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学自主式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23-03-26孙晓艳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学科学校

孙晓艳

自主发展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凸显自主教育的地位,构建可操作性较强的自主教育课程体系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对此,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心小学对自主式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学校以“崇文教育”为办学思想,以“培养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学生”为育人目标,围绕“五自”建设,从“基础型、实践型、拓展型”三个维度推进学校课程变革,为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搭建了新舞台。

一、自主发展理念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整体规划

一所学校的整体课程规划或课程体系承载着育人的主体功能,是学校育人体系的核心,所以课程围绕办学理念的整体规划尤为重要。

(一)准确定位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特别强调,构建新时代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改革育人的培养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学校依据文件、政策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并逐步完善。学校从“整体育人”的高度,围绕“崇文教育”思想,以自主式教育為理论支持,把教育学生自主发展作为实施“崇文教育”的根本着眼点,以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和突破口,优化重构课内外一体的“崇文教育”自主式课程体系,集中打造了一套自主式课程平台,并致力于创建自主的教学与管理模式,有力支撑“自主养德、自主学习、自主健体、自主尚艺、自主管理”五位一体的课程模式构建,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式发展。通过“五自”课程引导教师追求“赏识自己,学习他人,做最好的我”,引导学生追求“相信自己,天天进步,做最好的我”的“双我”学校精神,从而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系统设计

学校在课程建设中注重顶层设计,强调课程体系的建构,将侧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和提升方面。从课程功能角度提出了课程设计体系架构,分为三部分,即基础型课程、实践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分别与学生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相对应,保证了课程设置层级的逻辑性、全面性和科学性,从各个维度体现学校崇尚的自主发展理念。其中,基础型课程指向学生的文化基础,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包含学科课程和主题课程;实践型课程指向学生的社会参与,强调课程的体验性,为每个学生形成独立的社会人格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包含自主养德和自主管理课程;拓展型课程指向学生能力的自主发展,突出学生的潜能和兴趣的个性化培养,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同时把每一个类型内容视为一个课程群,形成纵向的课程类别,包含自主养德、自主启智、自主健体和自主尚艺课程。课程的实施,让每一名学生都拥有“五自”品质,即“自主养德——学会做人,举止文明;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乐于探究;自主健体——学会锻炼,乐观向上;自主尚艺——学会审美,热爱生活;自主管理——学会做事,敢于实践。

二、自主发展理念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实践

(一)领域融合,促进学科课程发展

如果说学校整体的课程规划是引领,那么构建立体化、多层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则是抓手。学校以学科知识单元或模块教学为切入点,关注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融合与协调,尽量采用学科内纵向整合、学科内横向整合或跨学科主题整合的方式,优化重组三个层次的学科课程,整合构建形成统整性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1.关注理念重塑

学校基于办学理念,将育人目标确立为“做自主发展的人”,在育人过程中让每一名学生都拥有“五自”品质,致力于让学生在课程中发展个性,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在自主中健康成长。在整个育人目标之下,学校课程与学科建设也有自己的理念与目标,并始终保持一致性。

2.关注教师视角

教师需要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参与者、建设者和传递者。学校以教师视角,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各类项目式学习,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项目内的问题,完成项目学习。

学校开展了“篮球的反弹高度”项目学习。在学校篮球社团中,学生要在很多篮球中挑选一个篮球作为比赛用球,哪个篮球符合比赛标准,应该如何选择呢?带着以上问题,学生们拿着米尺、表格等来到篮球场,在真实的场景中分工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数学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计算反弹高度和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与比赛用球标准相比较,寻找符合要求的篮球;科学教师带着学生研究球内气体的压强,探究球的材质对篮球反弹高度的影响;体育教师带着学生用挑选出来的球和不符合标准的球分别打一场比赛,体会到学有所用的喜悦;语文教师带着学生编写一份实验报告,记录活动过程,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信息教师与学生一起拍摄活动过程的视频并剪辑,形成一个小视频。通过不同学科的整合,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开放式课堂,让学生可以在课堂内接触到多元化知识,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综合素养。

3.关注学生发展

课程设计之本是聚焦学生。从学生出发,回到学生本身,关注学生的共同学习需求和个性化需求,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去研发、定制真正符合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通过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让学生清晰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产生更强的兴趣和动力,并将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

在科学探究课程《哺乳动物》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初步观察、感知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第二个环节是借鉴《鱼类》《鸟类》两课的学习方法,开展探究活动;第三个环节是归纳与总结。让学生经历“初步感知—迁移归纳—深入研究”的学习过程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体现从学生出发,在认识活动中促进其自主发展的目标。

4.关注领域融合

学校课程设计重组了学科课程模块,要求教师站在系统的高度厘清学科的脉络,再根据知识内在的联系进行课程设计,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

(1)学科内纵向整合

素养导向的课程标准更注重核心知识和方法的一致性和整体性,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建构。我们从构建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出发,站在学生立场,研究梳理出各学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的核心内容和方法,确定了小学阶段纵向统整的主线。学校组织各学科教师围绕学科核心及要素主线逐册梳理,使任教学科教师整体把握结构。

