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文化传承路径探析
—以萧山花边为例

2023-03-30杨颖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3期
关键词:花边萧山文化

杨颖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浙江 诸暨 311800)

1 萧山花边的传承及保护情况

1.1 萧山花边的传承情况

萧山花边是一种编织挑绣花边。它于清朝末期从法兰西和意大利传入中国,在百年的演化和发展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由于在萧山一带发展态势良好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1959年由“欧式花边”正式改名为“萧山花边”。

20世纪70年代后期,萧山花边以其兼具简约与华丽的特点,在保留其物用和风俗需要的同时,个人化生产逐渐与市场接轨,为我国出口手工业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成为当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机械化工厂的推广,萧山花边的众多手艺人纷纷投入制造业,原始的家庭手工模式逐渐被打破。1998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建忠提出手绣和机绣结合的创新方式,缓解了当年“用工荒”“改制阵痛”的问题,同时保护了传统花边手艺,是萧山花边传承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从萧山花边的历史特征及发展工艺来看,可将其划分为传统手绣花边、人机合一花边和现代机绣花边①;从纹样主题来看,以玫瑰、牡丹、菊花、水仙、梅花等缠枝花卉为主,同时借由形态各异的几何状藤蔓映衬主体的娇柔多姿②(图1);从挑花技艺来看,萧山花边有缀、订、挑、绷、绕、空缀、补、扣八道工序③。

图1 萧山花边纹样

1.2 萧山花边的保护现状

非遗文化地域特征明显,辐射范围较小,受众人群较为单一,断代现象严重。由于乡村发展的急迫性和非遗保护难度大等问题,很多乡村在振兴的过程中对“老文化”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使众多非遗手工艺处于边缘甚至濒危地带。

作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萧山花边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处于遗产和后遗产时代的萧山花边被纳入非遗范畴,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目的逐渐从造物转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因此,如何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时传承发展好萧山花边,让它焕发应有的文化魅力而非与乡村发展形成此消彼长的对峙状态,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萧山花边的发展优势

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中强调了手工艺赋能,即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手工艺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和品牌,鼓励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品牌合作,提升经济附加值④。

2022年瓜沥镇梅林村入选杭州市首批未来乡村创建名单,从共富指标评价体系、共富展示厅、村级电力服务驿站到村级青少年分宫、乡村未来居展厅、24小时乡村数字书房,梅林村的建设逐渐从基础的经济振兴转向文化与教育,这对于整个瓜沥镇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启示意义。瓜沥镇作为萧山花边的发源地,可以借助萧山花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进行文化振兴和手工艺赋能,推动整个瓜沥镇向着未来乡村蝶变。

2 萧山花边在非遗传承中面临的问题

2.1 文化精英与治理秩序

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继承中,当地文化精英所具有的“合法性”是个人与国家间的一种文化交互。文化精英积极参与民族文化认同的“认定”,以更好地进行个人日常的文化实践,既符合了政府的管理方针,又突出了其“民间性”⑤。

在政府的认证下,萧山花边民间艺人拥有了非遗传承人的合法身份。被评为2017年“浙江工匠”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建忠、被评为2018年“浙江工匠”的萧山花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锡祥先生(图2)等都体现了政府和萧山花边传承人之间的良性互动。杭州于2013年启动了“工艺与民间艺术薪火传承计划”,身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赵锡祥从全国各地选拔4名工匠进行技艺传授。然而,“薪火传承计划”满五年后政府补贴就会取消,生存压力会促使大部分非遗传承人转行,进而导致技艺手法的断裂和纵向代际的匮乏。萧山花边的传承和创新,不仅需要落地的实践,也需要系统思维和整体运作。因此,依靠个别文化精英的坚持和付出不能完全缓解这种传承的不稳定性,萧山花边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官方话语权威和现代化制度的协同管理。除了为身为文化精英的非遗传承人提供合法性保障外,政府应当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传承制度,为传承人搭建丰富的社会资源平台。

图2 赵锡祥《特重工万缕丝精工垫绣镶边床罩》

2.2 人才保护和振兴方式

拓宽萧山花边的传承路径,为萧山花边注入符合时代潮流的新血液,人才振兴的意义极为关键。瓜沥镇区位优势明显、通勤方便、镇内配套设施完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很多人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隔离,成为瓜沥的新式村民。这些新式村民分为两种:或是厌倦了都市紧张繁复的生活,认为乡村能给予自己退路和未来,把乡村当作自己精神的乌托邦;又或是受到瓜沥当地的邀约,以人才引进的方式为瓜沥的建设提供帮助。

