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习“校企双侧目标驱动”培养机制研究

2023-05-06任维彬雷卫宁薛亚平何庆

科技风 2023年12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

任维彬 雷卫宁 薛亚平 何庆

摘 要:針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仍存在套用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失准以及教学环节制定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等难点,本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实习过程为研究载体,建立了校企深度协同下的“双侧目标驱动”实习培养机制,提出了贯穿本科实习全过程的“供需紧密对接”与“双侧目标修正”方法,促进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实习的良性循环,并反向回馈教学培养环节以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入口,增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性和育人特色。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双侧目标;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如何更好地规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挥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引起行业内重点关注。近年来,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取得了较快的进步和发展,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和门路,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12]。

部分高校及教育工作者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以项目为驱动,促进校企合作育人与企业盈利实现更好融合[3];采用定制化培养模式,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增强专业及技能的适应性[4];采用企业人员进校授课方式,增强院校教育与企业生产运作实际的贴合性[5];制定校企定期换岗制度,实现企业需求与院校教学的相互促进与修正。但上述研究在合作育人机制建立、合作过程交互以及合作效果评价等方面,仍存在以下关键性问题:

(1)已有合作多以实践经验总结为主,系统性理论指导匮乏,过程管理和成效实现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2)企业的利润追求与校方的人才培养难以实现较好的取向协同,普遍存在单方面的折中等;

(3)持续的过程性反馈和修正机制与方法缺乏,校企合作育人的成效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及过程不可控性。

综上所述,本文以所在的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所在地市的机械行业企业实习为例,提出了校企深度协同下的“双侧目标驱动”实习生培养模式,基于企业“需求侧”和院校“供给侧”的“双侧供需目标”为驱动和牵引,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建立贯穿本科实习期全过程的“供需紧密对接”与“双侧目标修正”机制,促进本科实习生制度形成完备的全过程良性循环,反向回馈教学培养模式以找准企业需求入口,提升应用型本科实习过程实效,凸显职业教育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适应能力。

一、企业需求侧目标体系

企业需求作为院校实习过程的内推动力和关键环节,凸显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矛盾与难点[68]。受已有的学术型办学模式及教学管理形式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职业教育特色培养方面力度不够且效果相对不明显,造成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实习学生机械制图能力与生产制造工艺实际脱节。例如,图纸的机械结构存在较多不适合实际制造环节,生产工艺流程与实际相差较大。

(2)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相对欠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育特色不明显,难以完成部分实践性操作任务。例如,对机械制造部件表面显微硬度测量不准确,淬硬层深度测量误差大。

(3)企业业务性质工作能力不足,对于企业交办性业务与事务处理能力不够,无法在适度范围内进行协调处理。

(4)书面表达能力欠缺,难以规范严谨地说明企业产品性能或进行相关书面材料的撰写。

归纳上述主要问题,总结实习阶段企业需求侧目标体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企业需求侧的目标体系主要分为专业基本能力、常规机加操作、基本业务协调以及书面表达撰写四个方面。因此,针对上述企业侧目标体系需求,院校方应及时做出课题体系调整以及育人培养的反馈调整,增强上述方面专业基础及相关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在上述方面的能力水平。

二、院校供给侧目标体系

近年来由院校方实习基数大和实习实践基地匮乏的不均衡直接影响实习的效度和进度。院校方只好被迫压缩实习时长,增加同批次实习人数以减少开支,或就近选择专业非对口企业,这与企业实习的根本目的相背离,影响学生企业实习实效性[911]。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对企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被动参与或应付企业实习教学任务,积极主动性不强导致实习效果不明显;部分学生在企业实习前对工作环境以及岗位待遇等方面期望过高,实习过程中发现期望负偏离,造成心理落差大,消极心理产生或认真程度降低。

总结院校供给侧在学生企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受客观因素限制,企业实习周期缩短或实习内容缩水,实习效果难以保证。例如,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原本设置为实际操作的实习环节被迫改为实习观摩,学生实习锻炼效果下降。

(2)学院学科课程设置中,缺乏企业实习的认知及目的性相关教育内容,学生缺乏对实习过程重要性及意义的认识。例如,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中缺乏企业实习认知、目的、重要性或意义方面的教育内容。

(3)实践操作技能方面课程数量仍然不足,企业实习前的院校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操作能力锻炼不充分。例如,车床实际操作环节中,单人操作平均时间明显不足,且操作内容较为单一。

(4)受部分学生考研及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等因素影响,难以全身心投入企业实习过程,不能将实习效果最大化作为实习的根本出发点。

综合上述院校在企业实习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院校教学课程实际,制定院校方面的企业实习阶段目标体系如图2所示。

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与能力培养体系缺乏与企业需求对接和修正的环节,造成学生所受到的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因此,院校方应进行实习过程和课程体系的动态反馈与调整,调整的内容包括:确定实习企业和岗位的数量及业务性质、对考研学生进行适度调整或分流、调整或增加时间操作环节课程比重以及增加企业实习认知方面培养等,上述院校方的调整应该是一个动态且有一定预期的调整,即相关的动态调整应在每个实习过程开始前完成。但调整过程应注意保持一定的持续性和连续性,即每次的调整应是局部的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

