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阳市博物馆馆藏《兰亭图》拓本鉴赏

2023-03-30张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3期
关键词:刻石兰亭序真迹

张真

(海阳市博物馆,山东 海阳 265100)

0 引言

东晋永和九年(353)春,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邀约同僚、好友42人齐聚会稽山阴,行修禊之事并饮酒作诗。王羲之为众人这次集会所成诗集作序—《兰亭序》,后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①真迹因唐太宗李世民的酷爱而随葬昭陵,其后一千多年间被后世尚书之人极力推崇而不断摹刻,宋、明时期尤甚,至清尚有残石可见。由于岁月朝代更迭,战乱灾害频繁,刻石已不复存在,留传于世的拓本也寥若晨星,难得一见。《兰亭图》分大、小两种,最为有名的是定武本,存世的《兰亭图》拓本主要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北京图书馆和安徽博物院。海阳市博物馆馆藏大卷《兰亭图》拓本具有时代早、存世少、保存相对完整等特点。本文通过追溯《兰亭序》和《兰亭图》的历史渊源,对馆藏《兰亭图》拓本进行全面的鉴赏与评析,进而阐述藏品的价值所存。

1 《兰亭序》传世渊源

王羲之真、草、行书法造诣都很深,被后人誉为“书圣”,后人评价其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兰亭序》被誉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天下第一行书”②。王羲之以他的书法魅力征服了后世无数尚书之人,至今谈书法的人没有不推崇王羲之的。也正是这著名的《兰亭序》在后世演绎出许多奇闻轶事,在《唐野史》中记述了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右军书的一段轶事。唐太宗在《王羲之传赞》中说:“汉魏以来书家,各有得失,皆誉过其实,独王羲之为尽善尽美。”又说:“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相连;风翥龙蟠,势若斜而反正。玩之不觉忘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推崇可谓达到了极点。

唐太宗十分珍爱王羲之的书法,便派人各处收购,一时王羲之的墨迹大多归到他的手中,据说共得真书、行书、草书3600余篇。他让当朝书法家虞世南选择300篇藏于内殿,以为稀世之宝,但他还不满足,又听说王羲之写的《兰亭序》保存在他的七世孙僧人智永的弟子辨才那里,便派人前去索取。可是屡下诏书,辨才总说没有。唐太宗无法,就同大臣房玄龄商议,房玄龄推荐御史萧翼前去赚取。萧翼,梁元帝曾孙,多才多艺且善权谋。萧翼乔装成游客模样访问到永欣寺,假装不期而遇与辨才结交,不时前去看望他,和辨才围棋抚琴、谈天说地、饮酒赋诗,颇有相见甚晚之感慨。一次说到了书法,萧翼从书袋里取出几种古帖给辨才看,互相评论优劣。辨才说:“你这些帖都不算好帖,我有《兰亭序》真迹,才算好帖呢。”萧翼表示不相信。辨才于是从梁槛匣里把《兰亭序》真迹取出来给萧翼看,萧翼又故意指出上边的缺点,辨才和他争论了一阵完事,萧翼走后,辨才也没理会这件事。不几天,有人请辨才去斋饭,萧翼趁机来到辨才室中将《兰亭序》真迹盗走,后即刻到永安驿站告诉驿使说:“我是萧御史,奉朝廷命令前来索取《兰亭序》真迹,现已到手,你可火速报告都督齐善。”齐善得信,慌忙前往拜见,并迅速把《兰亭序》真迹送往朝廷,一面又派人去找辨才,想问清这件事。辨才时年已六十余,听了不知所措,看那御史,正是常来寺中的客人,震惊倒地。因索取《兰亭序》有功,萧翼由御史提升为员外郎,得赏金缕瓶、玛瑙碗、良马庄宅等重赏,房玄龄也因举荐有功获赏。唐太宗一开始恼怒辨才吝啬,后赐物三千段、粮三千斛。辨才不敢私用,捐给寺庙建塔三级。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真迹后就让大臣摹写,以赐给皇子和近臣,一时有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冯承素多种摹本。然后嘱命将真迹收藏起来,待死后殉藏。于是墨迹真本殉葬昭陵,不为世人所见。传说的真伪我们姑且不论,但后世所传的《兰亭序》皆是摹本和刻本确是不辩的事实。在众多的摹本中,以冯承素的“神龙本”(因帖上有神龙半印得名)最精;刻本以定武本(传为欧阳询临)最著;③还有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临本,即使失之风神,但究竟骨骼尚在,仍受历代书家的推崇。这也正是馆藏拓片开篇五种《兰亭序》版本的由来。