新式村民大部分拥有高学识且熟知市场规律,具有很强的审美和创造能力,可以通过文化创新促进萧山花边的可持续发展,让萧山花边的呈现形式更加多元化。但由于他们仍然保持着都市生活的一些特性,衣着打扮和生活方式与普通村民有一定的差别。因此,新式村民能否真正融入瓜沥,真正推动萧山花边的发展,真正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2.3 价值挖掘与发展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时代变迁中又以“变异”的形式被纳入与重组到其日常生活当中来⑥。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过去,萧山花边是日常生活用品,它是实用的代表。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巨变,物体被使用的意义淡化,制作的过程被强调,萧山花边应当回应时代动向,积极调整自身概念,从实用的物质角度逐步转换为艺术、文化等更加精神层面的角度。

对于萧山花边技艺来说,目前有两种发展与传承的方式:

其一,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个性化和手工化的物品需求开始上升,萧山花边可以通过商业包装的方式进入前景较好的市场领域,并逐渐成为都市群体的享用品和都市生活的商业品。

其二,继续坚持乡村振兴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在乡村土壤上得到更为充分的延展和传承。结合国家近来提出的“大美育”政策,依托“钱塘潮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联合其他需要进行文化遗产传承的村落建立起乡村同质共同体,推动大众的审美构建,使其在“艺化”的过程中找回自己,感知到文化遗产的温度,提升个体与国家对文化领域的价值表达。

因此,选择单一路径传承,还是在双线发展中寻求平衡点,是萧山花边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3 乡村振兴与萧山花边保护与传承对策

3.1 乡村本体与文化遗产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村是孕育文化遗产的原生母体和呈现载体,它和遗产间的关系是紧密的、依存的。以被评为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优异奖”的香港盐田梓村为例,通过修复圣若瑟教堂、活化老盐田、举办为期三年的艺术节等举措,将盐田梓村逐渐塑造成为一所开放式博物馆,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瓜沥是萧山花边的文化容器,萧山花边是瓜沥的传统产业。对于瓜沥来说,萧山花边是其乡村形象的一种表征。经过多年打造,从传统的手工刺绣演变为大型飞梭绣花机,瓜沥开始推行“手艺村”特色产业发展计划,逐步形成以萧山花边为核心的特色乡村经济区块,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颇有影响的花边生产区域。瓜沥镇可以萧山花边入选国家级非遗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南方乡村的优势,拓展萧山花边的产业链,打造具有瓜沥特色的乡村发展模式。

3.2 积极保护与创新建构

3.2.1 萧山花边和都市手作的融合

都市的手作热潮是文化遗产的一种衍生样态,是对乡村手工艺品的集聚和提炼。杭州萧山青龙织造厂坐落在瓜沥镇坎山老街69号,既是20世纪60年代萧山花边站的原址,也是集萧山花边收发、展览和传承人工作室等于一体的保护与传承基地,成为众多都市手作爱好者的学习场所。通过手作的方式保留萧山花边的部分手工艺特征,不仅增加了学习者的体验感和沉浸感,也为萧山花边的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3.2.2 萧山花边和当地曲艺的融合

在《2014年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镇》排名榜单中瓜沥镇位于第90位,境内的生产总值超过151.86亿⑦。作为经济发展较好的南方小镇,瓜沥镇的村民物质基础相对较好,对幸福感的定义也开始转向于精神内涵。

瓜沥镇连续多年开展村曲艺节文化活动,和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也展开过多次合作,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是瓜沥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曲艺节成为瓜沥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凝结的有效载体,曲艺节自带的关注度为瓜沥镇创造了更加有利的乡村文化发展环境⑧。曲艺文化是村民提升居住幸福感的重要渠道,也是瓜沥面向外界的输出窗口。

曲艺节的受众群体大多是文化爱好者,他们热爱文艺,对文化产品有一定的兴趣。因此,静态的萧山花边可以附着在动态的曲艺文化之中,通过在曲艺表演中讲述萧山花边发展的历史、在曲艺表演者的服装上进行花边设计等方式,推动萧山花边积极融入曲艺节。

3.2.3 萧山花边和线上程序的融合

近年,瓜沥镇党委和政府发布了便民服务微信小程序“沥小二”。“沥小二”综合集成多方面的信息,展示瓜沥镇的历史文化和建设成果⑨。

如今线上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沥小二”也是瓜沥健全文化创新服务机制的重要进程。“沥小二”小程序在政务服务方面已经趋于完善,但文化建设较为匮乏。萧山花边的相关资料处于“印象瓜沥”的非遗板块,但只有简单的文字陈述。“沥小二”可增设呈现萧山花边历史的AR博物馆、方便用户了解萧山花边不同编织技巧的H5交互体验、供用户细致观摩花边的3D情景展示等来调动用户的感官体验,以鲜活灵动的非遗普及方式多渠道、多方面地展示萧山花边的魅力。

