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模型的建构

2023-05-25庞伟靳祥鹏许晓洁

关键词:多元回归主成分分析创新创业

庞伟 靳祥鹏 许晓洁

摘  要: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肩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本文针对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频率、意愿和成果,以能力素质模型为基础建立包含五个维度25个指标的人才培养模型。通过问卷调研收集一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量化各项能力素质,将能力素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表现进行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创新特质和创新动机均对创新创业的频率、意愿和成果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知识对频率影响最大,创新个性对意愿影响最大,创新能力对成果影响最大。高校应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打造创新创业赛事体系、完善激励制度等方式,多维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模型;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

一、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习近平同志在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强调了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为高校育人指明了前进方向。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应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高校要建立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当明确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参与意愿、参与频次和参与表现受哪些因素影响,即构建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能力素质模型。能力素质模型由美国麦克利兰博士于1973年提出,用于人力培训、考核、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麦克利兰博士认为,人的能力素质可以划分为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五类品质,并把人的能力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知识和技能属于海平面以上的浅层次的部分,即基准性素质,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属于潜伏在海平面以下的深层次的部分,即鉴别性素质。研究表明,真正能够把优秀人员与一般人员区分开的是深层次的部分,但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时,往往只注重知识、能力的培育考核,忽略了深层次的鉴别性素质。因此,本文的研究主题为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素质体系,以期全面识别推动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并获得优良表现的影响因素。

二、能力素质模型的相关研究

前人的研究已经将能力素质模型应用于人才培养方法的分析中,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楚旋和于经宇(2014)针对大学生就业通用能力,基于人才需求调查,从知识、行为、思维能力等方面提取29个特征因素建立能力素质模型,指出高校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3]李玉荣和李慧静(2015)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胜任力模型,模型包含专业喜爱度、学生干部工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规划能力等维度,旨在以胜任力模型为桥梁,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4]冉丹(2019)针对学生干部分层抽样,构建包含技术基础与执行能力、团队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在内的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为应用型高校培养学生干部提出建议。[5]胡书金等(2019)从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三方面,研究财经类院校如何培养应用创新人才,基于能力素质模型提出优化专业结构、明确培养规格和加强校企合作等建议。[6]上述研究表明,能力素质模型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模型,同样适用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但前人的研究或从学生干部和毕业生等群体入手,或针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笼统概况,鲜有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作特定分析;且在研究方法上多通过问卷调查和描述性统计,通过表层的统计结果直接构建模型,分析方法较为简单,鲜有以更加全面和复合的实证方法系统建立能力素质模型并加以验证。

基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拟在以下方面作出改进:一是在研究视角上,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这一特定分析对象,以麦克利兰的行为事件访谈法建立全面概括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能力素质模型;二是在研究方法上,运用系统的实证分析方法,首先以主成分分析法提取能力素质模型影响因子,其次以提取的能力素质因子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意愿、频率和成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探索本文构建的能力素质模型和创新创业活动的内在联系,量化能力素质模型并直观体现其影响;三是在研究意义上,揭示影响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多种能力素质,并为高校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针对性建议,实践性和應用性较强。

在研究对象的定义上,本文采用频率、意愿和成果三个维度作为创新创业活动表现的代表变量。由于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受制于多种因素,如参赛平台、资金支持等,部分学生具备取得一定成果的能力但却没有机会体现。同时,高校除了直接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之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意愿、推动学生增加参与频次,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频率主要体现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程度,意愿主要体现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观想法,成果主要体现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优劣程度,细化之后的研究对象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情况。本文的具体研究问题为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表现的因素有哪些?借用能力素质模型框架,如何识别各类影响因素并建立特定模型?各类能力素质因素对创新创业表现的影响力度如何,是否可以量化分析?针对识别的能力素质,高校如何精准制定育人方案,从而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三、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模型的建构

(一)以前人文献奠定模型基础

能力素质模型来源于1973年麦克利兰博士的论文,他在大量研究后发现智力测验不能作为能力的单一依据,并提出了人格、智力、价值观等因素也是影响工作表现的重要因素。他认为要想挖掘全面的行为特征,需要通过调研获得一手材料。在深入研究之后,文章发现了影响人们绩效的是诸如“成就动机”“团队领导力”等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建立为能力素质模型,即担任某一职务需要的能力素质总和。基础框架可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我们结合研究主题“创新创业”,将基础框架的五个部分分别定义为“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创新特质”和“创新动机”,以此作为我们建立模型的基石。

