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长丰埠里墓地北宋墓M13、M14发掘简报

2023-05-17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肥市文物保护中心长丰县文物管理所

东南文化 2023年2期
关键词:墓道青白墓室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合肥市文物保护中心 长丰县文物管理所

内容提要:2019年4月—2020年1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长丰下塘镇埠里墓地开展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实际清理西汉至宋代墓葬15 座。两座北宋末期的墓葬M13 和M14 规模较大,结构特殊,出土器物精美,颇具代表性。M13 为带墓道的仿木结构八边形单室砖墓,出土了陶器、瓷器、铜器、银器、漆木器和墓志等;M14 为带墓道的长方形单室砖墓,墓室外顶部呈龟背状,出土了银器和铜器。这两座墓葬资料为研究安徽江淮地区家族墓葬制度、埋葬习俗、地面建筑形态以及当时的社会形态、文化特征、生活方式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埠里墓地位于安徽省长丰县下塘镇埠里社区鲁庄南。墓地位于一低矮丘陵的南坡,其北界为丘陵的陵脊,西界和南界地势低洼,系一条古河道,东界为一条小冲沟(图一)。为配合基本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受安徽省文物局委托,2019年4月—2020年1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肥市文物保护中心、长丰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墓地展开抢救性发掘。墓地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约550、南北宽约360 米,总面积约18.8 万平方米。此次发掘实际清理西汉至宋代墓葬15 座(图二)。其中M13 和M14 为北宋时期墓葬,规模较大,形制特殊,出土器物精美。现将这两座墓葬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长丰县埠里墓地位置示意图

图二// 长丰埠里墓地2019—2020年考古发掘墓葬分布平面图

安徽长丰埠里墓地北宋墓M13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1.M13墓室俯拍

2.M13甬道及封门(西北—东南)

3.青白釉瓜棱腹注子套装[M13∶1,左:注子(M13∶1-1),中:注碗(M13∶1-2)]

4.青白釉瓷盏(M13∶9)

5.青白釉瓷盏托(M13∶10)

安徽长丰埠里墓地北宋墓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1.M14墓室外观(北—南)

2.M14仿木结构门楼

3.M14墓室顶部

4.陶瓶(M13︰4)

5.铜镜(M13︰5)

一、M13

(一)墓葬形制

该墓为带墓道的八边形单室砖墓,开口距地表深约0.4~0.6 米。墓葬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方向156°。通长10.32、宽6.9 米(图三)。墓葬遭盗扰严重,墓室顶部基本不存。

图三// M13平、剖面图

墓道 位于墓门南端。平面大致呈长方形,长约4.52、宽约1.63 米,东西两壁陡直,人为加工痕迹明显。墓道南端伸出一级台阶,与墓道同宽,进深0.81~0.92 米;中间呈坡状,略下凹,坡长约4.26 米,坡度42°;北端约0.4 米长系平底,与墓门地面平齐。墓道填土稍加夯打加工,夯层不太明显。

墓门 位于墓道北端,栱形门洞顶部略有坍塌,门洞以上不存。封门砖错角斜向平铺垒砌而成。残高1.74米。

甬道 位于墓门北端,砖砌,券顶,顶部略有坍塌,起券位置距墓室地面高约0.96 米。甬道内宽1.28、残高1.47、进深0.64 米。在甬道地面略中部以一顺一丁的方式垒砌一层,形成类似门槛的设施(彩插八︰2)。

墓室 南接甬道。土圹平面大致呈圆形,直径约6.9 米,口大底小,于墓葬开口向下约1.14 米处设置二层台,台宽0.2~0.6 米。土圹中用青砖砌筑墓室,墓室下部略呈长方形,南北内长约3.84、东西内宽约3.38 米,直壁直角。在距墓室地表约0.52 米处于四个拐角向上渐内收成八边形结构。因早期盗扰,顶部基本不存,情况不明(彩插八︰1)。

墓室棺木、人骨皆不存。铺地砖以方砖错缝平铺为主,边缘局部以长条形砖填补。

墓室用砖分楔形、方形和长条形砖三种︰楔形砖主要用于甬道券顶,尺寸为长38、宽18、厚6/5 厘米;方砖主要用于墓室铺地,尺寸为长34、宽34、厚6 厘米;长条形砖主要用于墓室四壁及封门,尺寸为长38、宽18、厚6厘米。

