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指标用于2020 年上海市20~59 岁成年人超重与肥胖人群分布评价比较

2023-04-01洪金涛郑樊慧王晶晶

体育科研 2023年2期
关键词:年龄组均值上海市

陈 莹,洪金涛,翟 博,王 道,方 晨,郑樊慧,王晶晶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1975—2016 年,全球肥胖率增加了近3 倍。多项研究表明,有超过200 种与肥胖相关的共存疾病, 超重与肥胖以及造成的并发症也与死亡风险密切相关, 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2]。 肥胖会导致较高的早期死亡风险,同时由于脂肪组织的堆积或代谢效应,还与多种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冠状动脉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生有直接关联[3]。2019 年我国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88.5%,随着我国慢性病人数的不断增加, 慢性病死亡率也持续升高。 Simonnet 等[4]的研究中提到,肥胖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良结局(死亡等)密切相关且是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超重与肥胖是指可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的机体总脂肪累积和/ 或局部脂肪堆积及分布异常,超重与肥胖人群的高体脂肪含量是危害健康的主要因素[5-6],也是一种由遗传和后天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产生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在进行有关超重与肥胖的大样本量研究中依据的指标主要有身体质 量 指 数(Body Mass Index,BMI)、腰 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皮褶厚度(Skinfold Thickness,SKF)等。 国内针对体脂率(Body Fat Percentage,BF%)与体脂肪量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医院就诊的患者等人群,缺乏大型的自然人群BF%调查分析[7]。

BMI 由于其测量方法经济简易而被广泛应用,成为过去几十年国内外评价身体成分、营养状况、肥胖流行趋势的重要指标[8-10]。 在以往的4 次国民体质监测中,主要以BMI 来判定监测人群的超重与肥胖情况,偶有结合WC、WHR 以及SKF 来判定。2020 年国民体质监测首次选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 将BF%纳入测试,并取代原先的SKF,作为身体形态学的一个测量指标,其原因不仅因为BIA 及SKF 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0[11],还可以减少不同测量人员之间存在的测量手法及测量熟练程度等人为因素影响。因此,本研究利用上海市2020 年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的成年人群数据, 分析作为肥胖判定指标,BF%、BMI 和WC的一致性和特异性以及上海市成年人肥胖人群分布特点,为今后上海市成年人BF%判定超重与肥胖的切点值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2020 年国民体质监测中有完整体质监测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的20~59 岁成年人,最终纳入26 826 名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13 382 名、女性13 444 名, 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以5 岁为1 组,划分为8 个年龄组。

纳入标准:20~59 周岁的上海市常住人口,身体健康,发育健全,无先天、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瘫痪、聋哑、痴呆、精神异常、发育迟缓等),无运动禁忌症,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和基本的运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正常。

排除标准:(1)心脏病、哮喘等确诊疾病;(2)安静时收缩压超过160 mmHg 或者舒张压超过100 mmHg;(3)1 年内曾因头晕跌倒或曾失去知觉;(4) 关节损伤、肌肉拉伤或其他不适于参与剧烈运动的伤病。

1.2 调查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采用面访的方式获得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锻炼情况等人口统计学资料。

1.2.2 体质测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工作人员使用国家体育总局指定同一批次同一型号的仪器测试身高、 体重、BF%、WC,具体方法见表1。

表1 体质指标测试方法Table1 Test method of body mass indicators

1.3 评价标准

依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制定的BMI标准、中国保健科技学会肥胖病研究会提出的BF%推荐标准以及中国人群WC 判定标准(男性≥85 cm,女性≥80 cm 为肥胖)[12](表2)。

表2 BMI 和BF%标准Table2 BMI and BF% standards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的形式表示,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BF%与BMI 测量结果的相关性,rs>0.7高度相关,0.4≤rs<0.7 中度相关[13]。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各年龄组人群BF%、BMI、WC 分布

