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受众接受度目标下的中国故事创新传播研究

2023-05-03刘明绪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

摘要:文章从关注受众接受的角度,进一步探索国际传播过程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相关问题及其有效对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有效的国际传播途径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用他们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叙事手法和话语策略阐释中国故事,才能取得最佳传播效果。让外国受众更好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形象,并接受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话语阐释和叙事传播,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相较纯理性化的表达更具说服力,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以传播过程末端的受众为研究对象,从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方法创新、身份创新和受众接受度评价创新三个方面,探讨提高中国故事在海外传播效果的策略。尤其针对一些具体问题,需要有总体设计,然后将所有涉外的媒介资源整合到一起,产生协同促进作用。通过讲述动人的故事,加强正确舆论引导,对我国的发展进行真实、客观、有效的宣传,争取更大多数受众的认同,使国际传播取得明显实效。

关键词:国外受众;受众接受度;中国故事;传播方法;接受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4-0045-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8年度暨南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美主流报刊报道党的十九大的批评话语分析”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YJA740029

一、国际传播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不仅提高了14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为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为欠发达国家提供了另外一条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复兴之路[1]。多数发达国家也能够坦然接受中国的崛起,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研究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并从中得到启发。

然而,少数发达国家则不愿接受中国的崛起,甚至出于种种目的,千方百计阻挠,不惜代价制造负面舆论,殚精竭虑地遏制中国的发展。部分西方精英不愿看到中国的进步,不能接受一个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与西方模式完全不同的国家能够取得如此傲人的成就。特别是当西方国家遇到挑战时,这些精英不希望本国的百姓看到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场景,以防触发百姓对其执政能力的怀疑,动摇其统治的根基。美英等国家主流媒体用西方惯用的思维定式审视中国,断章取义,选择性地报道与中国相关的新闻事件,对中国发展过程中暂时存在的不足大肆渲染,却罔顾发展的成就和给老百姓带来的福祉[2]。他们的目的是要从舆论上做足文章,竭力抹黑中国,在其目标受众心中极力塑造中国的负面印象。

在这样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加强正确舆论引导,对我国的发展进行真实、客观、有效的宣传至关重要,而讲好中国故事是重要途径之一。

二、国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上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一些人的印象中,中国仍然是相对落后的大国,他们难以接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迅速崛起的现实。为了改变西方世界对中国的错误认识,甚至作出的错误评价,中国的国际传播机构应该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尽可能加大国际传播力度,取得更大多数外国受众的认同,使国际传播取得明显实效。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一方面有助于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另一方面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崭新的思路,成为向世界传递中国智慧与展现中国方案的重要途径[3]。

面对西方主流媒体的强势宣传,要彻底改变西方受众对中国的刻板认知,消除负面印象,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新的传播途径,创新传播方法,逐步从情感关注和理性沟通的角度,拉近中国发展理念与西方受众的心理距离。与此同时,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无论从内容到方式仍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存在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尤其在我国经济、文化、科技大发展,共同面对全球发展和环境治理等方面问题的关键时期,争取外国受众的认同非常重要。

然而,从认识论角度讲,因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认知不足,对西方受众业已习惯的新闻叙事手法了解不够,我国国际传播媒体将国内常用的宣传策略直接移植到国际传播之中[4]。所传播的内容注重意识形态的表达,理论性太强,缺乏形象化的表达,更没有将生动感人的故事融入理性的观念表达中。一部分文章观点表达太直白,语气太生硬,令西方受众难以接受。国际报道中“立场先行”的倾向依然严重[5]。这样的传播方式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效果不佳。

从传播方法和手段来讲,倾向于利用传统媒体实施对外宣传,对传播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的应用不足。从传播受众接受度讲,我国国际传播机构制定的宣传策略缺乏大规模受众研究数据,对海外受众的新闻爱好和品位了解不够充分。国际传播媒体制作的节目没有做到有的放矢,传播效果不太理想,难以在心理上获得受众的理解。

三、关照受众的中国故事海外传播

传播学学者普遍认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其实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6]。围绕如何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实效,国内的传播学学者、跨文化传播学者、翻译学学者以及专门从事国际传播的专业人员,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提出了创新中国国际传播的建议。

这些建议主要集中在传播媒介的使用、传播语言的质量、话语体系的构建、叙事手段的创新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等。毋庸置疑,这些都是关乎中国故事在海外有效传播的重要因素。但是,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却一直被忽略,那就是对位于传播过程终端的海外受众接受度的考量。

媒介受众是传播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受众接受度是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基点与立足点[7]。西方媒介受众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中长大,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国内读者有显著差异。只有充分了解西方媒体受众的阅读习惯,用他们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叙事手法和话語策略去阐释中国故事,才能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一)中国故事传播方式与技术创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际传播的中国故事既要有中华先辈们温良恭俭的历史故事,又要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奋力拼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代故事。以文字和图片为媒介的报纸,以声音为载体的无线电和以图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视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信息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需求[8]。