2 《兰亭图》刻石成拓溯源

晋朝,王羲之留下千古名篇《兰亭序》。至唐朝,因太宗的推崇与酷爱,唐朝臣子与书家不断摹临,真迹殉葬昭陵,《兰亭序》原迹已无,摹本不一,又经世代变迁,灾害频仍,或辗转摹刻,或遭受破坏,即唐人临本,迹多失本来面目。④赵孟頫曾云:“《兰亭帖》当宋未南渡时,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难别矣。……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至宋,画家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山人,舒州(今安徽舒城)人]根据《兰亭序》的描述,将会稽山42人集会、修禊、赋诗的盛况绘成画卷,即为《兰亭图》。⑤至明朝,统治者为了使受封为王的皇子藩王(约有60余人)远离政治,便鼓励他们修身养性,习文、昌艺、诵史、读经。内府珍藏的大量经史、古籍、字画便被赏赐给分封各地的皇子藩王,颖慧有实力的藩王便依据这些经史、艺术精品进行品读、鉴赏并刊刻流传后世。周、益二藩所刻《兰亭图》就是其中法书精品之作。

明朝是《兰亭图》刻石成拓最为繁荣的时期。明永乐十五年(1417)开始在石头上刻《兰亭图》,周定王世子朱有燉汇集定武本三、褚遂良本一、唐模赐本一、仿李伯时之图、诸贤诗、禊帖诸家之跋和序等刻之于石,共为一卷,蔚为壮观,此为大卷《兰亭图》。同时朱有燉将自己临写的米芾书小字《兰亭序》与“录诸贤诗兼绘为图”刻成小卷《兰亭图》,因此有大卷《兰亭图》和小卷《兰亭图》之分。明万历二十年(1592)复刻,明益宣王朱翊鈏将朱有燉刻大卷《兰亭图》重新镌刻上石,同时增加赵孟頫《兰亭》十八跋及朱之蕃刻跋一段,即“潢南”本。明万历三十年(1602)朱翊鈏又将朱有燉小卷《兰亭图》重新摹刻。因朱翊鈏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去世,小卷《兰亭图》的镌刻、传拓实际是由其子益敬王朱常完成的。⑥同时,朱常还另行镌刻、传拓了另一本大卷《兰亭图》,即“仙原”本。万历四十五年(1617),朱常之子益定王朱由木又在卷首补刻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曲水流觞图记》。这就是三代益王重刻、补刻朱有燉大小《兰亭图》的全过程。由于明末战乱,《兰亭图》原石散佚殆尽。至清朝,有十四段残石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流入清宫,乾隆皇帝为恢复此帖,特颁旨补刻“明代端石兰亭图帖”,剖原石十四段为二十八段,遵照内府所藏拓本,逐一进行摹补,乾隆四十六年(1781)竣工,存世有《御题补刻明代端石兰亭图帖》。⑦清刻石也损毁于八国联军入侵战乱中。

3 馆藏《兰亭图》鉴赏

在海阳市博物馆众多书画藏品中有一墨拓长卷《兰亭图》非常引人注目,该图宽32.8厘米,残长1760厘米,如果加上缺失的天头和缺损的引首,推测它的全长应有1800多厘米。包首天头已缺失,拖尾轴保存完整,尾轴为木轴头与轴平齐,两端包锦;墨纸上下用2厘米的米色绫托裱;上下镶深褐色纸,小撞边约0.4厘米,由于年代久远,撞边大部分残,可见断续残留部分。引首已残,宽31厘米,残长78.7厘米。书“亭真迹”三字,缺“兰”字,只存“益王之章”“潢南”两印。墨纸,宽31厘米,长1551厘米。

