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探究

2023-03-22□文/丁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金融业务双碳信贷

□文/丁 宁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江苏·南通)

[提要]绿色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支持,商业银行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媒介,需要积极把握绿色金融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此提出发展建议。

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各个国家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我国坚定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一个个变革举措接连落地。“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彰显了中国环境治理、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尤其是针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让全社会认识到牺牲绿水青山的经济效益是不可取的,共同努力创建美丽中国责无旁贷。

“十四五”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时期,然而绿色低碳产业投融资压力巨大,政府财政仅能解决一成的资金需求,剩余九成资金需求依赖于社会资本。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绿色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支持。2021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再次提及“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基于此,商业银行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媒介,需要积极把握绿色金融的发展机遇,勇担责任和使命,既要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又要优化信贷结构,更好地传递绿色生产理念、绿色消费观念,形成绿色金融发展长效机制,从而为中国绿色经济赋能。

一、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现状

绿色金融是伴随金融业变革与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作为一种创新金融方式,在保护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下,近年来逐步成为许多国家金融产品创新的方向,而且这一创新有利于处理环境污染问题,更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由之路。绿色金融又称作环境金融或可持续金融,包括为众多产业绿色转型提供融资与服务的金融工具和各项金融活动。我国绿色金融实践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念为指引,借鉴全球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努力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方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以日益完善的制度与政策为支持,利好政策文件频频落地,形成较为科学清晰的顶层设计,各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作为有效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关键的金融产品种类多样,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环境效益较显著。在国际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治理合作,在绿色投资方面贡献了一些建设性建议与政策指引,树立有责任感的大国形象。

绿色金融范畴中绿色信贷发展较为成熟、发展速度较快,其中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日渐成为绿色金融的中坚力量,主要是因为我国社会融资很大程度上依赖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同时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政策传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媒介作用。在相关政策指引下,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加强对节能环保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绿色信贷余额高速增长。以2021年为例,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较2020年年末增长33%,达到15.9万亿元。从目前绿色信贷规模来看,国有大行占比约50%,在城商行排名中,江苏银行绿色信贷规模位列第一。此外,多家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业务方面推陈出新,形成了发展态势较好的绿色信贷市场,以市场化方式动员和激励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产业,减少流入“两高一剩”产业的信贷资金,避免贷款的错配。绿色信贷的经济效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倒逼机制助力过剩企业节能减排、加快产业升级、开展科研创新,从而实现整个产业的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助力经济绿色转型;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能够提升资金周转率,降低信贷风险,多元化业务增加银行经营效益。

二、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困境

近年来,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各行业获得了一定的绿色金融支持。但是,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前提是企业项目符合相关标准,符合绿色金融标准的项目被称为“绿色项目”,绿色金融标准是开展业务的核心和基础,有助于防范风险。国外早早着手绿色金融标准制定,诞生了一些比较规范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比如“绿色债券原则”“IFC绩效表彰”以及“赤道原则”等。相比于国外,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标准体系与国外先进经验存在一定差距,人民银行多次提到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逐渐与国际接轨。国内近年来出台了很多绿色金融标准文件,有中央与地方的,也有不同部门的,这些标准对于绿色项目的统计口径有出入,在实践中会加大认定难度,提高业务成本,甚至可能会阻碍绿色资金的流动。此外,我国绿色金融的市场基础并不完善,尚未实施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导致许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过低且质量差,也无法通过社会舆论发挥监督作用,潜在信贷风险加大。缺乏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容易产生“伪绿”“漂绿”项目,打着绿色项目旗号从事与绿色低碳无关的项目,造成国家绿色资金浪费,给社会和公众带来较大风险。这就要求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构建中要明确法律责任,对以上行为严厉惩罚,相关部门加强审查,通过立法约束违规行为,更大限度保障绿色金融业务质量。

(二)绿色金融业务整体水平不高。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迎来发展机遇,但是绿色金融业务整体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产品结构单一、专业人才短缺以及潜在业务风险大等问题。绿色金融产品更多的是面向企业,产品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为主,其他产品规模较小,绿色保险、碳金融产品等仍处于探索阶段,难以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绿色经济一方面是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发挥引导居民绿色消费行为的作用,然而绿色消费方面的金融产品较少,各家银行对绿色消费的金融支持水平有差异。结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各家银行需要结合自身特点,重点针对绿色居住消费、新能源汽车下乡、绿色家电家居购买等开发额度期限灵活、获取便利的消费信贷产品,为绿色消费升级赋能。由于绿色金融业务不仅涉及多学科知识,并且蕴含了很多量化金融分析和金融科技知识,人才短缺直接影响绿色项目的评估效率,与日益增长的市场绿色融资需求不平衡,业务人员缺乏对新规定、新文件的了解和掌握,亟须学习绿色金融专业知识。

