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格性舞蹈语言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

2023-05-21王玥元

艺术评鉴 2023年8期
关键词:优化创新舞蹈创作应用方法

王玥元

摘要:风格性舞蹈语言在舞蹈创作中有效引入可以提升舞蹈作品的文化底蘊,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彰显民族特色,本文正是将目光集中于此,讨论风格性舞蹈语言的概念定义,分析风格性舞蹈语言的形成原因,阐述如何在舞蹈创作中有效运用风格性舞蹈语言。

关键词:风格性舞蹈语言  舞蹈创作  应用方法  优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8-0074-04

风格性舞蹈语言运用是舞蹈创作和表演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明确风格性舞蹈语言的特质,结合舞蹈创作需求,可以更好地提高舞蹈创作质量。

一、风格性语言概念释义

风格性舞蹈语言是指某一类舞蹈特有的语言风格,风格性舞蹈语言具有标志性、程序化等特点,是通过调整形象和表现形式,进而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风格既是指舞者的风格,也是指舞蹈作品的风格,风格性舞蹈语言可以更好地突出舞蹈的艺术特征,呈现中心思想,反映舞蹈的神韵和品格。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风格性舞蹈语言可以较好地印证这一句话。风格性舞蹈语言源于生活,借鉴于生活,经过舞蹈编创,形成极具标志性的舞蹈风格。较为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为芭蕾舞、古典舞和民族舞。

芭蕾舞在训练过程当中要求是相对较为严格的,舞者的头、手、躯干、四肢都必须严格按照特定轨迹来运动。在芭蕾舞鉴赏的过程当中,也以开、绷、直、立作为重要的审美和技术原则,这是独属于芭蕾舞蹈的特殊风格语言。在芭蕾舞训练和表演呈现过程中,一招一式都有其固有的审美标准和技术规范,作为具有鲜明古典主义特色的舞蹈美学,芭蕾舞以其优雅的舞蹈语言风格备受人们喜爱,也形成了其独特的程序化技术运动体系和训练体系。芭蕾舞舞蹈风格是较为鲜明的,舞者需要掌握开、绷、直、立等相应的技术要领,结合芭蕾舞蹈表演需求和审美准则优化表现方法,进而通过芭蕾舞蹈让更多人了解古典主义审美标准,彰显芭蕾舞的优雅气质。

同样,中国古典舞也是源于中国古典审美基础之上形成的舞蹈风格,在表达情感的过程当中会引入更多细腻的动作,进而让舞蹈更具有冲击力,能够更好地带动观众情绪。中国古典舞可以从基训和身韵两门课程来展开分析,而这两门课程都是基于细腻含蓄动作审美基础之上的训练,这也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独特的风格性舞蹈动作语言。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呈现形式之一,也会受到生活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性舞蹈语言。每个民族都在长期劳作生产的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格,这些元素都会体现在舞蹈上,因此人们也可以通过民族民间舞蹈来了解各民族的特性,以及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例如具有代表性的是傣族舞蹈中常常会出现的三道弯、一边顺等相应的舞蹈体态造型,动律充满安详、舒缓,具有一股内在含蓄健稳的力量美;而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常常会出现翻腕、移颈、垫步等舞蹈动作,结合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以及与面部表情配合进行情感交流,形成了热情稳重、细腻的舞蹈风格。

风格性舞蹈语言是舞蹈的重要标志,观赏者可以通过风格性舞蹈语言判断舞蹈种类,因为在舞蹈表演中同风格的舞蹈情感表达方式相似,同时也会融入很多标志性、具有民族特色的技巧。

在风格性舞蹈语言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舞蹈语言的形成会受到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的影响,进而形成其独特的具有程序性的、标志性的舞蹈风格和语言风格,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标志性代表,风格性舞蹈语言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因此,从舞蹈的类别角度来分析,不同的舞蹈艺术作品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共性特征,因为其风格性语言是相通的。

风格性语言对于舞蹈而言是一个固定的风格,无论是在舞蹈表演还是在舞蹈训练过程当中都有所体现,其审美技巧和表演技巧都是较为系统的。与风格性舞蹈语言相对应的则是非风格性舞蹈语言,非风格性语言将不会过多地受到程序化风格语言的限制和约束。一般情况下,非风格性语言往往更多的是应用于当代舞和现代舞当中。

