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应急科普宣教效能提升路径探究

2023-04-06王立郭越阎光耀

公关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效能提升不变全媒体时代

王立 郭越 阎光耀

摘要:应急文化宣教与全媒体相结合,形成“全媒体+应急文化”的社会化宣教新模式,呈现出渠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主体大众化、内容与效果育人化的新变化,是适应全媒时代社会公众获取信息渠道变化的探索与创新。在全媒体时代,应急文化宣教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通过保持主导性与协同性、激发主动性与主体性、强化时效性与实效性,进一步促进应急文化宣教效能提升。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应急文化宣教的“变”与“不变”,效能提升

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1]2020年1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提出完善全媒体传播格局,“推进各级广电媒体协同联动,整合网上网下资源渠道,一体运营网上网下业务,集中力量做优主平台、拓展主渠道、做强主账号,建立健全资源集约、协同高效、方式创新、内宣外宣联动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占据全媒体传播主流地位。”2022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提出“预防为主、社会共治”的基本原则,把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作为规划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并对相关重大工程项目进行了部署。依托应急科普宣教工程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推动建立完善村(社区)、居民家庭的自救和邻里相助机制,切实提升应急科普服务效能,成为建设社会应急能力提升工程的根本着力点。全媒体时代,应急文化宣教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推动应急文化宣教工作的探索与创新,提升应急文化宣教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和作用力。

一、“全媒体+应急文化”的社会化宣教新模式

应急文化宣教是在尊重社会公眾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宣传、引导和教育,使社会公众获得并接受一定的应急观念、知识、技能,进而提高其应急意识、素质和能力,使社会公众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成熟而理性的应急思维、观念、知识和技能等,以便认知并解决已有的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应急救援问题,其最终目标是提升全民应急文化素质、促进应急文化建设与传播。由此而言,应急文化宣教是一个内化认同、外化实践的过程,宣教必须满足社会公众多元化的认知及需求,才能被认同并获得实际效果。而“全媒体”因其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等特点,符合应急文化宣教的需求。“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可以针对社会公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社会公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呈现出动静结合、深浅互补、全时在线、即时传输、实时终端、交互联动的特点。“全媒体+应急文化”的社会化宣教模式,以全媒体与应急文化的深度融合为着眼点,以推动应急文化宣传与教育为直接目的,以全媒体为技术和实现工具,以社会公众为宣教对象,将各类传媒手段和传播工具融合运用到应急文化宣教过程中,实现应急文化的全方位、多渠道、社会化传播,从而为提升全民应急文化素质和促进应急文化传播建设服务。(见图一)

二、全媒体时代应急文化宣教的“变”与“不变”

对应急文化宣教与全媒体相结合,形成“全媒体+应急文化”的社会化宣教新模式,呈现出渠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主体大众化、内容与效果育人化的变化。但是,我们应该始终明确,变化了的是宣教模式,不变的是宣教的初心与使命。应急文化宣教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提升社会公众应急文化素质和促进应急文化传播建设为直接目的,以形成强大聚合力、引领力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根本目的,实现“以不变应万变”。

1.“全媒体+应急文化”宣教模式的新变化

(1)全程媒体:应急文化宣教渠道的多元化

“全媒体+应急文化”的社会化宣教模式,通过横向矩阵和纵向矩阵搭建形成应急文化宣教的全程媒体,突破了时空尺度,零时差、“五加二”“白加黑”,使传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使应急文化宣教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新变化。

(2)全息媒体:应急文化宣教形式的多样化

应急文化宣教不仅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更是一个内化认同、外化实践的过程,其内容、形式、媒介等,必须符合社会公众认知学习特点、规律和自身需要,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公众期待得到的应急文化宣教信息和视听觉体验要求,才能够极大地调动社会公众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使其更容易理解、认同、践行应急文化宣教内容,真正达到宣教目的。在万物皆媒的时代,“全媒体+应急文化”的社会化宣教模式,通过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技术,形成包含图文、视频、游戏、AR等多种形式的应急文化宣教“全息媒体”,使宣教突破了物理尺度,呈现形式愈加多样化,给用户的阅读体验也是各取所需,呈现更为立体,使应急文化宣教形成全景式的展现。

(3)全员媒体:应急文化宣教主体的大众化

全媒体时代,人人皆是自媒体,社会公众不仅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传递者。“全媒体+应急文化”的社会化宣教模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互动优势,从“我说你听”的一对多传播,变成了多对多传播,使得应急文化宣教形成突破主体尺度的“全员媒体”,互动性大大增强,使宣教更贴近社会公众生活实际,更具生活气息,更加地亲民化、大众化。

(4)全效媒体:应急文化宣教内容与效果的育人化

应急文化宣教的目的在于使社会公众获得并接受一定的应急观念、知识和技能。但是应急文化宣教的目的不仅限于此,其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文化的教化和育人功能。“全媒体+应急文化”的宣教模式,运用全媒体的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应急文化宣教,突破了功能尺度,集成了内容、信息、社交、服务等各种功能,不仅使人们学会了应急知识和技能,还不断挖掘应急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充分发挥了应急精神文化的育人作用,形成应急文化宣教的“全效媒体”,实现应急文化宣教内容与效果的育人化。

