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皮书”的黑与白

2023-04-15魏金萍

师道(人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谢利绿皮书托尼

魏金萍

这是一本值得深度阅读的“绿皮书”,影片《绿皮书》以1962年的美国为背景——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年代,讲述了白人司机托尼和黑人钢琴家唐·谢利突破黑白种族界限成为至交好友的温情故事。由于在社会底层多年摸爬滚打的经历,托尼拥有普通人所缺乏的市井手段和街头智慧,机缘巧合下,他接受了黑人钢琴家唐·谢利的邀请,作为司机兼保镖,陪同他去奉行种族隔离制度的南方各城市巡演。性格不同,肤色有别,文化差异,思想隔阂让两人在巡演过程中不断发生思想碰撞,他们从相互排斥到逐渐被对方影响改变,最终建立起了长达几十年的深厚友谊。

剧中很多场景温馨感人,间或又夹杂若干笑点,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唐·谢利的角色和托尼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景都更像是一对师徒。一个是很接近循循善诱的教师的形象,而另一个就像是惹是生非的“大龄熊孩子”,两个人共同经历很多事情,慢慢地从最初的由冷冰冰的契约确立的雇佣关系,发展到最后成为合写情书、推心置腹的挚友。前后反差可以说是天翻地覆,而这些变化都是两个人之间不断的沟通带来的。让我们选取几个值得细细品味的场景来学习一下。

一、关注孤独、表达认同

镜头一:托尼发现谢利博士每晚都孤身蜷坐在旅馆阳台上,通过酒精来麻醉自己、逃避现实,他坚硬的外壳下,实则藏着一颗渴望被世界温柔以待的心。谢利博士是一个非常孤独的人,这种孤独源于白人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也来自与同肤色同胞之间巨大的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平差异。他之所以被称为谢利博士,是因为他同时获得了音乐、心理学和礼仪艺术博士学位,还精通八种语言。然而,黑人艺术家和同性恋的身份,让他不得不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隐藏于对物质的高要求之后,这一点从他对巡演弹奏的钢琴必须是施坦威的苛求中可见一斑。

镜头二:旅途中他们两人的车子由于发动机故障,不得不在中途停在一片农场,西装革履的谢利博士走下车透透气,在农场烈日下劳作的黑人们纷纷停下来,用奇怪的眼光打量着他和托尼这对奇怪的组合。一边是衣衫褴褛、迫于生计的黑人农民,另一边是衣着考究、精致优雅的黑人艺术家,他们有相同的肤色,却拥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命运。农场路边的栅栏如同一条巨大的分界线,将谢利博士隔离在外。舞台上的谢利博士因为过人的天赋和精湛的弹奏技巧,受白人尊敬且高高在上;但走下舞台的他,依然是白人口中的黑鬼,白人们花重金请他演奏钢琴,只为附庸风雅,内心却从未真正地接纳过他。换句话说,他既不被白人社会认同,也不为黑人同族接纳。他只能孑然一身站在黑白交界处,发问:“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甚至没那么男人,那我到底是什么人?”(So if I’m not black enough,and if I’m not white enough, and if I’m not man enough, then tell me Tony,What am I ?)

启示:高中生有着极大的好奇心、超强的破坏力和充足的耐力。他们会在一些常规的事情上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但是他们的本质仍然是善良的。其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源于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渴望得到称赞、希望引起关注、争取掌控权力以及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等。这导致这些原本的好孩子,因为缺乏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像谢利博士一样,用外在的物质要求和面具式的冷漠表达来掩饰自己的孤独和困惑。在影片中,孤独的谢利博士渴望却从未尝试与自己的兄弟取得联系。显然,他有足够的勇气试图打破黑白的界限,在歧视严重的南部巡演,却没有勇气与家人主动联系。而托尼此时却看得透彻,“要是我就不愿意等,这世界上充满了孤独的人,因为他们害怕迈出第一步”。(If I were you, I wouldn’t wait. You know the world is full of people afraid to make the first move.)

那么面对看似叛逆的学生,对待这些迷茫孤独、缺乏认同感的孩子,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引导。教师们也可以像托尼一样做那个率先踏出第一步主动接近孩子的人,让他们获得身份的认同。

二、以退为进、有所期待

镜头三:两人初次见面时,谢利博士经过事先的背景调查,原本就只是希望雇佣托尼作为司机和保镖,在他巡演途中为他开车和解决路上可能遇到的麻烦。但是谢利博士预判托尼会因为自己的黑人身份,拒绝接受这份工作。所以他在第一次见面就提出高要求,要托尼额外为他提供仆人的服务,如熨衬衣、擦皮鞋等。托尼果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随后,谢利博士称赞了托尼的处事能力,并且降低服务要求,这次托尼欣然接受了。

