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公安院校通识教育的方法研究

2023-05-20曹萍萍任秀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公安院校三全育人

曹萍萍 任秀杰

摘 要:作为实现“三全育人”的具体方法和重要途径,课程思政理应融入公安院校通识教育,这既是培养复合型公安人才的现实需求,也为公安院校通识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助力和指导。本文首先对“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行了阐述,然后对公安院校通识教育实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所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对课程思政融入公安院校通识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初步探索了“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公安院校通识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公安院校;课程思政;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3)04-0070-06

1 “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内涵

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共同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高层次人才教育理念——“三全育人”。“三全育人”以崭新的视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新时代育人的总体格局,即全员、全过程及全方位育人[1]。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与强盛的百年大计,是系统工程,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进步所必需专业知识、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人才能够为国家所用,为社会发展所用,为人民所用[2]。毕业生必须具备较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专业知识基础与应用技术较坚实,并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创造精神和创造力,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融于社会、服务社会、为公众服务,同时也提高了自我素质与自身的综合素养。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如何系统性地从“教”转变为“育”,以往单一的课程讲授就显出了不足,各科目的专任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以及外聘的兼职教师和实务界人士,所有的学生可接触的教师和教辅人员,一言一行、一课一例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3]。对每一位学子而言,大学都是人生重要的成长阶段,从刚入大学的懵懂少年到毕业时的专业精英,他们不管从心智上或是学科素质上都实现了质的飞越。那么,对于学校来说,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人才培养计划,绝不能是各科课程的简单累加,而应是纵向打通育人壁垒,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时时有构思,课课有目标,无论是课程建设、创新竞赛、实习实践,还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处处都能贯彻育人目标。综上所述,从“全员、全过程及全方位”这三个方面,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培养缺一不可,将这三方面有效地统一起来,可实现全面提升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的目标。

课程思政的说法,可以追溯到2014年底在上海颁布的《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文件中。在文件的指导下,上海市有关高校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课程思政理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为我们指明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课程思政,绝不仅限于思政课程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而是贯穿于各类课程。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道德操守,培养了自己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为了实现课程思政所追求的目标,高校教师应做到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将思政培养融入课程,好似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在点点滴滴中塑造学生的品格。目前,中国高校和相关专家学者广泛认可的课程思政的内在含义,是以“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需求和根本任务,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学科授课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并行,形成协同效应,以此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教育理念[5]。

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三全育人的核心思想是从“全员、全过程及全方位”这三个方面来培养高素质人才,而课程思政内在要求是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二者之间在教育理念上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在实践中可将课程思政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这对于培育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课程思政不同于传统的思政教育课程,传统的思政教育课程主要是采用向学生灌输课堂理论知识的形式,来直接实现课堂本身的思想政治教学功能,而课程思政则是通过进一步挖掘各个课堂中所蕴藏的思政元素,并使其具体化形象化,以实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其他各类学科的思政育人功能也开始被逐渐发展与运用,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的理念拓宽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增加了人才培养的角度、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各高校也因此能够拥有更加切实可行的手段来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显然,通识教育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专业类课程中所包含的科学精神和专业素养等,都可以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引下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这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通識课,本身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大体是丰富学生的多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道德操守等。那么,此类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功能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2 公安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

多年来,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我国公安院校的建设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为培养公安专业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初,公安高等教育刚刚起步,国内仅有寥寥几所部属公安高校,每年培养本科生不足千名。公安高校建立伊始,各高校摸石头过河,借鉴军队院校的管理手段和社会高校的课程设置模式,探索出公安院校的培养模式。数十年来,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跨越式成长以及高等教育总量的持续扩大,为解决我国公安队伍里长期存在的学历低、业务培训不足等问题,公安院校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全国已有公安院校30余所,其中公安部直属院校5所[6]。在全国范围内,除海南省外,各省均有省属本科或专科的公安院校。2020年,海南省公布了计划筹建海南警察学院的消息,国内公安院校的建设即将实现省级全覆盖。在数量和规模上取得巨大进步后,公安院校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公安专业人才成为公安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

