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水果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2023-03-24杨武杰崔秀峰周脉昆李明丽李国栋于国合

落叶果树 2023年1期
关键词:总产量果园山东省

杨武杰,崔秀峰,周脉昆,李明丽,李国栋,于国合*

(1.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济南 250000;2.阳谷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东聊城 252300)

山东省是水果生产和消费大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果产业的生产形势、要素配置及其所处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研判山东省水果生产形势、准确产业定位、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满足城乡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山东省水果产业现状

1.1 面积与产量情况

2021年,山东省水果产量1 913.92万t,面积61.06万hm2(915.83万亩),分别较上年增长84万t、0.74万hm2(11万亩),增长率分别为4.6%和1.23%,延续上年产量、面积双增长的趋势。主栽树种中,除苹果面积较上年减少0.33万hm2(4.95万亩)、柿子减产0.35万t以外,其他主要树种的面积、产量都较上年增加(表1)。

表1 2020—2021年山东省水果生产情况

1.2 区域分布

2020年和2021年,全省16市水果生产情况如表2。胶东半岛及沂蒙山区为水果相对集中产区。2021年水果产量在100万t以上的市有烟台、临沂、威海、淄博和潍坊,5市的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72%。其中烟台市是传统水果生产大市,2021年水果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29.4%和38.9%,平均每666.7 m2产量2 758.1 kg,位居各市之首。

1.3 主要果树的发展情况

1.3.1 苹果 ①面积产量。2021年全省苹果面积24.33万hm2(365万亩),产量977万t,产量达历史最高水平,而面积降到自1985年以来的最低点。面积和产量占全省水果总面积、总产量的39.9%和51.0%,占比都达到历史最低点;占全国苹果总面积、总产量的12.31%和21.26%,也是自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平均666.7 m2产量2 678 kg,是全国平均单产的1.73倍,持续位居全国第一。发展过程呈面积占比下降,单产持续提高态。②分布。主要在烟台、威海、淄博、临沂、潍坊、青岛等地,形成了胶东半岛和沂蒙山区两大苹果优势产区,产业规模占全省的85.43%;烟台、威海、淄博、临沂4市产量占全省的82.76%,其中烟台市产量606.1万t,占全省苹果总产量的62%;威海市苹果产量106.2万t,占比10.87%(表3)。产量排名前10的县(市、区)为栖霞、蓬莱、招远、牟平、沂源、乳山、海阳、莱阳、沂水、文登。③品种。红富士仍居主导地位,产量和面积都占到苹果总产量、总面积的80%以上,其他有嘎拉、美国八号、华硕、新红星、红将军、王林、威海金、国光,以及近年来推广的鲁丽、瑞雪、明月等。

表3 2021年山东省各市苹果产量情况

1.3.2 桃 ①面积产量。2021年全省桃栽培面积14.07万hm2(211万亩),产量449万t,较上年分别增加0.46万hm2(7万亩)和27万t,增长幅度分别为3.38%和6.42%;面积和产量都达到历史最高点,分别占全省水果总面积、总产量的23.0%和23.5%,占比也达到历史最高点;占全国桃总面积、总产量的14.82%和23.73%,位居全国第1位,平均666.7 m2产量2 127kg,居全国单产第2。发展过程呈规模扩大,占比上升态。②分布。集中在临沂、潍坊、淄博、日照、济南等地,形成了泰沂山区桃优势产业带。从2021年数据看,此5市的产量总和占到全省桃总产量的75.65%。临沂市总产量超过225万t,占全省桃总产量的50.13%,是全省最大的桃产区(表4)。其下辖的蒙阴县桃面积超过4万hm2(60万亩),是全国桃栽培面积最大的县。全省产量排名前10的县(市、区)为蒙阴、沂水、沂源、平邑、济南市历城区、费县、临朐、安丘、济南市钢城区、肥城。③品种。有上百个,通过设施栽培,基本实现了周年供应。如蒙阴县域内2016至今监测到的桃品种数量和价格情况(表5,李守才,中国果业信息2022年第9期)。

