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代室内乐发展“新模式”的实践研究①
——以长笛乐团及新作品《虞美人》为例

2023-05-02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重奏虞美人室内乐

马 莉(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蔡雨晴(韩国弘益大学 文化艺术管理系,韩国 首尔 407718)

室内乐(chamber music)原意指在房间内演奏的小型“家庭式”音乐,指欧洲贵族府邸中演唱、演奏的世俗性音乐。后引申为在较小场所演奏的小型音乐会,以重奏曲或小型器乐合奏曲为主。室内乐产生于16 世纪末至17 世纪初的意大利,体裁有室内奏鸣曲、康塔塔等,因其在室内演出(而非教堂、剧院、音乐厅)而得名。现今主要指各种重奏曲(如弦乐四重奏、钢琴五重奏等)。有时也指管弦或钢琴等乐器的独奏曲,以及用一件或数件乐器伴奏的独唱曲、重唱曲等。

20 世纪中叶以来,室内乐发展突破传统模式,朝着更加开放、多元的文化创意方向拓展。“长笛乐团”的出现,便是这一创意实践所带来的直接成果。长笛乐团的产生首先得益于长笛乐器的改进和研制,这使得传统长笛在音色、音域和表现力方面不断得到拓展与丰富,对于长笛发展与教学均有多重意义;其次是现代音乐创作所带来的新作品的有力助推,新作品体现了新思维、新创意、新观念、新风格、新形式。从长笛乐团诞生至今,针对其自身的历史研究、作品研究、理论研究等并不多见。本文将以南京艺术学院长笛乐团“新作品音乐会”为例,探讨长笛乐团相关表演实践问题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一、长笛乐团的产生及发展

长笛乐团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的美国和欧洲,起初主要以改编作品为创演方式。随着各乐团间的不断合作与交流,原创作品的数量不断攀升,长笛乐团数量不断增加。以美国地区为例,目前知名的长笛乐团有巴尔的摩长笛乐团(Baltimore Flute Choir)、谢南多厄音乐学院长笛乐团(Shenandoah Conservatory Flute Ensemble)、哥伦比亚长笛乐团(Columbia Flute Choir)、亚特兰大长笛乐团(Atlanta Flute Ensemble)等。这些乐团拥有自己的受众群体和演奏特色、完整的体制与合理的运营方式,且具有一定的规模。

其中,巴尔的摩长笛乐团成立于2004 年,是一个成人社区长笛乐团,旨在促进长笛重奏的体验和感受。曲目范围广泛,包括原创音乐、古典、爵士和流行音乐。除了长笛教师和大学音乐教师外,乐团成员还包括公务员、环境规划师、药剂师、物理学家、年度基金经理和戏剧导演等。谢南多厄音乐学院的长笛乐团是一个综合性的、富有灵感的重奏乐团,成员以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日常使用一般长笛家族的所有乐器以及民间和非传统乐器。该乐团演奏专为长笛重奏而创作的曲目,以及从格列高利圣咏到当代音乐和电影音乐的编曲。长笛乐团的成员会使用不同的组合进行排练和表演,从三重奏到完整的长笛合奏都可以进行演奏,从学期开始排练到最终呈现出完整音乐会的全过程。哥伦比亚长笛乐团由亚历山德拉·莫尔纳·苏哈伊达(Molnar-Suhajda,Alexandra)领衔,自1994年以来一直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大都会地区演出。该乐团呈现各种古典音乐和长笛乐团的原创作品,并在秋季举办一年一度的长笛乐团节,包括在肯尼迪艺术中心千禧舞台的表演,在音乐厅与著名长笛演奏家詹姆斯· 高威(James Galway)和珍妮· 高威(Jenny Galway)夫人的表演,以及在露台剧院的表演等。

上述长笛乐团的运营模式和乐团性质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点是:注重对长笛乐团新作品的探索和尝试,不再局限于管弦乐团及室内乐团原有曲目的改编,勇于迎接新曲目的创新性挑战,不断地探索“长笛乐团”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力。