(二)出土器物

共16 件(套)。分陶器、瓷器、铜器、银器、漆木器和墓志六大类。

1.陶器

陶瓶 2 件。器身修长,略有变形。泥质灰陶。侈口,卷沿,宽方唇下垂,长束颈,斜肩,腹部微鼓,大平底略内凹。唇面有较深的凹槽,颈及上腹部饰瓦棱纹数周。沿及器内腔有较明显的轮制痕迹。M13︰3,口径25.8、最大腹径26.6、底径21.4、通高49.2 厘米(图四︰1)。M13︰4,口径25.6、最大腹径26.4、底径22、通高50.8 厘米(图四︰2;彩插九︰4)。

图四// M13出土陶瓶

2.瓷器

青白釉瓜棱腹注子套装 1 组2 件(编为1 个号,M13︰1)。由注子、注碗组合而成(彩插八︰3)。通高18.7 厘米。注子最大腹径11.2、圈足外径6.4、高15.2 厘米。注碗口径14.6、圈足外径8.3、高12.6厘米(图五︰1)。

注子 M13︰1-1,由注盖、注身组合而成。注盖完整,注身断裂,粘接修复完整。盖呈伞状,深嵌于注口颈上,盖面凸起,呈团菊状,正中设蛇形钮,立沿略外撇,下为直口方唇。注身方唇,敛口,广弧肩,肩部模印团菊纹。深腹,上腹部竖直,下腹部微鼓,腹外壁模压六曲瓜棱形,矮圈足,挖足较浅。肩、腹一侧置高耸弓形执手,执手外壁下方刻牡丹花纹,相对一侧肩腹交接处出高耸曲管状流,流嘴微斜削,流外壁下方亦刻有牡丹花纹。外壁施满釉,足底刮釉露胎,外底心露胎;内壁施釉于口沿,其下露胎。釉色青中泛白,釉面晶莹通透,闪玻璃光泽。胎色洁白,胎质坚硬细密。足底有5处乳头状突起,推测为支钉支烧痕迹。

注碗 M13︰1-2,残破缺损,粘接修复完整。七曲敞葵口,尖圆唇,斜弧腹,腹外壁亦模压成七曲葵瓣形与口沿相对应,高圈足,平底。足外壁饰凸棱一周。内、外壁满施青釉,足内刮釉露胎。釉色青中泛白,釉面晶莹通透,闪玻璃光泽。胎色洁白,胎质坚硬细密,露胎处表面呈灰白色。器内底部有5 处乳头状突起,推测为支钉支烧痕迹。足底有圆环形粘痕,推测为垫饼支烧痕迹。

青白釉瓷盏 2 件。皆口部断裂,粘接修复完整。敞口,尖圆唇,斜腹,小平底略凸,圈足,内足心微下凹。内、外壁施满釉,足底刮釉露胎。釉色青中带白,釉面晶莹通透,闪玻璃光泽。灰白胎,胎质坚硬细密,露胎处表面呈土黄色。器内壁及底模印缠枝牡丹纹。足底有圆形粘痕,推测为垫饼支烧痕迹。M13︰2,口径12.4、圈足外径3.2、通高4.1 厘米(图五︰2)。M13︰9,器壁有少量气泡。口径12.2、圈足外径3.2、通高4.3 厘米(图五︰3;彩插八︰4)。

图五// M13出土瓷器

青白釉瓷盏托 2 件。完整。托台较浅,台面中心略凸以承接盏底,小直口微敛,平折肩向下出浅盘状托盘。盘呈六曲葵花形敞口,浅弧腹,下置高圈足,足端外撇。内、外壁施满釉,足底刮釉露胎。釉色青灰,釉面晶莹通透,闪玻璃光泽。灰白胎,胎质坚硬细密,露胎处表面呈土黄色。圈足饰火焰形镂空纹6 处,以两道竖弦纹相隔。足底内墙有粘砂。M13︰10,口径14.7、圈足外径7.2、通高4.2 厘米(图五︰4;彩插八︰5)。M13︰14,口径14.3、圈足外径7.4、通高4.2厘米(图五︰5)。

四系瓷罐 2 件。器物残破缺损,粘接修复完整。小口微侈,斜方唇,微卷沿,束颈略外撇,圆肩或溜肩,鼓腹,腹部饰瓦棱纹数周,下腹弧收,平底内凹。颈、肩部粘接对称扁条形半环状四系。外壁施青釉,釉不及底,釉下施灰白色化妆土。釉与胎结合较差,部分釉片已经剥落。釉面有大量气泡和孔隙。浅红胎,胎质坚硬粗糙。M13︰12,口径7.2、最大腹径21、底径8.4、通高28.4 厘米(图五︰6)。M13︰13,口径7、最大腹径20.4、底径8.2、通高29.7厘米(图五︰7)。