何为高素质的公安专业人才?长期以来,公安院校一直以“技能过硬”作为衡量标准,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环境复杂化、人际沟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公安专业人才如果只精通公安业务,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多元化、复杂化需求。在新形势下,优秀的公安专业人才除要具备较前沿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全面素养,主要是心理、人文素养、交流协调合作能力、信息化实践能力等。一直以来,通识教育都被看作是提高中国大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最有力手段,许多高等院校都建立了满足自己需求的通识教育体系。在此风潮下,各公安院校也逐渐开始重视并有步骤地实施通识教育,使其逐步成为推动公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近些年,通识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多高校不再局限于借助通识教育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而是大力挖掘通识教育的宽度和深度,使学生既拓宽视野,陶冶心灵,又通过对系列课程的深入学习,获得相应学科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在这方面,一些重点高校走在了前面。例如,复旦大学强调人格完善、视野开阔,并借此培养可迁移能力,以此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启用具备相当程度的学术积累和学养的教师来讲授通识课,避免“水课”,打造“金课”。同时,在学校层面不断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进行规划和调整,夯实课程建设的各环节,建立课程质量保障的闭环系统。然而,与一些重点高校相比,当前许多公安院校仍沿用传统的通识课开课模式,即每年征集一些愿意开设通识课的教师开课,学生把通识课当成心目中的“选修课”,认为与专业课相比这些课并不重要,较为轻松地就可以拿到相应的学分。目前在公安高校中,一些学校已经开始重视通识课的开设,其按比例开设各门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人文艺术类等)的通识教育课程。例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就十分重视通识课程教学工作,认为通识课程并不仅仅限于选修课,因而设立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模式[7];新疆警察学院经过多年探索,已构建起了包含五个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建立了包含人文科学、社会、自然科学、专业技能训练,以及跨学科培训等的五大类通识教育课程[8]。在这些开设通识课程较完备的公安院校中,通识教育与公安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成为新时期公安院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优秀人才的有力手段和重要途径。

目前,公安院校的通识教育虽然发展比较迅速,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诸多的发展困境。首先,大多数院校没有将通识教育与公安专业技能教育放在相同的重要位置。一直以来,大多数公安院校都存在着“重专业、轻通识”的课程安排习惯,普遍认为专业技能教育是最重要的,通识教育是次要的和辅助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时期公安人才应具备更全面的技能和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复杂的现实需求。因此,应该将通识教育与公安专业教育看作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將这两方面看作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两驾马车,双轮驱动、齐头并进,跑出新时期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局面。其次,通识课程设置比较零散,各类通识课程之间往往相互独立,系统的通识课程体系构建难度较大。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安院校的课程设置通常包括五个模块,即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9],而通识课程一般划归为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模块,这就造成目前大部分公安院校的通识教育只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下单纯的增添一些通识教育课程,没有系统的设计和规划。而这种课程设置体系明显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会造成新列入的通识课程与已有的通识课程在内容上有重合或者交叉;同时新列入的通识课程与原有的通识课程在课时安排上有较大矛盾。而且这种为了发展通识教育所新添加的课程与原有的课程体系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看似新开设了诸多知识面广的课程,但限于学分和总学时的限制,大多数通识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学生在众多课程中选择有限的几门。许多学生看学分选课,只要能修够学分,再也不肯多选一门课。这样造成了较为尴尬的情形,一些通识课选课的人很少,老师和学生都感觉这门课不太正规,从而使教学效果下降。此外,一些学校有开课的最低人数限制,一些通识课由于选课人数过少而被迫取消。这样一来,通识课程实际教学效果有效,自然很难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这显然不符合通识教育的初衷。最后,通识课程的授课较少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公安院校作为中国公安类专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思政教育不可或缺,把思政教育贯彻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是公安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构建的重中之重。因此,在通识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同思政元素相结合,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公安院校学生具备更强的岗位胜任能力,使其满足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需要,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3 课程思政融入公安院校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2018年9月15日,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赵克志主持召开公安部党委(扩大)会议,会议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随后在2018年10月,赵克志部长又明确指出,应在全国的公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公安院校的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10]。由此可以看出,立德树人是公安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思政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其次,由于通识课程在教学目标、价值引导,以及素质培养等方面与思政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却有着更加丰富的形式和更加广泛的途径,其理应成为课程思政的指定载体。在教学育人中,通识课程可与思政课程共同发挥作用,助推“三全”育人新格局的建构[11]。所以,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将课程思政融入通识教育有助于公安院校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工作,具体可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课程思政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战场

课程思政是要充分利用各类课程的课堂这一渠道,在向学生传授相应课程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及时有效地向学生传输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各类课程的课堂上都可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高校相比,公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尤为重要,培养“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警务人才是所有公安院校的教育使命。课堂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和培养美好品格的场所,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师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场所,公安院校通识教育的课堂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战场。

公安院校将课程思政融入通识教育中可以看作是一种教育理念,通过挖掘出各类通识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通识课程教学体系中,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思政教育的目的。人文科学类通识课程应该更多地强调认知能力、人文素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等思政元素,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应该更多地发掘爱国情操、科学世界观、创新人格、理性精神等思政元素,用思政教育的感悟赋予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以温度和人文关怀。长期以来,公安院校重视思政工作,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忠诚意识、服务意识,但也存在着“多要求、少温度”的管理特征。现如今,入学的大学生已经是“零零后”的新一代青年,从小生活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下,思维活跃且个性鲜明,对他们采取新的思政教育理念与手段,可以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思政融入通识教育就是一个较好的手段,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只有“思政课程”一个思政教育渠道的问题,为思政教育开辟了新的战场。

