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线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创新路径探究

2023-05-26连翊君

中学生学习报·教研周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路径研究建设

连翊君

摘 要:由三线建设孕育出的“三线精神”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内涵,是凝练三线建设文化的珍贵财富;是开展“大思政课”建设的精神资源。通过文本分析法梳理关于“三线精神”相关论文发现,缺少“三线精神”与“大思政课”建设相结合方面的文章,将“三线精神”的内涵融入“大思政课”的建设中,有利于促进“大思政课”的改进创新,从而对引导青年学生增强社会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线精神”;“大思政课”建设;路径研究

为以实际行動领会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等十部门于2022年7月25日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讲好思政课,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教育客体真正入眼、入脑、入心,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讲清、讲活、讲透。同理,“大思政课”的本质也是讲道理。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作为内涵的“三线精神”是民族精神和奋斗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红色血脉的赓续发展。将“三线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就是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丰富了“大思政课”内容,推动了“大思政课”改进创新,从而对讲好中国故事,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三线精神”的时代意义

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而孕育、传承和发扬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精神”又为三线建设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准确把握“三线精神”的生成逻辑是我们认识这一精神思想历程和实践进程的重要视角,有助于我们对三线建设文化的创造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我们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认识“三线精神”、更好推进“三线精神”在新时代的弘扬与践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三线精神”的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生活与实践过程中凝练而成的,它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折射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精神火炬,其为中国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三线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精神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其势必要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土壤。

“三线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爱国主义这条主线密不可分。国家危难之时,林则徐发出疾呼,爱国志士顾炎武也曾发表有关爱国主义情怀的诗词,深刻地影响每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的中华儿女,并在“三线精神”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国家面临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无数的有志青年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放弃了优越的生活环境,远赴西部地区,满怀对祖国的热忱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洒青春和汗水。保家卫国,投身社会主义的建设是三线建设者们在这一时期爱国主义的生动体现。

(二) “三线精神”的时代动因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整个社会高度团结一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对外确保国家安全和领土不受侵犯,对内快速增加社会生产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既是共产党执政的目标,也是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追求。三线精神正是这个时代社会风貌的集中反映,也是构成这个时代家国情怀和时代精神的重要部分。”

在这一时期,为了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时代青年,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显示出了极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林县人民开凿红旗渠,是这一时期劳动人民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生动体现;焦裕禄、雷锋、王进喜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而无私奉献、勇于创新,他们是一个个的普通人,的确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贡献。他们作为时代楷模,其自身的理想和信念指引着时代精神走向,形塑着全时代社会风尚。

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风尚,这也是滋养“三线精神”的文化土壤。不管是大庆精神,亦或是红旗渠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都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内核,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极大主动性,投身于改造客观世界巨大创新致力于三线建设,是时代所需、国之所需、“三线精神”乃时代之产物,正是这个时期独特的时代精神,对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进行了传承与弘扬。时代造就了特殊的三线精神文化和历史风采,西方国家越是封锁威胁,人民群众就越团结起来,众志成城,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发展求生存,保证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二、弘扬“三线精神”与构建大思政课的高度契合

拥有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的“三线精神”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三线精神”是党中央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凝练而成的精神财富。因此将“三线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具有增强社会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共植家国情怀的作用。

(一)增强社会认同

“基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需要所形成与建立起来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的价值创造的不断升华过程。”文化是精神的载体。三线建设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三线建设的内在需求,这也是三线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鼓舞中国人民在三线建设中不断克服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的主要原因。

有学者认为,“三线建设者群体社会认同的建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历时态下时间轴的推进,另一条是共时态下延续不辍的“使命感”的贯穿。”三线建设者对于其主体性身份的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三线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伴随时间的推移,国家对于三线建设的政策不断调整伴随以“使命感”贯穿始终的多方合力共同形成的。正是因为这种使命感,才使贵州三线建设期间相继修建铁路干线;开发煤炭资源和电力建设,改变了当时“北煤南调”的状态,推动了贵州的经济发展,为贵州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到了新时代,川航3U8633航班的英雄机长在高空中飞机前挡风玻璃破裂的前提下将飞机安全返航着陆;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民至上的使命感。这种一以贯之的使命感时至今日,依然是中华儿女在国家、民族、社会面临重大灾害、重大风险时挺身而出的不竭动力。将三线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赋予情感的力量,容易引起情感共鸣,使得情感认同得到有效增强。

(二)坚定理想信念

如果理想是灯塔,指引前进的路;那么信念则是风帆,决定事情成败。理想信念如影随形,相互依存,它是人生历程中的定向器,引导着人的奋斗目标,供给着人前进的动力。对于三线建设者,“三线精神”就如同灯塔和风帆,在三线建设过程中无论面临多大的挑战或挫折“三线精神”永远是不竭的动力源泉,推动人们向光明的未来发展。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影响着广大青年学生。

将“三线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能够强化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领悟,巩固四史教育的效果,从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先进性,进而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牢树“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厚植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在一定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以国为家、家国一体、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博大胸怀和价值追求。”从古到今,中国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曾子曾在诗词中论证了三者是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关系。对于“家”与“国”更是逐渐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共识。国家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但又高于家庭,而国家的整体利益也高于家庭的利益。正如为襄渝铁路建设而英勇献身的吴南,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毅然决然舍身忘死。三线建设者正是抱着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投身于祖国西部的建设当中,使得在三线建设中厚植家国情怀,让“三线精神”与爱国主义产生天然的联系。

