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从本土非遗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谈起

2023-03-22许妍彬

戏剧之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赫哲族素养音乐

许妍彬

(佳木斯职业学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4)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在教育全面发展的背景下,音乐教育要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出发,在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中,实现非遗音乐的传承与保护非常重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本土非遗音乐的知识外,还要理论联系实际,将其运用到生活中,一个完美的音乐课堂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内容的过程,还是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去生活中体验非遗本土音乐作品的魅力。

一、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必要性

2020 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课堂革命”,聚焦“全面深化教学改革”,这一系列政策确定了高校音乐课堂改革的根本方向。高质量音乐课堂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音乐素养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和专项特长,培养以课堂为纽带的学习共同体。我国高校音乐课堂改革要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新时代高校音乐课堂的变革和高质量发展要在中国大地上去实现,传统的以教师、教材、教案为中心的音乐课堂应该得到全面扭转,新时代高校高质量音乐课堂要实现循序化、结构化、系统化、深度化教学,应该注重对经典音乐作品的感知、体验和理解。

二、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基准点

(一)遵循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音乐是一门必修课程,其首要任务是立足音乐育人导向,基于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审美表达能力和人文理解能力,实现美育生活化和生活美育化。

(二)遵循长期性、常规性的基本规律

近年来,很多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非遗音乐的保护与传承都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众多问题,例如,移动互联网让我们可以更快速地获得想要的信息,也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可是,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信息的冲击和不良诱惑时,很容易失去自我。尤其在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些人利用非遗音乐制作一些反动、迷信的内容,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预示着高校非遗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再如,很多非遗音乐“重申报、轻保护”,很多非遗音乐都是口头传承,短时间内很难掌握这种难度很高的音乐形式,加之传承者数量少,所以,保护传承状况很不理想。要实现非遗本土音乐的长期性、常规性的保护与传承,要注重其宗教元素,要结合具体的宗教活动进行保护和传承,即“活态传承”。例如,赫哲族祭祀仪式中的神歌曲式保存下来的不多,凌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保存了一部分,极其珍贵,我们可以将赫哲族祭仪中的神歌融入音乐教学,强化本土非遗音乐人才培养的力度和广度。

(三)遵循大学生音乐素养发展的规律

培养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应从音乐的育人价值着手,让学生感悟本土非遗音乐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聆听、学会体察,掌握应用音乐表现情感的手法、形式、原理、作曲技术和其他相关知识,例如,老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融合赫哲族会唱歌的“活化石”——《迁徙歌》,这样的音乐作品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赫哲族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精神世界。

(四)遵循整体性发展理论,引领音乐课堂变革

整体性发展理论强调构成社会系统的诸要素的全面统筹、科学谋划、整体协调、系统运行、联动发展。从整体性发展理论来看,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远大的抱负,还应该具备一种能力,就是将本土非遗音乐进行有机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本土非遗音乐是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艺术,要实现非遗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一是要注重培养目标的整体性,二是要强调实践活动的整体性,三是要实现音乐教学的整体性,四是要注重方法策略的整体性,要想顺利完成这一任务,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素养。

三、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对策

(一)更加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遵循学生音乐素养发展规律

1.创设问题情境。新时代高校音乐课堂改革要遵循学生学习母语和音乐的基本规律,遵循学生的音乐素养发展规律,稳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重点地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在积极参与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传承和创新意识。传承与保护本土非遗音乐不是一个口号,一定要实践,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有计划地实施,短时间内没有效果也不能放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微调计划,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大胆的探究,如: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许多音乐作品都是口口相传,这就需要学生走入民间,感受赫哲族器乐在民族音乐中的呈现,及其音乐语汇表现出的艺术魅力等,这种体验式音乐学习比死记硬背的方法更加贴合实际。

2.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和质疑。在以往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对等,学生对老师往往有一种敬畏,对老师教授的知识也秉持着“吾师即真理”的态度被动接受,缺少自己的判断。在本土非遗音乐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指导他们通过听、动、唱、读、创、写、奏增进对非遗音乐的理解,引导他们大胆猜想赫哲族音乐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指导学生有效体验非遗音乐。

