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俯首甘为孺子牛
——关于红旗渠精神的一种解读

2023-04-16周甲辰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品格

周甲辰

(湖南科技学院 文法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为六畜之首,寓意美好,是敦厚忠诚、勤劳刻苦、坚韧倔强、默默奉献的象征。古时祭祀、耕作与战争等大事一般都离不开牛,古代文人雅士经常描画与咏颂牛,而在鲁迅提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之后,牛更是成为人们经常提及与赞颂的对象。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历时10年,在特殊时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在太行山绝壁上开造出人工天河红旗渠。他们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渠哗哗流淌的生命之水与幸福之水,更形成了了不起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内涵非常丰富,而且它与中华传统文化所崇尚的牛的品格存在共通之处。

1 迈出牛步子

牛有一种珍贵的品格,那就是敦厚忠诚。它对华美的装饰与漂亮的称号不感兴趣,更不会沉湎于遥远虚幻的目标,但它会随时听从主人驱使,只要将一根木辕横上它粗糙的肩头,它就会负重前行,每一步都迈得稳重有力,每一步都会落在实处,无须任何承诺,主人的一声吆喝,眼前的一道鞭影都是对它最好的鞭策。鲁迅以“孺子牛”自喻,蕴含着他爱护后辈、服务大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诚愿望。画家李可染以“师牛堂”命名画室,常以牛为创作对象,他在自己画作《渡牛图》上题词:“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身劳瘁,事农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宏。吾崇其性,爱其形,故不倦写之。”[1]这段题词很好表现了对牛宝贵品格的喜爱与崇尚,此后还曾反复出现在他以牛为对象的画作上。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2]林县历史上是个“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干旱贫困山区,县志中常见“大旱”“绝收”“河井干涸”“地裂禾焦”等记载。自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514年中,该县因大旱绝收30多次,其中有5次发生人吃人的惨剧。新中国成立初期,林县550个行政村中有307个人畜饮水困难。1959年,该县又遭遇前所未有的干旱,庄稼几乎绝收。可以说,林县人民世世代代最缺的是水、最渴求的也是水。20世纪50年末60年代初全国经济困难时期,林县县委县政府工作千头万绪,繁重非常。县委书记杨贵和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经过认真分析,毅然决定建渠引水,这是他们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的结果,是他们传承与弘扬孺子牛品格的结果。

杨贵认为,“只有抓住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且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和智慧,才会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党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3]。在筹划与建设红旗渠过程中,他身先士卒,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同广大人民群众并肩奋斗;工程正式开工前,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翻山越岭查找水源、勘探线路,研究方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意见,真正做到集中民众智慧,审慎决策。1960 年,林县县委决定推行“五同”工作法,要求全县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后来规范为“五结合工作制”并全面运用到红旗渠工程建设中。红旗渠工程建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真诚为民,从点滴小事做起,各个工段都安排专人负责解决群众吃饭、住宿、看病等具体问题。工程指挥部要求民工劳逸结合,严禁夜间加班,并派专人夜间检查;工程竣工后,有效灌溉面积极大缓解了林县缺水难题。所有这些都说明红旗渠工程是解民忧、顺民意、得民心的工程,说明杨贵和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具有牛忠诚为民的品格。

2 鼓足牛劲头

牛有蛮劲,耕田拉车从不惜力,在传统文化中是负重前行、实干苦干的象征。柳宗元形容牛:“抵触隆曦,日耕百亩。往来修直,植乃禾黍”(《牛赋》);王安石形容牛:“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三》);梅尧臣形容牛:“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十五首其十》)。建设红旗渠充分体现了林县人民像牛一样舍命苦干的品格。工程难度之大,难题之多、任务之重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尚未开工建设者就须直面五大困难:一是缺钱少粮。工程动工时,全县只储备300万元现金,1.5万吨粮食;基建物资也很匮,连钢钎、镐头等简单工具都不够。二是人才匮乏。全县只有28名水利技术人员,最高学历仅为中专毕业生,大部分民工没有施工经验。三是水源较远。到漳河上游修坝引水,距离较远而且已越入山西境内。四是施工难度大,引水干渠须经过太行山绝壁,而且水源地海拔较低,渠道水流落差少。五是孤立无援。当时国家已临经济困难时期,工程建设得不到任何外界援助。可以说,启动这一浩大工程,林县人除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壮志以外,其他什么都缺。但是,他们却不等不靠,敢于迎难而上,以一身牛劲负重前行。

“红旗渠精神的落脚点是实干、是奋斗。”[4]工程启动后,杨贵和林县人民没有想过要回头,他们像倔牛一样勠力同心,笃定前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工具自己做,没有技术干中学;住房不够,他们就崖洞安家,铺草枕石;粮食不足,就野菜当饭,餐风饮露;缺少机动车辆,就组织人员肩挑、车推。几年积累下来他们共自产水泥5 170 吨,占工程总用量的77.1%;自制炸药1 215 吨,占44.3%;自烧石灰14.5 万吨,占100%。可以说,工程推进的每1米都离不开林县人民的艰辛付出。浊漳河截流、青年洞开凿等关键工程,更是彰显了他们非同一般的苦干精神。为运送工程所需大量沙石,承担渠首截流任务的数千社员在羊肠小道上奔跑,一个月内平均每人穿破四双布鞋,磨烂六副垫肩。在浊漳河截流的最后关头,社员们不顾天气寒冷纷纷跳入水中,臂挽臂,肩并肩,硬是以血肉之躯对抗奔腾咆哮的河水。经过10年奋战,林县人民共投工5 611 万个,在太行山绝壁上以最原始的方式,人工一锤一凿硬生生削平1 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1座渡槽,完成土石方2 225万立方米,建造干渠70.6 千米,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度超过1 520千米,同时完成了水库、塘堰等配套工程建设,他们所建造的人间天河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周恩来总理当年曾说:“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应该去参观一下红旗渠。”[5]

