》中经典一折,该剧讲述了李秀英归宁回到王家,见丈夫独坐一旁、伏案而卧,善良、内敛秀英生怕丈夫受凉、生病,但丈夫的种种行为使她畏之、怨之。该剧运用不同唱腔板式、身段台步,三次盖衣将李秀英内心情感的起伏、思想矛盾的斗争淋漓尽致体现得出来。在学习该剧时,除了戏曲表演技巧的掌握,对该人物内心体验也必不可少。李秀英的畏惧,可以运用趣味游戏法带动学生情景体验——假设看到畏惧的人,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类似经历、类似性格的人物原型,站在他人的视角,体察他人的经历,体味他人的情感,体会他人的思想,收获自己的感悟,从而内化、塑造人物,传承剧中人物传达的优秀中国传统美德。

(三)剧节目的舞台实践提升专业职业素养

“每一次舞台实践,都是一种历练”,本着实践中求真知的意图,搭建戏曲进校园、综合展演季、戏曲大舞台等实践平台,通过剧节目综合实践,提升学生实践技能、舞台应变能力、舞台幕后实操能力,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全方位获取实践操作技能,进一步缩小与真实岗位的差距,最终达到实践教学与戏曲全真舞台的无缝衔接,掌握尊师敬长、戏比天大等戏曲人的专业职业素养。

实践中磨炼心理素质。在舞台实践表演时,紧张和怯场是最常见的表现[5],只有克服了紧张和怯场这两种不良情绪,才能很好地呈现剧目作品。而舞台实践正好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心理素质的学习平台,可以丰富学生舞台表演经验,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解决了他们在舞台上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在表演中处于最好的心理状态,获得更好的表演水平和更纯粹的表演技能。

实践中了解行业规矩。俗话说“家有家法,行有行规”,戏曲艺术也是如此。随着戏曲的发展,戏曲舞台上也有一套自己的规矩和禁忌,如“演出时要坚持三白;穿戏服后,不可乱坐;开演前,要求早扮戏、早候场;后台不得吵闹;舞台上不能笑场,要保持带戏上场、带戏下场;舞台幕布坚决不能动”等规矩。通过舞台实践的锻炼学习,让戏曲行规入眼入心[6]。

实践中领悟职业素养。戏曲是综合的艺术,除了戏曲表演本身的技艺之外,还融合舞美装置、灯光音效、服装化妆等众多部门。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戏曲艺术,可让学生分组轮番参加舞台所有部门的工作,形成化妆组、道具组、舞台组、音控组、灯光组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增强团队意识,磨炼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体验艺无止境、戏比天大等戏曲职业素养。

五、实行剧目教学评价体制

越剧剧目考核评价以培养“守正创新、德艺双馨”的新戏曲人才为核心目的,旨在全面加强课程思政与本专业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研究建立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动态评价、社会评价等全方位考核评价保障体制。其中以教师教学评价考察教案撰写、思政元素挖掘、润物无声教育、教学相长内容是否到位为主;学生动态评价以老师评价、生生互评、自我评价为主,思政考核内容为是否树立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否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大局意识,是否增强诚信自觉性等为主;社会评价以院团评价、线上评价、线下评价为主,考核学生以专业岗位素质、岗位职业能力等思政内容。

通过教学评价体制,有效引导、诊断、改进、激励功能越剧剧目课程思政的最终成效,有利于监督课程思政实施环节和激励执行者完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利于为社会输入高素质戏曲传承人。

六、结语

理清戏曲(越剧)剧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关系,将核心价值塑造、舞台精神培育、党史国情教育、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训练紧密融合,有利于形成越剧剧目“一盘棋”的课程思政新格局。

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建立评价机制、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升师资思政水平,协同发力、全程育人,可以为新时代戏曲人才输送,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丁薇,梁薇. 让戏剧影视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N]. 中国艺术报,2021-05-29.

[2] 中共教育部党组.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 (2017-12-05). http: //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3] 徐馨. 走进梨园,春色如许[N]. 人民日报,2012-04-26.

[4] 胡燕琴. 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之深化实践教学产教融合路径探析——以浙江艺术職业学院昆剧班订单班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2019(15):222-223.

[5] 孙竹婷. 声乐表演实践在声乐学习的重要性[J]. 戏剧之家,2018(16):69.

[6] 薛强. 关于开展农村高职生思政教育的路径分析——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 热带作物学报,2020,41(08):252.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实施过程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项目教学法在技工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农村小学集体备课活动的有效开展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小学“真语文”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