(二)以行为事件访谈和文本编码细化模型

1.行为事件访谈

行为事件访谈法(BEI)是一种行为回顾式的探索方法,结合了John C. Flanagan的关键事例法(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CIT)与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的访谈方式,是构建能力素质模型的主要方法。行为事件访谈法由定义标准、选取分析样本、正式访谈、建立模型以及验证模型等步骤组成。我们选取创新创业活动的成果为客观指标,随机抽取创新创业成果优秀和一般的两组学生作为分析样本,优秀组和一般组各有10名学生。在访谈过程中,要求受访人描述其成功和失败经历、参与或没有参与创新活动的原因、参与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心理动态、思考方式以及参与结果等,重点针对两类人群的差异点进行提炼。访谈过程进行录音,之后形成书面分析材料。

2.文本编码

在去除无效信息后,书面访谈材料保留了访谈的大部分信息,需要对材料进行编码、归类和命名。采取主题分析的方式,根据研究对象,以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创新特质和创新动机为一级主题,对访谈内容中出现的与一级主题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标签化,拓展标签关键词,并统计各个标签出现的频率。之后,统计各项素质在材料中出现的频率,将出现频率较高的几种素质进行分级,并对每个级别提供一定的行为说明。在统计时,在优秀组中保留出现频次超过20次的标签,在一般组中保留出现频次低于10次的标签,经过归类、合并、综合排序筛选前5项,并最终整理为表1所示表格。最后,总结出在优秀者身上表现较多,在一般者身上表现较少的素质,从而构建起能力素质模型。

(三)归纳形成模型框架

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和文本编码,我们最终区分出影响优秀组和一般组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要因素,并将其归类到基础框架中,最终形成图2所示框架。该模型从质性分析的角度,定性描述了影响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表现的五大类25小类因素,初步奠定了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创新知识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知识支撑保障;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得以解决突破问题;创新个性发挥学生内在的性格优势,克服困难和挑战;创新特质是学生对待人和事时的态度,助力学生高效完成任务;创新动机是学生参与的动力,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五种因素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模型的问卷调研

能力素质模型由调研访谈归纳得出,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但仍需进一步验证,我们采用大规模问卷调研和量化分析检验能力素质模型的有效性,以定量视角和模型的定性分析相结合。在量化能力素质模型之后,我们重点衡量其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具体影响,通过问卷调研获得一手数据,数据处理后形成变量进行实证分析。

(一)通过问卷设计量化模型

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学生个人特征,如专业、年级、绩点、未来发展规划等,主要为选择题和填空题;第二部分调查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频率、意愿和成果;第三部分为能力素质量表。我们自行编制了能力素质量表,量表的维度和指标设置来源于上文构建的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模型,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让受访者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自我评价,1分为最低分,5分为最高分,分数越高,代表该项能力素质越好。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创新特质和创新动机分别代表五个主要维度,五个维度下各设置5道小题,代表图2所构建的具体指标。

(二)通过问卷调研收集数据

本研究在笔者所在高校进行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250份。以问卷星为载体,采取线上发放的形式,之后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筛选,清除无效问卷。首先根据填写时间,剔除填写时长少于1分钟的问卷;其次计算每个样本的选项标准差,标准差接近或等于0则说明受访者可能存在随意选择统一选项的可能性,因此剔除标准差接近于0的样本。最终我们回收有效问卷236份,样本涵盖Z大学文理医工农艺各类学科专业,包括本硕博各培养层次,确保了样本的代表性和覆盖面。

(三)进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由于问卷含有自行编制的能力素质量表,因此需要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说明量表的可行性。

问卷信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用于测量一组问題是否指向同一指标,也即同一维度间的问题是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常用的信度指标有克隆巴赫Alpha信度和折半信度法,我们采用克隆巴赫Alpha信度值作为信度检验的指标。表2结果显示,五个维度的Cronbcah系数均在0.84以上,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问卷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较高。

问卷效度是指问卷对研究变量的概念表述程度,即问题设计是否可以清晰有效,一般可以分为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内容效度指问题对测量变量的适用性,主要采用文字叙述说明的方法。本文问卷所用分析框架来自麦克利兰的能力素质模型,问题的具体设计参考了大量前人的文献,同时在预调研时与受访者沟通是否存在理解障碍并及时修正,因此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是指问题与测量变量间的相关性,主要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性因子分析的方法。本文采用使用较为广泛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检验能力素质量表各维度之间的效度,以Bartlett球形检验测算的结果如表3所示。KMO值代表了变量的共性,KMO值越大说明变量相关性越高。结果表明,五个维度的KMO值均在0.79以上,P值均为0.000。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五、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模型的指标量化

