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服务农村治理

2023-04-27许梦阁朱红梅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

许梦阁 朱红梅

摘 要:文化建設与农村治理关系密切。文化能够维系着地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规定着社会走向,影响着人的行为准则,农村治理的运行体系均受文化的影响。当前,中国乡村文化存在着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原有乡村文化凋落、人才流失导致人员结构不均衡、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明显不足等问题。要加强农民主体性建设、加大乡村文化建设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让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治理。

关键词:乡村文化;农村治理体系;农村治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8.00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农村治理一直是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其中一个要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我们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那么,乡村文化问题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影响因素。在农村治理中,农村问题的核心已经不单纯停留在经济方面,农民收入太低、劳动太重的状况已经高度弱化,相反由于劳动比重减弱引起的闲暇无意义的精神空虚问题日显尖锐,因此加强文化建设对农村治理意义重大。

1 乡村文化与农村治理的内在关系

乡村文化和农村治理存在着交互作用。一方面,乡村文化影响着农民的思想观念认识尤其是直接参与农村治理的设计者和执行者的思想观念认识。农村能不能治理得好,是设计者、执行者与人民群众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文化能够深刻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因而能够对农村治理及其实际效能形成深刻的影响。此外,共有的乡村文化会引导村民形成相似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会不断增强,有利于农村社会化解冲突和矛盾,优化农村治理环境,但是也会深刻受到乡村文化影响的局限。另一方面,农村治理实践影响文化。这种影响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农村治理的落实离不开基层干部,往往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作用突出,会对整个社会的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基层干部自身具有上行下效的效果对于乡村文化有直接影响。而对于文化制度而言,往往是通过规定文艺作品、文娱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来实现影响文化的目的,这种影响是间接的,且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文化底蕴,但这样间接作用的影响仍然深远。综上所述,文化与农村治理在交互作用中不断发展。

2 农村治理过程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步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贫穷人口已大幅度下降,生产生活环境也大幅好转。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暴露出各种突出文化问题,使乡村文化建设成为重要的治理内容。

2.1 当前农民生存处境下本体价值的转换

本体性价值的缺失改变了农民的处境。关注有限生命于无限意义层面的价值,这被称为本体性价值。贺雪峰认为在当代中国农村,受各种现代化因素的持续冲击,传统本体价值追求发生动摇,生儿育女不再仅仅被认为是一种生命延续的手段,可以说中国会把追求社会价值放在更高的层次。本体性价值追求下,人们会摆脱局限于个人利益的狭隘,个人物质欲望的困扰,对于安身立命有新的认识。然而在农民并不能轻易通过升迁和事业的成功来实现转变时,在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大规模的农民前往城市谋生,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农民自身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地边缘化,农村出现价值失落成为必然。当农民传宗接代的本体性价值追求失落之后,人们就会希望在社会性价值方面找到平衡,希望在群体竞争中获得优势和认可来寻求平衡,追求外在成就的趋势不可阻挡,个人私欲被无限放大,这样的社会就没有足够的信仰和道德的力量约束人的私欲,就会成为一个不稳定的社会。

2.2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乡村文化具有悠久且稳固的根基。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由于市场竞争引起的高消费甚至是超前消费,是一种野蛮无知的消费方式,使群众注重欲望的满足,形成一种不正确的消费观,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然而在农村,农民的低消费生活方式更符合生态文明理念,与自然浑然一体。农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绿色、低碳、共享等理念十分契合,与时代价值潮流一致就会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农村的生活大都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的,与被称为“草根工业”的手工业一起,不仅是农民重要的谋生手段,也是其生活的主要部分。传统乡村生活方式中的许多优秀成分,体现着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乡村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天然具备文化传承的功能,村落里有自发形成的公共交流和信息传播空间,可能是老树下、村口、小超市、家门前等,大家聚在一起聊天、互通有无,一般都是张家长李家短的内容。这种活动的参与人员非常广泛,男女老少都有,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观念很自然地得到了传承。

2.3 农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农村承担着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在资本主义国家街头存在着大量的流浪汉,而中国这种情况较少,原因就在于中国农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稳定器。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但是农村不会因为实现脱贫而发生强烈的逆转,中国农村将长期处于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状况,中国农民会作为“物美价廉”的劳动力走进城市,为城市创造巨大的利润价值,但中国农民将会长期难以转移进入城市和工商业,相应的经济基础并不能满足农民进城的要求。