长笛乐团一般包括短笛、长笛、中音长笛、低音长笛、倍低音长笛等[1]。由于一些乐团无法接触到较大的长笛,常会采取一些替换方案。中音长笛部分通常伴随着传统长笛的转位部分(包括由于中音范围的扩展而导致的某些八度变化)。由于倍低音长笛较高的成本及有限的实用性,通常会使部分非职业长笛乐团不得不将有关作品排除在外,也有许多长笛乐团使用弦乐(大提琴、低音提琴)来覆盖低音的部分。

长笛乐团属室内乐合奏形式的一种,是长笛家族在表演形式上的延伸。一般来说长笛室内乐合奏被大多数人所了解的形式是长笛二重奏和四重奏,大多数5 人或5 人以上的长笛重奏会被认为是一个长笛乐团,乐团的人数上限没有具体要求。有时为了增加旋律的表现力或平衡音量而在乐团中增加长笛以外的其它乐器种类,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长笛乐团。

传统室内乐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由于表演团体(指各类重奏)的规模所限,故而被称之为一种亲密性的音乐,像是朋友间的对话,适合于表达微妙而精致的音乐思想。室内乐让听众真正专注和感受每个演奏家、作曲家试图传达的思想,并希望能够与此之间建立某种精神的联系。室内乐相对弱化了各乐器的丰富色彩、多层次的表达及纯粹的力度声响所产生的惊人效果,形成了精致、资源节约和完美的声学平衡效果。每个声部都是整部作品中同等重要的贡献者,在没有指挥带领的情况下,各声部互相倾听、回应,以既统一又分工合作的声音感觉来完美呈现每一部作品。长笛乐团作为室内乐的一种,其特点是突出展示了各种类型的长笛在不同声部、不同音区的特色,细化了长笛在这种室内乐表演形式中的个性表达,将长笛作为主体,在室内乐精巧华丽的基础上,增加了声响效果的厚度,同时也展示了长笛音域、音色的多样性。

最初国外长笛乐团的大多数作品,也仅包括由管弦乐团和室内乐团改编而来的古典音乐作品。近年来,许多新作品开始涌现。其中,突出的原创作品包括:美国作曲家约翰·路德·亚当斯(John Luther Adams)的《奇异鸟类》(Strange Birds Passing,1983);法国作曲家卡拉姿· 根特(Sophie Lacaze)的《神秘羊羔之爱》(Het Lam Gods II,concerto for flute and flute choir,2006);获得格莱美提名的加拿大长笛演奏家及作曲家雷恩·寇伯(Ron Korb)的《贝克特的呼唤》(Beckett's Whisper,2013)等。

新曲目诞生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如需要演奏者不断精进技术、提升灵活性,充分理解乐谱,具备使音乐有意义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延伸的技法等,用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思维去研究作品的形式结构、风格动机和其他突出特征。[2]新曲目对长笛演奏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创作的作品中通常包含一些不熟悉的技巧。作曲家比尔·赫勒曼(Bill Hellerman)说:“现在的技术是乐曲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炫技。”[3]

一些长笛重奏的新作品与之前的音乐有很大的不同。这对作曲家而言,意味着在调性、结构和表达方面有更多的自由;对演奏者而言,则意味着需要掌握更多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技能和技巧,研究解读新的概念和理论,直面演奏新音乐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教学者而言,亦是双重挑战,既需多角度研读新作品,又要研究全新的教学方式。长笛乐团的使命就是为长笛演奏者带来一个新的重奏维度,提供更为广泛的启示和实践意义。

我国的长笛乐团起步于20—21 世纪,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缺少专业性及创新性的新作品,演奏者被局限于固有的框架(传统改编作品)之中,这在思想和形式上均限制了长笛乐团的后续发展。欲解决这一问题,需做出大胆突破。南京艺术学院长笛乐团作为国内尝试演奏长笛新作品的“先行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下文将以此为例,通过聚焦及延伸长笛新作品音乐会的演奏实践及教学过程,探索这一创新性的室内乐发展方式。