将“三线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使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融于思政教学过程中,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爱国热情化为行动,献身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从而展现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

三、“三线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

把“三线精神”教育与“大思政课”建设相融合,有利于青年学生了解三线历史、传承三线精神、掌握精神力量。推动三线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可以从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打造育人平台等角度探索实施路径。

(一)以口述史作为载体丰富“大思政课”教学内容

“口述史是指研究者基于某一特定历史主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采访当事人,将其访谈记录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形成规范史料的历史学研究方法。”“三线精神”是三线建设凝练而成的宝贵财富,它贯穿于三线建设始终,并为三线工人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因此“三线精神”体现在三线建设者的建设工作、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想从官方档案文献中找寻这类事迹是困难的,所以必须通过对三线建设者这一群体进行访谈。但由于年代久远,当事人对于史实会存在记忆偏差,同时受到口述主体的影响,使得口述史搜集的难度较大。因此,在搜集口述史时应在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的前提下,把握历史主线,规范搜集方法,借助数字媒体行之有效地完成口述史内容。

(二)以榜样的力量和思政教师形成合力创新“大思政课”教育方式

三线建设过程中涌现出大批时代青年,在这其中东汽第一位厂长丁一就是为了三线建设发展民族工业而奉献了自己的一生。1967年已是不惑之年的电力装备专家时任哈尔滨汽轮机厂总师的丁一响应祖国的号召,来到了四川支援祖国的三线建设。当时国家正处于“三线”建设时期,工厂面临着资金紧张、设备落后等困难。在初入西南地区的他与其他东汽建设者们艰苦创业,一边基建、一边生产,吃干粮、喝溪水、睡破庙,就在这艰苦的环境中怀揣着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自主研制出第一台30万千万机组的汽轮机,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发展。不仅是老一辈的“三线人”,在新时代,也有数不胜数的有志青年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三线精神”,也为“三线精神”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西北工业大学作为国防七子之一,每年有许多青年学子远赴贵州等地,投身于国防工业的建设当中。正如郭冬青作为西北工业大学校友的优秀代表对贵阳航空机电公司做出了杰出贡献。近年来,他以优异的工作业绩和优良的作风表现先后被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杰出青年。一批又一批的时代楷模他们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添砖加瓦,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他们是时代的楷模,通过学习他们的事迹,利用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促进领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教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要讲好“大思政课”,就要激发思政教师的主体性,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更新自我,增强自身教学水平,夯实育人基础。教师要讲好三线建设,讲好“三线精神”,首先自身要了解“三线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一是开展三线建设的教育培训。在定期开展的“四史”教育活动中,专门以三线建设为一个模块开展系统性学习。二是邀请研究三线建设的专家,有三线建设经历的工作人员进行讲座。通过学术交流及当事人讲述亲身经历,有利于思政教师对三线建设历史的把握,提高对“三线精神”的理解。三是学校组织对“三线精神”的专门研究。开设相关研究课题,吸引有意愿的研究人员加入到“三线精神”的研究团队中,激发教师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领悟“三线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形成系统性的学术理论。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学生自发主动地进行“三线精神”的学习,思政教师利用课堂系统地进行讲授,二者形成育人合力,使学生对三线建设有系统而深入地理解,让“三线精神”真正入眼、入脑、入心,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以军工企业作为实践基地打造“大思政课”育人平台

三线建设的背景是我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物资极端贫乏情况下进行,三线建设者与困难环境赛跑,不惜任何代价,都必须按期竣工,改变了当时国内军工产业分布不均的状况,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其以国防军工建设为主使其具有嚴格的保密性,直到档案解密,这一段历史才被世人所知。因此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段的三线建设所留存下来的军工企业具有时代的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对人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让人们对这段神秘的历史产生无穷的探索欲和渴求性。

三线建设所孕育出来的“三线精神”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一方面,已过保密期不再涉密的军工企业可与高校结为互助单位,高校为军工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军工企业对高校提供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高校牵头在军工企业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同学们以走出课堂小课堂、进入社会大课堂等方式沉浸在三线建设的历史中,了解新中国史,领悟“三线精神”的内涵。

另一方面,结合地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及三线建设中工业遗产开发而成的旅游产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对开展“大思政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如遵义“1964”文创园、贵州六盘水六枝特区“三线记忆”文创园等是工业遗产和文化创意产业完美融合的生动体现。2022年8月,国家设立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基地。通过参观以三线建设为基础打造的文创园和实践基地,利用新技术、新形式寓教于乐,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提供卓尔有效的育人平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2]朱云生,何悦.三线精神的历史生成逻辑与精神内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4):12-14.

[3]骆郁廷,任光辉.时代新人与家国情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02):174-180.

[4]吕治国.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作用发挥[J].思想教育研究,2022(02):119-124.

[5]胡洁.社会认同:多维呈现与社会建构——基于贵州三线建设者的口述史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22(01):188-196.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路径研究建设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