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我的学校”平台的智慧教育学校建设探索
——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智慧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实践

2023-04-05张友红张文祥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精准智慧空间

■张友红,张文祥

信息时代,智能化、智慧化、场景化、数据化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空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 等文件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为适应上述要求, 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探索建设智慧教育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智慧教育学校建设的理念

石笋街小学从2020年开始了基于“我的学校”平台的智慧教育学校建设。这一智慧教育学校是线上线下融合共生的复合型学校新样态。它基于学习者“我”为中心,重视人的个性化发展,包含个性化的“我的学习”、多元化的“我的课程”、生态化“我的空间”和多维化的“我的画像”,满足“我”的学习需求,满足“我”的成长需要。智慧教育学校的建设理念,是学校“和而不同、各美其美,以和为美、和生万美”的“和美”教育理念的内生需求,也是学校多年深耕智慧教育的自然表达。在此理念指引下,学校以建设“我的学校”为主体,以数据的生成应用、师生的素养提升为核心,构建智慧教学模式与校园服务体系,提升学校的智慧管理和教学服务水平。

二、智慧教育学校建设的路径

智慧教育学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平台建设,又涉及技术升级,还涉及人员培训及实施保障等内容。

(一)建设“我的学校”平台

智慧教育学校以“我的学校”为平台,支撑和连接了各类应用。借助智慧教学系统、精品云课、“我的空间”等,通过线下资源线上化、分散资源集中化、专题资源精准化、名师资源云端化,打造课堂即时生成资源,满足教学需求,支持学生开展线上个性化学习,形成学习数据,服务于质量提升。平台链接了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主要应用功能的有课程资源、论坛、直播、活动、投票、考试、培训、“我的空间”和评价等,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彰显全面多元

目前,“我的学校” 平台已沉淀网络学习课例300 余例, 累计时长1 万多分钟, 学习人数累计2万余人次,资源涵盖各学科、德育、安全、党建、劳动教育、科创、卫生、环保等,人员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员等,类型涉及课堂、直播、测试、论坛、投票、培训、教研等,截至目前已生成个人空间近5000 个。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微技能整校培训、致敬建党百年系列展、 校园意外伤害应急处置安全培训、劳动教育融合课堂、成都大运会学生作品展、元旦庆祝会、 疫情期间线上课堂等多个特色项目,助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家校协同发展融合等,在区域范围内影响日增。

2.凸显个性精准

平台已沉淀大量数据,在教师培训、疫情期间双线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起到较大较好作用。为实现个性化数据呈现、多元化课程服务、多维化师生评价,学校重构平台功能,进行平台中“我的空间”开发升级,新增“我的体质”“我的作业”“我的阅读”“我的课堂”“我的成长”等内容,力图在“双减”背景下,以“五育融合”为导向,依据“五项管理”具体要求,通过“我”—“我的班级”—“我的学校”个性数据生成,多维评价呈现,直指师生个性成长、多元发展、终身学习。

(二)升级技术通道

仅2022年,学校新建了人脸识别系统,可测温、识别、统计、通知,生成数据,助力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和家校沟通;新建虚拟实验室1 间、VR 设备18 套、AI 录播教室5 间、劳动创新室1 间,助力虚实融合场景;增加水电监测设备,可进行智能预警、数据统计,服务后勤管理;升级智慧校园平台功能,巧用健康上报、内控易、班级群等,助力学校管理。创建作业监测系统,以班级为单位,包括当日内作业学科、形式、时间、分层等,定点推送,教师对应选填,后台自动统计分析,并反馈提醒,为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应用提供数据来源和技术支持,为“双减”和教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三)开展教师培训

针对教师的线上线下混合培训,关注平台操作及应用能力,聚焦学科融合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科联动,整校推进。一是“微应用”操作培训。自2020年“我的学校”建设起,即开展平台应用操作培训,并组建技术先锋团队,通过分层分批,利用碎片化时间以点带面开展精准培训。二是“微主题”学科研修,将项目化学习和整合式任务与常态学科教学有机链接、整合,既关注教师专业学科素养,又提升跨学科和学科整合的专业能力。三是“微技能”线上培训。在“我的学校”平台,每天上传微课程一节,每日一更新,后台自动统计教师学习情况,并按照考核办法进行考核。近两年,学校共开展智慧教育类培训17 次,200 余位教师参加了8000 余人次学习。

