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孙辽浮图铭》札记

2023-04-18魏暑临

中华书画家 2023年3期
关键词:石花原石拓本

魏暑临

[北魏]孙辽浮图铭 拓本

北魏《孙辽浮图铭》,晚清时出土,王懿荣尝跋梁启超藏本云:“石出河南,今归黄县丁树桢家。”①王壮弘《六朝墓志检要》云:“曾归山东章邱颜氏、黄县丁氏。”②其后辗转于1954年入藏山东博物馆。

一、关于释文与石花

此铭全文四百七十一字,释文如下:

大魏正光五年岁次甲辰七月己酉朔廿/五日癸酉,故兰仓令孙府君浮图之铭记。/君姓孙,名辽,定州人也。绵绪太原,分流乐/安,爵土有因,遂居巨鹿焉。君禀业冲明,惠/性天聪,少怀净行,长而弥洁,悟三有之无/常,体四趣之沉溺,洞达苦空,超鉴十相。是/以童卝之年,信心三宝,厥龄十八,禁酒断/肉,脩斋持戒,心无染缚,善能开化,方便导/物。闻其善者,欣若己身,见其恶者,引出火/宅。又不以支节之痛,示其无我之念,遂烧/两指,尽身供养。至于经行业道之处,必舍/离亲爱,敦崇在内,托心禅定,永乐道场。至/延昌年中,属皇上宣帝褒简旧臣,即拜/前县,辞不获免,俯仰从任。善于治方,敷扬/恩泽,化均鲁恭,德侔西门,名振关左。限过/将代,百姓爱仰,率土恋慕,若失慈父。还京/数年,仍勤道业,将登显位,以彰庸绩。春/秋六十七,前件年日,寝疾三朝,卒于京师,/权殡此处。有子显就、灵凤、子冲,追述亡/考精诚之功,敬造浮图一,置于墓所。/愿令事与须弥等寿,理与日月齐明,永流/懿迹,式传不朽。乃作铭曰:/二仪无像,四天传则。灵剎开神,梵堂启或。/伊我君公,秉心渊默。深睹正真,妙达通塞。/淹回圣迹,寝息神光。裁辩权实,离柝旧章。/十尘外遣,五阴内忘。蒸斯沉溺,作彼舟航。/出宿一廛,遄临百里。秋蝗远飞,春翚近止。/清净未俦,简率谁拟。方觐弥陁,遽沦蒙汜。/咨余小子,末命将沦。构兹宝塔,缀此遗尘。/崇功去劫,树善来因。舟壑虽改,永憣天人。

铭文中别字颇多,但无伤释读。唯第五行“无”、第十行“无”原作“元”,盖因形近而误刻,除此之外,全文见诸各类著述多有误释之处,亦不必备举。以下只说明两处。

其一,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所作释文讹误甚多,如末行“永憣天人”之“憣”字付之阙如③,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云:“谛视之,依稀似‘播’字……《中州冢墓遗文》作‘憣’,或然。憣,实当作‘播’。”④虽以“憣”为“或然”而仍释为“播”。今察敝藏清末精拓,此字虽微泐,然确为“憣”无误。《说文》无“憣”,《正字通》:“心变动也。”故此句如作“永播天人”诚然通顺,但从字形论,错“播”为“憣”,差距略远,如依“永憣天人”原句而作“永动天人之心”解,不知可否。

其二,第十七行“以”字下方、“彰”字上方,第二十行“于”字下方、“墓”字上方各有一处石花,恰可占一字之所,初观以为剥泐,尤其“彰”字上方隐约颇似有一字痕迹。但“以彰庸绩”四字一句意思明确,且与前文四言句相连属,而“置于墓所”四字一句意思完整,更无从多一字。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云:“《中州冢墓遗文》《墓志选编》均认为‘以’下阙一字,其实不然。”“‘于’字下《中州冢墓遗文》认为阙一字,实不阙。”⑤却未申明原因。今审旧拓本,推知此二处原石有损,书刻避让,本无有字。证以第十九行“追”字,左侧有石花,却未伤全格,故避让而仍于格内书字,故此“追”字偏居右侧,略显窘仄。至于第廿七行“秋”字右半不全,察其原石,此处石面损伤痕迹浅薄平整,与另外几处深圆之状不类,盖此处乃剥泐所致,不可与原石有损等而观之。毛氏似未尝见此铭佳拓本或原石,所注尚有赘余之处,如第九行“闻其善者”,毛氏注云:“‘其’,《墓志选编》作‘基’,误。其,代词,若作‘基’,则义不可通。”⑥察原拓,“其”字字形甚清晰,本无“基”之可言,又何足辩其义之通与不通。