3 秉持牛脾气

牛平常性情温顺,就算是小孩子也可以骑着它到处走。但牛的脾气又很倔,一旦发作起来,一大群壮汉也都拉不住,而且即便被顶得头破血流也不肯轻易罢休。也正因为如此,牛不仅能忍辱负重,更能始终如一,它认定了道路往往就会一往无前,心无旁骛地走下去。所谓“牛脾气”“倔牛”等,都是中国人经常用到的词语。红旗渠工程任务重、投入少、战线长、施工难。当年杨贵提出建设这一工程时,班子成员惊讶者有之、感叹者有之、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不少人善意劝告他三思而后行。但是,杨贵有自己的牛脾气,已认定的东西决不轻易改变。他说:“大家放心,出了问题我一人负责。”红旗渠开工一个多月后,杨贵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施工存在问题:工程全面铺开战线过长,资源和能力分散,后勤保障困难,建设质量得不到保证。为此,杨贵全面否定原有方案,调整施工组织,集中力量分段、分期实施。但是这需要重新调整人力物力,涉及的问题很多,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杨贵凭借自己的牛脾气,力排众议,主动承认原有方案错误,同时承担方案调整责任,使得工程建设得以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红旗渠建设过程远不是顺风顺水的,它一直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质疑与反对。施工初期,就有人举报称:“林县不顾群众死活,大搞工程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杨贵的牛脾气再次凸显。他曾说,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只认准一条,老老实实工作就行了。“老老实实工作”是牛的品格,也是杨贵认准的死理。红旗渠工程实施10年,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牛的倔劲与担当。红旗渠工程实行区段承包责任制,每项工程竣工验收后,负责承建的公社、大队要在渠道或建筑物旁边立一块小石碑。杨贵说:“这块小石碑既是建渠民工功绩的记载,也是红旗渠水久性的质量标志。30年内渠道出了问题,当初谁负责修建还要由谁负责重修。”[6]因为以倔牛的精神追求工程质量,也因为始终如一的负责与担当,虽然当时施工条件较为落后,但是工程质量却堪称样板。

4 凸显牛风格

“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也是牛的基本品格。柳宗元曾这样形容牛奉献的一生:“陷泥蹶块,常在草野。人不惭愧,利满天下。皮角见用,肩尻莫保”(《牛赋》);王安石评价牛:“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刘叉评价牛:“渴饮颍水流,饿喘吴门月。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竭。”(《代牛言》)南宋李纲也说:“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鲁迅形容自己像牛一样“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他还说自己“甘为孺子牛”。一个“甘”字,充分表现了他心甘情愿、真心实意为后人、为大众服务的品格。

据统计,林县50万民众有30万人直接参与了红旗渠工程建设。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像牛一样默默奉献。工具短缺,他们从自己家里带来铁铲、锄头和小推车,他们还带来了鞋和手套等,私物公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在工地上忍饥挨饿是常事,领导常和群众一起吃糠咽菜。1960年2月至8月,民工每日补助粮食1千克,干部补助0.75千克;1960年9月至10月,民工补助粮食0.6千克,干部补助0.4千克,由于填不饱肚皮,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但仍然奋战在工地上。时任工程总指挥马有金为填饱肚子而猛灌盐水,县委书记杨贵有一次竟饿晕在工地上。10年奋战,林县人民的付出是巨大的,先后有81人牺牲在工地上,年龄最大的60 岁,最小的17 岁。还有256人重伤致残,轻伤者更是不计其数,很多人身上留下了无法消褪的疤痕。林县党员干部,从县委县政府领导到支部书记、生产队长,一直战斗在工程前沿阵地,工地上先后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除险队队长任羊成身上勒着麻绳在悬崖上凌空排险,门牙被飞石击中脱落,他硬是用身上带的钳子把三颗门牙拔下继续排险;妇女营长李改云在出现塌方的紧急情况下,为了救别人自己被碎石埋住,造成右腿粉碎性骨折;神炮手常银虎,腰系绳索,在崖壁上点炮爆破,排除瞎炮,随时准备光荣牺牲。这些人既是林县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红旗渠工程建设总投资6 865万元,这对于一个贫困县而言,无疑称得上巨资。但是整个工程经费使用十分严格,翻开当年红旗渠工程账本,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修渠物资分类管理,出入有手续,调拨有凭据。粮食和资金补助严格按照记工表、伙食表、工伤条等单据对照执行。建设过程虽长达10 年,但全程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个干部挪用修渠物资,没有一例贪污受贿。住地再艰苦,也没有人动用修渠的钱盖房子;工作再繁重,也没有干部照顾自己的家人亲友。管理者精打细算,从不浪费1分钱,还总是努力通过修旧利废,一物多用节省资金,形成了有名的“老抠精神”。可以说,红旗渠工程既是铭刻奉献精神的丰碑,也是凸显清廉品格的美景。

“天下之山,莫大于太行。”800里太行巍峨壮美、凌虚抗势,被誉为“中国脊梁”。生活在太行山的先辈们很早就孕育出了“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太行山精神。林县地处太行山地区,这里及临近的土地还培育了焦裕禄、谷文昌等一大批堪称时代楷模的优秀共产党员。“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7],同时也是太行山优秀地域文化的产物。它与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谷文昌精神等一脉相承,而且也必将跟这些精神一样载入史册,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伟大肌体。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品格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有才”林县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