(一)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主成分提取

由于本文量表包括五大维度和25个子指标,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时变量过多,且同一维度的变量间存在一定的共线性,因此,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在每一维度中提取主成分,降维形成单一变量。主成分包含了各个指标的信息,不仅简化回归分析,也可以透过表层的指标分数,提取蕴含在各类指标中的深层因素。

主成分分析法运用降维的思想,通过线性变换的方式,从多个变量间提取出可以代表共同因素的少数变量,即主成分(PC)。变量可以提取出一个或多个主成分,变量之间互不相关,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变量上的信息。其模型表达式如公式(1)所示:

表4为主成分因子提取及方差分解的结果,特征根超过1的主成分为具有高解释力的公共因子。结果显示,在五个维度中,每一维度均包含一个解释力强的主成分,主成分的方差代表其对不同指标信息的承载程度。方差越大,代表主成分对信息的涵盖程度越好。除了创新个性的方差为61.5%,其余四个维度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均超过70%。鉴于变量本身是受访者根据主观评价打分所形成的,精度相对较差,因此,累计方差超过60%的主成分也可以作为每一维度的代表变量,适用于本文的回归分析。以创新知识为例,主成分Comp1体现了受访者在创新知识这一维度的整体得分,反映了受访者对基础理论课程、实践实验课程、自我拓展知识、专业前沿知识和学科交叉知识的整体掌握程度。其他维度的主成分含义以此类推。相比于5个指标的得分加总或每一指标单独分析,主成分分析更能直观体现每一维度的整体情况,包含的信息也更为深层。

(二)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主成分代表性检验

表5显示的是各维度变量的因子载荷矩阵,载荷系数越大,说明主成分对该变量的代表性越强。我们主要提取第一个主成分,因此重点关注第一个主成分对各个变量的解释力度。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在各个维度上对于各个变量超过40%,且差异较小,说明提取出的主成分可以较好反映各个指标的特征,适合作为每一维度的代表变量。这也说明了我们所识别建立的25个小类指标可以较好反映每一维度的特征。

六、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模型的实证分析

本文的实证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多元回归分析用于探索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将一个变量设定为因变量,其他一个或多个变量设定为自变量,自变量的变化将引起因变量的变化,重点关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根据研究目的还可以加入控制变量,表示对因变量有影响但不作为主要分析对象的变量,控制除自变量外的其他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本研究將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频率、意愿和成果作为因变量,能力素质量表五个维度提取的主成分因子作为自变量,即创新知识主成分、创新能力主成分、创新个性主成分、创新特质主成分和创新动机主成分,同时加入学生年级、绩点作为控制变量。多元回归分析的统计软件为stata16.0。

在变量的处理上,我们将涉及到创新创业活动频率、意愿和成果的题目进行分数加总,得到反映每一类别的得分,加总后的分数为连续型变量,分数越高代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意愿越强、频率越高、成果越多。主成分因子是均值为0,方差为1的连续型标准变量,数值越大代表该项能力素质越强。学生年级、绩点分数递增代表培养层次和年级越高、绩点越好,也视为连续型变量。由于五个主成分因子存在多元共线性,因此我们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逐步引入自变量。

(一)五种因子对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

表6、表7和表8分别反映了以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频率、意愿和成果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结果。结果显示,五种因子均在1%的水平上和创新创业频率、意愿和成果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五种因子对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年级在以频率和成果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中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参与活动的频率更高,获得的成果也更多。但是年级在以意愿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中却并不显著,说明参与创新创业的意愿不受学生年级和培养层次的影响。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学生,都可能存在参与创新创业的意愿。绩点在以成果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中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其他回归结果中的系数则并非完全显著。这说明了创新创业成果直接受到学生成绩的影响,学生学业成绩越高,越能取得高水平的成果。但学生参与的频率和意愿则不受成绩的影响,不管是哪个成绩区间内的学生,都可能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二)五种因子对创新创业活动参与频率、意愿和结果的影响存在差异