关于石花,又有王壮弘《六朝墓志检要》云:“有重刻本,十七行‘彰’字上石花高处作‘人’字形,原石无此;原石二十行‘于’字首损,重刻完好。”⑦是将此二处作为考据鉴别要点。其后诸多碑帖著作皆照抄其说,不知可曾考证旧拓本与原石。“彰”字上石花高处之“人”字形,其实有之。以敝藏旧拓本观之,仿佛可见,察原石痕迹,亦隐约有之。方若《校碑随笔》以“入”字形为重刻之据⑧,不确,实为人字形。

二、关于《孙辽墓志》与“孙辽墓志”之称

存世另有《孙辽墓志》一种。其文曰:“魏故兰仓令孙府君墓志铭。君讳辽,字宗文,定州人也,后随游宦居巨鹿。祖弘永兴中官渤海太守,统领铁骑,镇边清寇,刑清政简,民赖以生。父晟,肆州刺史,节用爱民,口碑载道。观公家累世积善,特生公以兆余庆焉。公生时,莲香满室,经旬不散。自幼聪慧异常,以童卝之年,信心三宝,厥龄十八,禁酒断肉,脩斋持戒,心无染缚,善能开化,方便导物。闻人之善,勉升天堂;见人之恶,提出地狱,愿登斯世于极乐,不以本身支节之痛为重,遂烧两指,以昭舍身皈依之诚。经行之处,必离亲爱,散家财,永乐道场。至延昌年中,皇上宣帝追念勋臣后裔,慕公之德,即拜兰仓县令,辞不获免,俯仰从任。善于治方,敷扬恩泽,化均鲁恭,德侔西门,名振阙庭。限满奉诏归京,将登显位,正望明良乘时,经纶可展,忽值佛国接引,寝疾三朝而卒,春秋六十有七,时正光五年甲辰岁七月己酉朔廿五癸酉日也。一时被泽者出涕,中外卿宦无不惜嗟。其子显就、灵凤、子冲,卜葬于畿甸平乐乡,实以表生前心在王室忠魂依恋之忱,故式述功德而作铭曰:惟公之德,绳其祖武。通经布政,道参以佛。烧指铭心,铁石同符。明物察伦,何至寂枯。因果化人,不戒亦孚。治叶黄老,世之良辅。须弥插天,灵海星渚。缅彼德音,遗爱风古。”

据王懿荣题梁启超藏本跋文云:“此为最初拓本,帖贾即准此文别撰一墓志,不知孙辽此文述其生性佞佛,又曾仕为兰仓令,殁后其子即造一浮屠置之,以从其志,不复有墓版一文也。”⑨读《墓志》之文,确可知其本《浮图铭》篡改而成,凡关涉佛理之辞,皆转化浅显,而增近世俗接受之意。如原铭所谓“闻其善者,欣若己身,见其恶者,引出火宅”改为“闻人之善,勉升天堂;见人之恶,提出地狱”,读之令人哑然失笑,原文述孙辽见人之善,欣喜感同身受;见人不善,引导出离凡尘,其心地足有可敬者,至若天堂地狱之说,以遐思与恐吓示人,真乃市井之语。又如原文“必舍离亲爱,敦崇在内,托心禅定,永乐道场”改为“必离亲爱,散家财,永乐道场”,又如增加“公生时,莲香满室,经旬不散”“实以表生前心在王室忠魂依恋之忱”等句,真可谓化雅为俗。至于“治叶黄老,世之良辅”云云,更离题万里。再观其书,与其文俱俗,正如梁启超所云:“故有《孙辽浮图铭》,书体工绝,碑估射利,遂依傍作赝鼎以欺世,然笔力靡弱恶俗,明眼人一见自能辨也。”⑩

