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小学立体化德育路径

2023-03-26金月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小学创新

金月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社会文化层面随即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学生在生活习惯、社会认知和价值取向上也相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看到好的一面的同时,另一层面的问题也随即出现:故地不见、故事不闻、故人不晓。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根据独特的本土地理文化空间,从场域、内容、角色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小学立体化德育路径,通过校园破壁、课堂破窗、师资破格等具体实践,全方位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识与认同,进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 家国情怀;德育路径;创新;小学

一、研究缘起:学生“故土”认知渐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大面积的改造,原先的田园风光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笔者所在的城郊小学也迅速从农村学校转变为城市学校,高额的拆迁赔偿款对学生的社会认知与价值取向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重拾家乡的记忆?如何挖掘文化的内涵,发挥其对育人实践的作用?

(一)故地不见:乡野印记消逝

根据相关的资料可知,笔者所在学校附近有很多村子已经不复存在,原本耳闻目睹的乡野情景一下子不见了。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自从拆迁后,老家只剩下了一个大概位置,但是梦里常常回到老家,梦到田边的小道,小野花仰起带着露珠的脸蛋,向我甜甜地微笑……”

(二)故事不闻:乡事乡风难寻

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笔者所在学校地域文化的观念、彼此感情的沟通、独特底蕴的故事以及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也面临着消失的窘境。原本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由于缺乏邻里之间的合作,逐渐不复存在,比如“打年糕”“做菜包饺”“做麻团”等。学生对传统习俗喜爱程度调查见表1。

(三)故人不晓:乡土文脉难找

乡贤文化与名人文化属于一个地域文化的标志性存在,拆迁等情况导致“故人不晓”。古代的先贤、身边的名人等传承着浓浓的文脉,比如,贺知章作为区域内最为著名的历史人物,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流露着浓郁的家乡情结,而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却难以在学生心头留下点滴印记。学生对乡村历史调查见表2。

表2 乡村历史调查

[名称 村民生活习惯 村民民情风俗 学生对乡贤了解 邻里关系 占比 36% 21% 27% 16% ]

二、研究设计: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德育路径

(一)系统设计

笔者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文件为标准,通过身体力行、亲身实践来引导学生全方位感知家乡,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并从场域交替、内容创新与角色代入三个维度着手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德育路径,进而推进立体化的德育实践活动。因此,笔者从“校园破壁、课堂破窗、师资破格”三个方面设计方案(见图1)。

(二)实施原则

1.以物理场域为突破口,以学校为原点,在区域范围内基于地域文化构建研学实践场馆体系。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将区域内的历史风貌(一览亭)、自然景观(石岩山)、人文景观(贺知章故里)做一个集成与整合,形成具有独特文化并具有本土风情的研学、参观的场所。同时,结合学生内在需求,新增田园场所,让学生积极参与研学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美景。

2.以原乡的记忆为出发点,勾勒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故事、生活和风俗等。一是要在本土内容上下功夫,坚守“内容至上”的基本原则,精心打磨,这是打动学生心灵的内在力量,如区域内的传说故事很多,要善于从“故事群体”中选取新颖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故事,链接以往的语文学习,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依;二是要呈现本土故事的外在表现形式,让学生全方位领略区域内的风土人情,要让学生主动接触、了解,甚至亲身投入,这样才会有深刻的理解;三是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不论在内容选择上还是表现形式上,教育视野都应该更广阔,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认知。

3.以原籍为起点,整合历朝历代的名人事例。本土著名人物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竹山公”黄九皋、当代作家黄亚洲等。从故乡情怀来看,这些优秀的人物就是学生心目中的“路”,就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导师,从这些人物身上所散发出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向往,会深深影响学生的伦理判断。

三、研究实践:德育路径创新

(一)校园破壁,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研学大观园

学校要破解校内育人资源的不足,整合校内与校外资源,构建研学大观园,实现校内知识的迁移,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推进校园破壁,为学生提供“行”的机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实现阅历的丰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鉴于此,笔者通过对症下药、私人定制和量体裁衣三个维度,拓展“游中学”“学中游”的研学场馆,最大化发挥地域特色与资源。

1.对症下药,精心规划场馆。受校内资源的束缚,笔者将校内的场馆与校外的场域做一个横向整合,并在此基础上纵向构建“校内——主题场馆、校外——单项场馆、校外——综合场域”的进阶式场馆和研学大观园。校内主题場馆:聚焦地域特色文化,在校内做一个微缩的主题场馆。例如,乡愁——贺知章微主题长廊、母亲河——南门江五水共治主题场馆,依托相关的微主题场馆,开展相关的校内研学,搭建课堂学习与课后实践的纽带。校外单项场馆:依托地域的独特人文与自然景观等,串联起一览亭、先照寺、皇帝御赐“甲科济美”牌坊等,将浙东唐诗之路融入主题实践中,凸显单项场馆的育人价值。校外综合场域:全方位呈现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题场域,如湘蜀田园、石岩山景区等,立体化、多要素呈现地域文化特色。

2.私人定制,精致设计研学线路。笔者从人文线、自然线以及专题线三个维度入手,设计“走近贺知章”等12条系列化研学路线,让学生亲临现场,亲历过程,将生活与教育内容紧密连接。研学的价值取向在于让学生在旅行活动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打破他们固有的思维定式,提高学生发现、探究和创造的能力,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让他们在直面现实社会生活、感悟自然万物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以地域文化为路线,构建寻觅家乡风景的研学实践体系,让家长与学生利用节假日走遍家乡,感悟不一样的风景。

