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型企业跨产业链投资中的周期匹配与时机选择策略

2023-04-11王东升田亚楠任春敏

会计之友 2023年8期

王东升 田亚楠 任春敏

【摘 要】 为深入推进双碳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高碳排的资源型企业应主动做出突破性变革。目前,大多资源型企业已意识到跨产业链转型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与探索,但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不知“往哪转、何时转、如何转”。文章聚焦资源型企业跨产业链转型投资的周期匹配和时机选择问题,剖析永昌源集团成功转型的过程,探讨其转型投资背后的逻辑。研究发现,资源型企业成功投资的前提在于准确匹配新旧产业周期、抓住转型时机。具体包括:基于风险匹配原则,强周期行业转型匹配弱周期行业;基于新产业对旧产业的支持度,资源型产业最佳转型期为复苏后期或繁荣前期,新产业最佳进入时期为成长前期。文章进一步丰富了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的相关研究,以期为资源型企业转型提供借鉴。

【关键词】 资源型企业; 跨产业链投资; 周期匹配; 时机识别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3)08-0089-07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戰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跨产业转型是应对双碳目标约束、转变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资源型企业面临着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开采量大、碳排放超标、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严重阻碍着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进程。已有研究表明,跨产业是企业在对未来产业发展目标、目前所在产业结构、公司自身条件的优势和劣势分析的基础上所采取的重大战略投资行动[1]。其企业绿色转型既需要“天帮忙(周期匹配)、人努力(时机识别)”,更需要天和人的结合。然而如何通过“周期匹配”和“时机识别”实现提质增效是完成跨产业链转型所面临的悬而未决的问题。

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资源型企业具有“强周期”典型特征,受宏观经济影响程度较重。与弱周期企业相比,强周期意味着资源型企业转型需要匹配资源产业周期和新产业周期,存在进入时机难、匹配周期难的问题。现有研究多关注转型路径,对转型所跨行业的选择尤其是时机识别及周期匹配等问题的探讨较少,基于弥补理论研究缺口和现实需要的迫切性,本文探讨资源型企业转型投资“周期匹配”和“时机选择”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选取转型成功的典型资源型企业——永昌源集团为研究对象,采用纵贯式单案例研究方法,剖析其由传统资源型企业成功转型为绿色葡萄酒产业的过程,归纳资源型企业在“周期匹配”和“时机识别”中的内在规律,提出:(1)在周期匹配方面,具有强周期特征的资源型企业应匹配弱周期行业;(2)在时机选择方面,应在本产业处于“复苏后期或繁荣前期”、新产业在目标市场处于“潜伏后期、成长初期”时进入新产业。本文总结了永昌源集团成功转型背后的经验,以期为资源型企业转型提供借鉴。

二、文献回顾

(一)资源型企业转型

企业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资源基础观将企业视作资源的集合体[2],当企业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战略调整时,也意味着对企业自身资源与能力的重新配置[3-4]。资源型企业由于其自身资源与能力特点,要实现资源与能力的重新配置,顺利完成转型与普通行业相比就显得格外艰难。

何为资源型企业?已有研究从企业资源、企业所属类型[5]、企业竞争力[6]三个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见解,但是其内在本质都可归纳为“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借助矿产资源以及能源的开发和经营”的企业[7],这一特性使资源型企业的资源依赖程度远高于普通行业。在资源枯竭和新能源替代的双重压力下,资源型企业不得不突破原有的资源模式以谋求长远健康发展。于立等[8]研究表明:资源型企业需要通过发展“接替产业”,逐渐脱离原有资源,以退为进,循序渐进以实现“非资源化”,即跨产业转型。

针对资源型企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学者们多依托于原有产业,基于绿色可持续发展视角,将循环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其转型发展的方向,研究其绿色发展模式。车亮亮等[9]以冀中能源为例,通过对企业绿色转型模式进行研究,明晰了企业绿色转型所需具备的各项能力。任相伟等[10]以河北钢铁企业为例,构建了资源企业绿色转型的“准备—实施”两阶段理论模型,阐释了其转型的过程机理。除此之外,已有研究还挖掘了诸多影响企业转型的因素。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良好的制度环境及高水平的政府治理能够提高信息对称性和交易公平性,进而帮助企业获取转型所需的外部知识,从而顺利实现转型[11]。从企业内部因素来看,高内源融资水平和高研发投入的资源配置组态有助于企业转型升级[12]。