非风格性语言和风格性语言两者相互联系,但又相互区别,非风格性语言和风格性语言并没有高下之分,在舞蹈表现上也各具特色,合理运用非风格性语言和风格性语言可以为舞蹈创作提供更多帮助。

二、风格性舞蹈语言的特点

首先,风格性语言可以较好地凸显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风格性语言最明显的特征是形成了系统的训练体系和完善的审美标准,而这些技巧和标准往往与地方民族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学习者可以在观赏舞蹈的过程中了解地方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甚至生活习惯。舞蹈作为文化的艺术表达,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而风格性舞蹈语言作为舞蹈的重要表现形式,无疑浓缩了地方民族文化,因此想要将风格性舞蹈语言有效应用于舞蹈创作中,了解地方民族文化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应用风格性舞蹈语言,提高舞蹈创作质量。

其次,风格性语言的运用对于创作者而言难度更大,艺术创作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更多个人的观点看法,结合情感表达需求,展现舞蹈表演技巧,但是风格性舞蹈语言经过时间的洗礼,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表演体系,这时想要创新,就需要在保留原有风格和审美准则基础上做出调整,这也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既需要考虑如何在舞蹈创作中利用风格性舞蹈语言突出民族特色,又需要思考如何让舞蹈的共情能力更强,能够有效传递个性化情感,分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风格语言,更好地呈现出舞蹈的视听效果。

最后,人们的审美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新时代下,人们对舞蹈审美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如何调动观众的兴趣,这是创作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风格性舞蹈语言应用于舞蹈创作中,虽然让创作者有了更多参考,但无疑也给创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融入时代精神,也成为创作者必须思考的一大问题。

三、风格性舞蹈语言形成的原因

風格性语言是基于一定文化和生活基础之上,体现于舞蹈技巧中,让舞蹈技巧更具标志性特征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以傣族舞蹈为例,在对傣族舞蹈分析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考量傣族的历史传统、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根据傣族人民的审美倾向和民族风俗,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宗教信仰对傣族舞蹈做出有效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傣族舞蹈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傣族舞蹈在表演的过程当中舞姿轻盈,舞蹈所流露的情感淳朴、细腻,因此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传神。其次,可以发现傣族舞蹈中有很多“雕塑性”舞姿,所谓的雕塑性舞姿是指舞者在表演过程当中下半身为半蹲状态,同时手臂和关节也会弯曲,呈现出三道弯的舞姿造型体态。最后,“一边顺”是傣族舞的特色元素,这也使得傣族舞个性鲜明,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而构成傣族舞蹈风格鲜明的主要原因包含以下几点:一是从生活环境进行分析,傣族人民所生活的地区农作物生长相对较好,当地人民生活富足,临水而居,这也让傣族人民的性格更加宽和、心态更加平稳、情感更加细腻。二是从地理位置和所处纬度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傣族人民所生活的地理位置气候相对而言较为炎热,因此其居住的房间多以防热防潮的竹楼为主。在居住环境、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状态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傣族舞蹈在呈现的过程当中并不会出现大开大合、大跳大动的情况,舞蹈体态相对而言较为轻盈、细腻、平稳。三是从宗教信仰角度进行分析,傣族人民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宗教影响。因此傣族舞蹈呈现出中正平和善良的特征。除此之外,在上文中也有所提及,傣族舞蹈的雕塑性相对较强,在舞蹈表演的过程当中下半身有很多是半蹲姿势,这一方面源于宗教因素的影响,很多佛教雕塑都是这样的姿态;另外一方面则受傣族人民的服饰因素影响。因为傣族人民穿着筒裙,这就意味着大开大合的运动并不适合傣族人民,小幅度运动半蹲可以更好地彰显其服饰美,同时也避免受到服饰限制。除此之外,在服饰因素影响下,傣族舞蹈的步伐动作也是相对较小的,例如勾踢步等,这既可以彰显舞蹈的细腻,同时也可以较好地反映傣族人民谦卑的文化精神。四是傣族人民生活在山路崎岖的高原地形,为了更好地适应地形,同时满足生产劳作需求,傣族人民在劳作的过程中常常会采用一边顺的方式,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劳作效率,同时也更加省力。例如在挑水挑谷的过程中顺手顺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这一习惯也会体现在舞蹈动作中,形成其独特的“一边顺”风格性语言。