3.2 课程思政融入公安通识教育

在政治建警的总体教育框架下,公安院校的思政教育一直备受重视。公安院校开设的各类思政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关键渠道,但由于思政课程本身理论性强、内容枯燥等特点,使得思政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效果不尽理想。再加上目前各个学校思政教师的师资配备有限,授课学时有限,课程安排通常以百人以上规模的“大课”为主,这导致了课程思政老师们在课堂上往往只是按照教学安排中确定的知识点忙于机械的教学任务,难以把握和解决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无法因人而异的为学生解惑答疑,也就不能真正起到课程思政教育对学生思维与行动上的指导作用。课程思政融入公安通识教育可以拓宽思政教育的空间和场域,将“思政元素”融入生动有趣的通识课知识中,让学生在汲取各类科学、人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例如,公安院校外语类通识课的教学可纳入东西方文化比较,帮助学生形成国际视野,使学生找准语言文化背后的共性价值,以及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普遍差异,引导学生拥有具备国际沟通能力的职业素养,这在国际交流日益广泛的今天,对于公安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警务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安院校数学通识课可纳入数学史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数学家的理论创新经历中获得精神上的激励,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和勇于探索的创新人格。此外,可开设一些历史文化类的通识课,通过一些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讲述,使学生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其不屈不挠、坚韧敢为等优良品质,促其形成正确的社会发展观。课程思政融入公安通识教育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思政课程在进行思政教育时枯燥乏味的缺点,从而提升公安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3 课程思政是公安通識教育改革的重要助力

公安院校的通识教育还肩负着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重任。一方面,公安院校通识教育承担着整合各个学科领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任务;另一方面,公安院校通识教育肩负着培育新时期高素质复合型公安专业人才的重大责任。什么样的警务人才是社会所需的?在公安工作中,警务人员经常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群,直面社会的阴暗面,在复杂的环境下工作,有时甚至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威胁与诱惑。因此,除了掌握扎实的公安专业技术、拥有强健的体魄之外,警务人员还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坚定的心理素质,以及优秀的道德品质。对于公安院校来说,培养学生具有这些优良品质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思政教育是实现此目标的必要路径。由前所述,思政教育如果仅通过开设思政类课程的方式则效果有限,在各种通识教育课堂中通过发现其所具有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之整合在课程系统中,将能够达成对学习者实施潜移默化课堂思政教学的目的。要更好地完成公安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公安院校通识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是迫在眉睫。课程思政作为有效提升通识教育质量的有力途径,理应成为公安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助力。把课程思政纳入通识教学中,能够逐步增加通识学科教育的高度、广度与深度,增强通识课程对学生的感染力和思想影响力,使学生“寓教于学”,从而达到通识教育对学生价值引领的目的,这也是大幅提升公安院校通识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和手段,使学生在学习各类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和价值的引领。

4 “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公安院校通识教育的路径探索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公安院校的通识教育,既是培养复合型公安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也为公安院校通识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助力和指导。面对目前公安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新时期对通识教育的新要求,课程思政融入公安院校通识教育的具体路径和实施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4.1 强化通识课程中课程思政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观,也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课程思政融入通识教育就是把通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效融入通识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这也是“三全育人”中全过程育人的一种具体实现。在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引导他们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从而起到潜移默化对他们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目的,这是课程育人理念的高阶表现。课程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一直受到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也是高等教育中的核心育人手段。课堂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一名广受学生喜爱和尊敬的老师,既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也是学生的指路明灯。这样的教师,其课堂所授知识,甚至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起到很大作用。在公安院校中,由于大部分高校都实行了军事化管理,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普遍较好,对课堂教学的认同也比社会高校中的学生要高。因此,公安院校通识教育改革理应把课程育人作为重要目标,而具有隐性思想教育功能的课程思政融入通识教育是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融入公安院校的通识课程,可实现通识课程兼具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教育功能,是提升学生政治思想素质以及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强化公安院校通识课程中课程思政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履职能力和岗位胜任力,从而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4.2 在通识课程建设的每个环节融入课程思政理念

在通识课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均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即在通识课程的规划设计以及实施阶段,均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这样一来就对应上了“三全育人”中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要求。首先,在教学大纲的制定环节,确定该通识课程所蕴含的思政目标有哪些,从总体上对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规划,根据每一节课的内容安排,挖掘每次课中可能存在的思政元素,对这些思政元素的背景和细节进行仔细推敲,设计出思政元素展现的方式与技巧,从而制定出具体且易实现的课程思政实施计划,从而使授课教师们在整个课程教育实践中,能够有目标有步骤地把思政教育因素纳入教学内容之中。其次,在教学方法的选用方面,引入适合课程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教学方式有机融合,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课堂组织模式,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安排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课上展开讨论等。教学模式的改变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升通识课的课堂吸引力,将通过课堂向学生灌输思政元素的做法转变成让学生主动发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原理,从而极大提升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此外,在通识课程的考核方面,体现出对思政建设目标的考核,如可采用互动讨论式、积极参与式、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等考核方式,侧重学习过程评价,避免采用标准答案形式的考核方式,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视角、多层次思考的能力。综上,将课程思政融入通识课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可以使通识课程中的思政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以期不断提升通识课程的思政建设水平。

