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教学

2023-03-27刘景林

电脑迷 2023年24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时空观念比较法

刘景林

【摘  要】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这为人们进行历史比较提供了客观的可能和科学依据。历史比较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和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经常使用的方法。它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是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的一种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上更好地梳理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因而探讨其应遵循的原则、具体操作的方法就十分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比较法;时空观念

比较方法侧重探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某种情况下的特殊规律,亦即寻求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阐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异同。人们在比较时应该尽量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力求寻找比较的双方或各方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

比较是从分析、综合到抽象、概括的桥梁,分析、综合是比较的具体表现。比较为抽象、概括穿针引线。由此可见,比较能力的强弱,是学好历史的关键。历史比较方法是素质教育下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非常重要的方法。比较能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够锻炼学生思维;使学生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油然而生内心的认同感,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落实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比较法概述

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的思维方法。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这就为人们进行历史比较提供了客观的可能和科学依据。波兰著名史学家托波尔斯基认为:“一,研究历史要寻求历史的规律性,不应用比较法就难以独立地找出多少带有普遍性的历史规律性。二,在阐述历史时,要说明某一过程的进化,不把它与其他过程进行比较,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三,要写出一部综合性的著作,不进行比较研究,是难以成书的。”马克思也说过:“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他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比较法所遵循的原则

(一)可比性原则

运用历史比较法的前提要求是所比较的事物必须从一定角度来讲是属于同类的、近似的,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果把没有可比性的歷史现象硬凑在一起进行比较,就会造成牵强附会,违背逻辑。如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两者都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比较,两者都是在国家面临严重经济困难的背景下实施的,都是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都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比较,没有什么可比性,也没有实际意义。

(二)目标性原则

在教育教学中,比较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其目的并非单纯地进行比较,而应当具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比较题目时,应当明确比较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相似知识的混淆,还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或者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又或者是为了从宏观上把握阶段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只有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地进行比较,才能避免陷入纯粹为比较而比较的误区,从而真正发挥比较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三)已知性原则

脱离了教科书和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举学生学过的例子既可以得出它们的异同点,又能让学生通过比较,温故而知新,更好地整理自己的知识构架,收到实际的效果。而举一些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只会是无米之炊,学生不知所云。教师应注意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角度去看问题,开阔学生的历史思维,拓宽解题思路,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掌握知识。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几种常用的比较方法

(一)从时间观念出发,纵向比较

现行高中教材的选择必修中采取专题史的编写体例,其本身就是对某一制度、经济文化现象进行纵向梳理,因而其历史纵感较为清晰。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纵向比较法能够使课程内容更具结构化,有助于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这种方法既适用于局部内容的结构化,也适用于整体课程的结构化,是一种全面而系统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历史朝代的比较:在讲到隋朝的时候,把它和秦朝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尽管这两个封建王朝相距700年左右的时间,但经过比较却出现许多相似之处:

第一,这两个朝代建立的背景相同,都建立在古代中国长时期的分裂之后。秦朝前是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分裂时期;而隋朝则是在长达400年左右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建立的,在这一点上它们具有“承前”的作用。

第二,两朝不仅都“承前”,而且也都“启后”。其启后作用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这两朝所创新的一些重要政策、制度对后世影响极大,如秦朝的中央集权制、隋朝的科举制都被其后的封建王朝所沿用;秦朝的郡县制、思想专制,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也被后世很多帝王所效仿。二是这两朝后中国都出现了强大而持久的封建王朝。秦后是长达400多年的汉朝;隋后是封建社会的顶峰唐朝。之所以会如此,实质上都是秦隋两朝的经验教训给汉唐君主以启示的结果。

第三,这两朝皆为“短命”王朝。秦只有15年的统治时间,隋也只有37年统治时间。为何两者都“短命”?原因在于两者的第四个相同点。从根本上说,都是由于“暴政”所致。秦朝的重税、重兵役、重刑法和残酷的思想专制导致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隋朝繁重的徭役和隋炀帝荒淫无道的生活也引发了王薄等人在长白山的起义,最后两朝皆葬送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这些比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统治阶级要想长治久安,不能仅注重实施好的政策,更要注重以“德”治民,实施“仁政”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二)从空间观念出发,横向比较

相对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在操作的过程中显得困难一些。纵向比较把书本知识归纳整理,理清线索即可;而横向比较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甚至进行课外补充,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和再创造,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比较。