(三)绿色金融的配套激励机制待完善。绿色金融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交叉业务,绿色信贷业务资产质量整体较好,但是不能忽略对于风险的防控,其中所涉及到的学科非常多,包括工程、环保、金融、法律、财税等,对商业银行的研究能力、人才储备及其技术含量要求非常高。在信贷风险防控方面,业务对象有新能源行业企业、建筑行业企业等,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企业资金需求大、资金占用时间长,商业银行在先期必须投入非常多的人力成本和财力成本,具有投入高、周期长、回报低等特征,因此大多绿色金融业务经济收益水平偏低。绿色产业项目存在较大的风险,该项目并不适合信贷资金的介入,当前规模效应不足,外部激励与风险补偿机制缺失,而且缺乏对绿色项目中关键信息的披露,比如碳排放和碳足迹信息等,导致商业银行业务风险随之增加。基于此,政府对商业银行给予了一定的激励措施,中央层面给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地方层面对绿色项目提供担保、贴息服务,但是力度和效果并不理想,配套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对策

(一)明确绿色金融发展目标。商业银行应将环保理念融入到金融发展战略与决策中,以绿色环保为首要标准,对项目进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由于绿色信贷业务存在银企信息不对称性,项目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在信贷受理、调查和审批等环节中融入环境保护评价标准,要确立好绿色金融业务的整体目标与细分目标,明确高管负责制,采用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各个部门按照绿色信贷的要求和宗旨明确任务分工和责任归属,有序高效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共同为企业绿色转型赋能。此外,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银行实际情况不同,可以通过先行者带动方式,通过建设绿色金融示范区、组织行业优秀案例集中学习等方式,发挥榜样力量,带动行业整体服务水平提升。

(二)强化绿色金融法律和市场基础建设。第一,完善相关立法,强化执法,关注重点污染行业、高科技行业等,并对上述企业实施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扩大披露范围,对披露标准做进一步细化,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如,构建“基础制度-管理办法-操作规程”三级制度体系,为绿色金融业务操作与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第二,金融机构跟踪和披露跟气候相关的信息,修订绿色金融界定标准,建立一个完善的绿色评级体系,增加对碳排放量和碳强度变化情况的披露。第三,把“双碳”目标作为发展导向的绿色金融发展道路,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政策实践过程中发挥人才优势,既要脚踏实地开展绿色金融工作,又要具备一定创新意识,在实践中提升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水平。

(三)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在绿色金融创新方面还有所欠缺。各大商业银行要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为中心点,充分发挥资金和信息优势,保有创新意识,不断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构建“商行+投行+资管”的新运营模式,开发出更多的债券、租赁、信托、基金等多层次金融产品,结合行业发展特征开发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促进绿色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要加大个人、家庭客户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丰富零售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另外,针对具体行业属性开发新产品,从客户角度出发,创造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针对绿色交通项目领域,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融资租赁保理模式达到提高资产流动性的目标;而对制造业企业开展绿色项目的支持,商业银行应承担中介服务职责,搭建起融智与咨询服务平台,更好地为企业击破绿色项目阻碍,实现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积极探索全新信贷模式。针对目前农村信贷违约风险情况,建议探索全新信贷模式,加强信贷资金监管。农户贷款管理系统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降低农户贷款的风险,创新试点探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下的非现金、电子化信贷模式;二是加强农户贷款的使用监管,通过对资金交易过程的跟踪,实现对信贷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管;三是为农户贷款评估提供依据,通过采集用户信贷资金的使用和偿还信息,建立用于评估贷款风险的征信体系;四是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通过交易数据构建金融运行和农业生产大数据,为金融和农业管理部门提供支持。

(五)构建利益补偿和风险共担机制。构建更为完善的利益补偿和风险共担机制至关重要,随着“双碳”目标的落地,目前激励机制显得不充分。具体措施有:央行对于积极推进绿色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给予更大的激励或补偿,一方面可以对低碳项目给予大额度再贷款支持;另一方面在商业银行担保品中增加低风险绿色资产,鼓励商业银行运用高质量绿色资产获取资金支持。另外,各级政府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以财政贴息贷款为主的利益补偿机制,给予绿色信贷部分财政贴息或提供项目担保,把碳足迹和碳强度指标纳入政府补贴力度的评价体系,以此提高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收益,撬动庞大的银行资金进入绿色产业。同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通过设立绿色担保基金等方式,开展ESG投资,带头做好绿色基金管理人,降低新能源项目风险。利用大数据技术,商业银行可以增强其核心风险管理能力,并提高其在线客户信息分析和集成能力,加强绿色信贷业务风险的管理,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决策失误,有效控制不良贷款比例,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

综上,我国坚定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一个个变革举措接连落地。“十四五”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时期,绿色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支持。商业银行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媒介,需要积极把握绿色金融的发展机遇,勇担责任和使命。但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业务整体水平不高、绿色金融的配套激励机制待完善等。为了更好地落实“双碳”目标,在顶层设计方面需要明确绿色金融发展目标;强化绿色金融法律和市场基础建设;商业银行内部需要秉持创新思想,结合行业特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优化信贷结构,积极探索全新信贷模式;通过央行对低碳项目给予大额度再贷款支持、地方政府给予绿色信贷部分财政贴息或提供项目担保等形式,构建利益补偿和风险共担机制,形成绿色金融发展长效机制,从而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赋能。

猜你喜欢

金融业务双碳信贷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国际金融业务拓展策略探讨
商业银行发展住房租赁金融业务的路径探析
商业银行发展县域网络金融业务的策略探讨
黑龙江省物流企业创新物流金融业务模式与风险控制分析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