在当前的制度框架下,农民只从土地上获取生存资料养活整个家庭已经难以实现,进城务工成为必然趋势,这个道路是畅通的但同时又是曲折艰巨的。进城的人中只有少数努力、运气又好的人能够获得在城市站稳脚跟。昂贵的房价使一部分人望而却步,或者在年轻的时候在城市奋斗,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开始下降,只能返回家乡。返乡农民工就构成了中国社会中最为稳定的力量之一,这也就是贺雪峰所说,农村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缓冲区”“蓄水池”。在农村有他们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物价相对城市较低,生活节奏平缓,返乡之后能够过一个体面的生活。

3 鄉村文化困境的主要表现

3.1 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

城市文化凭借其便利的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得以广泛传播,逐步形成稳固的文化中心地位,相较于农村,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乡村文化,由于其闭塞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的不便,每发展一天,城乡之间的差距就越大,乡村的文化不能和经济发展的节拍吻合,大部分劳动力和精英人才进入城市,这一进程使得乡村文化得不到良好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其日益边缘化的特性。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发展现状与农民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逐步被挤占,城市文化代而取之,农民对于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减弱,带有农村乡土文化的活动也逐渐衰落,城乡融合遇到较为强大的阻力。除此之外,乡村公共文化供给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等方面逐渐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进一步加速了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乡村文明一定是落后的、应予消除的陈旧文明。实际上“从人类文明历史演化的大时空和长周期看,乡村与城市的关系不是先进与落后的关系”,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是两种不同的文明,对于人类而言是平等的,目前城市文明影响且阻碍了乡村文明的发展,需要探求一条健康的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子。

3.2 原有乡村文化凋落

随着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乡村文化衰败的进度愈发加快,具体表现为乡村文化的断裂与边缘化。乡村文化的基础来源于农业,离不开土地,也就离不开人,人是文化基因的载体,人员的流动和变化从根源上影响了乡村文化的魂,最终成为一个空壳。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贫困地区通信难等问题也得到历史性解决,广大农村居民获得了与城市居民一样上网娱乐的权利,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和信息差,对于重塑乡村文化有重要意义。例如:短视频的兴盛,使农村原有的公众空间逐渐回归到家庭,甚至是个体,人们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就能满足自己的多方面需求,使公共的文化活动的必要性显得不足,从而村集体的有限的文化空间和传统的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下降,村民的文化活动也由室外到室内,由公共到隐私。而内容上受外界引导较少,一些短视频会根据用户的点击形成具有用户个性的推荐,很容易滑向俗的部分,从而失去文化意义,乡村文化受到打击。网络影响力的扩大导致乡村文化话语权的消解,与之相联系的乡村文化自信也随之消失殆尽。人们不得不在文化的碰撞中做出选择和追随,因此,在利益的强烈驱动下,乡村的生产方式、思维习惯、社会关系与原来相比越走越远。

3.3 人才流失导致人员结构不均衡

城市发展的速度要远远快于农村,选择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越来越多,青壮年劳动力占进城务工人口的绝大多数,这导致一方面农村人才大量地被输送到城市,一方面农民家庭的收入不再局限于农业收入,收入来源越来越广泛。农村人才的流出使得农村人员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尤其是在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以后,进城发展成为主流趋势,留在农村的主要人口是老人和孩子。农村年富力强的劳动力以及农村精英进城,必然使得农村社会剩下老幼小,缺失人才以及强大的劳动力,农村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同时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使得农民原本具有的道德约束失效,社会基本秩序的稳定机制受到了威胁,人员成分的变化,使得文化也朝向“空心化”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经济也持续增长,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巨变。但是很多人想尽办法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往往是因为城市的福利和设施更胜一筹,对比之下,务农不仅辛苦而且收入也不高,留在农村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不够,虽然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是并没有改变农村的现状。