案例:走近贺知章,研学家乡情

通过主题研学实践,认识家乡的山与水,感悟风土与人情。例如,在研学活动中,笔者设计相应的主题研学路线:“湘蜀田园劳动体验”—“湘湖花海寻宝活动”—“水乡与诗词相关体验”—“植物迷宫探险记”—“贺知章故乡游”(见图2)。

3.量体裁衣,精细研制评价体系。要更好地推进本土研学活动,建立一套完整而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创新评价体系。依托本土研学活动,创新推进主题项目的设置、研学路线的设计,配套建立了相应的研学评价体系,即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学校评价和教练评价的多元评价方式,分为“研前阶段、研中阶段、研后阶段、扩展阶段”四个阶段,既检验了研学的成果,又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探究实践能力、实际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有机联通,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意识,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担当。

(二)课堂破窗,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学习图谱

以课堂为突破口,将校内小课堂与校外大课堂做一个有机整合与串联,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德育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学习图谱。该学习图谱着力将地域特色美食、非遗文化、老底子故事与地方特产做一个整合,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寻觅本土具有代表性的美食、非遗文化、风俗、物产等,将课堂延伸到户外,驱动课堂内外学习的整合与串联,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1.美食图谱,品不完的饕餮盛宴。基于区域内的深厚文化与丰富物产,以美食为切入点,全方位挖掘餐饮文化与习俗,以舌尖味蕾撬动地域文化的系统化体验与全方位感知。让学生深入调研地域美食的历史沿革、制作技艺,并与家人一同制作该技艺。在实践与领悟中,让学生明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案例:美味十碗头的背后故事

依托当地“萧山十碗头”民俗,当地人在重要的结婚庆典日才会拿出“十碗头”来招待客人。“十碗头”是指九菜一汤,即三鲜、白鲞烧肉、白斩鸡、醋熘鱼、霉干菜扣肉、炒时件、糖醋排骨、肉丝芹菜、香菇青菜和榨菜肉丝蛋花汤。教师组织开展实地走访、第二课堂实践等活动,以小组学习与假日小分队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节日食俗、地方佳肴,感受家乡的饮食故事,体验生活情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非遗图谱,享不尽的人文底蕴。非遗是地域文化的结晶,更是文化的活化石。整合南宋官窑、剪纸、风筝制作、霉干菜等非遗项目,以当地人口耳相传的方式,全方位开发非遗资源,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在非遗课程的广度和宽度上进行拓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地域非遗文化的校内传承。霉干菜制作流程见图3。

3.故事图谱,访不完的历史足迹。将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传说故事汇编成册,让学生感悟和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将区域内的本土故事做一个整合与创编,结合区域内的宗氏故事、碑文故事、楹联故事、诗路故事等,呈现本土故事传承和历史积淀。同时,笔者以社团形式,通过故事的再挖掘与创编,指导学生到社会的大课题中去学习、探究,随时记录采风活动中的每一个发现、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感受。

(三)师资破格,组建大讲堂

为了破解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笔者依托区域内名人、学者、乡贤等,组建大讲堂。在演讲主题方面,要着力拓展内容,做到尽可能广泛,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师资来源既可以是本校教师,也可以是本土乡贤。大讲堂可以选择本土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学者、企业家、运动员、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社会贤达作为“校外导师”,将自己对传统文化、乡土民风、民俗和乡村情况的别样感情,耳濡目染地传递给学生。

1.滔滔不绝:邀请学者,讲述浓浓故乡情。让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乡贤学者来讲授独具特色的人文系列课程,使他们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领航者,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例如,邀请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黄亚洲老师,讲授唐朝大诗人贺知章的逸闻趣事、书法特色、诗词文学;邀请湘湖研究院的黄建明老师,讲授湘湖系列文化、地理故事,把地方文化传递给下一代,留下故土寻根的美好(见图4)。

2.侃侃而谈:邀请企业家,讲述艰辛创业史。民营企业家怀着对家乡特殊的情愫,讲述自己艰苦创业,尽己所能回报家乡的点点滴滴。例如,邀请民营企业家来校讲述创业故事和慈善故事,让人感悟艰辛的创业故事,感受别样的慈善情怀。通过这样的实践,驱动学生担负起责任与使命。

3.谆谆教诲:邀请先锋导师团,讲述感人奋斗路。以区域内各行业的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组建先锋导师团,全方位立体化讲述新时代的奋斗之路。同时,将相关的事迹做一个整合,以厚重感人的故事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例如,邀请安桥社区居民、里约残奥会银牌获得者徐海蛟,听听他乐观积极、勇敢坚强地面对挫折与困难,最终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的故事,相信他的顽强拼搏精神一定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涟漪,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四、研究成效: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认知

(一)从“纸上得来”到“绝知躬行”:促进学生认知立体化发展

从“纸上得来”到“绝知躬行”,在教师的引导下,激發学生的活动潜能,发挥超乎寻常的潜力。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德育活动中得到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得到满足。学生的认知有了大幅提高,如原来学生对当地名人基本不了解,而现在能详细地讲述历史名人贺知章、黄九皋的故事,对当地的黄家大桥,望族埭上黄,思家桥,杭州市文物保护点——明代“甲科济美”牌坊,明朝进士、工部主事黄九皋太公故居等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从“课堂学习”到“综合实践”:促进学生对家乡全方位热爱

从“课堂学习”到“综合实践”,学生对亲情、史情、感恩、民俗等乡土文化的种种浸润,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有了全方位的了解。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的情感付诸实践,能有效帮助学生在平时的点滴生活中不知不觉地爱上家乡,从而培养他们爱家乡的美好情愫。

参考文献

[1]刘继玲.研学旅行中体验式学习评价标准开发与应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9):42-45.

[2]郭勤.研学旅行课程建构与实施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9(33):15.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小学创新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