因此,《孙辽浮图铭》与《孙辽墓志》实属二物,不可混淆。然而称《孙辽浮图铭》为“墓志”亦未为不可。叶昌炽《语石》云:“释氏之葬,起塔而系以铭,犹世法之有墓志也。然不尽埋于土中……其纳诸圹者,或用横石,脩一之,广倍之,或方径不逾尺。其通称为‘功德塔’。大历以后,《智悟》《如愿》之类,亦多从我法称‘墓志’。”又云:“浮图,华言塔也。然石刻中自有‘石浮图’一种,与诸塔铭不同,与后来诸建塔碑亦不同。所见拓本皆横方形,其纵视广有半……滥觞于魏,孳乳于隋……诸刻中惟魏正光五年《孙辽浮图铭》、唐开元六年《幽栖寺尼正觉浮图铭》皆埋幽之石,与墓志、塔铭同。”叶氏所言,为朱剑心节录于所著《金石学》书中,几乎与原文不二。乃知此《孙辽浮屠铭》本为埋幽之塔铭,实为特殊之墓志。敝藏旧拓本有前人题签,直言“墓志”,岂其未见铭文中“浮图之铭记”几字耶。近读王家葵先生赠所著《一卷田歌是道书》,中有《〈民国书论精选〉勘误》一文,引梁启超书论所谓“各墓志中如……《孙辽》都可以学,都很好”云云,并纠正其表述之错误,认为“孙辽指《孙辽浮图铭》,不应该归为墓志。”其实,梁启超曾多次题跋《孙辽浮图铭》,对其甚为熟悉,归类似不会差错,盖亦以之属于塔铭墓志一类,遂统而称之。但若无《孙辽墓志》伪本,称《孙辽浮图铭》为“墓志”姑且可从,但既有伪本,称谓混淆则易生误解,不可不慎。

三、关于书法

梁启超对《孙辽浮图铭》书法甚为推崇,除赞其“书体工绝”外,又有跋云:“此铭字体在《刁遵》《崔敬邕》之间,魏志中精品也。拓本流布极希。此为新出土最初拓,有王文敏证明,绝可宝贵。”《刁遵》《崔敬邕》二志皆刻于北魏熙平二年(517),较此铭正光五年(524)略早,风格相近,固有宜然。但《刁》《崔》二志书风更加灵活雄肆,刻法略露,且《刁遵》字形更为宽博,而此铭书法整饬清俊,渊静安雅,贵在内敛,书刻俱佳。对于《崔敬邕墓志》,何焯曾评曰:“入目初似丑拙,然不衫不履,意象开阔,唐人终莫能及,未可概以北体少之也。六朝长处在落落自得,不为法度拘局。欧、虞既出,始有一定之绳尺,而古韵微矣。”所谓“不衫不履,意象开阔”,正道出其书风妙处,而此铭佳味实不在此,反而近于北体端庄之绳尺,而犹有古韵。关于《刁遵墓志》,康有为曾评曰:“如西湖之水,以秀美名寰中。”但若与此铭相较,则应让出秀美之誉。其实,北碑书风与此铭近似者尚多,梁启超以《刁遵》《崔敬邕》二志类比,盖因此二品当时享有盛名。况年代、风格相近之书,品评定位,常因参照物之不同而有所不同。又,正因此铭书风含蓄内敛,动静相参,故虽整体呈典型碑书面目,又颇多与“二王”书风相近之处。“此”“流”“所”“或”几字简直与“二王”墨迹无二致。从中可见碑书结字、用笔向简札书之让步与过渡。

注释:

①冀亚平等编《梁启超题跋墨迹书法集》,荣宝斋出版社,1995年,第219页。

②王壮弘《六朝墓志检要》,马成名编纂,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第133页。

③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7页。

④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五),线装书局,2008年,第278页。

⑤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五),第278页。⑥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五),第277页。

⑦王壮弘《六朝墓志检要》,马成名编纂,第133页。

⑧方若原《增补校碑随笔》,王壮弘增补,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第321页。

⑨冀亚平等编《梁启超题跋墨迹书法集》,第219页。⑩冀亚平等编《梁启超题跋墨迹书法集》,第220页。

猜你喜欢

石花原石拓本
唐 楷书神智造像题记原石
唐 楷书高叔夏造像题记原石
宋 楷书王沿题记原石
马衡《凡将斋甲骨刻辞拓本》选
清 程邃 竹篱茅舍原石
江苏省海安市紫石中学紫石花文学社
石花
石花
《合集》27459拓本、照片对读的新发现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