二、长笛重奏实践中的个性化与多元化

之所以选择南京艺术学院长笛乐团和作品为例,一是基于笔者的表演实践,二是基于对新作品的首度诠释和表达。笔者于2021 年12 月指导南京艺术学院长笛乐团举办了一场长笛新作品音乐会。此场音乐会以“花未眠”为主题,通过线上网络直播与线下传统音乐会相结合的多元化传播途径,演奏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研究生刘炎林所创作的以花为名和不同演奏形式的长笛重奏曲,分别是《风铃草》长笛五重奏与钢琴、《虞美人》长笛四重奏与钢琴、《鸢尾》长笛四重奏与钢琴,以及《木槿》长笛与钢琴等作品。整场音乐会曲目灵动自然,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清新感,长笛柔美清澈的音色将旋律呈现得精巧又细腻入微,让人沉浸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新作品在演奏实践中所带来的全新的难点也考验了演奏者,如对重奏乐谱整体的分析与研究,对强弱变化的安排和处理,对音响效果的平衡与把控,对作品立意的理解及延伸等。以下将以作品《虞美人》为例,对长笛重奏实践所面临的难点和演奏思路进行分析。

室内乐指由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指重奏和小型器乐合奏曲,它区别于大型管弦乐。重奏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体裁,最初是以各乐器组为类,将乐器组内各乐器的音色、音区及充当的“角色”作为划分声部及“组团”的标准,形成音色各异而相融,音区各异又互补的演奏形式。延展至今,重奏的音乐形态更加多样化,从原来的乐器组为类,变为现在的乐器为类,将同一乐器的音色、音区乃至演奏形式发挥到极致,成了多元化与个性化并存的演奏形式。

谱例1.

长笛音色温婉、透明,表现力较强,是用于室内乐重奏这种既包容又独立的演奏形式较佳的乐器之一。长笛重奏要求演奏者具有强烈的合作意识,这除了对演奏者技术层面有较高要求外,还要求各声部在强弱的对比,节奏、速度的一致,音乐情绪的融合等方面做到既独立又统一。而在长笛重奏的实践中,由于乐器的同一性,音色、音区有一定局限性,过于统一后个性差异的隐藏,导致演奏时音色对比弱化,音高起伏较小,音乐情绪无法得到明显递进。这种“存同求异”的情况,是长笛重奏演奏实践中急需思考与克服的困难。

要解决这种困境,首先要在演奏时注意各声部间强弱的对比,合理把控演奏时各声部的音量变化,达到音响效果的平衡。以长笛四重奏作品《虞美人》为例,作品中较具特色的部分是曲中速度的变化及强弱的对比。作品开篇旋律轻盈、静谧,旋律声部出现在II 长笛和中音长笛声部,此时两声部呈对置状态,II长笛与中音长笛“一唱一和”,相互呼应;II 长笛作为呼应声部,要注意在弱奏中突出六度音程跳进,与中音长笛形成对比。I 长笛与低音长笛做长单音保持,此时I 长笛与低音长笛应保持较弱的演奏状态,主要突出II 长笛与中音长笛的特征音程及旋律间的对比。

音乐在第9 小节处开始变速(见谱例1),且乐谱要求做渐快处理,此时是考验各演奏者之间合作意识的关键部分。除了要在速度上保证完美的默契外,各声部还需做到音响上的平衡,例如在第9 小节处出现的新素材——六连音。六连音由II 长笛奏出,中音长笛做快速颤音处理。此处各声部应以II 长笛为主,中音长笛为辅,I 长笛与低音长笛在保持弱奏的基础上注意做力度渐强的处理。随着音乐展开,乐曲在第13 小节处回归原速(见谱例2),同时旋律转向I 长笛,II 长笛与中音长笛做快速颤音处理,低音长笛仍保持单音演奏。此处在演奏时应注意I 长笛、II 长笛与中音长笛的配合。II 长笛与中音长笛应先稍弱突出I 长笛旋律的进行,后于第16 小节回归主题时再弱中稍强,以强调两声部间的对置,突出曲中主题及旋律的对比与变化。

相比于传统室内乐的组合方式,长笛重奏在乐器的呈现上相对单一,要解决音响色彩过于统一及个性表达的问题,还需将乐谱不断细化,精益求精。在整体把控的前提下,通过强弱对比、力度处理等方式突出各声部的个性特色,丰富作品整体的层次感。