社交平台与移动互联网应用同步发展成为全球趋势,移动应用和社交分享更倾向于直观、有趣、可视化的内容。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国际传播机构必须创新传播方法,采用新媒体技术,以创新务实精神,进一步探索有效途径,运用西方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技术,讲述中国故事,在心理上获得国外受众的认同,增强国际传播效果[9]。

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较好地克服了传统媒体的弊端,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查阅、发送信息,极大地便利了中国故事的传播。新媒体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表格、漫画等多种符号为一体,VR、AR、MR等技术为受众呈现更加生动、形象的中国故事,有利于加深西方受众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的理解。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AI)进入快速发展期,改变了传播方式,乃至社会生活[10]。

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视频字幕和人物对白能够实现自动翻译,节约时间和成本,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传播便利。针对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受众,组合运用新媒体,根据受众群体将传播内容细分,丰富传播方式,面对客观情况探索传播途径的创新,增强传播的针对性,优化传播效果,最终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形象[11]。

围绕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进行创新型国际传播,要充分了解受众的心理特点,了解受众区域的民族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做到融情入理。要以主流媒体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具有话语表达优势的新媒体,借用受众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话语途径,提高国际传播的实效。

(二)中国故事讲述者身份创新

反映中国发展理念的故事能否打动西方观众,不仅在于故事内容本身是否感人,讲述故事的人也极为重要。在国际上能把中国故事讲好的人,必然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和可信度[12]。在中国的国际传播中,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通常是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中国故事的讲述者身份需要创新。政府可以扩大故事传播群体,赋权网络红人和商业平台、自媒体宣传中国故事,鼓励对华友好人士和外国记者积极报道中国,其中赋权网络红人讲述中国故事更容易让西方观众接受。

在外国视频网站上拥有超高关注度的视频博主李子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3]。李子柒制作的視频,没有直接夸中国好,但她却讲好了中国故事,为传播中国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向西方观众介绍中国独特的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14]。另外,对于外国专家和学者,我国要提供机会让他们到访中国,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成为我国的义务国际传播员。

(三)中国故事海外受众接受度评价创新

国际传播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跨政治制度的交流,诸多因素会影响到传播实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效果主要取决于海外受众是否愿意阅读、收听或观看被传播的内容,从而改变他们对中国的态度。所以,受众接受度评价是国际传播效果评价的重要因素。过去我国媒体对海外受众接受度的评价常常是只看投入,不看产出,只有定性总结,缺乏以统计数据为依托的客观性评估[15]。

要提升中国故事在海外传播的效果,国际传播机构必须建立一套以研究受众接受度为导向的科学评估体系,将可能影响受众接受度的各种要素量化,采用国际通行的调查方法,定期在传播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实施中国故事传播受众接受度调查,随机选取读者/观众样本,设置一定置信区间,采用科学统计方法,得出结论。

然后,依据问卷调查和访谈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最大限度提高受众接受度,提高中国故事在海外的传播效果。为克服调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观性偏差,增强国际传播工作的有效性,我国相关机构可以与海外专业评估公司合作,实施基于受众接受度的中国故事海外传播效果跨境联合调查研究。

与此同时,在翻译一些特定的词汇时,一定要与语言文化环境结合起来,注重同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在不同民族间的情感接受差异度,争取做到让受众容易理解,准确把握词汇的内涵,以取得最佳宣传效果。

四、结语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今天,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可以让世界各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在情感和理念认同的基础上,接受中国的发展理念,为国家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强化传播实效,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必须重视西方受众的信息接受实际,探索西方受众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切实提高传播效果。本文提出以关注受众接受度为目标的中国故事创新传播,包括传播手段及技术创新,故事讲述者身份创新和受众接受度评价创新。这不仅需要从业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还需要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合力打造国际传播的创新高地,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国际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韩庆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186-187.

[2] 吴立斌.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

[3] 郑龙涛.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提升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4] 张贺.中国对外宣传片发展历程及传播策略[J].今传媒,2015(5):43-45.

[5] 吴嘉莉,冯若谷.对外传播中的“策略性叙事”:以中美经贸摩擦媒体系列报道为例[J].对外传播,2019(17):52-54.

[6] 康宁.中央文献先例叙事与译者行为批评研究:以《习近平讲故事》俄译为例[D].天津:天津外国语大学,2022.

[7] 卢迎安.近年受众研究述评[J].新闻记者,2007(4):61-63.

[8] 朱新梅.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4):11-13.

[9] 董甜甜.互联网时代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9.

[10] 赵瑜.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伦理研究重点及其趋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100-114.

[11] 朱金德,王爱玲.新媒体背景下中国对外传播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9(9):8-12.

[12] 张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翻译原则和策略[J].理论与现代化,2019(2):122-128.

[13] 黄昶芳.基于“中国故事”表达的李子柒对外传播现象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22.

[14] 刘禹辰.意识形态视角下美国利益集团舆论引导研究:基于“百万人委员会”的探讨[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21.

[15] 唐润华,姜加林,于运全.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45-46.

作者简介 刘明绪,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语言学、翻译、国际传播。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
如何做一本双效益俱佳的外宣图书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略目标、实现基础和实施路径
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对外传播
讲述传播对象能准确理解的“中国故事”
如何事半功倍地讲好“中国故事”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