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文西延安历史题材艺术创作

2023-04-18

中华书画家 2023年3期
关键词:陕北毛主席创作

史 金

刘文西一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终身扎根西北黄土地,深入人民生活,将对领袖、人民、生活的热爱之情和为人民塑像、为时代抒情的使命感诉诸笔端,以精湛的技艺和情感丰沛的笔墨创造出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艺术形象,建立起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对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文西 关中老人 71×50cm 素描 1978年

刘文西 陕北老农写生 33.5×25cm 素描

刘文西出生于浙江省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很小时就开始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而他的母亲剪纸功夫了得,大量的纸板样稿成为他最初接触美术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他用省下的零用钱买了许多小人书来临摹人像,也会对着《芥子园画传》自学描摹,虽然比较枯燥但他乐此不疲。之后在其舅父的帮助下,经陈望道推荐,进入上海育才学校学习绘画,开始接受正规训练,绘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1953年,刘文西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美术学院。1955年浙江美术学院成立了彩墨画系,刘文西便进入彩墨画系学习,这个时期对刘文西风格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从1959年到1961年这段时间,刘文西创立了《拉家常》《搬家》《书记和社员》《黄河岸上》等作品,虽然尝试了许多不同绘画方式,但都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这个时期的作品形象生动逼真、色彩明快,而且形式也比较多样。例如《陕北之春》结合了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而《黄河岸上》则试图通过水墨人物画来表现集体生产和群体人物形象。

刘文西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和蔼,而且为人非常简朴,但是他的画笔却刻画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刘文西虽是浙江人却扎根于黄土高原半个世纪,多年来,每逢阖家团圆的节日,他便舍弃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机会,前往陕北和当地人民共同生活,也正是长期与当地人民共同生活的独特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体悟人生,从而创作了大量的人民艺术作品。1962年创作的《祖孙四代》,不仅是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写照,更是时代的缩影,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刘文西的中国画作品中,除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外,他也非常注重精神内涵的表达,创作了许多伟大领袖和老区人民的作品,如《转战陕北》《同欢共乐》《知心话》《毛主席与牧羊人》《支书和老农》《老百姓》《解放区的天》等。在这些作品中,刘文西展示了自己的革命抱负,以及对主席和人民的热爱,将人民和领袖之间难以割舍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刘文西非常热爱毛主席,也非常热爱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他深入到延安人民中间,积极地了解当地人民生活和思想心态,以一颗赤诚之心再现了黄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并用独特方式描绘了劳动人民风趣、乐观、淳朴、坚强的品质。也正是刘文西和人民的不断贴近,使得他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实刘文西一生中并未真正见过毛主席,但他心怀主席、崇拜主席,才会在画中充分展现出对主席的尊敬与爱戴,并让观者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

刘文西 黄土情 235×190cm 纸本设色 1989年

刘文西作为我国当代写实人物画代表性画家,从未停止过开拓创新的脚步。刘文西曾经说过,创作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在作品中要体现人民性、新鲜感、时代感,这样的作品才会有画面感。刘文西对陕北的热爱,都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的作品中,不仅能捕捉到南方水乡稀缺的豪迈和雄壮形象,也能挖掘到厚重的历史题材。比如《奠基礼》,尺幅非常宏大,而且作品中的人物众多,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困苦的民族精神。

《东方》这幅作品描绘的是毛主席、周恩来、彭德怀、刘少奇开怀畅谈的情景,其中毛主席笑容可掬,其余三人表现则各不相同,有的微笑聆听、有的积极应对,整幅作品色调清新淡雅,构图简约宏大,人物造型生动细致,描绘感情细腻充沛。画面场景和物件着重体现了民族特色,藤椅造型和人物衣饰展现了时代气息,这些都很大程度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同时也说明刘文西在艺术创作中非常注重细节的刻画。

刘文西扎根陕北,立足黄土地,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创作,通过大胆尝试和勇敢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个人风格与时代风格的艺术之路。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我,提升绘画技巧,通过大量作品刻画了陕北人民勤劳朴实,让传统中国画在新时期绽放了独特光芒。

猜你喜欢

陕北毛主席创作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一墙之隔》创作谈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