2.全媒体时代应急文化宣教不变的初心与使命

(1)应急文化宣教的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

应急文化宣教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其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全媒体背景下,通过应急文化宣教向人们传授应急知识、技能,提升人们自救、互救能力,在全社会营造应急文化传播和建设的浓厚氛围,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提高灾害防治能力,使人民生活得更安全、更幸福,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急文化宣教坚持人民至上,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立场、依靠力量和发展目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遵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与此同时,应急文化宣教始终秉持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尊重生命、情系民生,始终坚持和贯穿着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2)应急文化宣教的直接目的在于提升社会公众应急文化素养,促进应急文化传播建设

在信息爆炸的大背景下,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传播速度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而便捷,更倾向于关注更为简洁、直观、形象、易于理解的信息。要提升应急文化宣教的广泛性,必须了解和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采取更为简明、生动的方式实施应急文化宣教工作。而传媒技术的大力发展,拓展了应急文化宣教的渠道、方式、载体、内容等,使满足人们快速、直观获取信息的需求从可能变为了现实。全媒体时代,我们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等多种载体,采取图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使应急文化的呈现方式更加地生动、形象,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规律,更加吸引人们关注,更能激发人们的热情,使得应急文化宣教的接收和认同效果更好。但这一切的变化与创新,都是在为实现应急文化宣教的直接目的而服务。无论应急文化宣教的渠道、形式、内容等如何变化,其直接目的是不变的,即提升民众应急文化素养,促进应急文化传播建设,形成人人关注应急文化宣教、人人参与应急文化宣教的良好局面,营造有利于深入有效地开展好应急文化宣教工作的社会氛围。

三、全媒体时代应急文化宣教的效能提升路径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应急文化宣教应保持主导性与协同性、激发主动性与主体性、强化时效性与实效性,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赋予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促进应急文化宣教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发展。

1.保持主导性与协同性

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较2020年3月提升5.9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了应急文化宣教的方式和渠道,另一方面对应急文化宣教的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因而,全媒体背景下,应急文化宣教应该始终保持国家主流媒体的主导性,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应急文化宣教,以保证应急文化宣教的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与此同时,也应注重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协同作用,搭建新媒体矩阵,推进全媒体协同联动,推进多种传播形式的集群化发展,建设形态多样、手段先进、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航母”。[2]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目前有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140837个,各级政府共开通政务头条号82958个,开通政务抖音号26098个,依托这些新媒体矩阵,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媒体动员、社会参与的应急文化宣教体系,进一步扩大了应急文化宣教传播的覆盖面,促进了应急文化宣教的宽领域、深层次发展。

2.激发主动性与主体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应急文化宣教中,要提升宣教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和作用力,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全媒体时代,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人皆是自媒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较2020年3月增长7633万,占网民整体的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00亿,占网民整体的88.3%;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6.17亿,占网民整体的62.4%。迅速增长的网络视频及直播用户,充分显示出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传播和使用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急文化宣教包含了宣传和教育两个方面,在应急文化宣教中应该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主体性。在应急文化宣传方面,应积极利用蓬勃发展的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广大网民的积极性,调动其主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应急文化宣传中,成为应急文化宣教信息的接收者和传递者。应急文化宣教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必须把培养人的主体性作为根本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养,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因此,在应急文化教育活动中,社会公众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必须充分激发其主体性作用,使其自覺创新教育形式、更新教育内容,从而提升教育效果。

3.强化时效性与实效性

全媒体时代,媒体成为应急文化宣教的重要媒介,在应急文化宣教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手机及网络的普及,使用手机上网,获取相关资讯及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既便捷又普遍的方式。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较2020年3月增长8885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2个小时,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41亿,占手机网民的75.2%。手机网民的急剧增长,为应急文化宣教广泛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应急文化宣教的时效性与实效性提出更高要求。所谓应急文化宣教的时效性是指应急文化传播后引起社会公众接触和产生社会效果之间的相关性,应急文化宣教引起的受众接触和产生社会效果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度。社会公众获取相关灾害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各种形式的媒体,而媒体对各种灾害等突发应急事件的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视角等都会直接影响社会公众对灾害及应急情况的基本认知。因此,应急文化宣教必须强化时效性,做到公开、透明、及时、准确传递相关灾害信息,以便大众及时了解灾害的真实情况,避免谣言造成舆论恐慌。应急文化宣教的实效性是指,一方面通过宣教使广大社会公众切实掌握自救和互救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通过宣传应急救援中的感人事迹,深入挖掘应急精神文化,激发全社会的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典型事件来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热情,切实提升应急文化宣教的育人实效。

综上所述,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应急文化宣教新模式,是适应全媒时代社会公众获取信息渠道变化的改变与探索,但这并未改变应急文化宣教的初心和使命。因此,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坚持“四个自信”,开拓创新,促进新时代应急文化宣教的优化发展。

本文系防灾科技学院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Y2021B62;防灾科技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项目编号:ZY20215219;河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项目编号:WLSZ2021003。

参考文献:

[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

[2]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1.防灾科技学院 河北廊坊 065201;2.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7)

(责任编辑:刘占行)

猜你喜欢

效能提升不变全媒体时代
提升档案管理效能的途径分析
着眼效能提升,助力战略目标
新型烟草市场管理服务站的职能转变与效能提升探讨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逝去的菲德尔,“不变”的哈瓦那(观察家)
关于船舶制造企业成本管控模式的研究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学术编辑在“互联网+”转型中的变与不变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全媒体时代健康类节目主持人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