引首后是五种版本的《兰亭序》,每版宽31厘米、长63.7厘米,带边栏界行。有定武本三[定武一、肥本一(图1)、瘦本一]、褚遂良本一、唐模赐本一。⑧其后是明周宪王朱有燉跋文(图2),文曰:“右王羲之修祓禊帖为古今书法第一,自唐以来摹榻相尚,各有不同,而传之久远者,惟石刻存,故后世有定武、褚遂良诸家不啻数十本,赝者尤众,惟以定武本为逼真,其他亦有可观者,子阅之颇多,今以定武本三、褚遂良本一、唐模赐本一刻之于石,复书诸贤诗、仿李伯时之图,兼禊帖诸家之说共为一卷,读书之暇,惟自以为清玩,非敢遗示于人,以为楷式也。永乐十五年岁在丁酉七月中澣书。”钤“兰雪轩”“东书堂图书记”二印。

图1 定武本肥本

图2 明周宪王朱有燉跋文

跋语后是李公麟《兰亭流觞图》,淡墨拓,宽31厘米,长625厘米。跟随墨拓,我们回到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亲朋好友和弟子42人集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举行修禊(一种临水消灾的礼俗)盛会,行曲水流觞之雅事。墨拓画面以线条勾绘,线条精细、优美、工致,堤岸、水流、树木、花草、人物栩栩如生。画面起首,水榭中一主三仆,主人正在凝视榭前水中的三只白鹅,两仆伴其左右,另一仆正背对主人在水榭中央烹煮茶汤(图3)。沿着蜿蜒的溪流,群贤列坐溪畔,急湍的清流推动承载酒杯的荷叶顺流而下,流经诸贤身边时,必须赋诗一首,否则就要罚酒。当时,正值春日,万物复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诸贤触景生情,感物抒怀,首当其冲郡功(官职名)曹魏滂潇洒赋诗:“三春陶和气,万物齐一欢,明后欣时康,驾言映清烂……”然后举手相让临坐王羲之。右将军王羲之左手拿纸,右手持笔,一挥而就:“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琅琊王友谢安正侧身与邻座前余杭县令孙统切磋诗句。府主薄后绵端坐席中,书童正用竹竿捞取水中酒盏(图4)。最后11人作诗两篇,15人作诗一篇,16人作诗不成,罚酒三杯。著名的《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次盛会所成37首诗集作的序,又称《临河帖》《兰亭集序》《禊帖》。据说,原帖是由王羲之半醉后用蚕茧纸、鼠须笔写成,当时大家兴致极高,所以字写得遒媚劲健,奕奕有神。⑨酒醒后王羲之又写过很多幅,但始终不及原作更满意。由此,《兰亭序》成为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历来被传为天下行书第一。王羲之的字极富变化,有人指出,此帖中有20多个“之”字,每个都不相同,叹为一绝。

图3 李公麟《兰亭流觞图》起首亭榭

图4 《兰亭流觞图》局部

图5后为孙绰《后序》,行书,边栏界行,淡墨拓。后序文曰:“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非所以渟之则清,淆之则浊耶。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寥落之意兴。仰瞻羲唐,邈然远矣。近咏台阁,顾探增怀,聊于暧昧之中,期乎莹拂之道。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乃藉芳草鉴清流,览卉物,观鱼鸟,具类同荣,资生咸畅。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快然兀矣焉。复觉鹏鴳之二物哉。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原诗人之致兴,谅歌咏之有由。文多不载,大略如此。所赋诗亦裁而缀之,如前四言五言焉。”再其后依次是柳公权状、米芾跋、宋高宗御札二(图6)、朱有燉楷书考订《兰亭》文字九则(《法书要录·何延年兰亭记》《尚书故实》并《唐野史》、刘餗《嘉话》《纪闻》并《书断》、何子楚跋语、王明清《挥廛录》、曾宏父识曹氏跋尾诗句、姜夔《禊帖偏旁考》、黄伯思《法帖刊误》并《法书广录》)。