众所周知,在舞蹈创作的过程当中,动物往往会对舞蹈的呈现形式产生较大影响,而傣族人民更喜爱孔雀、大鹏鸟、大象等动物,认为这些动物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因此不难发现,在傣族舞蹈中有很多模仿动物的体态和造型,例如孔雀手、三道弯等。除此之外,孔雀下山、孔雀晒翅、孔雀斗翅等相应的舞蹈语言也是傣族的特色性语言。

可以看出,风格性语言并非凭空捏造,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传承中,风格性语言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而将风格性语言引入到舞蹈创作中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深化舞蹈的文化底蕴,也能增强舞蹈的艺术性。

四、舞蹈创作中风格性舞蹈语言的应用要点

(一)保持舞蹈的原有特征

风格性语言在舞蹈创作中应用需要充分体现其标志性和程序性特质,进而增添舞蹈的文化底蕴,强化舞蹈的精神内核,提高舞蹈作品的质量和观赏性。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需要抓住风格性语言这一特质,更好地突出地域风格、民族风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展开分析。

其一,需要合理运用风格舞姿。风格舞姿是以民族风格为基础的民族舞蹈表现形式,例如手形、身体姿态、脚位等。而风格舞姿的运用需要充分考量舞蹈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而对风格舞姿做出调整,结合时间变化、空间变化、力量变化分析最佳的情感表现形式,这就需要舞蹈创作者深入调研,并做出有效分析。因为风格性语言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也是生活某一标志性动作的截取和艺术化应用。例如上文中提及的傣族舞蹈就通过“同手同脚”的方式来展示傣族居民在劳作过程当中的劳作习惯,体现一顺边之美。因此在舞蹈创作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风格舞姿的应用提高表演效果,例如可以在傣族舞蹈创作的过程当中引入三道弯、展翅手等相应姿态,同时也可以展示当地劳作者挥舞锄头的姿态,这可以更好地突出傣族的民风民俗。再例如,藏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跪拜动作,是能够体现民族特色的动作,这时则可以在藏族舞蹈创作的过程当中引入垂手、伏地、俯身等动作,表达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其二,需要合理运用风格舞步。舞步是舞蹈创作过程当中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舞步可以让舞蹈的连贯性更强,表现力更强。而在舞蹈创作中,舞步往往可以凸显民族风格。例如,傣族舞蹈中的舞步以“勾踢步”最具代表性,维吾尔族舞蹈以“碾步”最具代表性,藏族舞蹈以“踢踏”最具代表性,蒙古族舞蹈以“马步”最具代表性。可以根据舞蹈创作的风格特性和民族特征,合理选择风格舞步,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舞蹈的情感表现需求和角色情感态度,以及故事的情节发展作出适当调整。

其三,需要合理运用风格律动。在舞蹈创作的过程当中,风格律动的准确把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需要保证风格律动的动作相对而言简单化;二是需要保证风格律动的动作可以持续重复;三是需要保证风格律动在呈现形式上可以较好地反映民族特性和民族风格。例如在傣族舞蹈中,创编者可以通过屈伸横摆动律、颤膝动律、揉肩动律等多种方式对舞蹈做出优化和调整;再如为了更好地展示男子求爱的故事情节,可以将屈伸动律和颤膝动律融入动作中,进而展示男子的强壮硬朗。

其四,在风格性语言融入舞蹈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的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甚至宗教信仰,这往往是风格性语言的根本所在,能够凸显民族特色,进而形成舞蹈特色。例如壮族人民最开始以捕鱼为生,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壮族人民开始种植水稻等相应的农作物,他们在祭拜的过程中以青蛙神为主要祭拜对象,希望可以通过祭拜来保证风调雨顺,让农作物正常生长,因此在歌舞祭祀的过程当中都会体现青蛙的形象。而在秋收之后,为了避免粮食种子不受老鼠侵害,这时壮族人民又将目光投向猫,希望猫神可以消灭老鼠。这些可以作为风格性语言运用的重要参考因素,舞蹈从业者需要从民族风俗、宗教习惯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合理运用风格性语言。