表4 2021年山东省各市桃产量情况

1.3.3 梨 ①面积产量。2021年全省梨栽培面积3.75万hm2,较上年增加0.10万hm2,产量123万t,较上年增加12万t。占全国梨总面积、总产量的4.07%和6.53%,分别位居全国第11位和第6位,平均666.7 m2产量2 190 kg,居全国第1位。②分布。从2021年数据看,烟台、滨州、青岛、聊城、菏泽、潍坊6市梨的产业规模占到全省的78%(产量)和72.71%(面积)。其中烟台市梨产量和面积分别占到全省梨总产量、总面积的31.31%和25.4%,是梨的最大产区。滨州市梨产量22.34万t,占全省梨总产量的18.12%,是全省第2大梨集中产区(表6)。产业规模排名前10的县(市、区)为阳信、龙口、莱阳、冠县、莱西、单县、昌邑、济南市历城区、海阳、菏泽市牡丹区。③主栽品种。有以鸭梨为代表的白梨,以巴梨为代表的西洋梨,以秋月梨、黄金梨、丰水梨等为代表的日韩梨,以及近年来国内自主育成的新梨7号、山农酥等。

表6 2021年山东省各市梨产量情况

1.3.4 葡萄 ①面积产量。2021年全省栽培面积3.62万hm2(54.35万亩),较上年增加0.04万hm2(0.65万亩),产量122.89万t,较上年增加6.82万t。占全国葡萄总面积、总产量的5.17%和8.19%,分别位居全国第7位和第3位,平均666.7 m2产量2 261 kg,位居全国第1位,是全国唯一单产超过2 000 kg的省。②分布。由2021年数据看,烟台、青岛、济宁、临沂、潍坊、淄博、菏泽、聊城等8市的葡萄产量超过100万t,产量占全省葡萄总产量的87%,形成了胶东半岛葡萄优势区、鲁中南鲜食葡萄优势区。烟台、青岛两市的葡萄产量、面积分别占到全省的47%和43%;烟台葡萄产业规模占到全省的三成以上,也是主要的酿酒葡萄产区,主要分布在蓬莱、龙口、招远、海阳、莱阳等市;青岛的葡萄主产区包括平度、莱西及胶州,以平度栽培面积最大;鲁中南葡萄产区包括临沂、淄博、泰安为主的泰沂山区和济宁、济南、菏泽等黄河故道地区,以种植鲜食葡萄为主。产量排名前10的县(市、区)分别是蓬莱、龙口、平度、沂源、莱西、沂水、临朐、济宁市任城区、莱州、烟台市福山区。③主栽品种。鲜食品种种植规模占80%以上,主要有巨峰、玫瑰香、阳光玫瑰、泽香、红地球、夏黑、藤稔等。酿酒葡萄面积0.53 hm2左右,品种主要是赤霞珠(约49.6%)、霞多丽(约9.6%)、美乐(约8.5%)等。

1.3.5 枣 ①产量。2021年全省枣产量60.80万t,较上年(59.30万t)增加1.5万t。②分布。栽培集中在滨州、德州、枣庄、潍坊、济南、泰安、临沂等市,其中2021年滨州市枣产量41.3万t,占全省的67.9%。基本形成了滨州、德州为主的鲁西北小枣和冬枣产业带,以茌平、邹城、宁阳为主的圆铃大枣和长红枣产业带。产量排名前10的县(市、区)分别是滨州市沾化区、无棣县、乐陵市、庆云、宁阳、昌邑、滨州市滨城区、枣庄市山亭区、邹城市、费县。③品种。有冬枣、小枣、圆铃大枣、长红枣等。

1.3.6 甜樱桃 ①面积产量与分布。据业务部门统计,2020年全省甜樱桃栽培面积9.27万hm2(139万亩),产量72万t。面积在1.13万hm2(17万亩)以上、产量超过11万t的有烟台、潍坊和泰安,三市的总面积、总产量分别占到全省总面积、总产量的53%和66%。产量最多的烟台市年产23万t左右,占全省总产量的32%以上;东营和滨州栽培规模最小。产量排名前10的县(市、区)有栖霞、新泰、烟台市福山区、沂源、牟平、临朐、蓬莱、胶州、泰安市岱岳区、枣庄市山亭区。②主栽品种。有美早、布鲁克斯、红灯、先锋、拉宾斯、黄蜜、早大果、雷尼、萨米脱等。

1.3.7 其他树种 石榴,全省面积约0.3万hm2,枣庄市峄城区是最大的石榴集中产区。无花果,全省面积约0.33万hm2,威海市为无花果的最大集中地区。桑葚,全省面积约0.3万hm2,德州市夏津县为最大的集中产区。

