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扎滚鲁克墓葬及其文化

2023-03-30陶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3期
关键词:距今墓葬文化

陶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1)

新疆各地在距今5000~3000年前后先后进入青铜时代,产生了以农耕为主的绿洲文明和以游牧、畜牧为主的草原文明。这一时期新疆各地的考古文化遗存非常丰富,诸地域文化因环境多样性而斑斓多彩,以扎滚鲁克墓葬为代表的扎滚鲁克文化就是其中之一。扎滚鲁克文化时代距今3000~2200年,主要分布在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的车尔臣河流域和克里雅河流域;墓葬多为竖穴土坑,有树棺葬、墓椁葬和多人合葬,出土了干尸、木器、铜器、铁器、彩陶器、乐器、骨器、毛织物、角质品、皮革制品、农具等珍贵文物。尤其是毛织品和木器数量多、工艺精湛、保存较好,非常有特点,内涵丰富,不仅反映出这一时期古代新疆毛纺织业的发展状况和水平,还体现出当时人们高超的手工技艺、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扎滚鲁克墓葬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且末县扎滚鲁克村车尔臣河西岸,墓地规模大,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表明其时代从距今约3000年直至魏晋时期。考古学家们在1985年、1996年和1998年曾三次发掘墓葬169座,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多为家族丛葬,出土了干尸、陶器、铜器、铁器、木器、皮革制品、角质品、毛织物、农具、马具等珍贵文物。扎滚鲁克墓葬在考古文化上分为三期,且墓葬形制上也存有一些变化。第一期文化墓葬仅在一号墓地发现了1座,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年代距今3000年左右,出土了红陶壶、木纺轮等文物。①第二期与第三期文化墓葬为剩下的168座(二期138座,三期30座),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第二期文化墓葬年代距今2800年至公元3世纪中期,以成人合葬和小孩合葬为主,并有随葬牲畜、动物骨骼或动物皮革的痕迹。从埋葬情况看,墓葬中出土了木器、陶器、铁器、毛织品等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还出现了绘面以及用石盖眼、布或皮蒙面,用金片和面糊口的习俗。所以无论从地域还是从时间上探讨,扎滚鲁克第二期墓葬文化可能再现了古且末国的文明,其墓葬习俗和葬式特点也显示出社会组织结构可能是以血缘家族为基础。②第二期文化是扎滚鲁克一号墓地的主体文化,它与且末国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研究古且末国的重要资料。③第三期文化墓葬年代在公元3世纪中期至6世纪晚期,多为单人葬,墓葬中保留了殉牲现象,以羊为主。另外在扎滚鲁克文化的晚期墓葬中还出土有彩绘木板、漆器和纨、缦、绢、锦、刺绣等丝织品,这些随葬品的出现表明了这一时期中原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了且末地区。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古尸展厅就展出了三具扎滚鲁克墓葬出土的干尸,他们神态安详,妆容犹存,面部的彩绘、头发、眉毛均清晰可见,服装艳丽,保存得非常好。⑤尤其是其中的婴儿干尸(图1)面容饱满,如活着一般,让人不可思议。这具婴儿干尸据专家推测年龄在8个月至1岁之间,出土时身裹红色毛布,用红、蓝的毛线绳捆扎,眼睛上还放有两片石片,躺在毛毡上,身旁分别陪葬了用羊的乳房制作的吸奶器和角杯。⑥如此完整的婴儿干尸实属珍贵。

图1 婴儿干尸距今3000~2200年

从扎滚鲁克墓葬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衣饰织物等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发达的养畜业和手工业,以及当时人们的狩猎生活和极富生活气息的地域特色文化。除了陶器、皮制品、装饰品等生活用品外,扎滚鲁克墓葬中还出土了制作精美,雕刻有狼、羚羊、绵羊、鹿、骆驼等动物纹样的木梳、木盒、木桶、木纺轮等木器,这些动物纹雕刻艺术体现了人们对动物的特殊情感和原始的崇拜。其中狼羊纹木盒(图2)就很著名,木盒两侧雕刻的狼羊纹栩栩如生,呈现的是双首一体形式的狼、狼腹中的羊。⑦除此之外,还有羊鹿纹木筒、骆驼纹木桶、鹿纹木梳、狼纹圆形木腰牌等。纹饰除了动物纹外,饰涡旋纹、刺刻线纹、折线纹、网格纹、锯齿纹及三角纹等几何纹样的木器也不在少数。⑧该墓葬还出土了木矢、弓箭、捕鸭木器、木鞭、木马具等,为我们研究当时生活在且末一带人们的生产生活、经济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图2 狼羊纹木盒距今3000~2200年