除此之外,萧山文化馆的公众号也会经常发布与萧山花边相关的讲座和体验活动的信息。但由于报名渠道单一,宣传广度受限,因此,可以推动“沥小二”小程序建立文化体验活动的预约窗口,通过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嵌入为萧山花边的有效传承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为萧山花边的宣传提供智能化的文化传播生态。

3.2.4 萧山花边和视频传播的融合

萧山花边的传播离不开现代化传播机制的推进。互联网时代,短视频传播成为当下最主要的新型媒体传播方式之一。以“二更视频”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生活美学类原创短视频将人文情感与审美价值纳入作品创作中,再加上专业化的创作,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从而彰显出“受众美学”的价值⑩。

萧山花边作为非遗传统技艺,其在艺术、文化方面的传播需求更大,与“二更视频”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二更视频”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为萧山花边进行宣传:

其一,拍摄以萧山花边为主要表现内容的纪实影像,通过视觉艺术的呈现对萧山花边不同的针法、纹样、构图进行数字化保护,赋予其更加丰富的文化肌理与内涵。

其二,记录萧山花边的制作过程,进行生活角度的技艺表现,展示萧山花边物以外的美学价值,让受众在欣赏视频的同时进行自我精神与生活状态的调整,也为瓜沥的发展与当地的文化旅游进行软性宣传。

3.3 乡村发展与文旅结合

乡村旅游是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离不开对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瓜沥地处杭州萧山,坐拥萧山机场,并且具有萧山机场沿途的定制专线公交,为瓜沥的旅游开发提供了非常有利的交通条件。

在传统的大众旅游时代,乡村是服务的提供者,是以游客需求为重点的资本语境,不同乡村提供的旅游服务差异化程度低。因此,瓜沥的文旅发展不能处于被动提供的境地,而应主动将瓜沥旅游景区、乡村和城镇进行空间界域的融合共建,以萧山花边为出发点进行深度文化挖掘。

因地中美术馆、草间弥生波点南瓜雕塑等艺术项目而闻名的直岛,后期通过“家计划”打造岛内的全域文化氛围,成为独特的旅游胜地;依托于超级IP“熊本熊”的热度打造的现象级的熊本熊县,不仅振兴了熊本县当地的经济,更实现了熊本县全域旅游创新发展。这些文旅创构模式为瓜沥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打造与传统文化IP萧山花边相结合的特色乡村发展模式。兼具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萧山花边在保持自身原真性的同时,切合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积极拓展瓜沥旅游生态空间,将会成为瓜沥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4 结语

萧山花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传统手艺传承的关注;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的融合,体现了萧山花边从抢救性保护到活态传承的逐步过渡。乡村在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贯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最大化保留和发展非遗文化生态,从而达到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协同发展的目的。

注释

①刘丽娴,徐颖洁,李锶贤.萧山花边分类与纹样研究[J].上海工艺美术,2020(2):86-88.

②袁倩.赵建忠:生命与花边交融[J].中华手工,2014(4):14-17.

③赵建忠.萧山花边艺术馆[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

④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EB/OL].(2022-04-11)[2022-08-16].http://www.jiangxi.gov.cn/art/2022/4/11/art_5296_3914788.html.

⑤孙九霞,苏静.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精英个体的日常实践[J].地理研究,2019(6):1343-1354.

⑥王杰文.“遗产化”与后现代生活世界:基于民俗学立场的批判与反思[J].民俗研究,2016(4):20-33,156.

⑦骆春花.我国长三角地区富裕乡镇农民幸福感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

⑧孙锐.浅议曲艺艺术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以瓜沥镇开展村“曲艺节”文化活动为例[J].曲艺,2019(6):45-47.

⑨沈国强,王勇.萧山瓜沥:智慧共享,打造镇级服务变革枢纽—新时代“都市节点型”美丽城镇巡礼[J].浙江画报,2021(1):12-15.

⑩林洲,白文君.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短视频内容生产路径探析[J].新闻界,2021(6):61-65.

猜你喜欢

花边萧山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棒槌花边:指尖绕出别样韵味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常熟花边的历史及传承发展研究
棒槌花边的传承与发展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打通千个发布端口 打造有X-IN媒体——萧山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若干实践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谁远谁近?
《萧山日报》:多元发展助推报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