2 山东省水果产业的优势

2.1 生产能力持续提高

山东省水果产业在波动中发展,面积起伏调整,产量持续增长。产业规模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2万hm2(408万亩),发展到1996年的96.2万hm2(1443万亩),之后进入了10多年的调整时期,从2010年开始,规模逐步稳定。产量从1978年的153万t,先后于1993年、2003年、2012年连续突破500万t、1 000万t和1 500万t,基本上以每10年500万t的速度增长;平均每666.7 m2产量由1978年的374 kg,先后于1995年、2004年、2012年和2020年连续突破500 kg、1 000 kg、1 500 kg和2 000 kg,2021年达到2 090 kg。

单位面积产量全国第一。2021年,山东省水果的栽植面积排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8位(面积排在前7位的分别是广西、陕西、广东、新疆、四川、贵州和云南),总产量居于第2位(居于第1位的是广西),但平均单产多年稳居全国第1;树种上除桃位居第2以外,其余单产均居全国第1(表7)。

2.2 果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强

以苹果为例,苹果产量占全国苹果总产量的比例基本稳定在1/4~1/5,常年出口量稳定在50~70万t,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以上,出口量和出口额稳居全国第1。2020年苹果出口61.6万t,出口额7.9亿美元,分别占全国苹果出口总量、出口额的58.2%和54.5%。

表7 2021年山东省主要水果在全国的位置

2.3 水果生产不断向优势区域集中

全省水果形成了以烟台、威海为主的半岛地区和沂蒙山区苹果优势产区,产业规模占全省的近8成;以临沂、莱芜、潍坊、泰安为中心的桃优势产业带,产业规模占全省的75%以上;梨则有7成以上集中分布于胶东半岛、鲁西北平原和鲁中南三大梨主产区;以滨州、东营、德州为主的枣集中产区,占全省枣产量的80%以上;以烟台、潍坊、泰安、枣庄、济宁、日照、淄博7市为主的甜樱桃集中产区,规模占全省的80%以上。其他特色水果,像无花果、石榴、猕猴桃等,区域化分布的趋势明显。

2.4 树种品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山东省苹果“一树独大”的局面逐步改变,其面积和产量占比由最高时的72.65%(1993年)、71.77%(2006年),调减到目前的39.84%和51.06%;品种多元化趋势明显,红富士的占比下降,威海金、王林、鲁丽、瑞雪、秦脆等品种推广速度加快,国内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新品种不断涌现;桃产量在水果总产量中的占比由2015年的16%增加到2021年的23.5%,黄桃、油桃、蟠桃、油蟠桃等品种增加到上百个,且国内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已经占到主流,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也随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优化,据蒙阴县数据,2016年早中晚熟桃品种的比例为29∶35.5∶35.5,2022年调整至41∶32∶27,呈早熟品种比例增加、中熟和晚熟品种比例减少的趋势;樱桃则由之前的“小杂果”,发展成为全省种植面积仅低于苹果和桃的第三大栽培树种。

2.5 现代栽培模式果园稳步发展

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水果产业项目等的带动下,全省现代栽培模式果园由2015年的1.67万hm2,发展到目前的近4.67万hm2,树种由单一的苹果延伸到桃、梨、甜樱桃等多树种,果园支撑系统、水肥一体化设施、行间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措施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果园集约化、机械化和装备化水平不断提高。以省力、高效、便于机械化作业为核心的果园现代栽培理念在业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2.6 规模化果园初具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省单体规模在3.33 hm2以上的规模化苹果园数量达到999个,总种植规模达到2.23万hm2,占全省苹果园总面积的9.0%,单园平均规模达到20.93 hm2。其中66.67 hm2以上的苹果园有66个,33.34~66.67 hm2的苹果园有106个。

3 面临的挑战

3.1 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

一家一户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其弊端,一是生产效率低,果农既要生产又要销售、既要懂施肥又要懂植保、会修剪;二是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三是新品种、新技术、果园机械等推广应用难度大。

3.2 人才和劳动力缺乏

生产一线从业人员年龄和知识老化严重,大量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果园将面临无人经营的局面。

3.3 栽培模式和基础设施落后

80%的果园仍延用传统栽培模式,大多数果树处在丘陵滩地,立地条件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3.4 生产装备水平低

防雹、防鸟、防霜冻等设施缺乏,防灾减灾能力弱;果园机械化程度低,相当一部分果园还处在“肩挑人抬”的原始阶段,劳动强度大,用工多。

3.5 成本上升,效益下降

以苹果为例,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抽样调查,苹果生产成本由2010年度的每666.7 m25 440元增至2021年的9 172元;雇工价格由2010年的每天60元增至目前的130~140元;2010—2012年,平均666.7 m2纯收益在1万元以上,之后基本逐年下降,最低的2016年和2017年降至5 000元以下(表8)。