在扎滚鲁克墓葬出土的木制品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竖箜篌,它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箜篌。⑨它的发现填补了文物考古界仅有其名而无实物的空白,其以“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而载入吉尼斯大世界之最。⑩箜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源于中亚,自印度传入,经新疆传入中原地区,盛行于汉、唐时代。最早的实物出自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乌尔城王室墓地,所以这应该是西方文化向东流传的见证。[11]这件箜篌(图3)用整块胡杨木削刻而成,外表打磨光滑,基本完整。它由音箱、颈和弦杆三部分组成,蒙皮和弦已失。音箱和颈部连为一体,音箱呈葫芦瓢形状。底部有一束腰音孔。敞开的口部留有蒙皮的痕迹。颈首部分凿出了用以固定弦杆的椭圆形卯眼。弦杆为怪柳木,呈弧形。弦杆的尾部嵌入颈首的卯眼内,并用木梗进行加固,以防松动。它的出现也为研究我国的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1998年,新疆扎滚鲁克墓葬还出土了一件破损严重的竹乐器,初步鉴定为竹排箫形乐器。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古代扎滚鲁克居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图3 箜篌距今3000~2200年

扎滚鲁克第二期文化墓葬出土了大量毛织物,不难看出古代扎滚鲁克居民的服装是以毛织物为主。塔里木盆地南缘出土毛织物比较多的有小河、扎滚鲁克和山普拉等墓地,在时间上小河墓地年代要比扎滚鲁克墓葬早,而山普拉墓地的年代相对要晚一些。扎滚鲁克墓葬出土的毛纺织品以色彩艳丽、数量可观、种类丰富著称,这里出土的形态各异的帽子、缝制精美的服饰无不反映了古代且末居民高超的毛纺织技艺。1995年扎滚鲁克墓葬5号墓出土了一顶棕色尖顶毡帽(图4),是用两片近似长三角形的棕色羊毛毡用黄线对缝而成,下宽上尖,似鸟头,从帽缘到帽冠呈斜坡状,帽冠顶部呈流线体,刻意拟呈鸟头状,适合于乘骑奔驰,情趣盎然。除了毡帽以外,扎滚鲁克墓葬还出土了编织帽,呈现出古人精湛的编制技艺。圆形编织帽(图5)用深棕色毛线编织而成,可随着服装来调整帽子的位置,不论是斜歪着戴还是正面戴,都相当出色,类似于现在的“贝雷”帽,形状和装饰性都很好。这顶圆形编织帽组织细密,造型简洁,保存较好,虽经2800余年,但至今色泽依然如新。

图4 棕色尖顶毡帽公元前8世纪

图5 圆形编织帽 西周

扎滚鲁克墓葬出土的服饰除了样式各异的帽子以外,还有长袍、裙装、裤子、披肩、配饰等,种类齐全,制作考究,无论是色彩搭配、纹饰与款式的设计还是工艺方面的讲究都非常精湛。1996年扎滚鲁克墓葬55号墓出土的一件百衲毛布套头裙衣(图6),是古代西域裙装的早期形制之一。[12]它分裙身和裙摆两部分,裙身部分是由6片长方形小毛布拼缀而成。圆领,直筒袖,饰牙线。这件裙衣可谓是儿童服饰中的精品。

图6 百衲毛布套头裙衣距今3000~2200年

扎滚鲁克墓葬出土的纺织品中有动物纹饰的织物不在少数,1996年34号墓就出土了一件蓝地动物纹缂毛绦(图7),织物上动物形象栩栩如生,色彩运用细腻,缂毛工艺的运用使织物纹饰立体感非常强,显示出人们高超精湛的纺织技艺。此外,这里出土的绞缬染织毛织物距今约3000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绞缬染织工艺,1996年出土于9号墓的绞缬枝叶纹毛布残片(图8)就用的是绞缬染织工艺。这件残片为缝绞染,其花纹为对生叶,整齐且大气。扎滚鲁克墓葬出土的缋罽距今2800~2300年,是目前全国考古发现所知年代最早的缋罽。1985年扎滚鲁克墓葬4号墓出土的白地骆驼、野猪纹缋罽残片(图9)和黄地螺旋纹缋罽单,图案清晰可辨,反映了扎滚鲁克居民早期动物纹及几何纹绘画的艺术风格。与此同时,扎滚鲁克墓葬出土的毛绣也是刺绣品中的精品。刺绣是纺织品最为华丽的装饰技法之一,其工艺是用针引线在织物上穿行或穿绕形成各种图案,可以因织物材料的不同而称谓上有所变化,如毛绣和丝绣等,可能还会有棉绣。[13]1985年扎滚鲁克墓葬3号墓出土了棕地螺旋三角纹毛绣毯残片(图10),刺绣工艺可谓是精湛至极。

