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刊林撷思

2023-04-15

师道(人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戴尔

著名心理学家、认知电影学理论的先驱之一雨果·芒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指出,电影对于重塑和建立民族灵魂有无可比拟的力量,电影最大的使命是审美培养。以埃德加·戴尔等为首的早期青少年电影教育实践者们,同样认为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体,对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提升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

1. 注重电影欣赏手册的引领

早在1933年,埃德加·戴尔就为高中生编写了一本电影欣赏手册——《如何欣赏电影》(How To Appreciate Motion Picture,简称“戴尔手册”)。在戴尔手册中,戴尔将紧密联系社会问题的影片推荐给学生,如《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棉园农歌》(Cabin in the Cotton)和《亡命者》(I Am a Fugitive from a Chain Gang)等。因为手册针对的是高中生,埃德加·戴尔甚至建议将黑帮电影加入欣赏列表。在戴尔手册的影响下,很多教师认识到应该让学生对重要的社会问题保持必要的敏感性。

埃德加·戴尔认为,电影是让学生与当前社会产生联系的重要窗口,它们提供了将外部世界与学校联系起来的无价背景,他向学生推荐的那些反映生活、呈现社会现实的影片,是学生接触社会经验的最好替代物,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戴尔手册还拿出大量篇幅对电影制作技术手段进行详细介绍,譬如“故事”“表演”“摄影技术”“声音和音乐”等章节。在摄影技术部分,手册引导学生从电影技术与艺术的不同层面加以赏析和评判,比如:镜头的比例问题对电影叙事有何影响?灯光效果是否太亮?服装、发型和化妆的细节是否与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英国相一致?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从更加专业的角度赏析电影,提升自己的审美文化内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查阅有关服装、发型等历史资料,掌握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除此之外,欣赏手册还从音乐、选角、道德观念等不同角度评判电影,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

2. 实行电影欣赏的分层分类教学

在电影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等各方面因材施教,实行电影分层分类教学。1934年,在佩恩基金会的资助下,埃德加·戴尔的同事伊丽莎白·波拉德(Elizabeth Pollard)出版《电影学习小组:讨论负责人手册》(Motion-picture Study Groups:Handbook for the Discussion Leader),作为《如何欣赏电影》的配套作品。该手册指出,应该实行电影分层教学,根据观众的年龄传授不同的电影分析方法。少儿应被鼓励讨论某些电影(比如恐怖电影)对他们的睡眠和梦产生的影响,引导青少年讨论时应把重点放在与其年龄更相适的话题上,比如对激情和浪漫的思考。很多电影赏析课程的确遵循了这本手册的建议,教师在不同课堂上不是“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展开不同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本校情况进行修改和拓展。……

3. 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

电影教育课程在考核时,也提供多种方式供学生自主选择,比如弗雷德里克·斯拉舍在1935—1936年开设的电影教育课程——《电影:艺术、教育和社会方面》,既鼓励学生组织、管理电影俱乐部,带领学生动手拍电影,还指导学生建立电影评论的剪贴簿等。最后的学期论文同样为学生提供多种议题,让学生可以选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及内化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电影研讨会,也是当时美国青少年电影教育常采用的考核方式。……电影是文学、音乐、美术、摄影等多种艺术的结合体。因此,青少年电影教育课程在考核方式上充分发挥电影的综合属性特点,突破以往单一的卷面考试,探索更加多元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内化相关知识点,构建出具有个人意义的知识内容。

——摘自陈钢、战肖飞《美国早期青少年电影教育的主要举措及镜鉴意义》,《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6期

劳动教育能够发展“真正的人”的思维逻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在育人方面相互完善、相互丰富、相互促进。脑力劳动将探索世界与形成道德品质紧密结合,能够发展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情感、坚定学生意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脑力劳动的习惯养成能够使人更机敏地将聪明才智运用到生产劳动之中,但是过度推崇脑力劳动蕴藏着忽视体力劳动的危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应当有机结合,使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更好地运用智慧,提升认知能力,增强劳动内生动力。劳动将双手与思维结合起来,能够促进手脑并用、活跃大脑、强化系统思维、实现以劳力促劳心。人在劳动中体会思维的复杂性与创造性,感受智力生活的欢乐,成为有智慧的劳动者。通过劳动,人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展现,精神生活得以丰富。

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财富,人类需要物质生产劳动,也需要精神生产劳动。帕夫雷什中学具备良好的劳动教育物质基础,有生物实验室、果园、畜牧养殖场、校办工厂等各式各样的劳动基地。孩子们在学校里参加各式的兴趣小组,依托各种劳动基地从事创造性劳动,并在劳动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和思考,认识世界、认知自我、发现真理,进行劳动创造,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在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同时也实现了精神生产劳动。实践证明,让孩子们参加多种形式的创造性劳动可以开发智力、提升创造力、锤炼思维能力。双手的劳动与思维的创造是紧密联系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手巧促进心灵,心灵促进手巧。劳动创造是发展智力的强烈刺激因素,应当在劳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劳动。……

劳动教育能够强健“真正的人”的体质体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少年和青年是身体发育的两大重要时期,要高度重视学生在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健康发展。他认为,体魄健全、精力充沛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先决条件,要着力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生健康水平,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方法,养成持之以恒的锻炼习惯。在帕夫雷什中学,体力劳动锻炼成为强健学生体魄的重要途径。即使在零下十度的寒冬,苏霍姆林斯基也坚持让孩子们参加户外劳动,他坚信这样的劳动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预防感冒,还能使孩子们神经兴奋、消除学习疲劳。而让孩子们参加一些嫁接、编织等需要集中精神和细心操作的劳动,能够提高他们的专注力,尤其是对那些好激动、神经质和容易心绪不宁的孩子大有裨益。

劳动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体能,也有助于塑造完美体魄。人在劳动过程中将体力与技能技巧有效结合,展示优美协调的身姿动作,强健身体的同时锻炼了体型体态。苏霍姆林斯基组织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们集体开展栽植树苗、嫁接果木、掩埋葡萄藤等手工劳动,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生产用房、文化生活用房等建筑的手工砌砖劳动。通过观察发现,从事这些劳动的青少年经过一段时间后都展现出身体发育良好、体型匀称美观、善于巧用体力等优势特点。……

劳动教育能够升华“真正的人”的审美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一切智慧与美的基础,要引导孩子们通过劳动创造塑造美,不仅要塑造外在美,同时还要塑造内在美。他竭力使孩子们看到美、感受美,将美内化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美使人高尚,美是生活的欢乐。当人通过劳动创造了美,他会变得高尚并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欢乐。帕夫雷什中学的孩子们从事各式各样的劳动,不断完善技能和技巧,追求外在美;孩子们收获粮食、摘下果实的瞬间,切实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回报与欢乐,感受内在美。劳动的快乐源自劳动的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也塑造了自身的美。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人性美的概念中,我们摆在首位的是心灵美,即忠于信仰、人道主义和不容邪恶。”劳动有助于塑造人性美,人性美在劳动中体现得最为鲜明。人们在劳动集体中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同劳作,培养集体荣誉感、建立融洽关系、感受并拥有人性的美好。自然界、人际关系、精神范畴的美会激起人对劳动创造的热情、对无私奉献的追求,这些是公民的可贵品质,也是“真正的人”的内在追寻。

——摘自孙丹、徐辉《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培养“真正的人”的三重逻辑与时代价值》,《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戴尔
戴尔新品发布 全方位提升混合办公体验
近期将评测机型
戴尔Precision 5750移动工作站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莫夫里太太家的怪物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二)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三)
O.B.苏霍姆林斯卡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