表8 山东省苹果每666.7m2生产成本和收益情况(2010—2021)

4 关于水果产业发展趋势的几点判断

4.1 水果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的趋势将会变缓

以2020年9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和2020年1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两个文件为标志,意味着中国果品产业规模持续扩张的趋势将会得到有效控制,综合各方面因素研判,山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水果种植规模,将进入下行趋势,也意味着果品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有所缓和。

4.2 中国果品产业将继续由东部向西北、西南部地区转移

类似水果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由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向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转移,这是经济运行的规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果品产业规模逐年缩减,而印度、越南等经济欠发达国家的规模则逐年增加;中国近40年来的表现也是如此,广东之前是水果第一生产大省,这些年逐渐让位于广西、陕西等经济欠发达省份。综合研判,山东省的果品产业规模将呈下降的趋势,在全国的比重将继续减小。

4.3 发展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将持续加速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式成为不可逆转的方向。主要原因,一是城镇化加速,农村劳动力持续减少;二是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基于省工省力、适于机械化的发展方式成为必然选择;三是中国工业化基本完成,果园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外在条件进一步成熟。②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将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主要原因,一是农民的基数高,果品生产仍然是支持众多果品主产区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二是多年来持续坚持的果树“上山下滩、不与粮棉争地”的指导方针决定了很多山区果园短期内还不具备大规模集约化栽培的条件,如蒙阴县、沂源县、栖霞市等山多平地少的果品集中产区;三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更具备生产精品果的条件,对于分散市场风险也有一定的作用。③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和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将以适当的方式逐步融合。规模化果园采取分户管理的方式将更加高效、成本会更低、管理会更加精细;分散的一家一户果园经过现代化改造以后,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批发市场等主体联结起来,标准化、集约化程度将大大提高。

4.4 树种品种多样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人们追求个性化的消费趋势越来越明显,生产必须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才能产生效益;生物多样性发展的要求也需要树种品种的多样化。这种趋势的发展,意味着单个树种、单个品种独占江山的局面将得到改变。具体到山东省的情况,苹果的占比、苹果中红富士的占比将会持续下降。

5 发展思路与对策

5.1 坚定做强水果产业的信心

水果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比较效益高。目前,全省水果666.7 m2均纯收益约5 100元,显著高于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二是促进就业。全省水果及其相关产业容纳的就业人口达到1 200万人以上;三是保障食品供给安全。增加水果的消费,可以有效改善居民膳食结构,保障食品营养供给水平;四是美化环境。山东省水果园面积约占森林面积的22%,覆盖近4%的国土面积,大多在丘陵、河滩、坡地,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经过几代果树人的共同努力,已经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应坚定信心、决心,把山东省水果产业做得更强。

5.2 推动水果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的核心,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产出与投入的平衡,强调发展的可持续,彻底摒弃以往单纯依靠规模扩张和产量增加来提高效益的做法。进行科学规划,保持种植规模的相对稳定;通过科技创新和要素优化,提高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绿色发展水平;通过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实现节本增效和现代化集约生产。

5.3 继续推进新优品种的创制

响应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培育适应盐碱地栽培的水果品种以及其他功能性品种,扩展盐碱地开发利用渠道。

5.4 持续优化树种品种结构

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地方特色优势品种的发展;立足本地资源禀赋,通过建立特色小镇等,拓展果业功能,促进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农文旅综合体等新业态发展;根据不同的管理水平、投入水平、生产模式,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差异化生产、精准化营销。

5.5 推进现代栽培模式推广和传统果园的优化改造

集成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广农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配方施肥,果园生草,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有计划地淘汰一部分老龄低产低效果园;继续做好适龄郁闭果园的现代化改造。

5.6 提升水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通过培训、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提升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现代果业相适应的发展理念,创新经营模式,提高其信息化技术水平及市场拓展能力;加快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大力发展修剪、施肥、植保等环节的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化服务组织,提高整个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5.7 进一步提高山东果品的市场形象

加大公用品牌培育力度,着力培育市场影响大信誉好的企业品牌。要引导生产者树立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种(地)养(地)结合,着力提高产品的内在品质;经营者守信经营,精准营销,维护好水果区域公用品牌,做强企业品牌。

猜你喜欢

总产量果园山东省
天、空、地一体化“未来果园”看一下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秋天的果园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11月化肥总产量继续下降
呼噜猪的大果园
我国70年来粮食总产量增长4.8倍
我家果园丰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