4.3 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通识课程师资队伍

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公安院校的通识教育,要求通识课程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课程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因此,加強公安院校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这为课程思政有效融入通识教育提供坚强后盾,也是全员育人的客观要求。在我国,大部分公安院校发展时间较短,很多都是近二三十年间建设起来的新高等院校。建校之初,必然重点进行公安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故形成了专业课师资力量雄厚,人文基础类教师队伍单薄的特征。在课程思政融入公安院校通识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两手抓,一方面,打造专业课类的通识教育体系,这就要求相当一部分开设通识课的专业类教师,能从本科课程中提取思政教育元素并使之渗透到课堂之中,这对专业课教师是一个全新挑战;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人文基础类教师队伍建设,这既包括扩充师资队伍,也包括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升,使其了解课程思政的深刻含义,具备了从所授教学内容中提取学科思政元素的功底和能力。在此过程中,公安院校的管理和教务部门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进一步解释和明确课程思政理念,提高公安院校通识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教书育人自豪感,使通识课程教师切实做到有学问、爱钻研、能传授、爱学生;其次,要充分利用集体培训、教研讨论、定期集中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理念,引导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价值引领融入到具体教学过程中;然后,积极开展与思政课教师的合作活动,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专业优势,为通识课教师在教学中顺利引入思政元素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4.4 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

现在慕课已经从新奇的教学方式变成了使用广泛的学习手段,大学生通过慕课平台修习慕课学分,以及通过慕课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都成为很平常的事情。但是,目前在应用广泛的慕课平台上,关于公安类院校的慕课资源还不是很多,尤其缺少涵盖课程思政元素的公安院校通识类慕课。由前所述,目前在公安类院校中,受限于师资力量和教师能力的不足,能够开设课程思政类通识课的教师队伍尚在建设之中,这使得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的优秀通识课相对匮乏。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各公安院校取长补短,共同建立校际通识课慕课联盟,使优秀的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通识课可以走出自己的学校,满足多个公安院校学生学习的需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各学校应该成立协调组织,对各校的通识课资源进行有效评价,整合最好的系列通识课投入慕课平台,实现校际课程资源共享。各公安院校根据自己的教学培养体系,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合适的系列通识课,这些通识课有的是校内教师直接授课,也有的是通过慕课平台由其他公安院校教师授课。为达成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务管理部门需要做一些底层工作,如出台如学分互认文件、制定慕课平台授课质量监控办法与举措等。综上,在目前各公安院校优秀通识课教师较为缺乏、优秀通识课数量不多的现实情境下,实现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共同打造精品通识课程,通过慕课平台实现优秀公安通识课程共享,无疑是解决当前困境的较好方法。

5 结束语

新形势下,更多的高校把课程思政这一综合教学理念纳入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之中。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理应有效融入公安院校的通识教育中。针对目前公安院校通识教育缺乏思政元素有效融入的现状,文中探索了在“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通识教育的路径和具体实施方法,为今后公安院校通识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参考。此外,本文的探讨对其他行业类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参考文献:

〔1〕光明网.奏响“三全育人”最强音[EB/OL].2019-02-26.https://mi.mbd.baidu.com/r/XMHRdFf NRK?f=cp&u=581ae994b45f567c.

〔2〕王鲁宁.以高质量高等教育支撑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01):1-8.

〔3〕张烽,金利群.协同理论视角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04):464-468+474.

〔4〕吴晓云,李珍琦.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课程观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22(11):43-48.

〔5〕刘宝存,苟鸣瀚.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本质、挑战与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3,43(01):12-20.

〔6〕刘茂林.高水平警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22,35(06):5-12.

〔7〕于群,杨志秋.论公安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发展路径[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4,25(03):6-12.

〔8〕姜轶群.公安院校实施通识教育途径探索—以新疆警察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1):140-142.

〔9〕范瑛,皮华英.公安院校通识教育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8(06):142-146.

〔10〕赵克志.始终坚持政治建校方针 努力培养更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N].人民公安报,2018-10-13(03).

〔11〕李艳.通识教育:公安院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视角[J].公安教育,2019,3(05):54-58.

收稿日期:2023-02-23

基金项目:公安部公安理论与软科学基金项目(2018LLYJXJXY054);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21BGL056)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公安院校三全育人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公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
论公安院校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