3.提供探索材料。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学会使用多向思维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传承与保护非遗本土音乐的过程中增长经验,掌握知识。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课本也不能提供学生需要的所有知识,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材料,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探索。

(二)更加注重价值育人导向,努力建立长线传承与保护标准

1.热身活动。我们对音乐的感知实际是对音乐音响秩序的感知,它使我们的形式感与想象力得到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音乐课上课之前设置一个主题课活动,内容不限,时长在五分钟以内,安排一名学生到讲台前主持本土非遗音乐主题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包括形形色色的传统文化小游戏、简单易懂的非遗音乐短剧、诗歌朗诵以及非遗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电影的配音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主持人告诉同学们第二天将进行的讨论主题,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能预先准备好发言内容,学生在发言中要尽量使用学过的非遗音乐小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强化所掌握的知识,并在身心愉快的状态下学习知识。学生为了让自己发言到位,通常会使用已经学过的优美乐曲,这样一来,学生的经验获得扩展,其对音乐的感知水平也将得到很大提高。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如果学生对表演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本土非遗音乐的表演。学生要把表演技能和情感态度综合运用于表演之中,如表演赫哲族风俗歌,这类民歌所反映的内容有渔猎生产、男女爱情、民俗风情、家乡山水等,如男女对唱的《松花江相会情歌》《思念调》等都是经典作品,把这样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串联在一起,学生能够在模拟的情境和特色文化氛围中进行自由表演,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传承本土非遗音乐的热情。

2.认真收集非遗音乐材料。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缺失是目前高校音乐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我们要认真收集本土非遗音乐材料,并将其充实到音乐教材中。目前,高校需要一批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和音乐基础的专业人才队伍,收集与音乐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让学生对本土非遗音乐产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非遗音乐的积极性,为教师开展音乐活动奠定基础。

(三)用科研引领教研,创新本土非遗音乐课程

1.注重科研引领。首先,要遵循美育特点。其次,要重视本土非遗音乐教学的价值观、过程观和质量观,把实践放在突出位置,让新时代高质量的非遗音乐课堂看得见、摸得着。在价值观上,新时代本土非遗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宜秉持音乐价值导向,实现育人目标。在过程观上,要不断调整师生多向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在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引领下发挥教师专长,使其贴近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

2.在传承中实现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培养创新意识要从小抓起,从青年一代抓起。学生的创新能力受个人先天因素和家长的影响,也受教师和学校的影响。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要设置不同的问题,二要发挥大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眼中有一个五彩斑斓的本土非遗世界,他们也能创作出精彩的、新奇的音乐作品,他们的奇思妙想会让老师有惊喜的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发光发热的太阳,只要教师认真去观察、发现,每个学生都潜藏着强大的创造力。教师要给他们创造的机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四)拓展传承方法,加强团队建设

1.建立数据库。为了忠实传承本土非遗音乐,我们要在传承中有所保留和舍弃。在现代赫哲族音乐的传承过程中,我们要加强音乐数据库建设,这不但能够保护和传承非遗音乐资源,也可以为艺术实践提供数字化多媒体文献服务。如赫哲族音乐有“伊玛堪”、民间小调、宗教音乐和舞蹈音乐,这需要我们建立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进行保护与传承。

2.加强团队建设。组织乐团创新音乐形式,如吸取赫哲族器乐的精华,组建鼓乐队,我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鼓点伴奏萨满活动,使曲调节拍不固定,与伊玛堪曲调相配合,使赫哲族音乐元素与其他宗教音乐元素或者现代音乐元素相融合,形成创新型的音乐作品,这有利于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音乐的融合发展。

总之,高校音乐教学的改革要在内容形式和思想方法上进行创新,我们要依托本土非遗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推进高校音乐教学的改革。

猜你喜欢

赫哲族素养音乐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赫哲族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