三、雙边目标校对修正

企业需求难以在院校的供给侧培养过程中体现,院校的“供给”侧培养也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变化。造成人才培养不适用,甚至教育资源的浪费,企业与院校的人才培养无法在过程中相互校验,无法不断修正自身育人模式或方法。

综上,建立校企双侧目标驱动机制如图3所示。该机制中,确定了企业与院校二者交互过程“需求侧”与“供给侧”需要动态修正的主要因素。例如,企业的实习岗位需求为具备日常基本业务处理、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基本能力,能够一定程度及范围内协调处理本岗位涉及的业务及关系。但应用型院校教学体系中,基本未设置本岗位相关的关系协调或者综合处理方面的课程或者教育培训,因此在实习过程中体现出的学生岗位适应与协调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对岗位的业务能力需求目标时,可以通过企业实习过程反馈给院校方进行课程体系修正,强化相关方面的课程建设和能力培养。

此外,当院校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内容,在学生企业实习过程中,发现与生产过程本身发展不相适应时,难以满足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求时,应根据目标驱动和反馈机制,动态调整院校侧课程内容,即时更新或修订相关培养内容,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提升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

“校企双侧目标驱动”是指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实习单位资源共享,将企业用人需求和运行模式与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目标相结合,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通过合作、协调、互动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应用型教学,将高校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企业的实际操作中,修正教学内容中与岗位不相适应的内容,以实现人才培养与需求相匹配的目标。例如,运用课程教学知识及能力,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由企业方进行表扬或优先入职;通过企业生产实践见习,对课程内容进行改进和具体方案细化,由校方进行表彰及奖励等。

四、目标驱动具体举措

(一)实习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企业与院校的需求与供给“目标”驱动,建立贯穿实习全程且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特色的培养模式,充分体现院校与企业在实习过程的“两侧”驱动与相互校验修正,实现企业—学生—院校三者在实习过程的闭环调节。

院校方可成立相应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小组、调研掌握行业动向和企业需求等。但由于校企合作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而且对于企业所需能力培育较为复杂,不同专业需要培养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进一步增加对于学生在涉及应用方面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学生与企业能力需求的匹配能力。

(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建立适应企业入职第一岗位需求的全过程驱动方法,激励与推动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培育自身具备企业入职第一岗位的业务素质、企业运行管理模式的适应能力以及事务与人际的交互处理能力,调动学生参与实习过程的内在动力,激励与驱动的方法更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和内容。

在继续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的同时不断与企业深入交流,才能促进大学生实习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适应性,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在课程教育中教师为主体,企业专家为辅,听取行业企业的意见,参考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开发对应项目,编制课程标准。

(三)双侧目标动态驱动

基于“双侧目标动态驱动”的基本理念,建立贯穿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特色且贯穿学生实习过程的培养模式及方法,尤其是建立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特色的、以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的、驱动学生内在积极性并兼具一定外在督促效应的方法,在企业实习过程中,锻炼和升华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及能力,在岗位应用中体现专业素养。校方根据专业的应用性从企业方的需求出发,适时动态更新学校的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内容,以企业最新应用为目标。企业方根据学生校内专业理论和实验中心学习的技能,结合当下企业需求设置学生企业内容,并通过企业实践,适时动态反馈教学环节及内容,修正部分教学内容对接不严密,专业培养应用型不强的内容,建立全过程的良性循环体系,建立健全校企协同的实习过程双侧目标动态驱动机制,促进学生更好地以专业能力融入企业建设与发展。

结语

通过校企协同“双侧目标驱动”实习培养模式,实现校内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学科素养+技能训练+科研训练”和企业培养学生“实践训练+创新创业训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校内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孙雅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专业见习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05):6061.

[2]任小文,任浩楠.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探索[J].科技视界,2022(07):177178.

[3]齐运锋,黄鸿娇.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22(01):109112.

[4]邓丽.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之特色[J].人力资源,2021(18):116117.

[5]杨雷,吴宾,黎明.企业高管与高校教师合作授课的创新教学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8):2832.

[6]孟小春,芦丹.企业需求导向下应用型本科经管类实践化教学管理建设研究[J].中国产经,2020(16):101102.

[7]王小鹏,黄现青,李瑜,等.关注企业需求,破解校企合作困局[J].饮料工业,2020,23(02):6669.

[8]王小鹏,宋莲军,黄现青,等.普通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产品加工,2020(01):99101.

[9]赖南君,蒲冠州,叶仲斌,等.高校化工类学生企业实习问题研究——以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相关专业为例[J].中国培训,2016(10):2628.

[10]高巍,刘瑞.师范专业认证视角下高师院校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发展研究,2018,2(4):5156.

[11]林晓明,林颖,覃路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思考——以华南师范大学和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实践基地为例[J].大学教育,2020(3):149151.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理工学院教改项目“校企协同下的应用型本科实习‘双侧目标驱动培养模式”(项目编号:11610112126)

作者简介:任维彬(1983— ),男,黑龙江鸡西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激光熔覆、激光再制造。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