镜头四: 托尼在等候谢利博士演奏期间,趴在地上和一群黑人赌博,谢利博士和托尼之间发生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谢利:“我一直在找你。”托尼:“不好意思,我和他们玩了一会儿。”谢利:“下次你需要用钱的时候只管跟我开口。”托尼:“赢来的才更有趣。”谢利:“那万一你输了呢?”托尼:“在骰子、扑克牌上,我是从来不会输的,博士,我不会输。”(兴奋炫耀手中的钱)谢利:“所以跪在碎石路上,为了一点零钱投骰子会让你感觉自己是人生赢家吗?”托尼:“你刁难我干什么?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谢利:“他们没有选择是否进场的权利,但你有。拍干净你的膝盖,上面有灰。”

听到谢利博士的话,托尼脸上写满了落寞惭愧,真的按照要求拍了拍膝盖上的灰。

启示:皮格马利翁期待效应也称为“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经过验证提出,信任和期待是激励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方式。研究发现,在几乎相同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条件下,被教师寄予厚望的学生会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并愿意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改变。影片中托尼前后的情绪反差,正是因为谢利博士对他怀有积极的期待。博士让托尼意识到自己在博士的眼里不同于在路边聚赌的那群人,是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权利的人。学生往往首先从在他们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教师那里获得对自己的了解,教师积极的期望对于学生有超出预期的影响,可以引起学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如果想要学生有好的转变,就应该在日常言行中对学生流露出真诚的鼓励,传递积极的期待。同时,当需要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时,可以以退为进、迂回前进,让学生感觉受到尊重,并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三、恪守原则、适当和解

镜头五:巡演途中,在休息区纪念品商店的门口,托尼下车买烟,恰巧在售卖幸运石的无人摊位附近,发现跌落在地面上的一块纪念玉石,于是他顺手捡起来放进了口袋。在托尼看来,掉在地上的玉石,被自己非常幸运地捡到了,他认为这就是属于自己的“幸运石”。无奈小动作被钢琴家的同伴们看到了,还私下把这个事情告知了谢利博士。托尼上车后,钢琴家要求他把石头还回去,还表示如果他确实很喜欢,自己可以替他买下来。托尼争辩说地上捡起来的石头根本算不得偷盗。但是谢利博士态度坚决,托尼只好下车把石头放回盒子里。从后续的剧情,我们知道这只是个假动作,而谢利博士很明显是知道这一点的,因为电影的后半段,面对恶劣天气,他让托尼把幸运石拿出来,一起祈求这块偷来的玉石能给他们带来平安。平日刻板的谢利博士,竟然变成了自己曾经严辞教育的对象,也顺手拿走了那块玉石,小心翼翼地摆在了自己家里。谢利博士坐在低矮的椅子上,若有所思的表情才是最让人动容的一幕。较之于转变他人、转变自己的观念,适度的妥协才是最难的。那颗幸运石,既代表着理解,也意味着他与自我的和解。

镜头六:种族歧视严重的年代,炸鸡被贴上黑人愚昧粗俗的标签,在托尼的鼓励下,谢利博士终于放下对炸鸡的芥蒂,略显扭捏地接过托尼递过来的炸鸡,两人一起快乐地分享美食。谢利博士甚至模仿托尼,也调皮地把吃剩的鸡骨头朝车窗外扔,一气呵成的动作让两人开怀大笑。紧接着的让人更加捧腹不禁的镜头却是托尼在谢利博士的一再坚持下,倒车回来捡被他和鸡骨头一同顺手丢掉的饮料盒,避免污染环境。

启示:作为教师,我们很容易对爱惹是生非的学生群体产生固执刻板的偏见,但事实上,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尽量地去理解和尊重他们,甚至放下高高在上的师长架子,参与他们无伤大雅的活动,一起制造快乐而不是凭借刻板印象对任何行为都横加指责。用温和的态度去协商,在大是大非上恪守原则,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适度和解,这样的沟通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温暖走心。托尼的转变,要归功于谢利博士对他的包容理解、正面引导和给彼此留有余地的真诚沟通。谢利博士亦师亦友、时而严肃坚决、偶尔可爱纵容的沟通风格,启发我们一线教师可以在恪守原则、坚守底线的前提下,做适度的妥协和解,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合适的沟通方式来达成双方的共识。

巡演的一路上,谢利博士教会了托尼优雅自尊、浪漫婉转地表达爱;托尼教会了谢利博士随性自爱,卸下伪装珍惜家人,本来天差地别的两个人最后相处起来意外地和谐。影片中的一幕幕也特别神似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学生时我们应该采用柔软而富有力量的高效沟通方式,正如俄国作家契诃夫所说的:“如果你不能用柔软的话说服对方,也就无法用严肃的话征服任何人。”

猜你喜欢

谢利绿皮书托尼
电影《绿皮书》中唐·谢利文化身份认知的成长
与孤独作战 喝一碗《绿皮书》煲的“鸡汤”
救赎与反抗
——论《绿皮书》中的他者
理发师托尼
碰瓷的绿皮书
我想自己做
夜半花
喧嚣与孤独的彼此救赎
像命中注定,唐和托尼同年去世,才有了《绿皮书》
托尼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