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的地点课程的起点
——儿童视角下园外弄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3-03-22

好家长 2023年1期
关键词:门牌号窗格弄堂

文 张 艳

课程资源孕育在“大自然、大社会”中,一切能够转化或支持教育活动的事物都可以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课程的支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教师要打破惯有思维,基于对儿童经验建构的理解,尝试走进儿童的真实生活,从鲜活的情境中获得生动、丰富的课程资源,走出一条关注生活、对话资源、重构经验的课程开发路径。

我园坐落在江南小镇盛泽。一条青石小巷,两侧青瓦老屋,细雨飘摇,屋檐滴水,旧旧的墙门,斑驳的墙壁,这就是盛泽的弄堂。纵横交错的七十二条半弄堂,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不仅是几代人生活的地点,还是课程生发的起点。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推进,园外弄堂资源已成为儿童探究与发展的有效媒介,在建构游戏、区域活动、艺术表征中都可以看到利用弄堂资源的踪迹。为了更好地挖掘园外弄堂资源的课程价值,在探究中找到儿童经验的生长点,笔者尝试从儿童视角审视资源、课程、儿童之间的关系,梳理和联结园外的弄堂资源,从而借力不同的场域和实践生发课程,满足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需求。

一、“弄堂里”有什么——教师走进弄堂,盘点资源清单

课程资源无处不在。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园外弄堂资源,服务于课程建设,我园组织开展“走弄堂”体验式教研。出发前,大家找来小镇地图,对弄堂具体分布区域做了标注。由于七十二条半弄堂分布相对集中,大家又进行了分组,以主干街道(舜湖中路)为界分成南北两个区域,实地走访和调查,从资源类别、资源名称、所在位置、资源描述、图片、可否进入等多个维度,进行资源排查和记录。经过调查统计,适合进入的弄堂有39 条,有些弄堂因年久失修、旧城改造、商业开发等因素不宜进入。通过实地踏勘,我园梳理出资源特征,如最长的弄堂、最短的弄堂、最暗的弄堂、走不通的弄堂、有跨角楼的弄堂、藏有古宅的弄堂等。这些丰富的特征都能成为儿童探究外部世界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还利用手机定位等信息技术手段,记录下自己的行走轨迹,绘制弄堂资源分布图,以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亲身体验的需求。

二、“弄堂里”寻宝藏——儿童参与调查,丰富资源清单

著名学前教育专家张雪门认为:“课程固然需要注意到社会生活的意义,但绝不可凭着成人主观的意见。”因此,弄堂资源的清单仅靠教师调查是不够的,儿童的调查和参与同样重要。一方面,我园利用亲子活动,结合假期“爸爸去哪儿——亲子走弄堂”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家长带着儿童一起走进弄堂。他们走在窄窄的石板路上,两旁形态各异的牌楼、陈旧老式的木门、艺术镂空的窗格、满墙的爬墙虎……吸引了儿童的目光;另一方面,我园利用园外踏青、游学的契机,由班级教师带着儿童再一次走进弄堂。一个放大镜、一支笔、一张记录表、一部拍照手机……儿童踏上了体验之旅。寻访过程中,儿童记录下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拍摄下他们喜欢的场景,录下了他们探秘弄堂宝藏时的开心体验,捡拾了一些弄堂中发现的小玩意……这种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活动,激发了儿童对弄堂资源的兴趣,找到了他们喜欢的、想要探寻的宝藏。教师将他们带回来的调查信息列入原来的资源清单里,使资源清单更为丰富,也为后期课程活动的生发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三、“弄堂里”活起来——童心体验活动,不断盘活资源

在教师的支持下,儿童对弄堂资源有了自己的调查认知,接下来需要追随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找到更多弄堂资源与儿童生活的连接点,引发他们的探究行为,不断盘活资源。

(一)一条实施路径,实现资源联结

资源是课程实施的条件。基于当下丰富的弄堂资源清单,教师思考如何将资源与儿童活动有效联结,梳理出一条可行的实施路径。第一步,组织儿童与弄堂“相遇”,筛选出适合儿童且具有探究价值的资源兴趣点;第二步,引导儿童商讨再访弄堂的计划,做好儿童经验、材料及探究工具的支持和准备;第三步,分析儿童的学习发展特点,对儿童可能与资源产生的一些活动进行预想或预设;第四步,引导儿童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协助他们表征探究的过程;第五步,做好探究后的师幼分享,帮助儿童建构新经验。例如,在“弄堂里找风”探究活动中,教师就是沿着这样的路径实施的。教师先自己去踩点,充分认识和了解弄堂的特点,以便为儿童提供有效支持;接着,教师和儿童一起讨论制定探秘弄堂的计划,整理探秘工具,确定记录方式等;教师陪伴儿童走进弄堂“探风”,通过材料、语言或行为支持,帮助儿童丰富有益经验;教师鼓励儿童回园后积极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探究成果。借助这条实施路径,教师的支持变得更加有效,师幼互动变得更加有迹可循,资源和儿童的联系也更为紧密。

