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师范类院校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教改思考

2023-05-24李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5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课程改革

李娟

内容摘要: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愈发强调应用性的基础上,师范类院校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将比较文学概论课程与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将理论性与应用性结合起来,是比较文学概论课程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改革教学模式与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师范院校 比较文学概论 课程改革

虽然比较文学概论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性理论课程,但是这门课程在我国起步较晚,在高校的教学中更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存在,因此各高校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学时的规划等方面呈现出五花八门的态势。特别是比较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涉及大量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基础与文学史、文学理论等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师范类院校,面对本科生的教育,教师应如何把握、教授这门课程,如何将这门课程与师范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是目前存在巨大争议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先生就曾提出:“比较文学没必要在本科生里寻找相应的课程设置……而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可以放在研究生阶段。”[1]陈思和先生还指出,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在本科开设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它只能作为引路类的课程,否则还会降低这门课程的整体素质。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比较文学概论这门偏理论性的课程是有助于帮助本科生梳理与巩固所学,并且以一种新的视角看待所学。因此,笔者认为,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形式、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是高校比较文学概论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一.师范类院校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现状及问题

1.教与学不成正比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既要有老师的教,又要有学生的学,“教”与“学”是需要相互配合、彼此合作的。如果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学生的反馈,不仅能让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便于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和计划进行及时地调整。而现阶段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还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在45分钟的课堂之中,教师一直在单方面的输出,学生一直在被动地接受,偶尔会有简单地课堂互动,但课堂基本呈现出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缺乏课堂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就会下降,从刚开始的不需要思考到懒得思考直至发展到最后的不会思考。再加之有些学生自制力差,会被各种事物及电子产品分散注意力,无法保证听课质量,学生一旦出现思想抛锚的情况,可能就无法再次跟上课堂进度。

2.教学模式与手段单一

在高校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之中,因校园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不健全等原因,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学模式与手段相对单一。高校文学课堂基本以讲授为主,并且针对所有文学史的课程与理论类的课程基本都是同一的教学思路,或以史为线去梳理作家作品,或介绍文学理论,但都是泛泛而谈,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学生对作品没有充分的研读,课堂很难产生互动与交流,缺乏深层次地分析与研讨。教学模式总体来说相对单一,缺乏课程的针对性,所有理论类的课程几乎都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没有针对比较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对单一,缺少能够激发起学生兴趣的创新手段,教师对音视频等多媒体网络资源使用频率较低,尤其是针对比较文学概论这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自控力本来就较为薄弱的基础之上,如果教师再不将多媒体等网络资源融入课堂,那么课堂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

3.缺乏实践性

在上述情况的基础之上,加之课下复习巩固、求索的主动性不高,又为了应付考试,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就很容易滑向机械地背诵与记忆,学生很难对所学的内容做到真正地理解与掌握,更不要说树立一种打通的意识,和一种开放的、包容的眼光与胸怀,也就很难将跨国、跨文明与跨学科的学术眼光融入进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日后的教学当中,总体来说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背诵和记忆上,缺乏实践性。比如说可以将我国唐代长诗《长恨歌》同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进行比较研究,二者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与艺术结构等方面,都具有紧密的联系。再比如说,在今后面向中小学的教育中,在讲到鲁迅及其相关作品的时候,某些艺术技巧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当中找不到根源的时候,就需要将渊源研究的意识贯穿其中,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树立一种开放性的世界胸怀与眼光,否则就不可能产生研究的兴趣与追根溯源的意识,讲授起来也只能是照本宣科。

二.树立教学目标:师范类院校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思考

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应当在加强本科生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時,培养学生掌握比较文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注重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以跨国、跨文明、跨学科的学术眼光看待世界文学与文化,更好地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大背景之下进行比较文学研究,为今后培养专业学术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文学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立足于师范类院校本科生的就业方向,另一方面也要为高层次人才的储备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一方面,教师应立足师范类院校本科生的教育教学目标与培养方案,要根据师范类院校本科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方式,做好课程规划与设计。首先,必须要确立一套完整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计划应切实可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积累与理论功底合理规划与安排。比较文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性的课程,要在量的基础上达到质的飞跃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可能存在阅读量少、理论功底差的情况,如果讲课的过程当中理论性过强,学生可能会难以接受,为了应付考试也会变成机械的背诵与记忆,当然也不宜过于简单,否则将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其次,要立足师范类院校的培养方案,作为地方师范类院校,我们主要的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事业输送应用型人才,与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存在一定的区别,所以针对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又有着不同的要求,应注重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与比较文学概论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比较文学概论这门以理论为主的课程当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比较的眼光与能力运用到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培养学生中外融通的视野和开放性的胸怀,培养对世界文学与人类命运的关怀精神。

另一方面,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也应为高层次人才的储备做好基础性的工作。陈思和讲到:“在我的理解中,比较文学是精英课程,它需要大量的文学史专门知识和文学作品的阅读量,而且也不需要培养那么多的学生。”[1]作为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的任课老师,在兼顾本科生的阅读量与理论水平的基础之上,还应着重为高层次人才的储备做好基础性地工作。要充分考虑有部分学生将来是要继续攻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的,要兼顾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也要兼顾要继续读研学习的学生,因此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的时候,不宜过深,也不宜过浅。笔者认为对于“法国学派”、“美国学派”等知识不应占用过多的课时,把主要的内容要义传达清楚即可,对于已经在前期做了考研准备和文学史、文学理论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其课下掌握或阅读增加课外阅读量,以达到师生在课堂之中能够进行有效互动的目的。要着力培养学生开放的世界胸怀与宽广的研究视野,“以比较的方法,打通东西方文学的共时性联系和差异,以宏观的视野,引发学生对人类文学发展的关注和思考。”[2]能够认识到各民族文学的特色及其相互影响关系,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态度和视野,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以一种总体性的眼光看待世界文学,要看到文学与文化的多样性,能够自觉地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树立一种比较的意识和动态的文学建构眼光。