4 乡村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4.1 加强农民主体性建设

首先,农民主体意识来自文化熏陶,加强农民主体意识要有文化自信。乡村社会主体即农民对自己所处的乡村文化有自信,认可自己地域的传统文化价值和自身理想信念,相信所处地域的文化的生命力,才会有对于文化的自豪感,也才会有动力去传承并发展自己的文化。其次,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拒绝低俗的文化。互联网信息的多渠道输入和一些现代的文化媒介的普及,本土乡村文化受到很大影响,而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还是公共体系的构建、公共空间的培育,一些网络媒介传输的观念强化私有,弱化公有,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新的乡村文化形态很难形成。现在短视频等新媒介在城乡都十分流行,如果缺少引导,农民很容易滑向低俗或者“娱乐至死”的水平。最后,激发农民主观能动性。只有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要致力于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尊重他们的文化创造。大力培育和支持农民自主创办娱乐设施和文化组织,基层党组织要冲锋在前,主动作为,积极引导,克服乡村文化生活“等、靠、要”的陈旧思想。

4.2 加大乡村文化建设力度

如今,随着机械化的广泛推进,农民农忙时间越来越短,有大量的空闲时间,这些时间被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逐渐填充。若能够在农闲时间进行文化建设活动或者技能培训,将很大程度上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用实际的生产生活活动代替虚拟的幻想和自我感动。现在农村一些没有特定技能的农村妇女或者年事稍微高一些的人群,无法外出务工,同时受限于家乡工作机会急缺的局限,无法和外界建立持久稳定的联系,精神空虚逐步加重,也使解决农民精神上需求的问题迫在眉睫。如果能够把这些人群组织起来,通过自主文化建设用丰富的活动让农民闲暇生活变得充实、健康、丰富多彩,农民在农村的生活自然而然就会更加幸福和满足,尽管收入没有明显地提高,农民却可以真切地增加对生活的满意度。为了使这一方案得到落实,可以走“村组营造”的模式,即通过管理调动起农村的资源,比如进行一些技术培训、组织多样的文艺培训活动,使农村有自己的文艺队;在技能方面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地域特色开展课堂学习,学得技术就有了底气和开展产业的基础,切切实实地改造农民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归根到底离不开人的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保留和挽回农村的鲜活力量。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农村建设需要,必须完成文化传递与再生产,人才队伍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村进行文化建设,培养一批新式农民,不仅新在经济产业方面,更要新在精神层面。经济发展只是农村治理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文化建设做支撑,由经济拉动起的产业也会失去它们建设和存在的终极意义,因为产业运转易脱离群众,但文化始终离不开人民。所以乡村文化建设归根到底还是人才建设。

即使农民进城越来越多,在农村仍然存在着一批以农业为主兼顾副业的“中农”,他们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在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时,要充分考虑“中农”阶层的意见,得到他们的支持,鼓励他们自主组织文化活动,必要时政府部门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支人才队伍在直接助力当地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为增强了农民对于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文化事业的信心和底气。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鼓励并号召大学生、返乡创业青年、驻村干部等优秀人才返乡从事乡村文化建设。借助当今网络平台,鼓励和号召文艺工作者走近乡村,创作鄉村题材作品,积极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助力农村治理。

5 小结

文化看似无形,却对农村治理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阻碍农村治理进程的文化问题不容忽视,人的思想观念转变和认识提升又紧紧和文化联系在一起,加强接地气符合农村需要的文艺作品的创作,乡村文化建设只要和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相联结,就可以从多方面服务农村治理,推动农村治理的进程,从而建设成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厚、文化环境宜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只要从文化建设和农村治理的内在联系去寻找解决办法,就一定可以使文化助力农村建设,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贺雪峰.当代中国乡村价值之变[J].金融博览,2014,(08):1819.

[2]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J].河南农业,2021,(08):1.

[3]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5,(01):219224.

[4]贺雪峰.农村: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J].党政干部参考,2011,(06):1819.

[5]张孝德.新文明观:乡村、城市平等观——乡村文明复兴引领生态文明新时代[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5):1830.

[6]刘天元,王志章.稀缺、数字赋权与农村文化生活新秩序——基于农民热衷观看短视频的田野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21,(03):114127.

[7]李静.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文化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5):272273.

[8]李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自信”实现路径研究[J].度假旅游,2018,(09):9697.

[9]王德胜,李康.打赢脱贫攻坚 助力乡村振兴——短视频赋能下的乡村文化传播[J].中国编辑,2020,(08):914.

[10]杨华.“中农”阶层:当前农村社会的中间阶层——“中国隐性农业革命”的社会学命题[J].开放时代,2012,(03):7187.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建设切勿浮于表面
城镇化背景下陕西乡村文化发展路径探究
美丽乡村文化传承的研究
十八大以来乡村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反思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复兴
乡村书屋的服务需求、建设难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