长笛重奏通过运用不同种类的长笛进行声部组合,来相对解决乐器同一性及各声部音色对比的问题,比如短笛、中音长笛及低音长笛。低音长笛在全曲中几乎都是长单音的演奏,但其在乐团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低音声部在乐团中起着抒发音乐情绪,增加音乐层次,烘托音乐氛围的作用。在管弦乐作品中,这大多是属于贝斯和大提琴的“工作范畴”,而在长笛重奏中,这个至关重要的任务便移交给了低音长笛,展现了长笛重奏作品中多元化的呈现方式。

谱例2.

低音长笛的演奏方式与普通长笛完全相同,由演奏者吹过口孔来发出声音。演奏低音长笛需要使用大量的气息,且振动速度较慢,尤其是与短笛相比,这种吹奏方式需要演奏者有一个放松的口型。普通长笛的低音区一般柔和且圆润,而中音和高音区可以做到强烈响亮。低音长笛却非如此,因为低音是最强的音域。中高音域,虽然较弱,但有一个美丽而细腻的声音。它们需要非常精确的气流方向和速度,而且很容易吹过头,需要演奏者持之以恒地投入时间研究和练习。

相比于传统室内乐团的“横向训练视角”,长笛乐团意味着演奏者需“纵向”深入了解及掌握各类长笛的构造、音色特点和演奏方法,思考维度更加立体和多元。多样的长笛演奏形式同时促使演奏者发掘探索各种演奏方式的可行性,有助于驱动演奏者找到其内在动力,不断反思可以改进的部分,激发其创造性的想法。

诸多长笛重奏新作品的诞生,给予演奏者更多元化的历史语境、更丰富的思考空间,扩大了关于各曲目的风格诠释和演奏实践的对话。乐谱作为音乐现象的载体,是作曲家意向性观念的传达,亦是演奏者与作曲家沟通最直接的媒介。但这种主观能动性较强的方式往往太具个性化,特别是新作品,稍有偏差便会影响整个乐队的演奏情绪和作品诠释的完整性。这就要求演奏者在读谱视奏之前,先分析解读音乐作品的意义与情绪,或从历史角度,或从人文角度,多维度、多元化地理解作品本质内涵,了解曲中所述之情、所答之意。

重奏艺术与其他音乐表演形式不同,多声部演奏形式,在配合度及个人融合性方面,对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演奏者应做到完整还原乐谱,如速度渐快、减慢处理,力度强弱的配合,旋律声部流畅的交替转换等。当然,机械式地还原乐谱终究不是“感性”音乐传达情绪的最佳手段,这就要求演奏者在忠实于乐谱的同时,做到演奏技法及情绪上的创新。当然,这种个性化的创新方式应在乐队中与其他声部演奏者共同完成,以保障演奏时音乐情绪的统一。

三、原创作品的教学设计

无论是传统室内乐还是长笛乐团,均对长笛教育有诸多贡献。通过参与室内乐这样一个“集体”,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如何在其所处的环境中进行互动,以塑造他们的发展技能组合,培养学习方法,突破其专业知识的界限。一方面,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平衡专业知识的概念化与实际应用于音乐学习中的一些理论之间的差别,采用更全面的方法来理解并发展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排练过程中,成员间会互相讨论,对彼此的需求做出回应,为所有成员提供分享观点的机会,成员间学习创造性和批判性地思考他们所演奏的音乐,并向其他成员表达出来。在共同练习的同时,每个人也在深度学习,甚至帮助他人学习。因为每位成员的练习也是一种“集体责任”,个体组成整体,成员会想方设法帮助他人,并帮其创造性地思考并解决问题,使用不同的策略来完成共同的目标。

对于长笛学生而言,长笛乐团相比其他室内乐模式更具针对性。每一位长笛乐团的成员在练习中通过相同的音色来提高整体表演水平和个人发展契机,一起完成发音、音量、技巧练习,通过不断地相互倾听来遵循作品的平衡原则并发挥自我有效的作用,一同了解作品并与作曲家合作,确保连续性,保持个人与成员之间的平衡,在“相同”中体会“不同”。

