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文之道,为人之道
——警惕不良写作风气的泛起

2023-04-05邱文华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取巧风气论点

邱文华

近年来,一股“暗流”似乎又在高考写作的考场上“涌动”。一些考生作文时一味投机取巧、故弄玄虚,用“炫技”的方式来博人眼球,写出的文章华而不实,本意在博得高分,结果却事与愿违。我国自古就有“文如其人”的说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本质上就是做人,为文之道就是为人之道。因此,面对考场的这种不良写作风气,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一、不良写作风气的主要表现

2022年考场不良写作之风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以“套”取巧,用固定格式或僵化思维来安排文章结构或内容;二是不求甚解,生硬搬用古今诗文词句来卖弄知识;三是“标新立异”,故意说些让人难以捉摸的话;等等。下面一一举实例说明之。

(一)以“套”取巧

一是开篇“套”。古人对诗文创作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这是对诗文开头、主体及结尾的一种比喻说法。“凤头”的意思是开头要奇句夺目,如同凤鸟的头一样俊美精彩,如此才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但当今一些学生却把这种写作之道想偏了、用歪了,以为只要有文采就一定是好开头,就一定能打动阅卷老师。于是既不管文体,也不论主题,开篇就来一段“风花雪月”的文字。如一篇题为《跨越与再跨越》的文章的开头: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的——跨越与再跨越。

这样的文字不禁让人纳闷:月光、余晖、红叶、芳草与文章的主题“跨越与再跨越”有何关系?“世间最重的”“跨越与再跨越”如何“采撷”?可以说,这样的套用根本就是牵强附会、逻辑不通。

二是观点“套”。在中学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会让学生掌握一种议论文的“万能结构”,即文章全篇按“总—分—总”来安排结构,中间用三个分论点来论证主要观点。这样的写法本也未可厚非,只要形式与内容能够匹配,也并不影响文章的正常评分。但不知从何时起,考场作文中出现了一种“流行病”:在三个分论点上分别“套”上三个所谓的文采句——这些句子或是考生背来的古诗词句,或是考生的自撰句。如一篇题为《跨越永不停歇》的文章,中间的三个分论点:

星辰大海,云月长空。树跨越之愿,立时代潮关。

流云秋风,月落舟窗。持凌云之志,追跨越之梦。

立身尘埃,抬望苍穹。铸跨越之行,创不世之功。

事实上,上面“星辰大海,云月长空”之类的句子跟其后面的观点句并无多大关系。况且,议论文的观点句本就该要言不烦,让这样的句子出现在分论点句中,实有画蛇添足之嫌,删去则更为言简意赅。

三是论据“套”。在议论文写作中,论据的“一材多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事例可为不同的论点服务,但前提是要运用得当。遗憾的是,不少考生在这方面却并非活学活用,而是生搬硬套。如下面这篇题为《跨越,再跨越》的作文片段: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时代青年,我们见证了祖国跨越苦难,拔地而起。掀开历史的书卷,首先从记忆湖面拎起的,便是先辈们在苦难中坚守,在苦难中奉献的身影。君不见,朱自清于国外汲取知识,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倔强;君不见,邓稼先装疯卖傻只求那多疑的美国人放他回国;君不见,顾方舟忍痛割爱,以子试药,只为千万病人摆脱病痛的折磨……没有这些伟人的奠基,中国的“跨越”也无如此之稳、如此之快。

该文段的作者不仅抛开考题所列材料来谈“跨越”,而且牵强附会地把朱自清、邓稼先和顾方舟等人的事例往“中国的跨越”这样的主题上“套”,(其中引述邓稼先的事例时还犯了知识性错误)导致论据和文章的观点“错配”。这种生硬套用“万能”事例的写法,也是近年高考考场常见的一种“取巧病”。

(二)卖弄知识

一是过多“卖”。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人文情感,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考场议论文的“引经据典”,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可彰显作者的文化素养——这些都是衡量考场作文“发展等级分”的重要指标。然而,有的考生为了显摆自己的“学问”,使劲往文中堆砌名言警句——少则十几条,有的甚至多达二十几条,其结果是自己成了名言的“搬运工”,文章则成为别人的“传声筒”——这不仅不能提升作文的“发展等级分”,反而给文章的评分带来负面影响。道理很简单,写议论文并非介绍他人的见解,而是要阐述自己的主张,引用过多,难免“喧宾夺主”。

二是随意“卖”。有些考生为了给自己的文章“贴金”,喜欢把背来的诗文句子随意“贴”在自己的文章中。而从使用情况来看,不少考生对这些句子的意思只是一知半解,有的甚至就是一无所知,只是觉得这样的句子能“唬人”,于是不管有无必要,想贴就贴。2022年的高考作文中“流行”的句子有不少,如:“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星燧贸迁,踵事增华”“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等等——这种只管“贩卖”、不管恰当与否的写作行为,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效果也大多是适得其反。