图5 孙绰《后序》

图6 宋高宗御札二

九则后是朱有燉跋楷、行书两段(图7)。楷书内容:“右兰亭诸说,今择其言当者录于此,其他浩繁之论皆不纪之。愚以为书学之工亦小道耳,诚不可留意于此。要当寓意以适情兴志于临池之学者,又当知之”,说明了收录各家考订文字的原因。行书“偶乘秋凉,以兰亭诸说书卷后,久不作楷,殊愧庸俗,但欲识其事,诚未暇其工拙耳。七月廿五日”。钤“兰雪轩”“东书堂图书记”二印(图8)。

图7 朱有燉跋楷、行书两段

图8 “兰雪轩”“东书堂图书记”

朱有燉跋之后便是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宋末元初大书法家赵孟頫的《兰亭》十八跋。虽然这十八跋在书法界争议很大,认为是赵氏《兰亭》十三跋、十六跋的拼凑本,但从中可见赵氏对《兰亭序》宝爱之极以及《兰亭序》对后世书法影响之深。

全卷之尾是万历二十年(1592)益王跋(图9),边栏界行。跋文描述此拓是明成化皇帝第六子益王祐的后人潢南道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远聘吴中(今江苏无锡)精工巧匠,花费十年工夫,临摹前朝刻石(明永乐十五年东书堂兰雪轩刻石),由于岁月久远,刻石已漫漶失真。跋文后落款:“万历二十年壬辰春季益王潢南道人题于逊学书院”。钤“纯皇帝子孙”“潢南”“益王之章”三印。尾部左下方小字楷书“吴下沈幼文章田摹勒”(图10)。

图9 万历二十年益王跋

图10 “吴下沈幼文章田摹勒”标识

4 结语

唐代摹本至宋已难得一见,宋、明、清刻石散失,流传于世的仅剩拓本,宋拓极难存世,现只可见明清拓本。如故宫博物院藏明益王刻“潢南”大《兰亭图》、益王刻“仙原”大《兰亭图》、益王刻朱有燉临米芾小字《兰亭图》以及梁国治等人尾跋乾隆《御题补刻明代端石兰亭图帖》等;北京图书馆藏明永乐十五年摹刻《兰亭图》和清乾隆《兰亭图》。另见报刊的有上海博物馆藏《兰亭流觞图》、安徽博物院藏益王刻大《兰亭图》拓片等,也偶闻有民间个人收藏和流散国外的。

根据海阳市博物馆收藏的《兰亭图》内容包括兰亭序五(定武本三、褚遂良本一、唐模赐本一)、孙绰后续、李伯时修禊图、禊帖诸家之说、赵孟頫兰亭十八跋、明益王跋及钤章等内容,确定为明益王刻“潢南”大卷《兰亭图》。海阳市博物馆馆藏《兰亭图》拓本,保存相对完整,其篇幅之长、涵盖内容之多、书法刻石之精、拓工之细非常罕见,是研究《兰亭图》拓本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注释

①张之望,张嵋珥.新发现的过云楼秘藏宋拓“定武兰亭序”帖考(上)[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12):74-78.

②张书玮.王羲之经典书法作品《兰亭集序》鉴赏[J].收藏与投资,2022,13(4):149-151.

③张之望,张嵋珥.新发现的过云楼秘藏宋拓“定武兰亭序”帖考(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1):76-79.

④袁玉红.北京图书馆藏《兰亭图》拓本浅说[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8(1):94-96,60.

⑤郭其程,普伍胜.乾隆时期刻石《兰亭图》拓本的内容及价值[J].图书与情报,2001(4):80-81.

⑥王祎.明代藩府刻《兰亭图》卷及其变迁[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4):142-155,161.

⑦田振宇.清代乾隆《御题补刻明代端石兰亭图帖》溯源研究[J].美术观察,2021(10):46-53.

⑧许晓晴.兰亭雅集与隐逸诗的唱和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5-117,150.

⑨万新华.魏晋风流:傅抱石《兰亭修禊图》品评[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12):46-49.

猜你喜欢

刻石兰亭序真迹
《写生翎毛图》全幅现身,99%是徽宗真迹?
书法作品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王羲之 兰亭序》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
王羲之书兰亭序
元氏所出十六国后赵时期界封刻石小考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画错的牌局
重建祖屋之刻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