在过去对于长笛乐团重奏的教学设计中,往往根据教学方案按部就班,即从乐曲背景、作曲家意图开始向学生进行普及及讲解;随后分析乐谱,针对每个声部协助学生定位并攻克各个困难片段,精雕细琢每一处细节,与学生一同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最后在合排中把握、引导整体音乐风格,培养并发展乐团的团队精神等。

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演奏风格往往无法自由发挥,原创作品的乐团演奏不依赖于具有历史意义的表演概念,有助于在长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特别是创造性和横向思维能力的作用。以下将从教学形式及内容两个角度出发,对原创作品在乐团演奏中的创新性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1、形式方面。新作品为学生与作曲家的有效沟通提供了可能性。原创长笛重奏新作品对于乐团教学而言,意味着相比于过去通过阅读作曲家传记及音乐史等有限地接触作曲家的方式,可以带领学生与当代作曲家取得有效沟通。首先学生与作曲家同处一个时代,能更直接地了解和体会创作背景及环境;其次,网络、社交媒体等当代传播方式作为桥梁,拉近了学生与作曲家之间的距离,学生可以接收到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更为深入地分析解读作曲家的想法与创作意图,甚至还可以帮助学生直接与作曲家取得联系,为其争取与作曲家沟通交流的机会,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整体脉络及细节。

此外,通过新作品还可以优化学生间的沟通能力。在新作品面前,除了自行研究之外,各个声部间的沟通交流也尤为重要。也只有在新作品面前,各声部间的沟通交流才更具想象力而非执行力。在教学设计中,可安排各声部间进行“成员会议”,鼓励各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及演奏建议,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达成共识,共同为作品最终的呈现提供演奏思路和发展方向。

2、内容方面。通过新作品促进学生自我风格的培养和形成。由于缺少丰富的音频资料,学生缺失了可参照的对象,不得不通过深入思考、沟通交流、头脑风暴等方式,去分析新作品的内涵及把握整首曲子的演奏风格。在教学中可摒弃刻板的模式,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更自由、更开放的空间去发挥及思考。当学生在摸索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对自我的演奏风格更加有意识时,教师可观察他们对自我演奏模式理解上的变化,鼓励学生融入演奏过程中的个人理解,引导学生由“固有式”演奏模式到“自主式”演奏模式进行转变。

原创作品的乐团演奏实践是拓展和完善长笛乐团教学的良好载体,为学生加强演奏技能、发展合奏技巧提供了多样性的方法和方向,对创新长笛重奏的教学设计有着开拓性意义。

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训练、艺术修养和综合修养三个部分。[4]在解决了学生的技术问题后,培养艺术修养和综合修养成了下一个阶段的难点。参与长笛乐团的排练及演出,从接触乐谱、分析、练习到排练整个过程,到最终通过表演呈现,学生从中深度体验、汲取经验,通过新的形式及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及综合修养,所有教学上针对形式和内容的设计,最终都是为音乐作品的整体表现来服务。无论是长笛乐团这种演奏形式还是运用原创新作品来教学的方式,都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出发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能够逐渐建立起自我的表演意识和方法,并不断得到强化。

结语

探讨当代室内乐发展“新模式”的实践过程和方式,再结合传统室内乐和新型室内乐各自优势及变化,使得相同乐器(组合)的不同声部间的合作成为可能。从“长笛乐团”和其中的“长笛演奏者”两个角度出发,演奏者本身对演奏实践方面需要做到的两个“新”,即对“新作品”及“新演奏形式”的不懈追求与探索,以及不断对作品有新的认知、思考与新的理解、实践。演奏为长笛乐团而创作的新作品,有助于激发演奏者的诠释直觉和有效表达,以及对长笛音乐特性的审美风格的把握。

猜你喜欢

重奏虞美人室内乐
虞美人·蝶为媒
恭喜中签“京”喜EU见-北京汽车推钜惠3重奏+无忧7项礼
虞美人的烦恼
雨的重奏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在音响上的新探索
阮重奏作品的演奏与教学探微——以阮八重奏《剑器》为例
虞美人 侦查(外二首)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