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跟着节气去劳动的思考与实践

2023-04-10董兆娥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2期

董兆娥

[摘 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特有文化因子,是古人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体现。在小学劳动教育中,融入二十四节气文化,能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开发了《节气物语》劳动教材,开展跟着节气去劳动的体验教育活动。学校根据《节气物语》教本,设计节气的主题活动教学,在“巧”字上下功夫,注重实践与养成、形式与内容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使学生的创造力被激活,生命力被唤醒,他们既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又受到了劳动教育,教育效果斐然。

[关键词]节气文化;劳动体验;巧做法;强技能;幸福生活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6-0093-03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学生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学校秉承“让每个生命都绽放精彩”的办学目标,把二十四节气文化纳入校本课程研究体系中。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文化,每个学生理解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生好奇心,从而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在校本课程的研发中我们发现,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其文化特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同时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古人敬畏自然的朴素价值观,尊重自然规律的人文情怀,也体现了中国人认识、探索、利用自然的进取求实精神。在深入了解农村节气文化与劳动资源条件的基础上,我们不断更新课程改革理念,以继承传统、发扬美德、有劳动意识和技能为目标,探索节气文化,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根据学校与社区实际,开发了《节气物语》劳动教材,内容包括“春之盎然”“夏之缤纷”“秋之丰盈“冬之静美”四部分。这一课程以劳动与生活为中心,让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根据《节气物语》教本,我们设计了节气的主题活动教学,在“巧”字上下功夫,注重实践与养成、形式与内容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呈现出来,不断加强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使学生既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又受到了劳动教育,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实现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承与再创造,一举多得,教育效果斐然。

一、巧抓节气,菜园子里大练技能

“劳动是人的视觉、听觉、嗅觉神经本能发展的过程,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我们的劳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考察、探究、策划、创造、交际等一系列的劳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二十四节气的文化魅力。

教学伊始,我们精心设计活动,有效引导,劳动过程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实践过程。例如“冬之静美”,我们带领着学生解读“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节气特点,熟悉每个节气的知识,聆听习俗故事,赏读诗词农谚,从理论上开启了我们的“冬之静美”教学活动。小雪节气,在我们当地有“立冬拔萝卜,小雪拔白菜”的习俗。虽然学生对白菜并不陌生,但拔白菜这个活干过的却没有几个。于是,我们开始谋划一场白菜盛宴。刘老师是学校驻地村的,他家的白菜正好要收,并且离学校不远。和刘老师商议以后,我们把刘老师家的菜园当成了我们班的劳动基地。于是,制定好方案,交代好注意事项,带上工具,我们的“小雪”节气农事活动就开始了!

学生兴奋地抱着绿油油的白菜喜笑颜开,可是拔白菜容易,运白菜难。收获的白菜堆了两大堆,足足有百棵,需要用小推车运回家里,这可难倒了大家。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把白菜一棵一棵地放到车子上,有几个体壮的男生跃跃欲试,可刚推起车子就东倒西歪,差点把白菜给摔下来。第二个男生有了经验,轻轻推起,慢慢前行,可因为弓着背,弯着腰,不到十来步就累得满头大汗。陈老师在一边也不急着去帮忙,而是用镜头记录他们的窘迫。几百米的路程,三十多个学生,用了足足半个多小时。当学生气喘吁吁擦拭着额头的汗时,我们相信不用我们再向他们传授“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了。那天的中午饭炖白菜,每个学生都做到了光盘行动,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吧!

课程还没有结束,我们要把白菜变成美味佳肴——寒冬腌白菜。刘老师将收获的白菜送给我们几棵,我们开怀大笑,准备把它们变成舌尖上的辣白菜。第一天下午,学生开始准备各种佐料。第二天上午,教室里一片熱火朝天,清洗、配料、切菜、腌制、装坛,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有的学生还有了创新做法,水果酱白菜、虾酱白菜、蒜蓉白菜……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在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点里,我们组织学生走进乐于动手、富于梦想的菜园,不断拓展劳动内容,根据节气时令特点完成劳动知识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技能。

二、巧妙整合,实践基地趣学数学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系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劳动,即将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这样使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成为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时代新人。节气物语课程如果单单是劳动,那它就失去了魅力。我们还把节气物语课程与各个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如将节气物语课程与语文课程结合,诵读节气诗词;将节气物语课程与科学课程结合,解析节气知识。

“春雨惊春清谷天”,我们结合农村的劳动特点,开展“春之盎然”教学活动。“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在谷雨过后,雨水增多,清明到来,农村的田间地头,播种陆续开启。在组织学生开展“春天里的农事活动”大讨论时,一个学生说,他的妈妈种一次花生往家跑了三次,因为每次拿的种子都不够。的确,正值种花生的季节,一片地到底需要多少种子,没有经验的年轻人是很难把握的。正好数学学到面积这一知识点,何不借这个机会把数学搬出课堂呢?于是,我叫上数学老师,来到他家的田间地头,进行实地种花生。我学着大爷大妈的样子,刨起了坑,数学老师带领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卷尺量起了株距和行距,然后再点种、撒肥、盖膜,记录下数据。我们回到了课堂开始研究,先确定几个数据:一个坑放两颗花生,株距是25厘米,一垄大约9米,一共19垄,行距是60厘米;然后,再用秤测量了一下,一斤花生大约多少个。知道了这些数据,学生很容易算出了一平方米地大约需要多少斤花生米。

