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沉醉万千心间

2023-03-25浙江省嵊州中学高三马遇乐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入世同理郁达夫

浙江省嵊州中学高三(1)班 马遇乐

夜幕低垂,春风轻拂,抬头隐约看到云层间的星子,不由想到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个春夜,郁达夫同样行走在沉醉的春风中,构思着《春风沉醉的晚上》一文。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篇深深触动我灵魂的散文。一开始吸引我的,其实不过是几句话:“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云层破处也能看得出一点两点星来,但星的远处,黝黝看得出来的天色,好像有无限的哀愁蕴藏着的样子。”难以置信,居然会有人用腐烂的尸体来比喻天上的云,但是这堪称离奇的比喻,又是那么的契合。恰如郁达夫笔下那些数不清的带有明显的颓废色彩的景色。郁达夫喜欢用新奇的,带有忧郁、死亡意味的事物对景物进行类比。这种显示他独特写作个性的描写,让我不由得想要更深入地思考其来源和因果。

郁达夫曾留学日本,也目睹了祖国受凌辱的惨状,这似乎使他自己也染上了一种自卑、颓丧,近乎精神病的状态。在他眼中,万物都带有可使人产生悲悯的样子,他便日日这样悲悯着世间万物,其实不过是顾影自怜,在以一种中国式的含蓄隐晦地怜悯自己。令人惊讶的是,郁达夫的笔触能使人共情,但他渲染的却又不是那种排山倒海的压倒式的忧伤,而是仿若富春江一样,缓缓流入人心的忧郁。我想这是因为它的本源是出于善良,是出于人性的悲悯和大爱,所以才不显得致人抑郁,而是细水长流般使对这些文字共情的人,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与同类对话。说到底,春风究竟在沉醉什么,不过是在提问:郁达夫究竟在怜悯什么?我的答案是,他怜悯自己,所以他怜悯世界;因为他怜悯世界,所以他更怜悯自己。

郁达夫之所以怜悯自己,是由于他渴望过真正文人式的闲云野鹤的生活,却又因为有一颗大爱的心,无法对当时世界形势下自己卑弱的祖国和人民视而不见,由此他陷入了一种永远无法自我和解的矛盾中,一面是躲避入世,一面是忧国忧民。将范围放宽,古今中外的“文人”其实都是这样。因为有一颗超然物外的心,于是向往不入世的神仙生活,却又因为这颗敏感的心,而对所处的时代忧心忡忡,无法做到视而不见,并日日令自己忧心。这或许就是文人多带有颓废色彩的原因,也正是为何这春风可沉醉万千人的心,撩动你我心中,泛起圈圈涟漪。

生活中的我,乃至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连接我们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有时仅是一条摇摇欲坠的索道,一旦我们对于自我的追求高于某个阈值,我们便会忽视外界的冷暖阴晴,希望只按照内心的方式去生活。然而,这条索道并不会轻易断裂,只因它由人性中最原始最质朴最崇高的一部分构成,那便是怜悯,是人之为人所拥有的同理心。它辛苦地帮助人类维持一种自我与外界发生冲突时的平衡,使我们无法全身心地享受完全的自我,又或许无法全然地献身于世界。这种“中庸”究竟是好是坏?我想,答案是前者。譬如《离骚》,屈子在自我追求和为国建美政中盘桓一生,汨罗江旁的最后一声叹息,蕴含的是对自我生命的怜悯以及对楚国未来的忧心。再如《与妻书》,舍小家而为大家的情怀,并非对自我、世界的顾此失彼,而是兼有作为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奋不顾身。这一诀别,是至高同理心的外显。至于我自己,内心渴求自由地跋山涉水,阅遍天下景,历尽书中事,可学习总施加不小的压力,日日禁锢我于一方小小天地中。紧张的学习有时甚至让片刻的阅读都成为一种奢侈。我为此而矛盾、纠结,但我不会自怨自艾。平衡自我与外界的课题,要我们用一生去穷尽,不可逃避。唯有苦心经营它,我们才能同时收获自我价值感的满足和世界认同感的提升。恰如我陷于试卷堆中将要窒息之时,翻开书,那春风便仿若轻轻浮起我的心灵,让我沉醉一方天地。

其实不仅仅只有1923年7月15日,郁达夫深夜走在巷口的那春风令人沉醉;事实上,这春风已沉醉了几千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它沉醉一切拥有至高同理心和怜悯心的人类,沉醉万千心灵,而这春风还要去沉醉更远的远方。

猜你喜欢

入世同理郁达夫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持守——《诗词五首》整合教学设计
善良的战争:在支离破碎的世界中建立同理心
贵人
避免同理心耗竭
班主任应该给学生一颗同理心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中国入世“日落条款”法律效果的“善意”解释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
浮世露恋:李小瑛与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