三是错误“卖”。有部分考生在使用某些字词或引用某些诗文句子时,或写法不对,或意思不懂,却并不妨碍他们“掉书袋”。例如:“揆诸当下”这个短语是不少考生的“最爱”,但一些考生却把“揆”误写作“睽”或“暌”,把“诸”写成“渚”或“褚”;有的考生引用宋代诗句“岭上松如旗,扶疏铁石姿”,结果写成了“岭上松如林,抉疏铁石资”,十字竟错三字。再如某文中的几个句子:“愿今朝泱泱华夏,欲盖天地者弥繁,终克世界者益寡。中华民族持跨越之愿,立于时代潮头。”作者显然是想引用或化用《谏太宗十思书》中的名句“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结果却食古不化,弄成了让人不知所云的“欲盖天地者弥繁,终克世界者益寡”,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

(三)“不说人话”

还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就是好端端的话不说,偏要耍花枪、兜圈子,故意说些让人琢磨不透的话——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不说人话”。如:“用左手打磨岁月,用右手惊艳时光,让我们用行动来实现祖国的再次辉煌”;“天空的上面是苍穹,月亏过后是月盈,跨越之后便是再跨越”;“岁月泼墨,缀下兴趣之繁花;卿自葳蕤,当于枯燥中沉浸深入,不负韶华”;等等。可以肯定,这种故弄玄虚、故作深沉的“做派”是难以获得自己想要的分数的。

二、不良写作风气蔓延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考场写作就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平时作文教学的现实状况。近年来不良写作风气的泛起,正是当今中学写作教学功利化的具体反映——一些教师急功近利,“发明”出一些应对考试的“固化”作文教学模式,助长了学生考场作文“取巧化”的功利取向。当然,再往深处想,中学教学的功利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当今社会急功近利习气在学校教育的一种投射,是社会上形式主义风气和假大空思想对学校教学侵蚀的结果。

而这种不正之风的最大推手,则是某些网络媒体。笔者发现,上述考场作文的各种“奇葩”写法,不少就是考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得的“灵感”,有的甚至是考生从网上“复制”后“粘贴”到自己的考场作文中去的,如上面“用左手打磨岁月,用右手惊艳时光”就是从某资源网上一篇所谓的优秀作文中直接“搬运”而来的。又如某篇考场作文的三个分论点——

寰云一白雄鸡唱,拿云系日是少年。以时代为剑,穿云破雾。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以民族为舟,劈波斩浪。

要看云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以青春为墨,填满芳瀚。

而某资源网上“高考议论文56个作文万能分论点”“1.主题词:时代”中的三个分论点则是——

寰宇一白雄鸡唱,拿云系日少年心。以时代为剑,穿云破雾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以时代为舟,劈波斩浪。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以时代为墨,填涂芳瀚。

两相比较,不难发现,该考场作文的三个分论点都是考生从资源网上“搬”过来的,只是把第二、三分论点中的“时代”改为了“民族”和“青春”——这种取巧写法难免让人忧虑:当我们的资源网(也可以说就是老师)告诉学生并向他们推荐所谓的写作“万能”技巧时,本质上不就是在剥夺学生的“思考权”吗?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就是一些只会投机、不会思考的“无脑”学生吗?

三、纠正不良写作风气的应对之道

可以说,一些考生在写作中的种种不良表现,不仅有悖为文之道,更是违背为人之道。如果任其蔓延,无疑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如何纠正这种不良的写作风气?笔者拟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是要回归作文教学本真。作文即育人。首先,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思考的独立性和文字的创造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能力的人,而不是只知人云亦云的“无脑者”和只会“取巧”的投机者。其次,要教学生好好说话,说实在话,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会说“漂亮话”,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既是为人的道理,也是为文的道理。因此,只有当我们把作文教学提升到了“育人”的高度时,才能保证作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并从根本上杜绝不良写作风气的蔓延。

二是高考作文设题可以有所作为。语文尤其是作文,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笔者认为,所谓“立德树人”,应该是“立有道德之人”和“树有思想之人”。由此,一道好的作文题,首先应该让考生能说真话,敢说真话——如果只允许考生附和命题人或作文材料的观点,作文中的套话、空话甚至违心话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显然与我们的育人目标背道而驰。其次,好的作文题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和思辨的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问题的思考者,而非观点的盲从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源头”遏止不良写作风气的产生。

三是让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成为“防火墙”。高考作文是展示考生写作能力及语文素养的重要舞台,评分标准则是衡量这些能力和素养的重要尺度。我们觉得,为了端正写作风气,有必要在2023年乃至以后各年的评分标准中,专门针对“文风”提出些具体的评分要求——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举措,让那些严重沾染了写作不良习气的考生为此付出分数的“代价”,并以此来殷鉴后来者。换句话说,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既使那些能力强、素养高的考生脱颖而出,又要把那些写作中的“歪风邪气”打压下去,以此来倡导一种写作上的清正风气,还中学写作教学一片晴朗的天空。

猜你喜欢

取巧风气论点
风气
风气
风气
风气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新闻角度如何“取巧”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多做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