(二)机会与周期

“机会”作为企业创业的关键要素之一,对创业行为具有强大解释力,而企业转型相当于“二次创业”,因此“机会”理论可用于解释企业转型。学界将机会划分为发现型机会与创造型机会。“发现型机会”认为机会客观存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均衡带来的,个体之间拥有的异质性信息使其可以识别其他人无法发现的机会,从而加以评估与利用[13-14];而“创造型机会”认为机会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依赖于创业者的认知,由个人或组织与环境中的主体互动而内生创造出来的[15]。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二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共同存在于企业实践中[16]。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机会与资源的有效整合推进了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17]。实现机会与资源之间的有效匹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成功与否[18]。

实践表明,企业跨产业转型更多地利用发现型机会。现有研究认为发现型机会的开发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机会识别、机会评估和机会利用[19]。因此企业跨产业转型必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识别新产业机会,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新产业的机会窗口,在合适的时机进入新产业,企业的转型才会更为顺利。为了把握产业机会窗口的演变特征,以更好地进入新产业,企业需要对自身与外部环境有清晰的了解[20],通过感知市场需求或当前阶段未被充分开发的资源以进行机会识别[21]。现阶段学界对于企业创业过程如何实现机会开发已经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针对转型过程中如何识别并精准把握进入新产业的机会,仍然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

我国资源型企业普遍具有“强周期、重资产”的特征,这类企业转型面临着“识别周期难”“匹配周期难”的问题,且转型投资时必然要考虑到产业周期性与企业本身具备的资源特点。而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时,其拥有的资源、能力与面临的市场环境均有所差异,在某一生命周期阶段实现资源、能力与机会的最优匹配既可以降低转型风险,又能够发挥企业优势,从而为企业转型提供有效支撑[22],因此引入生命周期探究资源型企业如何识别新旧产业发展周期、实现周期匹配、以“旧产业扶持新产业”的形式顺利实现转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文献述评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仅关注单个产业周期的问题,并未从跨产业链转型视角关注新旧产业之间的周期匹配问题,对跨产业投资的时机衔接问题尚缺乏明确答案,对煤炭资源型企业转型“往哪转、何时转、如何转”的问题也研究不足,而这些问题恰恰是资源型企业跨产业链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现有文献主要围绕资源型企业的转型路径与影响因素来进行研究,而对于资源型企业跨产业转型投资时如何识别并把握机会与周期的相关研究较少,而机会识别和周期匹配是资源型企业顺利实现转型的必要前提条件,因此,探索这一议题,在理论层面可以推进资源型企业跨产业链转型的路径研究,在实践层面为资源型企业实现成功转型提供借鉴。

三、研究方法

(一)方法选择

针对资源型企业跨产业链转型的机会识别与周期匹配的问题,本文拟对资源型企业的转型行为进行探索性研究。案例研究尤其适用探索未知世界,考虑到资源型企业转型时间跨度的长期性,本文尝试采用长周期、纵贯式的单案例研究方法,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案例研究方法可用于解答“why”和“how”的问题,在对案例企业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透过企业的表层现象剖析其内在关系实质,解答相关理论的内在逻辑机制。资源型企业转型的过程具有明显的情境化特征,在一定的背景下其转型过程才能够清晰地呈现。

第二,案例研究有利于展示研究的整体动态过程[23],能够深入揭示案例企业的演变特征,并对其演变路径进行归纳和总结。资源型企业向绿色产业转型是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对目标企业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才能取得可靠的结果,案例研究可以对企业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识别企业的重大事件,详细描述企业发展过程,把握企业的演进机理。

第三,作为探索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从案例设计、案例企业的选择、资料收集、案例分析至结论总结,需要较为严谨的研究框架加以支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且企业转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通过案例研究有利于把握企业转型过程中的具体细节。

第四,案例研究可以通过对企业的精准分析识别相关理论潜在的条件与适用的情境,能够对相关理论加以完善,且能够对类似企业的经验复制起到启示作用。

单案例研究可以结合决策情景对企业的实践进行“深描”,呈现企业转型发展动态过程,提炼其演进过程中复杂现象背后的规律。因此,本文拟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