(二)增添新的元素

风格性语言的使用可以使舞蹈特色更加鲜明,但这并不意味着风格性语言是舞蹈创作的全部。艺术的魅力在于继承和学习的过程中增添新的元素。程序化语言、风格性语言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遗留下来的产物,是历史的积淀,是前人对舞蹈的看法,且形成的较为固定的具有标志性的舞蹈语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民族风格标志也会在时代背景下发生变化,同时在舞蹈表达和情感表达的过程当中,如果仅仅只是依靠程序化语言和风格性语言则很容易会影响情感表达的最终效果,因此融入新元素是舞蹈创作过程当中必须引起人们关注和重视的一个环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合理选择新元素。

其一,在新元素选择的过程当中,需要以生活动作的运用为主要着力点,风格性语言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动作的复刻、美化和艺术雕琢,而在新元素融入的过程当中也需要通过对生活动作的有效应用,在突出民族特色和舞蹈风格的基础上丰富其内涵,优化其形式,添加新的元素。而生活动作的选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需要保障其观赏性,提高舞蹈的视觉表现力,进而让观众有良好的观感;二是生活动作的运用是为了叙事,即阐述故事,推动情节发展。例如可以通过生活动作来阐述角色的情绪变化等,进而通过生活动作的运用更好地突出角色形象、性格特征以及情感变化。

其二,需要合理运用技巧动作。特别是在民族舞蹈风格性语言分析的过程当中,需要认识到民族舞蹈所具备的自娱性特质和表演性特质。一方面,舞蹈可以反映人们的生活情感,以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祈愿;另一方面,现阶段舞蹈也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娱乐大众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但在很多情况下为了提高表现效果,强化舞蹈品质,在动作技巧引入的过程当中所采用的技巧方法往往不具备民族特性,这时可以通过一些标志性舞蹈动作的引入加以改善。例如在傣族舞蹈创作的过程当中,可以将部分技巧动作与极具傣族风格的托掌、孔雀手融合在一起,进而避免动作技巧的生硬融入,同时又可以较好地突出民族特征。

其三,在新元素融入的过程当中除了需要考量民族特性和民族需求以外,还需要考虑时代变化,为了更好地强化观众的审美感受,让舞蹈创作质量再上一个台阶,在舞蹈创作的过程当中就需要融入更多现代化元素,在突出其民族特性的同时突出其时代感。例如以蒙古族舞蹈语汇为编创素材的作品《我们看见了鸿雁》,其就融入了现代舞的动作元素、音乐元素,传递了新时代青年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歌颂了蒙古族人民朴素真挚的生命情感,高歌了贾作光先生对蒙古族舞蹈的奉献精神。

在舞蹈创作的过程当中,需要根据作品的表现需求、情感的表达需求、民族的特质展示需求等多个角度共同分析与讨论,将创新性元素融入作品中,更好地为舞蹈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在其发挥风格性语言特质的同时也能对舞蹈进行优化调整。

五、结语

风格性语言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和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文化,风格性语言在舞蹈创作中有效引入可以更好地凸显各民族特点,彰显舞蹈特色,进而对舞蹈创作做出有效优化,可以从保持舞蹈的原有特征和融入新元素两个角度共同着手,将风格性语言有效应用于舞蹈创作当中。

参考文献:

[1]涂越.论艺术院校大型舞蹈作品创作的艺术特色与价值意义——以南京艺术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为例[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2年.

[2]郑思佳.风格性舞蹈语言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研究[J].艺术品鉴,2021(12):116-117.

[3]朱亚萍.探析风格性舞蹈语言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J].艺术家,2020(09):82.

[4]吴振家.风格性舞蹈语言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J].艺术评鉴,2020(01):74-76.

[5]王依琳.探讨风格性舞蹈语言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9(19):201.

[6]潘東升,刘谟楠.风格性舞蹈语言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8(25):111.

[7]王阿罗.舞蹈语言陌生化在现当代舞剧《凝视》——创作中的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8年.

[8]吕慧君.风格性语言与非风格性语言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以《缘来》《暮光》为例[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7年.

[9]陈妍,符姗姗.解读当代江苏民间舞蹈语言中的“双语现象”[J].民族艺术研究,2014(05):106-110.

[10]史红.新时期舞蹈审美创造刍议[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猜你喜欢

优化创新舞蹈创作应用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探讨
供应链优化视角下流通企业供给侧改革研究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刍议
愉快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表现手段对舞蹈作品创作的作用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讨
浅议舞蹈中的想象力
新形势下安全培训教考分离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