由表3 可知,2020 年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中,上海市成年男性BF%均值为23.0%,BMI 均值为24.9,WC 均值为87.0 cm;而在不同年 龄 组中,20~34 岁3 个年龄组的BF%均值随年龄增长而增长,BMI 均值则在20~39 岁4 个年龄组里呈上升趋势, 之后在25.0 上下浮动,WC 均值则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55~59 岁年龄组达到峰值88.9 cm。

表3 上海市成年男性各年龄组BF%、BMI、WC 分布特征Table3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F%, BMI and WC of adult male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Shanghai

由表4 可知,2020 年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中,上海市成年女性BF%均值为28.5%,BMI 均值为23.0,WC 均值为76.5 cm; 不同年龄组中,BF%和WC 均值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在55~59 年龄组达到31.1%和80.8 cm 的峰值;女性BMI 均值在45 岁之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45~59 岁期间几乎无变化。

表4 上海市成年女性各年龄组BF%、BMI、WC 分布特征Table4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F%,BMI and WC of adult female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Shanghai

2.2 不同性别人群BF%与BMI 的相关分析

BF%与BMI 相关性较高,男性rs=0.722(P<0.01);女性rs=0.684(P<0.01)。

2.3 不同判定标准超重与肥胖人群分布

2.3.1 上海市成年男性不同标准超重与肥胖人群分布

以BMI 为标准,上海市成年男性超重和肥胖分别为41.1%和16.7%,而以BF%为标准的超重和肥胖分别为33.1%和38.7%,以WC 为标准的肥胖为58.2%。

由表5 可知,当BMI<24 时,上海市成年男性的BF%均值为18.3%,P75 则为21.6%; 当24≤BMI<28时,BF%均值为25.0%;当BMI≥28 时,BF%均值为30.1%。

表5 上海市成年男性以BMI 分组BF%特征Table5 BF%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 men grouped by BMI in Shanghai

由表6 可知, 以BMI 和BF%判定男性超重与肥胖人群分布时,BMI 超重而BF%肥胖的人群为20.5%,BMI 低于超重范围而BF%超重和肥胖的人群为16.4%,BF%正常,BMI 超重和肥胖的人群为2.5%。

表6 上海市成年男性以BMI 与BF%判定超重与肥胖人群分布Table6 Distribution of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 men judged by BMI and BF% in Shanghai

由表7 可知,以BMI、BF%、WC 3 种标准判定男性肥胖人群,BMI 低于超重范围、WC 正常时,BF%超重和肥胖人群分别为8.0%和0.9%,BMI 低于超重范围、BF%正常时,WC 判定为肥胖的人群为3.1%。

表7 上海市成年男性以BMI、BF%、WC 判定肥胖人群分布Table7 Distribution of obese adult men judged by BMI, BF% and WC in Shanghai

2.3.2 上海市成年女性不同标准超重与肥胖人群分布

以BMI 为判定标准,上海市成年女性超重和肥胖分别为24.8%和7.9%,而以BF%为判定标准的超重和肥胖占比为32.5%和40.6%, 以WC 为判定标准的肥胖为32.0%。

由表8 可知,当BMI<24 时,上海市成年女性的BF%均值为25.7%,P75 则为29.0%; 当24 ≤BMI<28 时,BF%均值为33.0%; 当BMI≥28 时,BF%均值为38.1%。

表8 上海市成年女性以BMI 分组BF%特征Table8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 women in Shanghai judged by BMI and BF%

由表9 可知,以BMI 和BF%判定女性超重与肥胖人群分布时,BMI 低于超重范围而BF%超重和肥胖可能存在“隐形肥胖”的人群为40.5%,而BF%正常,BMI 超重和肥胖的人群仅为0.1%。

表9 上海市成年女性以BMI 与BF%判定超重与肥胖人群分布Table9 Distribution of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 women in Shanghai judged by BMI and BF%