(二)研究样本

1.案例简介

1998年创始人张文泉创建了乡宁县茂源煤化有限公司,凭着对资源和市场政策的把握進军煤焦化行业,2000年更名为山西永昌源集团,并成立乡宁县慧源焦煤有限公司,经过扩建与并购,永昌源成为集原煤采掘、洗选、焦化、城市供暖、电热联产、房地产开发为一体,资产总额达11亿元,实现利税累计达10亿元的永昌源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涵盖“采煤-炼焦-煤化”和“煤炭-电力-供热”煤炭全产业链,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企业。在完成第一桶金的储备后,便赶上煤炭产业的黄金10年,煤炭价升量涨,产销两旺。2004年开始酝酿转型葡萄酒产业,2018年转型产业开始盈利,转型取得初步成功。其转型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转型准备期、转型探索期、资源板块淡出期。

第一阶段,转型准备期(2004—2006年)。随着企业发展,永昌源集团意识到煤炭焦化行业的发展模式和规模已经跟不上经济结构转型的步伐,煤炭资源日益缺乏和传统工业经济结构轻重失衡。与此同时,倡导“工业投资农业、反哺农业”的声音也在悄然兴起,永昌源集团意识到转型的必要性。经过国内外考察,永昌源集团决定向葡萄酒产业进发。进行资金转型储备,经过前期积累,截至2006年底永昌源集团账面现金达到8亿元。

第二阶段,转型探索期(2007—2017年)。2007年初永昌源集团规划了葡萄种植基地重点,以山西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为依托,引进专用优质酿酒葡萄种苗。彼时,政府开始推行促进焦煤等工业向农业转型的513工程,大力推进农业建设,转型创建酒庄每年可形成农业增加值2 000万元。为了推动新产业的顺利进行,集团外聘优秀人才、完善葡萄种植制度、引进先进设备、不断创新技术,形成了发展新产业所特有的资源。经过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其建立的戎子酒庄形成了独具特色、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技术。

第三阶段,资源板块淡出期(2018年至今)。在大力发展葡萄种植、高档葡萄酒生产的同时,永昌源集团调整产业战略,做产业调整的“加减法”:一方面,永昌源集团先后出售其煤化板块、房地产板块,水泥建材板块的子公司回笼货币资金;另一方面,在农业生态观光和葡萄酒文化旅游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建成了颇具中国古典建筑特色的戎子书院、戎子博物馆、晋文公庙和占地200亩的葡萄采摘园。通过充分的资源整合,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进一步聚焦于葡萄酒产业,葡萄酒业务2018年开始盈利,已步入良性循环发展阶段,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

2.数据收集

本文主要研究永昌源集团1998—2019年跨产业链转型的全过程,主要依据的数据收集方法有半结构化访谈、现场观察、二手资料收集等。通过多种来源和多种表现形式的数据来描述研究现象,并保证数据能够相互补充与交叉验证,提高案例的信度与效度。主要资料来源为:

半结构化访谈:案例开发团队于2015年4月开始到2022年8月对永昌源集团进行多次访谈。访谈主要对象为董事长、总经理等决策层,在岗时间较长且对公司了解较深的员工等。在访谈前,研究团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将访谈大纲提前发给访谈对象,以保证访谈的顺利进行。每次访谈时间平均为6小时,且每次访谈至少有5位研究人员参与,其中1—2人主问,其余人员补充提问。每次访谈均有3—4位参与人员对访谈内容进行详细记录与整理。同时为了保证访谈证据的可靠性,研究团队会在访谈结束后的1—2小时内就访谈内容进行讨论,以保证受访者描述的一致性,并总结证据的不足之处,为之后访谈奠定基础。

现场观察:访谈期间,案例开发团队参观公司的工作环境、展厅等,感受公司成长的进程,并对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进行了交流提问,增加了对公司发展的了解。

二手资料收集:开发团队获取了公司员工手册、工作指导思想、内部刊物等资料,并收集相关媒体报道,对戎子酒庄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为避免访谈资料的回溯性偏见,研究团队在二手档案资料、访谈资料、现场体验式观察方面进行三角验证,以保证资料数据的真实可靠。