三.教学模式上的改革: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比较文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需要任课教师采取多元化的手段丰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质量。除了老师讲,还需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成就感,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如果仅仅拘泥于理论,或者就理论讲理论,那么这样的课堂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并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开放的世界胸怀的目的,正如陈惇所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但是,教学如果在理论上兜圈子,必然把一门生的课程讲得死气沉沉,索然无味。”[3]

现如今提倡翻转课堂,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来,但是翻转课堂也应有的放矢,仍然要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情况下进行,否则由于学生能力有限等原因,可能会出现课堂效果不理想、达不到教学目的的情况,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的模式就能够有效地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合理规划课堂讨论的频次和时间,合理安排案例分析的难易程度,既能够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以及高效的师生互动,又有利于缓解学生的畏难心理,通过作品去印证所学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吃透弄懂。笔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比如说在讲到流传学、渊源学、主题与母题等内容的时候,通常会选取二至四篇文学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并且注意尽量选取篇幅比较短小且学生更为熟知的作品,以小组讨论或辩论赛的形式,在教师主导的基础之上,开展师生互动。

例如笔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会将中国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进行对比研究,去探究二者的影响关系,探究法国对于中国戏剧的接受与改编,《赵氏孤儿》作为十八世纪第一部被译介到欧洲的中国传统戏剧,受到了欧洲民众的广泛欢迎,《赵氏孤儿》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当时法国学派“百科全书派”所倡导的思想不谋而合,有助于启蒙运动理性精神的传播,鼓舞当时的民众抨击宗教神权、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对人的压制。通过文本细读,对比研究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在复仇动机、复仇动机、复仇心理等方面存在哪些异同,进而去探究中西文学中对于复仇母题的书写及其背后的文化动因,发现中西文学中有关复仇母题的描写存在差异是由于西方强调的是个人主义,而中国强调的是群体主义。还可以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与鲁迅的《伤逝》进行对比研究,探究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两位作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对于故事主人公爱情描写的差异,以及作品产生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无论是文学史类的课程,还是文学理论类的课程,多媒体资源都是活跃课堂氛围的有效手段,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就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在电子版书籍如此盛行的今天,高校应加大网络图书资源的广度与深度,笔者在教学过程当中就发现有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利用网络资源,更不要说将其作为写作论文的重要手段了,我校不仅有微信图书馆,还有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丰富的网络平台供学生阅读、查阅论文使用。因此,在比较文学概论的授课过程当中,就需要任课教师有意识地将这些资源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使用网络资源的意识与能力,帮助其今后的论文写作以及学术研究。

另一方面,对于比较文学概论这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提及一些文学作品或文学理论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调剂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感。在高校课堂日益走向现代化、万物互联的背景下,音视频资料在比较文学概论课程中将会发挥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可以适当缓解学生的畏难心理。例如在讲到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与鲁迅的《伤逝》对比研究时,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资料介绍故事情节,选取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爱情题材作为案例分析,再加之以视频资料,可以激发学生对这两篇作品的对比研究,便于教师进而去阐释两部作品在创作背景、主题、人物形象的方面的异同,以及由此引申出世界各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在讲到第七章比较文学的跨科学研究时,可以融入进一些图片、音频、视频,将空泛的理论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欣赏,切实感受到文学与艺术、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之间存在哪些异同。笔者在讲到文学与艺术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时,会通过播放一段昆曲、展示一副绘画作品、播放一段电影让学生感受文学与戏曲、绘画、影视剧在表达方式与表达效果上的异同,尤其是可以选择几部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剧在可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去感悟文学与电影之间跨学科研究的依据,以及主流的影视对文学的冲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当中融入音视频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走进课堂、产生师生互动、理解理论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抽出一两节课播放一些名家讲座与采访的视频,比如笔者在讲到中国的比较文学发展之时,就播放了中国著名的比较文学奠基人物乐黛云接受采访的视频资料,既能让学生了解乐黛云先生对中国的比较文学做出的巨大贡献,又能让学生感悟乐黛云先生的治学之道与处事之道。

通过树立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模式、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等手段,可以有效避免课程的说教性,增强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的实践性、生动性,从地方高校的实际与区域人才的需要出发,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奠基人乐黛云曾经说过:“比较文学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而且是一种生活原则,一种人生态度,它不仅是少数人进行高层次研究的精英文化,而且是应该普及于大多数人的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如果即将成为21世纪栋梁之材的今天的大学生和中学生都能具有这种精神,未来人类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就会更大。”[4]这就要求广大的教師要着力培养学生开放的视野、胸怀,树立人文精神,发挥这门课程在师范类本科院校开设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思和.比较文学的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比较文学,2004(01):30-32+6.

[2]陈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新探[J].中国大学教育,2007(09).

[3]陈惇.比较文学教学的回顾与思考:为纪念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20周年而作[J].中国比较文学,2005(05).

[4]刘献彪,刘介民.比较文学教程·序一[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课程改革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