罐 1 件。推测为四系罐底部残片。M13︰7,口及上腹部残,下腹斜收,平底。外壁施青釉,釉不及底,釉下施灰白色化妆土。釉与胎结合较差,部分釉片已经剥落。釉面有大量气泡和孔隙。浅红胎,胎质坚硬粗糙。底径9.8、残高8.8厘米(图五︰8)。

3.铜器

铜镜 1 面(M13︰5)。镜钮缺失,镜背局部残缺。镜体轻、薄,镜面平坦光滑,略有锈蚀。窄沿圆凸。镜背图案分内、外两区布置:内区以钮为中心饰团菊纹;外区在柔长的枝条、连亘的花草中散点排列六朵花瓣,介于两周联珠纹之间。直径25.6、沿宽1.1、厚0.5 厘米(图六︰1;彩插九︰5)。

图六// M13出土铜器、银器、漆木器

4.银器

银钗 1 件(M13︰6)。完整,捶揲成器但整器弯曲变形。折股钗,呈“U”形。钗股为细柱状,横截面呈圆形,股头圆钝。股径0.2~0.3、通长19厘米,重23.9克(图六︰2)。

5.漆木器

3 件。M13︰8,推测为盘类器的底部,木胎,髹暗红色漆。直径21.4、厚约0.3 厘米(图六︰3)。M13︰11,长方形花瓶形马蹄足,推测为几案类器物的腿足,木质,顶部有一长方形卯孔。上部呈长方形,于两侧面置长条形榫槽,下部为花瓶形马蹄。通高10 厘米(图六︰4)。M13︰15,扁长方形花瓶形马蹄足,与M13︰11 系同类器,木质。上部呈扁长方形,一侧置长条形榫槽,下部为花瓶形马蹄。通高9.9厘米(图六︰5)。

6.墓志

1 方(M13︰16)。出土时竖立于墓室西侧。青石质,顶部残。残高82~94、宽82、厚13 厘米(图七)。盖面阴刻志文,棋盘界格,楷书,上半部分漫漶不清,部分字无法识读。录文如下︰

图七// M13出土墓志拓片

……河防公事汤元辅撰,」……勾学事左黄中书,」当所皇甫志行篆。」……然迹其处世,有妻有子亦未」……之徒也。因知学佛而悟其所以为佛」……也。□先乃寿州安丰县人,曾大父」……赴人之急不啻如在己。公之慈」……夜以观颂,能通晓文义。一日」……可以超世纲而了生死,于是广」……适此寓于诗寂寥乎短章春」……之卒。前期,一日捧觞为父母寿」……而慰勉之以至平昔交契咸告。」……享年三十有三。时元丰」……数举□于精魄迁灭了然」不惑……公夫人霍氏卒,乃于政和二」……公之卒,夫人年甫三十有五,毅」……六年有八男二人曰扩曰摭」……孙女五人曾孙男一人曾孙女二」……

二、M14

(一)墓葬形制

该墓为带墓道的长方形单室砖墓,开口距地表深约0.4~0.5 米。墓葬大致为南北走向,方向175°。平面略呈刀把形,墓葬顶部局部及墓道南端遭后期施工破坏。残长约9.62、宽5.24 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图八)。

图八// M14平、剖面图

墓道 位于墓门南端。现状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南端略窄,北端(近门端)略宽。残长约3.84、宽1.54~1.72 米。口大底小,墓道壁渐内收。墓道南端遭施工破坏,情况不明;中间设不规则台阶3 级,台阶与墓道同宽,进深0.32~0.62、高0.2~0.48米;北端向内以缓坡与墓门、甬道连接,坡长约2.22 米,坡度15°,坡面略下凹。墓道填土稍加夯打加工,夯层不明显。壁面亦有加工痕迹。

墓门 位于墓道北端,砖砌仿木结构门楼,高3.44、宽约1.50 米(图九;彩插九︰2)。上为砖雕斗栱及屋檐结构,下部辟圆栱形门洞。门洞以菱牙砖封堵,高约1.52 米,由此进入墓室。门洞上以平砖错缝顺砌形成门额。额上砌三朵斗栱。每朵斗栱出单杪华栱,其上以齐心斗承托替木,上置橑檐枋、檐椽与连檐。各朵斗栱间以鸳鸯交手栱联系。檐口平出。檐以上为砖砌挡墙,向上与墓室顶部融为一体。门洞两侧置两列平砖,上端支撑橑檐枋,西侧下端落地、东侧下端叠压于门洞中部一封门砖上。

图九// M14墓门立面图

甬道 位于墓门北端。内空宽0.86、高1.52、进深0.76 米。砖砌,券顶,起券位置距墓室地面高约0.9 米。墓道居于墓室南偏西侧,甬道西壁与墓室西壁连为一体。