(二)一面资源主题墙,记录资源探究过程

在与资源互动的过程中,儿童经常会萌发一些新的想法,提出新的疑问。教师需要提供一面资源主题墙,记录儿童与资源互动的痕迹。在“弄堂里的门牌号”探究活动中,儿童发现了弄堂里有很多特别的门牌号,在资源主题墙上贴出了很多他们拍摄到的各种门牌号。随着观察和讨论的深入,他们冒出了一个个问号:门牌号是什么?除了数字还有什么?门牌号是怎么排列的?幼儿园里有这样的门牌号吗?儿童的问题都被教师一一记录在资源主题墙上。同时,教师鼓励他们把讨论的结果用图画、数字、统计图表等表征方式记录下来。在这面资源墙上,除了提出的问题,很多儿童还自行设计操作游戏。例如,门牌号推理小游戏,利用卡片进行排序;门牌号寻宝小游戏,利用门牌号和门的照片进行匹配等。资源墙不仅记录了儿童与资源互动的过程,还呈现了他们主动学习、大胆表征、积极讨论的动态课程环境,帮助儿童在问题式的学习中建构新经验,从而推动资源引发的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一系列体验活动,推动资源探究更深入

儿童在观察弄堂资源地图时产生了兴趣,萌生了将平面弄堂地图建构成立体的弄堂。面对着儿童的“异想天开”,教师没有置之不理,而是放手让儿童去试一试。在墙体建构中,儿童根据已有的积木建构经验,大胆尝试用牛奶盒建构,在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协助下,历经了砌砖式、架空式、斜砖式的墙面建构过程,最终实现了弄堂搬进幼儿园的设想。走访弄堂时,儿童发现了窗户上窗格的特殊造型。基于兴趣点,教师引导儿童欣赏不同窗格花纹的艺术美,鼓励儿童用画笔记录下窗格花纹。儿童通过图画书欣赏、网络搜索窗格图案、花格窗视频欣赏等学习途径,对这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了新的了解和感受。他们用画笔在纸上画出喜爱的窗格;找来板材拼搭“回”字纹、“万”字纹窗格;木工坊里也出现了儿童用木条制作简单的窗格……一种由浅入深的学习,一种不断丰盈的艺术赏析和创造,就在儿童与资源的互动中逐步得到延伸。

四、“弄堂里”观儿童——资源转化活动,实现经验生长

课程资源的利用是把源于儿童生活的资源转化为教育活动,资源需要主动与儿童的活动、经验相连,引发儿童与资源的有效互动,从而实现“资源——活动——经验”的螺旋式生长。

(一)联结儿童,支持儿童主动“做事”

教师要增强资源意识,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中,捕捉课程资源利用的契机,支持儿童感受、探求、操作、体验、表达等学习活动。教师要借助多种方法了解儿童的所见所想:可以陪伴儿童走走弄堂,倾听他们的发现;可以观察和讨论儿童带回来的发现表征,给儿童足够的时间,解释和分享他们的表征。另外,教师要注重利用资源,让儿童愉快地“做事”。例如,当儿童有了弄堂地图,教师要提供建构材料、骑行车辆等,支持他们去搭建弄堂,去弄堂骑行;当儿童发现弄堂独特的名字,教师要支持他们一起收集有关弄堂名字由来的民间故事。

(二)链接《指南》,寻求儿童经验生长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中科学解读了儿童的年龄特点、关键经验、发展目标等,教师要借助《指南》,分析当下儿童的发展水平,进而提供支持和引导,帮助儿童建构新经验。例如,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教师要考虑儿童可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资源只有与儿童互动起来,儿童获得的经验才会更加丰富。教师还需紧扣《指南》,梳理每一阶段儿童的成长轨迹,支持儿童用资源去“行动”,从而实现经验的递进、拓展和重组。

资源通过“互动与对话”进入儿童的生活,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园外弄堂课程资源需要跨越幼儿园的围墙,逐渐走进儿童的生活,不断挖掘资源的教育价值,从而让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可见”“可思”“可延展”。

猜你喜欢

门牌号窗格弄堂
“弄堂”一词的由来
豇豆家的门牌号
巧算门牌号
古典艺术审美——闽南古厝特色窗格
弄堂里
Windows 10三大隐含窗格应用
弄堂
弄堂记忆
我们的家
省钱的门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