四、研究发现

转型投资活动往往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对于资源型企业来讲,突破原有的资源束缚,如何完成老产业和新产业之间转换是跨产业链转型的难题。本质上,资源型企业跨产业链转型是企业资源产业部门对拟转型产业部门的反哺和孵化过程,首先要回答“要到哪去?”——选择拟转型产业。其次要完成新老产业的对接。通过对永昌源集团转型的分析,强周期是资源型企业重要特征之一,将本行业周期与拟进入行业周期进行正确匹配是转型成功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形成竞争能力并延长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一)周期匹配

根据产业周期性的强弱程度,可将其划分为强周期和弱周期两种,强周期是指产业的发展周期与经济周期强相关,与经济周期同频共振;反之,则为弱周期。对于新旧产业的周期识别,企业应当在宏观经济周期中判断周期发展与产业的相关度,从而判断行业是强周期还是弱周期。对永昌源集团而言,原产业为煤炭产业,其经营发展与国家宏观经济关系密切,行业周期性非常强,因此属于强周期行业。永昌源集团所选择的转型产业为葡萄酒酿造、旅游观光,通过创始人张文泉对法国葡萄酒行业的实地考察,发现葡萄酒庄遍布法国各地,并且每个酒庄历史悠久,是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因此从周期长度来看,葡萄酒酿造是可以穿越周期的绿色产业,属于弱周期行业。因此永昌源集团的转型属于从强周期产业向弱周期产业的“转行”,如图1中的Ⅳ象限所示。

经营风险是由于生产经营变动或市场环境改变导致企业未来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的可能性。由于煤炭行业发展与国家宏观经济关系密切,具有强周期性,因此企业收入波动剧烈,在宏观经济繁荣和复苏阶段,企业盈利丰厚;在宏观经济的衰退和萧条阶段,企业亏损严重,甚至维持企业基本运转都很困难。与煤炭产业不同,葡萄酒产业是典型的弱周期产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小,并且是在我国逐渐兴起的朝阳产业。可见,强周期性产业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弱周期性产业具有较低的经营风险。

根据原产业经营风险的高低与新产业经营风险的高低可匹配为四种组合:高原產业经营风险、高新产业经营风险;高原产业经营风险、低新产业经营风险;低原产业经营风险、高新产业经营风险;低原产业经营风险、低新产业经营风险。由于转型活动本身就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当原产业与拟转型的产业都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时,该转型活动可能会因风险过高而无法推进。而当原产业与拟转型的产业都面临较低的经营风险时,可能会由于过度稳健而导致转型效果不佳。根据风险中性原理,理想的组合应是风险一高一低、高低搭配。如表1中②③所示。

(二)时机识别

通过对永昌源集团跨产业链转型的案例分析,本文发现:“转型投资时机选择”是关乎企业转型成败的重要变量,转型投资过早,新产业市场发育不完善,需要原产业对拟转型产业支持的强度和长度更高,并且导致企业“有产品没市场”的窘境;转型投资过晚,市场发育成熟容易形成市场势力垄断,阻止企业进入。而转型投资时机的选择主要考量两个方面:“原产业对拟转型产业支持程度”与“新产业在目标市场的发展阶段”。

1.资源产业转型支持度

转型投资时机选择要考量原产业的支持程度,其中支持程度包含两方面内容:支持强度、支持时长。支持强度主要从原产业能为拟转型产业提供的财务资源与非财务资源来考虑;支持时长主要从原产业能为拟转型产业提供的培育时长来考虑。只有在原产业支持程度高时进入新产业,转型投资才能获得成功。

从企业转型实践看,大多数企业的转型都不能等到身处“不得不转”的境地时才进行。“不得不转”意味着原产业的经营发展已经走到了其生命周期的尾声,且不再适应于市场环境的发展,在这种情境下原产业支持度很低,无法提供转型所需资源,企业想要通过转型实现逆风翻盘、扭转乾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企业转型还需未雨绸缪。