图7 蓝地动物纹缂毛绦公元前2~前1世纪

图8 绞缬枝叶纹毛布残片距今3000~2200年

图9 白地骆驼、野猪纹缋罽残片距今2800~2300年

图10 棕地螺旋三角纹毛绣毯残片 西周

骨器、角制品和皮革制品是扎滚鲁克墓葬的又一大特色文物,折射出且末地区的先民以畜牧业为主、兼营渔猎和简单农业的生产方式,为研究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提供了重要线索。例如骨针、骨带扣、角梳、角杯(图11)、角勺、皮具、皮鞋等在二期文化中均有出土。这里还有大量牲畜骨骼和农耕工具出土,表明当时当地的农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还兼营狩猎。

图11 角杯 春秋战国

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揭示,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条件,多元化的族群及文化传统,孕育了先秦时期新疆多姿多彩社会经济发展面貌:社会经济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绿洲早期农耕文明、规模化畜牧业逐步形成。扎滚鲁克墓葬的葬俗葬制及出土文物,表现出古且末文化与丝路文化及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流融合而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西域文明史中有代表性的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存。[14]

公元前60年,控制东部天山北麓的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统一西域。同年,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新疆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汉并天下的大一统格局,增进了中原与西域的密切联系,增强了西域各地对汉朝政权的认同,保障了丝绸之路进一步的畅通,奠定了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且末县,古称且末国,是古丝绸之路、两汉西域三十六国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一个绿洲城邦小国。[15]《汉书·西域传》记载:“且末国,王至且末城,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户二百三十,口千六百一十,胜兵三百二十人。”在扎滚鲁克晚期墓葬中,出土的漆器、玻璃杯(图12)、丝织品等汉晋时期的珍贵文物,印证了西域都护府建立,为丝绸之路迎来了第一个繁荣期,西域各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繁荣,随着丝绸之路畅通和中西贸易频繁,古代新疆分散封闭的绿洲城郭,骤然成为交通孔道、欧亚大陆的热点。

图12 玻璃杯 东晋

注释

①王博,王明芳,木娜瓦尔·哈帕尔,等.扎滚鲁克纺织品珍宝[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24.

②王博,王明芳,木娜瓦尔·哈帕尔,等.扎滚鲁克纺织品珍宝[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74.

③鲁礼鹏,万洁.且末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出土梳子及其墓葬形制演变初探[J].西部考古,2007(00):158.

④邵会秋.新疆扎滚鲁克文化初论[J].边疆考古研究,2008(1):170-183.

⑤任铠均.浅议新疆古代居民的化妆习俗[J].才智,2017(7):231.

⑥周磊.且末宝宝:深眠三千年[N].乌鲁木齐晚报,2010-10-19(D06).

⑦王博,王明芳,木娜瓦尔·哈帕尔,等.扎滚鲁克纺织品珍宝[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76.

⑧鲁礼鹏,万洁.且末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出土梳子及其墓葬形制演变初探[J].西部考古,2007(00):160.

⑨贾嫚.箜篌在中国新疆地区的流播[J].人民音乐,2011(4):57.

⑩任玉勇.且末“美女”在哭泣[N].新疆日报,2003-08-15(006).

[11]王博,王明芳,木娜瓦尔·哈帕尔,等.扎滚鲁克纺织品珍宝[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80.

[12]茅惠伟,徐峥.丝路百衲织物的比较研究[J].丝路,2018,55(2):77.

[13]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97.

[14]王博,王明芳,木娜瓦尔·哈帕尔,等.扎滚鲁克纺织品珍宝[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20.

[15]王博,王明芳,木娜瓦尔·哈帕尔,等.扎滚鲁克纺织品珍宝[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12.

猜你喜欢

距今墓葬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距今1亿年的螃蟹长啥样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年味里的“虎文化”
Stories of the Chime-bells—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Marquis Yi of Zeng State
墓葬中的女人
谁远谁近?
宁波风物志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