这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将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整合,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我们学科团队坐到一起,拿着教材,一点点比对,形成学科整合点。学科与劳动教育的整合让我们的课程更加丰盈,让劳动教育不再单薄。在趣味课堂中巧妙地把天文知识与人文知识进行转化、融合,体现了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学知识、用知识的教育观念。

三、巧匠能工,亲子课堂夯实能力

劳动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更多的是家校携手组织的教育活动。为此,我们结合二十四节气的特点,每学期初向家长发放“节气劳动体验超市”卡,将劳动内容列成清单。学生和家长认领后,按照规定时间到学校一起完成。从最初的不习惯到慢慢有成果、有成就,学生习惯成自然,责任感明显增强了。

家校共同用力做教育,但不能够相对独立,而要形成整体。如何让家校零距离,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每个角落,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例如,冬至到来,根据“节气劳动体验超市”卡的内容,我策划了“冬至饺子汇”。起初,我心里没有底,包饺子我只能说“会”,可是给这么多孩子演示,还得“包交包会”,我还真有点露怯,毕竟这不是我擅长的啊!“老师,我妈妈会包绿色的水饺。”“我奶奶还会包元宝形状的呢!”学生纷纷说道,看来高手都在家长啊!有了,把家长请进课堂,让家长做我们的指导教师,这多么有意义啊。说干就干,我赶紧在班级群里进行招募,家长们兴味盎然,纷纷报名。冬至那天,我们的教室里洋溢着欢声笑语,张奶奶首先给学生讲授了包饺子的要领和注意事项,其他的家长分成小组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学生用稚嫩的小手开始了自己的处女秀。奇形怪状、颜色各异的饺子承载着大家劳动的快乐。大家品尝着劳动的果实,享受着劳动的喜悦,不忘把第一个饺子送进家长、老师的口中。

我们把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搬进了课堂,在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熱爱之情。

“冬至饺子汇”给我们做了样板。接下来的日子里,家长中的能工巧匠纷纷走进校园,成了我们的生活指导教师:“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我们做“立夏彩蛋”;端午,我带领学生拔艾草,然后请奶奶们教我们缝香囊、做荷包,请妈妈们教我们包粽子;夏至日,我们和家长做起了“七彩凉面”;“秋处露秋寒霜降”,秋天,家长和我们一起拾棉花、收地瓜,一起去采摘果实,做果盘……家校一起开发劳动教育资源,一起指导,一起践行,一起享受劳动教育带来的惊喜。

这样的亲子劳动课堂,每年都会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到来在不同的班级开展,同样的节气、同样的劳动,不一样的面孔,周而复始。活动有始有终、循环往复。在活动展示和总结中,我们向学生传递了这样的认识:农业生产春种秋收,表现出一定的节律,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比如忙闲相间、冷热交替、工作松弛有度等。亲子劳动课堂让学生体会到事物发展具有其规律性,我们要敬畏自然、尊重规律。在富有特色的劳动课堂中,每个孩子都和家长保持有规律的劳动,从而学会有规律的生活,产生了节奏性、秩序感、稳定性和意志力,获得了身心的健康成长。

四、巧言巧行,诗词躬行齐绽风采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周一的升旗仪式,先是全校师生大声齐诵《二十四节气歌》,再是每个年级轮流展示自己“节气小园”中的诗词。我们的节气诗词与节气活动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雨水来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等诗词响彻校园,同时伴有书画作品、手工作品在教室内展示。惊蛰紧随其后,我们又一起诵读“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在边诵读边劳作中体会劳动的美丽。在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的诗词展示中,我们家校携手,一起组织学生耕种,既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又学习了农耕文化。在芒种,人们忙着抢收小麦,我们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参与收麦的体验劳动,同时校园里又响起“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的声声吟诵。接着夏至到,我们一边到八大庄荷园观赏“小荷绽粉红”“蜻蜓立上头”的自然景观,一边在操场上、教室里诵读“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暑热不减,立秋已到,我们指导学生观看“明月朗朗”、聆听“蛙声一片”。处暑、白露过后,秋分“卧看牵牛织女星”。我们跟随古人赏析寒露里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感悟霜降到来时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体会“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浓浓深情。小雪时节,我们齐吟并表演“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课间操、大集合、早读课、叮咚广播站,时时处处都能听到学生在读《二十四节气歌》以及每个节气里的诗词歌赋。每个节气里的诗词,学生都要诵读半个月,对每一首诗词都耳熟能详。诗词中提到的动物植物现象、农事活动、人文景观等,我们会结合二十四节气的特征,根据农村独特的资源,组织学生在亲自实践中进行探究。我们与学生一起走进诗词、走进古人内心,在诵读中与文人对话,在动手实践、观察记录、比对搜索中体味大自然既丰富又有规律的变化,体会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无穷魅力。

“脚下有劲、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里有爱、灵魂有趣”的少年,是祖国未来的脊梁。作为学生人生的启蒙者,我们必须寻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跟学情、校情的结合点,在节气文化与劳动教育中让学生懂得:幸福生活建立于辛勤劳动之上!我们扎根农村,依托本地教育资源建立劳动教育基地,因势利导地开展节气活动体验;我们引导学生跟着节气去劳动,让劳动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我们坚信,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学生将劳动变成了一种习惯,他们的成长与生活就会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被激活,他们的生命力就会被唤醒,他们的劳动技能将会不断增强,他们的未来将不可估量。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