例如,在讲完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教师可指导学生从领导阶级、革命主力、斗争对象、过程特征、结果作用、进步性和局限性等方面,比较英、法两国革命的共同点,从而得出下列结论——英、法两国革命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人民群众为主力军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两国革命都经历了复辟与反复辟、尖锐而复杂的斗争;两国革命的结局,都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都以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代替了封建主义的剥削方式等。学生形成上述历史概念以后,自然而然就能理解资本主义初期的规律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都要经历无数艰难曲折,但也都最终战胜旧事物,取而代之。

(三)纵横交错的综合比较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表明:“作为纵向发展的历史中的每一个时代,其结构都是前代遗留下来的,这是纵向发展对横向结构的作用;同时,每一个世代又是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前代的事业,所以又不得不或多或少地改变原有的结构,并遗传给下一代,这又是横向结构的变化对纵向历史发展的作用。人类历史的客观进程,就是这样横向矛盾与纵向发展的不断相互推演的结果。”

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中学历史学习越来越强调对历史发展线索的梳理和理解。中外历史知识的对比联系和贯通等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这就要求在教学叙事中关注历史知识的“上下脉络贯通一气”和“点—线—面”的历史纵深感,理解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例如,在讲解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性必修一政治史的时候,可以比较中国古代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等级制,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之后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经历了秦朝确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最终形成的。而古希腊民主政治却是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以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进行管理;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很多原则至今仍发挥作用,欧洲大多数国家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法律制度。

通过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古希腊民主制度的比较可以发现,造成东西方政治制度大不相同的原因以及这种不同所带来的影响。1. 经济基础:中国的专制制度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古希腊民主制度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业运作的需要。2. 思想基础:专制制度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专制制度;民主制度需要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起来,注重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3. 政治基础: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小国寡民的城邦政体;中国古代是大一统的帝国基本特点。雅典是人民主权、轮番而治;中国是君主独裁、王位世袭。4. 决策者与决策方式:雅典的决策者是公民大会,决策方式是集体讨论、少数服从多数;中国的决策者是君主,决策方式是个人独裁。

在对比分析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古希腊民主制度后,学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在学习、分析过程中,学生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从而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比较法需注意的问题

比较法在应用过程中,仅关注比较对象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并在一定条件下暂时搁置其他方面。这种局限性可能导致对历史问题的片面认识。因此,不能过分依赖比较法,而应将其视为一种辅助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深度有效地钻研教科书

历史教科书呈现的历史知识都是基础性、关键性、典型性的史实,既有认识价值,又有助于深度学习历史,拓展学习内容,开阔历史视野,可以更好地为学案提供框架和材料。研读教科书,把握核心知识与核心观点,尝试去感悟专家编写教科书的严谨与周密的思路,才能研有所得,少走弯路。从教科书表述的历史现象里深潜下去,探究历史表象背后的纹理,增加学案内容和结构的深度。钻研教科书,酝酿历史情感,提升教师眼界与境界,培养浩然正气,成就历史好课。对目前历史学习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史料阅读,完全脱离教科书的知识背景去单纯分析史料是完全不可取的,教师在学案中所采纳的史料、所设置的问题应该尽量与教科书的知识和思维意蕴结合,做到透彻理解教科书知识,真正把握教科书的核心内容和史论思想。

(二)高屋建瓴地构建教学目标

教师应完整厘清历史教学目标核心,在制作学案时贯彻教学目标,将史实与思考批判结合起来,将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路径结合起来;抓住制订教学目标的两条红线,落实教育目标和学科教育目标,以它来指导教学设计;重视教学内容的同时,用历史知识的大概念去指引学案的编制以及小组的探究学习。

(三)以学为主创设灵动的教学过程

教育是一项严谨的探索和启蒙活动,其目的并非单纯地宣传或灌输某种思想或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平等的对话和自由地交流,避免采取消极的防范措施。一堂优质的教育课程应呈现出师生共同学习的氛围,互相超越、共同成长。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还能倾心领略整个过程,得到教师智慧的引领和闪光的启迪。万千变化、极富个性的课堂教学总有一些共性的、必须面对的活动,对此体会越深刻,个性的成功教学就更能达成。

参考文献:

[1] 郑晓晓. 比较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2] 聂畅. 运用比较法教学应遵循的原则[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01):58.

[3] 叶小兵. 论历史学习策略与历史学习方法[J]. 历史教学问题,2004(03):105-108+26.

[4] 吴洪华.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无效教學行为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5] 韩德宗. 浅析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1):102-103.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教学时空观念比较法
比较法:立法的视角
比较法学习Co和Co2
镜头中的组诗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浅谈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影响名师成长的威胁性刺激及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环境史与中学历史教学
管窥“浮沉比较法”在脉诊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