墓室 南接甬道,土圹、墓室外顶部北侧遭施工破坏。土圹大致呈长方形,南北略宽,约5.7米,东西略窄,约5.24 米。土圹中用青砖砌筑墓室,墓室外顶部中心微微隆起,呈龟背状(彩插九︰1)。墓室下部略呈长方形,内空南北长约3.32、东西宽约2.72 米,直壁,除西南角外,其余各角都设有角柱。在距墓室地表约1.62 米处向上以平砖顺砌两层普柏枋一周,枋上砌斗栱,每朵斗栱出两跳华栱,各朵斗栱间以鸳鸯交手栱联系。栱上按长方形逐渐内收,形成盝形墓顶(彩插九︰3)。

墓室内棺板纵横交错,叠压放置,无一完整,无法辨认棺木的数量。人骨不存。铺地砖无明显排列规律,局部因承重挤压变形。

墓室用砖皆长条形,尺寸略有不同:顶部用砖尺寸为长36、宽24、厚8 厘米,一端切割成斜面,向上叠压内收;盝形墓顶用砖尺寸为长35、宽21、厚8 厘米;四壁及铺地砖尺寸为长36、宽18、厚6厘米。

(二)出土器物

出土器物共5件(套),分银器和铜器两大类。

1.银器

银钗 3 件(编为2 个号,M14︰1、4)。捶揲成器。折股钗,钗梁呈“U”形。钗股为细柱状,横截面呈圆形,股头圆钝。M14︰1,完整,整器略弯曲变形。股径0.5、通长17.5 厘米,重18.2 克(图一○︰1)。M14︰4-1,钗梁残。股径0.3、残长9.3 厘米,重12.7 克(图一○︰2)。M14︰4-2,一股脚残。股径0.3、通长19.1厘米,重21.5克(图一○︰3)。

图一〇// M14出土银钗

2.铜器

铜钱 190 枚(编为3 个号,M14︰2、3、5)。其中五铢1 枚,钱径2.45、穿宽0.95 厘米(图一一︰1);开元通宝37 枚,钱径2.35~2.5、穿宽0.7~0.8厘米(图一一︰2—4);太平通宝3 枚,钱径2.4~2.5、穿宽0.6 厘米(图一一︰5);淳化元宝2 枚,钱径2.4~2.45、穿宽0.55 厘米(图一一︰6—7);至道元宝6 枚,钱径2.5、穿宽0.6 厘米(图一一︰8—9);咸平元宝8 枚,钱径2.45~2.5、穿宽0.55~0.6 厘米(图一一︰10);景德元宝38 枚,钱径2.45~2.5、穿宽0.6 厘米(图一一︰11);祥符通宝6 枚,钱径2.5~2.55、穿宽0.6~0.65 厘米(图一一︰12);祥符元宝10 枚,钱径2.45~2.55、穿宽0.55~0.6 厘米(图一一︰13—14);天禧通宝7 枚,钱径2.45~2.55、穿宽0.6~0.65 厘米(图一一︰15—16);天圣元宝11 枚,钱径2.45~2.5、穿宽0.6~0.7 厘米(图一一︰17—18);景祐元宝5 枚,钱径2.5~2.55、穿宽0.6~0.7 厘米(图一一︰19—21);皇宋通宝22枚,钱径2.45~2.5、穿宽0.65~0.8 厘米(图一二︰1—3);至和通宝1 枚,钱径2.5、穿宽0.7 厘米(图一二︰4);至和元宝1 枚,钱径2.35、穿宽0.6 厘米(图一二︰5);嘉祐通宝9 枚,钱径2.4~2.55、穿宽0.7~0.75 厘米(图一二︰6—9);嘉祐元宝3 枚,钱径2.35~2.4、穿宽0.6 厘米(图一二︰10、11);治平通宝5 枚,钱径2.45~2.5、穿宽0.65~0.7 厘米(图一二︰12—14);治平元宝2 枚,钱径2.3~2.35、穿宽0.6 厘米(图一二︰15、16);熙宁元宝13 枚,钱径2.35~2.5、穿宽0.55~0.7厘米(图一二︰17—20)。

图一一// M14铜钱拓片(一)

图一二// M14铜钱拓片(二)

三、结语

埠里墓地是安徽江淮地区一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宋代家族墓地,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对于研究同时期的家族墓葬制度、埋葬习俗、地面建筑形态以及当时的社会形态、文化特征、生活方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利用价值。