永昌源集团能够成功实现转型的重要原因就是在识别并充分利用了最佳“转型投资时机”。根据经典的经济周期理论,可将资源型产业划分为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煤炭行业一蹶不振,直到2002年迎来了新一轮的复苏期。截至2006年末,永昌源集团账面现金达到8亿元,下属企业涵盖“采煤-炼焦-煤化”和“煤炭-电力-供热”煤炭全产业链,此时正值煤炭行业的黄金时期,煤矿市场价升量涨,产销两旺。然而,永昌源集团并没有被成绩所蒙蔽,在预计煤炭行业未来还会有4—5年繁荣的前提下,毅然决然地选择转型——煤炭产业处于复苏后期或繁荣前期。此时企业的资源产业板块已完成自身周期修复,已积累足够的资金用于拟转型产业开发,并且资源产业在未来仍有较长繁荣时期,为拟转型产业的培育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因此资源型企业在复苏后期或繁荣前期对拟转型产业的支持程度最高,最适合跨产业链转型。

2.拟转型产业在目标市场的发展阶段

转型时机的选择还要判断新产业在目标市场的发展阶段。由于葡萄酒行业具备弱周期性,根据已有经验,产业发展历程经历从产业培育到成长、再到成熟,但缺失衰退阶段,故本文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按产业发展规律将其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企业向新产业转型必然不能等到该产业内部已拥有大量竞争者时才进入。竞争者多表明行业已经形成较完善的竞争规则和市场格局,竞争压力较大,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企业难以获得丰厚的回报。因此企业应做到“先知先觉”,在行业发展初期进入,从而获得先动优势。永昌源集团高管在深入研究葡萄酒产业在国外发展历程、我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阶段,认为葡萄酒产业在中国处于潜伏后期,属于蓝海市场,竞争者较少且不激烈。葡萄酒在我国的大众认识度逐渐增高,市场需求逐年增长,而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提高,对葡萄酒的消费将逐年递增,未来将进入稳定增长的成长期。此外,潜伏后期意味着葡萄酒市场的竞争者虽少但仍然存在,企业可以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进行转型。相比“从零开始”,这一阶段进行转型的成本往往较低。因此,对资源型企业跨产业链转型投资而言,资源型产业的复苏期和新产业的“潜伏后期、成长初期”为最佳的进入窗口期,具体如图2中的E所示。

资源型企业跨产业链转型投资,应基于资源型产业强周期的特征,识别资源产业和拟转型产业周期,然后进行时机匹配。在资源产业对拟转型产业支持强度最高、时间最长的复苏期,并且在拟转型产业的潜伏后期进入才能获得成功。上述周期匹配与时机识别的编码证据如表2所示。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资源型企业跨产业链转型就是在面临资源约束条件下跨行业跃迁,是资源型板块对拟转型板块反哺的发展过程。本文以煤炭资源型企业为样本,研究其转行绿色葡萄酒产业的过程,丰富了企业转型投资理论,并为资源型企业转型提供实践启示路径。

本文发现,资源型行业复苏的后期和繁荣前期是投资转型最佳时机,转型产业的成长前期是进入新产业的窗口期。资源型企业转型就可视为二次创业,借鉴创业理论中“机会”这一关键要素,本文将周期匹配融入机会要素中,提出了资源型企业转型的两个关键过程:周期匹配与时机识别。现有文献较多关注单个产业周期的问题,并未从跨产业链转型视角探讨新旧产业之间的周期匹配,对跨产业投资的时机衔接问题也缺乏深入分析。故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其一,提出“周期匹配”概念,丰富了创业理论中的机会要素。其二,分析“时机识别”过程,凸显转型特征的同时,丰富了创业机会理论。

资源型企业转型案例成少败多,其原因在于:第一,机会识别难。第二,进入时机选择难。资源型企业转型既要识别两个行业的周期,还须将最佳转型期与新产业进入窗口期匹配,才能取得转型成功的“天时”。这需要转型决策者具备时机识别能力和周期匹配能力,在识别和匹配周期基础上,资源型企业才可能获取拟转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顺利转型。为克服两个难题本文提出了资源型企业转型路径的两个关键要素,有利于帮助资源型企业转型。

(二)政策建议

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应制定相关政策帮扶资源型企业渡过“转型黑暗期”。具体而言:

1.加大产业研究力度,为资源型企业转型提供指引。转型时机识别是资源型企业成功转型的前提,根据“知己知彼”原理,时机识别包括资源型产业最佳转型时机识别、拟转型产业的进入时机识别,识别时机的前提是明确周期。作为转型的积极引导者,政府应该大力研究产业周期,具体包括资源型产业周期研究报告和新产业发展方向报告,对于山西省而言,要大力研究煤炭产业周期,定期发布研究报告,为煤炭企业识别周期奠定认知基础;并且认真研究代表未来方向的新产业,建立新产业“进入窗口期”的提示制度。

2.成立煤炭企业转型支持基金,对拟煤炭企业转型项目进行精准资金帮扶。建议由山西省政府牵头,成立煤炭企业转型支持基金,借鉴风险资本的管控模式,为煤炭企业转型项目提供长期股权融资,缓解资源型企业转型中的融资难题。

3.加大对拟转型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信贷支持扶持力度。从转型发展阶段看,资源型企业转型的探索期是“转型黑暗期”,由于新产业增长动能尚未建立,资源型产业逐渐淡出,转型企业面临“市场的冰山”难题,而企业产品新市场进入是长期的、艰苦的过程,能否获得稳定资本支持是转型企业成功的关键,翻越市场冰山的必要条件,因而,政府应从税收和信贷方面对企业提供扶持。

(三)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本文研究仍有一定局限性。尽管案例企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该企业也较好地阐述了资源型企业跨产业链转型过程中应如何进行周期匹配与时机识别。但鉴于案例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结论的普适性仍有待后续研究加以检验。

【参考文献】

[1] 李廉水,吴利华,徐彦武,等.公司跨行业转型:特征分析与风险控制——以中国上市公司跨行业转型成功与失败的典型个案为例[J].管理世界,2004(1):118-129,156.

[2] BIRGER WERNERFELT.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

[3] 薛有志,周杰,初旭.企业战略转型的概念框架:内涵、路径与模式[J].经济管理,2012,34(7):39-48.

[4] 胡海波,黃涛.企业成长中的战略转型演化模型:瑞原案例解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8):100-106.

[5] 谢雄标,吴越,冯忠垒,等.中国资源型企业绿色行为调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5-11.

[6] 周贵川,揭筱纹.资源型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绩效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2):103-108.

[7] 郭承龙,张承谦,郭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特征的初步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9.

[8] 于立,孟韬,姜春海.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障碍与退出途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5-12.

[9] 车亮亮,武春友,曲英.煤炭企业绿色转型模式研究——以冀中能源集团为例[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6,9(1):44-52.

[10] 任相伟,孙丽文,邢丽云.基于扎根理论的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两阶段演化过程研究——以河北钢铁集团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2):70-78.

[11] 王锋正,刘宇嘉,孙■.制度环境、开放式创新与资源型企业转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5):114-123.

[12] 郑季良,陈白雪.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条件组态路径对比研究——企业资源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6):1-10.

[13] A A A,B R C,C S R.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1):105-123.

[14] SHARON A ALVAREZ,et al.Forming and exploiting opportunities:the implications of discovery and creation processes for entrepreneurial and organizational research[J].Organization Science,2013,24(1).

[15] SUDDABY R,et al.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a qualitative lens:insi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or discove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5,30(1):1-10.

[16] SHORT J C,et al.The concept of 'opportunity'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past accomplishments and future challenge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1):36.

[17] 高洋,叶丹.基于“机会-资源一体化”的创业成长方式研究[J].管理学报,2017,14(10):1426-1434.

[18] TIMMONS J A.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M].5th ed.Boston:Irwin McGraw-Hill,2019.

[19] SHANE S,et al.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1):217-226.

[20] 司春林.企业创新空间与技术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68-170.

[21] 蔡莉,鲁喜凤,单标安,等.发现型机会和创造型机会能够相互转化吗?——基于多主体视角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8,34(12):81-94,194.

[22] 趙小芸.企业生命周期与多元化发展战略——基于资源、能力和市场机会动态匹配的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08(7):90-94.

[23] 许晖,单宇.打破资源束缚的魔咒:新兴市场跨国企业机会识别与资源“巧”配策略选择[J].管理世界,2019,35(3):127-141,168,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