由表10 可知, 以BMI、BF%、WC 3 种标准判定女性肥胖人群时,BMI 低于超重范围、WC 正常时,BF%超重和肥胖人群为33.1%,BMI 低于超重范围、BF%正常时,WC 判定肥胖人群为1.1%。

表10 上海市成年女性以BMI、BF%、WC 判定肥胖人群分布Table10 Distribution of obese adult women in Shanghai judged by BMI, BF% and WC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健康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超重甚至是肥胖的困扰,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14]。 据估计,到2030 年,全世界会有多达57.8%的成年人遭受超重和肥胖这一日益严峻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困扰[15]。 本次监测中首次纳入的BF%测试, 也为监测人群的超重和肥胖判定提供了新的参考。 本研究描述了上海市20~59 岁成年人按不同人群划分的BF%、BMI、WC的相关情况, 以及以上3 种判定标准划分不同类别人群, 以此探究上海市20~59 岁成年人有关于超重与肥胖的人群分布特点, 是一项针对发达城市市民横断面样本的研究[16]。

3.1 超重和肥胖判定方法的比较

在我国目前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多是采用BMI、WC 等作为筛查超重和肥胖的相关指标。 其中,BMI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判定不同年龄、性别、民族等人群超重和肥胖水平的首选指标。 BMI 的优势在于只需要测量身高及体重2 项机体形态学指标, 在消除不同身高对体重的影响之后, 从整体上反映机体的肌肉和脂肪含量,但在评估特定人群(幼儿、老年人、病人、运动员等)时,容易出现低估或高估的情况。 即便在较低的BMI 水平时,也会因为去脂体重下降、肌肉量减少、脂肪增多,出现不易被发现的潜在肥胖,称为“隐形肥胖”[17]。身形对脂肪的隐藏使得人们容易忽略自身脂肪超标的现状以及可能引发的相关疾病隐患。

WC 和WHR 均是判定体脂分布情况及预测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风险的常用指标。 其中,WC 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单纯衡量腹部脂肪蓄积程度 (即向心性肥胖)最简单、实用的指标,无须考虑年龄的影响,但WC 的缺点是无法区分皮下脂肪(SAT)和内脏脂肪(VAT),且不同测量者之间也容易产生测量偏差。SKF 的测量原理是人体内的脂肪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通常情况下,2/3 分布于皮下,1/3分布于身体脏器周围,而皮下脂肪厚度又与全身体脂总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因此,通过测量不同部位皮下脂肪的厚度不仅可以反映机体脂肪分布状况, 也可以从不同部位的SKF 估算出机体体脂的总量。 但是该测试方法的结果准确性与有效性受到测量部位的选择以及测量人员测量手法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评估身体脂肪含量的金标准是双能X 射线吸收测定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其原理是将机体成分分为脂肪、肌肉、骨矿物质,利用人体不同组织对相同能量射线的吸收率不同、同一组分对不同能量射线的吸收率也不同的特点。DEXA 被国内外公认为是理论上最优的直接测量方法,但是由于费用昂贵,且X 射线存在少量辐射问题,不仅不适用孕妇等特殊群体,普通人群可能也会因为对其有心理抵触从而影响测量, 不适合作为大型流行病学测量方法[18]。 随着技术进步,BIA 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测量人体成分,具有操作简便、无放射性、费用较低等优点,是目前大样本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的体脂肪含量测量方法。 BIA 与DEXA的不同在于, 它将身体成分分为脂肪组织与非脂肪组织,通过不同身体成分的电阻抗值不同,从而得到脂肪含量与剩余身体组织含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直接应用BF%或体脂肪量作为判定肥胖的指标。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DEXA 作为评估身体脂肪含量的金标准一直没有办法广泛普及。 有研究表明,BIA 与DEXA 相比,BF%、 体脂肪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且呈高度相关,可以用来评估20~69 岁成老年人的BF%与体脂肪量[19]。 因此本次监测选择使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BF%。 鉴于BIA 的测试原理,若女性处于经期、哺乳期或绝经期,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3.2 3 种肥胖指标判定结果的比较