(一)墓葬年代

M13 出土墓志一方,为判断墓葬年代和墓主人身份提供了许多有益的信息。墓志中记载的人名皆不可考,但“其先乃寿州安丰县人”证明墓主人祖籍寿县安丰。根据“享年三十有三。时元丰……”“夫人霍氏卒。乃于政和二(年)……”“夫人年甫三十有五”等零散的信息推测,墓主人逝于元丰年间,终年三十三岁,其夫人霍氏逝于政和二年,终年三十五岁。

从墓葬形制来看,M13 与同一墓地的M1、M12 皆为带墓道的八边形单室砖墓,这一墓葬形制在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宋墓中尤为常见[1]。M14与三者不同,为带墓道的长方形单室砖墓,墓道偏向一侧,墓室外顶部呈龟背状,这一墓葬形制并不常见,但是出土的仿木结构墓葬建筑则与M1、M12 有异曲同工之妙,三者在建筑技艺、造型风格上相似,年代应相去不远。

从随葬钱币来看,M14 随葬钱币以“熙宁元宝”为最晚,铸行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因而墓葬的年代上限当不早于神宗熙宁年间。

此外,M13 出土的青白釉瓷盏托(M13︰10、14)与浙江兰溪县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墓出土的盏托(墓葬平面图中编号13)[2]相似,同类器在湖北英山茅竹湾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胡氏墓[3]亦有出土,如YM︰13、14;青白釉注碗(M13︰1-1、1-2)与安徽舒城县鲍墩北宋晚期墓[4]出土的同类器(西M1︰3、12、15)极其相似;青白釉瓷盏(M13︰2、9)与合肥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马绍庭夫妻合葬墓出土的Ⅲ式瓷碗(M1︰11)[5]、湖北英山茅竹湾北宋政和四年胡氏墓出土的AⅡ瓷碗(YM︰19、35)相似。

综上推断,M13和M14的年代皆为北宋末期。

(二)余论

埠里墓地的选址遵循了一定的原则,符合宋代家族墓地的埋葬制度。墓地北靠丘陵,南邻古河道,北高南低、依山面水、视野开阔,与河南禹县白沙宋墓[6]、安阳韩琦家族墓地[7]、洛阳富弼家族墓地[8]以及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地[9]等相似,“正是当时‘地理家’所谓的上吉之地”[10]。这与北宋时期堪舆风水学盛行的时代背景相契合。

M13 出土的青白釉注子、盏托、盏,胎质细洁,釉色青莹,光泽度强,透明度高,是难得的精品。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因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因此称为“青白瓷”,一般又习惯称之为“影青”[11]。青白瓷器在埠里宋代家族墓地的大量随葬,系两宋之际南北方文化高度交流融合的实证,也体现了安徽特殊的地理位置。

发掘过程中尚有一些有趣的迹象。M14 虽保存完整,但顶部用砖明显大于四壁用砖,后期增修补修的可能性较大;墓室内似经人为扰动过,棺木皆被拆散成棺板,无一完整,棺板数量较多,纵横交错,叠压放置,并且墓室内无人骨出土。M13 亦无棺木、无人骨出土。同一墓地的M12 墓室内棺木和人骨散乱,出土头骨3 具。M1 虽出土三具完整的棺木,但皆向西倾翻,且以其墓室的空间计算,三具棺木在里面腾挪的难度非常大[12]。上述现象似可用宋代流行的二次葬俗予以解释,这一葬俗在相距约四十千米的合肥东郊大兴集包拯家族墓地[13]可见,发掘者以“原葬墓”和“迁葬墓”命名加以区分。种种疑团的最终解开必须依赖人骨鉴定和DNA 检测结果。

(附记:发掘项目负责人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义中;参加发掘的人员主要有合肥市文物保护中心路文举和徐凤芹,技师周丛文、赵六德、刘振、高凡、蔡丁丁、朱艳等;线图由荆雪绒、赵瑞娟等绘制,蔡丁丁清描;照片由高凡拍摄;器物修复由曾尚录、朱艳、汝敏负责;铜钱拓片由肖昱制作;姚政权、徐靖负责发掘过程中的现场文物保护、墓葬结构和墓志的三维扫描;张玮负责仿木结构墓门的解读。本次发掘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长丰县政府和下塘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合肥市文物保护中心、长丰县文旅局、长丰县文物管理所为发掘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执 笔:张义中 徐凤芹

猜你喜欢

墓道青白墓室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流年
还喧嚣都市一个“青白”
模糊生死界线:东汉墓内祭奠活动的考古学观察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墓室探秘
内蒙古辽代契丹贵族墓葬门道初步研究
范佳成珍藏古代瓷器展
徐显秀墓室壁画中服饰图案研究
中国北方地区墓道发展与墓葬建设关系研究——以高等级墓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