(四)用好项目抓手

学校组建“我的学校”建设总项目,并下辖“我的空间”“我的课堂”子项目,通过平台建设、课堂实践等驱动总项目实施。一是做好各类试点项目。本年度参与两个部级信息化共同体项目(线上学校共同体、虚拟实验共同体)、一个央馆在线教育课题“基于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参加省教科院stem 共同体项目和省教科院python 编程项目;参加区教育局人工智能项目。二是开展学校智慧社团。目前学校常态开展创客、机器人、编程、3D 打印、无人机等社团,编制智慧和美等相关校本课例,开展科创活动和科创比赛,关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提供空间支撑和实践载体。

(五)夯实保障措施

一是组织保障,成立领导小组和项目实践团队;二是制度保障,做好规划、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三是资源保障,聘请中国教科院博士团队指导智慧教育规划,得到省教科院、市智慧教育专家的智库支持,做好家校社协同,保障经费支持;四是评估保障,建立校监测评估小组、第三方评估和区行政部门评估三线并行监测方式。

三、智慧教育学校的应用

智慧教育学校既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更新,又延展了校园育人新空间,取得了可喜的建设成效。

(一)探索智慧教学新模式

借助“我的学校”平台的角色精准划分、数据精准统计的优势,我们凸显“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开展了以“纵深、融合、精准”为特色的深度学习、学科融合和个性化学习,探索了智慧教学新模式。

1.探索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与学

在“我的学校”平台,每个教师、学生都有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学习过程、教学活动可以在网络学习空间上完成并形成过程性数据记录。通过多维度、伴随式数据采集和分析,部分实现课前精准定教、科学定制;课中立体互动,及时反馈;课后定制作业、科学评估,助力减负增效、因材施教。让教学内容精准触达每个学生,探索个性化学习,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应用。如李老师依托“我的学校”平台,链接现有智慧教学系统, 融合线上线下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我的学习”,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可以在线上课堂中选择资源进行学习,进行评论互动,生成数据记录,又自然生成资源。

2.打造全覆盖的“在线课堂”

智慧教育的核心在课堂,借助“我的学校”平台,应用多种智慧教学系统,集合区级智慧名师工作室、智慧学科组等组织优势,通过研究课、云端课、名师课、直播课和智慧教研,探索疫情背景下的直播课堂、网络学习空间的资源即时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学习数据精准生成分析、跨时空的智慧教研等,凸显“深度、融合、个性化”特征。近两年开展智慧课堂展示研讨100 余节, 涉及教师50 余人,其中混合式学习的信息课堂、 资源精准推送的班会课堂、数据即时分析的数学课堂、跨校区共上的语文课堂获得国家、省市荣誉。通过对“我的学校”平台在线资源的整合开发,实现资源普及化、校本化、特色化,覆盖各学科多领域。学校在每间教室一体机安装平台网页快捷键,优质资源通达每个课堂,师生充分利用优质资源进行课内外学习,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到五育融合,让课堂变革取得实效、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3.推广直播教学

学校利用“我的学校”平台,只需一部手机和支架,就可以精准发起直播并智能统计数据,具有精准安全、操作便捷、可回看等优势。在疫情期间,针对不同情况和场景需求,探索出“少数学生不能到校,采用点对点的个性化资源推送;部分学生不能到校,采用随堂直播学习;全员学生不到校,设置班级直播课表方式”三个选项,既保障全员参与,又能凸显个性化学习。此外,学校通过基于直播教学的名师课堂、专递课堂、特色课堂,积极帮扶集团成员学校,辐射优质资源。

4.探索评价新方式

2022年,学校对“我的空间”开发升级,新增“我的体质、我的作业、我的阅读、我的课堂、我的成长”等内容,涵盖了体质、阅读、作业、课堂、成果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伴随式、过程性采集,并进行数据呈现和初步分析。管理人员、教师、家长根据不同角色,可以查看全校、班级、个人数据,通过“我”到“我的班级”再到“我的学校”贯通集合路径,生成个性数据,呈现多维评价,进行班级年级横向、个人纵向对比,提供教育依据,并通过学科教研、工作室研讨,用于新一轮教学教育,体现结果运用效益。

(二)延展校园育人新空间

“我的学校” 平台突破时空限制, 提供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学习空间,延展了校园育人新空间。如杜老师在参加第六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比赛时,针对挑战任务中突出线上线下混合式特征和平台资源的重要性,利用“我的学校”平台,实现教师、学生、家长数据实时显示、智能分析,强化资源使用效益,突破时空局限,凸显双线融合,提交作品视频和教学案例“DIY 感应垃圾桶”,最终获得全国领袖教师TOP2 荣誉。

猜你喜欢

精准智慧空间
空间是什么?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创享空间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