由于五种因子均为标准化变量,因此可以消除量纲的影响,直接通过系数比较影响力。表6的结果表明,创新知识因子的回归系数最大,说明创新知识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频率影响最大。具备创新知识是参与并完成创新创业的基本保障,知识掌握程度越高的学生也更高频次地将知识运用于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和项目中。这也与年级变量显著为正的结果保持一致。高年级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可以参与的创新创业活动越多。如笔者所在高校的高年级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攀登计划、科研项目的人数显著高于低年级。表7的结果表明,创新个性因子的回归系数最大,说明创新个性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意愿影响最大。创新个性因子包含自信、乐观、接受挑战等积极正面的性格特征,具备此类特征的学生往往更愿意在大学里尝试新事物。并且参与意愿为个人主观选择,受到知识、能力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小,受个人主观意志的影响更为明显。表8的结果表明,创新能力因子的回归系数最大,说明创新能力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成果影响最大。思维拓展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能力在各类活动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相较于其他因素,能力更直接影响学生是否可以取得好的成果。年级和绩点显著为正也辅助说明了能力的重要性。高年级学生和成绩越好的学生,在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往往也越强。

七、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麦克利兰的能力素质模型为框架,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建立针对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模型。以该模型为理论基础设计能力素质量表,并通过问卷设计、调研收集一手数据。在经过信度和效度分析后,以主成分分析法将能力素质量表的五个维度25个指标形成足以代表五个维度的主成分因子,作为能力素质模型的量化变量。最后将五大因子与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频率、意愿和成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经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最终我们的研究结论如下:

1.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创新特质和创新动机五大能力素质因素均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频率、意愿和成果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这五类因素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必不可少。同时也表明,本文所识别的25个小类指标适用于建立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模型,可以提取共同因子并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2.在五大因子的对比中,创新知识对参与频率影响最大,创新个性对参与意愿影响最大,创新能力对参与成果影响最大。

3.高年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更多,成绩较好的同学创新创业的成果更多。而无论是哪个年级和绩点区间的学生,都有参与创新创业的意愿。

在识别出全面的能力素质模型并测算其对学生表现的影响之后,我们以能力素质模型为桥梁和载体,为高校建立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相应建议。高校应重视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创新特质和创新动机的培育,具体建议如下:

1.在创新知识的培育上,切实抓好第一课堂主线。提高课堂质量,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大力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生有效掌握课堂学习内容,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将最新学术发展、研究成果融入课堂中。建立校外导师制度,邀请学界业界的优秀人才为学生介绍行业发展前景和最新应用。大力开展各类学术讲座,可针对不同年级设计循序渐进的内容体系,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理论知识为主的科普类、学科交叉知识讲座,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实践实训讲座,举办创新创业大讲堂,进行经验分享、实践指导等。

2.在创新能力的培育上,充分发挥各类平台和赛事的作用。完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鼓励学生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大型赛事并提供相应的培训。高校可结合实际,以学校或学院为主体打造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品牌賽事,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扩大学生的参与率。鼓励教师面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团队和科研项目,开展本硕博全覆盖的科研育人体系,吸纳有意愿参与科研的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能力。

3.在创新个性的培育上,以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良好氛围。借助新媒体力量,宣传突出表现的个人和团队事迹,如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获奖学生等,促使学生向优秀榜样看齐,形成正能量氛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介绍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鼓励学生积极拥抱生活,敢于尝试新事物。

4.在创新特质的培育上,发挥学生工作和学生活动的作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团支部事务以及担任学生组织干事,在日常活动的组织、策划、执行中加强责任意识,形成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学会与同学团结合作。

5.在创新动机的培育上,完善生涯规划指导和激励制度体系。由辅导员开展生涯规划讲座,或和学生进行一对一谈心谈话,帮助学生尽早明确未来选择和努力方向,同时阐明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生涯规划之间的相关性,让学生尽早意识到参与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并将其与发展目标相结合,形成强大动力。此外,完善激励制度,建立与创新创业素养相关的测评体系和奖励体系,将创新创业的表现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奖评优等制度相结合,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如今正处于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大学生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重任在肩,必将砥砺前行。高校应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精准定点提升学生能力素质,努力形成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全力培育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12(02).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30):45-48.

[3]楚旋,于经宇.大学生就业通用能力素质研究——基于某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0):50-55.

[4]李玉荣,李慧静.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9):141-144.

[5]冉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2):220-221.

[6]胡书金,刘玲,李毅,谢敬,张伟.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财经类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6):13-15.

责任编辑  牛志鹏

作者简介:庞伟,中山大学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书记;靳祥鹏,中山大学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许晓洁,中山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预算处职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团组织科技创新育人路径探索——基于能力素质模型”(项目编号:2021GJ00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多元回归主成分分析创新创业
江苏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科技创新的实效性研究
我国大学生人生规划自主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中国装备制造业阶段竞争力研究
上证综指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江苏省客源市场影响因素研究
SPSS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