数学学科在研究中带领1~6年级的任课教师按数与运算进行梳理,理解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计数单位是数字的计量单位,所有运算都是计数单位个数的运算。在这个基本思想方法的统领下,梳理出知识扩展的种子课以及与种子课关联的生长课、关键课,重在理解道理,掌握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思路,积累一定的思考经验和思维方法,使学生能主动建构新知识。有了主线统领,教师才能以大单元视角科学整合单元或主题内容。

(2)学科内横向整合

大单元整体备课就是在纵向统整核心的基础上,将各年级相关内容进行关联,形成核心内容方法的迁移、转化、应用的学习链。数学学科所有运算主题的大单元备课,在结构上形成了“算理探讨、算法形成、算法优化和灵活运用”4个板块。如北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法”单元就可以对应上述四个板块。横向整合不仅是知识的关联,更是学生学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的顺序和方法。按照这个路径学习,学生每节课都会知道要使用什么方法,学得怎样,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真正实现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3)跨学科主题整合

跨学科整合教学是根据学生需要,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以统一的主题、问题、概念、基本学习内容来连接不同学科,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不同学习方法及表达方式灵活地进行学习。

《落叶趴》是学校开展的一项主题式跨学科整合课程。学校改变传统的单线课程形态,以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多学科整合的方式,围绕秋天的落叶,把课程目标、师生关系、学习时空、学习内容与方式等核心元素进行有效整合,体现了课程建设正在由以学生活动为主,走向以学科教师主导为主的重大转折。其核心是打破学科内容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边界,进行以学科联动为特征的综合性探究。有的年级是以一门学科为根学科,其他学科为辅助学科的跨学科课程整合形式,让学生超越学科内容来发展认知能力;有的年级是围绕一个主题,各学科没有主次之分,而是整合成一个学科网络。

(二)注重参与,彰显课程实践价值

实践型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掌握实践技能,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尤其注重参与式体验,因为自主式教育的有效实施特别关注对体验的认知和精神建构。在实践中,学校充分认识到:小学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阶段,是建立最初的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的重要阶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课程巩固和提升。为此,学校设置的实践型课程立足模仿真实世界的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促进学习者之间交流讨论的环境,帮助学生开展有效协作,使学生获得社会化经验。不仅要兼顾儿童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化发展,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的独特性,更要尊重其差异,在社会交往、道德品质等方面培养基本素养。

学校通过课程有目的、有意识、有策略地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涵盖所有班级和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浓厚校园自主发展氛围,同时使学校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学校设置劳动体验类课程,开设“22天小家政服务家务自理课”“我的岗位我做主岗位体验课”“十小职业体验社会实践课”。通过设置“三类九课”劳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技能和劳动能力,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

(三)个性发展,体现课程育人目标

小学生刚刚开始集体生活,初步建立人际关系,随着思维水平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与他人交往中,逐步形成了自我认知及个性,在这个身心发育、整体素质发展奠基的阶段,学校應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培养目标,这是小学教育基础性地位的要求。学校在基础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的基础上,开展了拓展型课程与之相融合,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这类课程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落实“五自”培养目标的综合实践学习和学校文化活动为依托,通过课程群建设,将若干学科有序组合,形成学科集群,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体现基础课程“整合化”。建立以自主养德为核心,自主启智为关键,自主健体为重点,自主尚艺为平台的个性化实施方法,通过拓展型课程建设,彰显学校的主体性、浸润性、基础性、个性化等教育目标。

1. 以自主养德为核心,彰显主体性品质教育

学校注重学生品格培养,构建德育课程体系,提高德育实效性,依托“主题班会课”践行“做最好的我”的学校文化,“月月有主题”活动让每一名学生把“做最好的我”作为人生目标。学校依托地方课程,实现课程与学科、与生活、与社会的链接,将《人与社会》与“文明礼仪课”进行融合,通过《文明学生手册》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做人、做事、接人待物、行为方式的教育;将《人与社会》与“公民教育课”进行融合,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和国际教育课程教学。将《人与自然》与“环境教育课”进行融合,通过搜集证据、观察现象、实地调查、撰写报告,开展体验探究活动;将《人与自我》与“美丽心灵课”进行融合,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与“童蒙养正”进行融合。

2. 以自主学习为关键,形成浸润性素养教育

学校注重三级课程的融通,立足“大课程”布局,以国家课程为基础课程,实现对同学科相关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整合。数学为基础课程,以“数独、巧算24、数字谜语等”为群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为基础课程,以“童蒙养正、主题阅读、快乐绘本”为群课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信息技术为基础课程,以“数字小公民”为群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英语为基础课程,以“Happy English”为群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感及阅读能力。

3. 以自主健体为保障,体现基础性健体教育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健体的习惯,以国家课程《体育》为基础课程,形成“4+x”基础性健体教育课程体系。“4” 是必修类课程,包括网球、足球、柔韧、围棋,“x”是选修类课程,学生可以自选一项体育项目,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课程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4. 以自主尚艺为平台,突出个性化艺术教育

学校注重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国家课程美术为基础课程,形成“1+x”个性化艺术教育课程体系。“1”是必修类课程剪纸,“x”是选修类课程,学生可以从绘画、乐团、舞蹈、演唱、表演等课程中任选一项,培养观察与感知、创意与表现、欣赏与评述等能力。

自主发展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培育内容,实践过程需要强大而持久的力量支持,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可以助推学生养成自主发展的习惯,自主式课程体系建设能帮助学校冲破传统教育的桎梏,在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学科学校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超学科”来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校推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