本研究中以BMI 判定时,上海市成年男性超正常标准的检出率为57.8%,女性为32.7%,均低于BF%标准的检出率。 成年男性中以BMI 判定超正常标准的人里有2.5%的BF%正常, 即看起来身体微胖,但BF%在标准范围内;以BF%判定超正常标准而BMI 正常的为16.4%,即从外形看不出超重和肥胖,但体内脂肪含量高的“隐形肥胖”。 女性人群中以BF%判定超正常标准而BMI 正常的 “隐形肥胖”占比达到40.5%,此类女性看似身形匀称或者苗条,但内脏脂肪含量偏高或较高,患病风险可能更高。

作为判定向心性肥胖最简单指标的WC 也越来越受到关注[20],腹部脂肪的过度堆积也是诱发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16]。 本研究中以WC 作为肥胖判定标准时, 男性和女性分别有58.2%和32.0%的人群超正常标准, 男性体脂含量总体保持稳定,而女性则是持续增长。虽然身体脂肪的分布也有着明显的性别特征,但本研究中WC 的增长,与随着年龄增长出现向心性聚集的观点一致。

本研究的男性人群中,BMI 法的肥胖检出率占比体脂法的95%, 而BMI 法检出超重人群中,有50%在体脂法中属于肥胖人群;而女性人群中,BMI的肥胖检出率与体脂法几乎一致,但BMI 法检出的超重人群中, 有90%在体脂法中属于肥胖人群。 相较于BF%,BMI 评价男性的准确度高于女性, 存在低估女性BF%的现象。 被“低估”的人群,会是在日常健身指导中可能被忽略的一部分人。

相较BMI 与BF%,以WC 为标准时将人群进行了分类。虽然WC 只反映腹部脂肪的堆积情况,但也是BMI 和BF%所不能代替的。 本研究中,男、女性以WC 为标准检出的超标准人群比例与以BMI 为标准接近。 但成年女性中,即便BMI、WC 均处于正常范围时,BF%超重和肥胖人群占比也达到了26.5%和6.6%。 这部分人群可能存在代谢异常的问题,容易发展成慢性病,可以通过运动提高身体活动量进行干预。BF%与心血管风险因子相关,且相关程度 要 高 于BMI 和WC[20]。 与BMI 和WC 相 比,BF%在判定机体是否肥胖方面更加灵敏, 对于更有效地反映大规模人群的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研究中,不论成年男性还是女性,以BF%为标准检出的超重与肥胖人群比例均高于BMI 法,BF%测量因为可以反映机体脂肪含量及比例, 一定程度上对BMI 结果进行完善,仪器测量代替人工测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测量误差。

4 结论与建议

上海市成年男性30 岁之前BF%、BMI 随年龄增长而增长,30 岁之后变化浮动不大,WC 随年龄增长而增大;成年女性BF%和WC 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45 岁之前BMI 持续增长,之后保持稳定。

以BF%、BMI、WC 这3 个 指 标 评 判 上 海 市20~59 岁成年人超重与肥胖情况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上海市成年男性以WC 为标准检出肥胖率最高,以BF%为标准检出超正常标准率最高;上海市成年女性以BF%为标准检出超正常标准率及肥胖率最高。BMI 与BF%相结合,或与WC 相结合,可以反映身体脂肪含量及比例,以及脂肪分布。

未来,一方面,应根据社会发展、经济水平和人群体质状况及时更新筛查超重、 肥胖的标准和参考界值,制定各年龄组的特异性标准;另一方面也应将体质研究和医学指标相结合, 完善肥胖诊断标准的参考依据,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提高BF%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谨度。

猜你喜欢

年龄组均值上海市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对广东省成年男子BMI指数的分析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均值不等式失效时的解决方法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
均值与方差在生活中的应用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
对偶均值积分的Marcus-Lopes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