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活动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有效实施

2023-04-16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215011周晓虹

小学教学参考 2023年3期
关键词:家乡法治道德

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215011)周晓虹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探索活动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对于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入开展、提升小学德育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尚未形成良好学习意识的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其学习知识的主要驱动力。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性知识相对较多,内容也比较枯燥,故不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爱玩游戏、好胜心强、喜欢被表扬、喜欢展示自我的性格特征,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知识竞赛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利用活动的竞争性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利用活动的引导性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对于本节课,教师可以将知识竞赛分为三个阶段推进,每个阶段对应一个教学主题。

第一个阶段的知识竞赛主题是“生活中常见的饮食坏习惯有哪些?”。活动开始前,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小朋友挑食的短视频,通过这一视频引出知识竞赛的题目——“挑食是生活中常见的饮食坏习惯,会影响小朋友身体的生长发育。那么,除了挑食,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饮食坏习惯以及它的危害吗?”

生1:狼吞虎咽。

生2:暴饮暴食。

生3:边看电视,边吃东西。

……

积极回答的学生将会得到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

第二个阶段的知识竞赛主题是“生活中基本的用餐礼仪有哪些?”,活动形式与第一个阶段相同。

第三个阶段的知识竞赛主题是“找出图中需要改正的行为并给出正确的做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多幅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图片,每幅图片中至少有一处不文明或不正确的用餐行为,学生以举手的方式进行抢答,找出全部不文明或不正确的用餐行为并给出正确做法的可获得一朵小红花,每遗漏一处不文明或不正确的用餐行为扣除一朵小红花。

三个阶段的知识竞赛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正向的评价,给得到小红花最多的学生授予“道德之星”的称号。

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阶段性的知识竞赛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熟悉的生活经历出发,自主开展饮食习惯和用餐礼仪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另一方面,通过竞赛性的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提升学习质量

小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还比较弱,以个体为单位进行课程学习显然难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合理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收获知识;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之间知识、思想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我爱家乡山和水》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家乡地图制作”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第一步:将班级学生合理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兴趣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发一张A3纸,作为“家乡地图”的底板。

第二步:各小组成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地图,在地图中找到自己家乡所在地区的具体位置并相互确认。确认后,各小组成员用剪刀将家乡所在的地区从地图上剪下,并按照相对应的位置将其粘贴在A3纸上,从而形成“家乡地图”的初稿。

第三步:结合教师提出的“家乡美景”“家乡名胜”“家乡风俗”等线索,各小组成员利用图画、文字、拼音等形式对地图中的“家乡”进行装扮,如画出家乡最知名的旅游景点、画出家乡的代表性事物、写下家乡特有的风俗习惯或者故事传说等,进一步完善“家乡地图”。

第四步:各小组对“家乡地图”进行最终的美化与完善,使之成为一件完整的手工作品。

第五步:各小组依次进行“家乡地图”展示,小组成员需要结合“家乡地图”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突出家乡的特色。

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将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与课堂教学内容巧妙融合,开展了形式新颖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趣味性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思考家乡的风土人情,从而深刻体会到家乡山水的美丽、家乡人的质朴以及家乡生活的惬意,产生了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同时,学生装饰“家乡”的过程也是表达内心情感的过程,在描绘家乡特产、代表性事物或书写家乡风俗、传说的同时,内心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还能够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在开阔知识视野的同时,将热爱家乡之情升华为热爱家国之情,从而实现学习质量的提升。

三、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促进思想感悟

将活动教学与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相融合,适时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以特定的身份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当中,通过情感迁移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思想感悟,可以显著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在设计角色扮演活动时,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小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以及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出发,进行活动内容与形式的设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活动的有效性。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的教学为例。授课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带有“《我和我的家乡II》电影剧本海选”字样的背景图片,创设以下活动情境:“家乡的美是独一无二的、是难以忘怀的,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家乡,使更多的人感受到自己家乡的美。这里是《我和我的家乡II》电影剧本海选现场,稍后我会将你们分成几个表演小组,各小组需要以‘请到我的家乡来’为主题,以‘介绍家乡美’为内容进行情境短剧即兴创作与表演,评选出的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会参与到电影的制作与表演中。”学生积极开展情境短剧的创编,并合理分配表演角色。

第一小组:以画家的视角,将家乡的美通过五颜六色的画笔和丰富多彩的图画展现给大家,从静态的角度赞美家乡。

第二小组:以诗人的视角,将家乡的美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从语言的角度赞美家乡。

第三小组:以戏曲演员的视角,将家乡的美通过家乡特色戏曲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在视听结合中赞美家乡。

……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结合多媒体图片展示的方式,创设出特定的活动教学情境,以生活化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沉浸到特定情境中。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化身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向大家展示着自己家乡特有的美,通过情感迁移去表达对家乡的赞美之情,从而有效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有效增进了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了解,使学生获得了立体的、完整的思想感悟。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知识运用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虽然可以记住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知识与道理,但却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约束,这就无法凸显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延伸,将活动教学与学生的课余生活有效连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知识的内化与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下册《爱心的传递者》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家庭住址,按照居住区域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各学习小组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1:各小组深入所在社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和支持下,在社区所辖的小区内开展孤寡老人或留守儿童调查统计活动,初步了解社区内需要关爱人群的数量和基本情况。

实践活动2:在第一个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所在社区的实际情况,积极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定期帮助他们完成关爱老人、关爱残障人士、照顾留守儿童等社区工作,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体会关爱他人所带来的喜悦感与成就感。

实践活动3:在父母的帮助下,深入社区所辖的小区,广泛收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关爱他人的真实案例,并撰写案例报告,将这些真实案例通过我们的笔向全社会进行宣传。

……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将道德与法治教学由理论教学引申为实践教学,通过多样化的社区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爱心的传递者”,使学生在亲力亲为的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关爱他人、传递爱心所带来的喜悦感与成就感,在突出课程教学价值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五、开展综合性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综合性探究活动带有一定的生活性、实践性等特点,开展综合性探究活动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综合学习思维,从而形成丰富的教育教学推动力。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储备情况,进一步创新对综合性探究活动的设计,精选探究性活动目标,创设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探究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家乡的喜与忧》的教学为例。课堂上,教师在展现家乡发展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先指出家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设计一个“我为家乡发展出把力”的综合性探究活动:“紧紧扣住课前走访、小调查等搜集到的问题,就自己家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取三个重点问题分别组成‘医疗就诊组’‘垃圾分类组’‘文明城市创建组’开展小组探究活动。”教师也参与进学生的小组探究性活动当中,并适时引导学生高度关注身边的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第一小组:关于医疗就诊问题。通过建立医疗集团,实现优质医院的集团化,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向薄弱、偏远地区延伸,有效缓解这些地区就医难的问题;通过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全民医疗网络,有效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第二小组:关于垃圾分类问题。垃圾分类要从小抓起,通过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增加专门的垃圾分类等知识,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播下垃圾分类的种子,让学生成为垃圾分类的践行者、监督者。

第三小组:关于文明城市创建问题。首先,加强文明城市创建的宣传,让文明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其次,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大公园、道路等的建设,营造一个优美的人居环境。

最后,根据上述各小组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全班进行深入的交流,对小组所提建议的可行性进行合理评估,形成一份合理的、有建设性的《我为家乡发展出把力行动计划》,并请身边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转交至有关部门。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综合性探究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建设美好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本节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得以升华。

综上所述,教师在深入分析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思考活动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通过开展知识竞赛、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课外实践、综合性探究等多种多样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真正凸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猜你喜欢

家乡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夏天的家乡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