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化策略

2023-03-21周开权

农业与技术 2023年4期
关键词:冷链生鲜农产品

周开权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苏州 215104)

“三农”问题是阻碍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虽然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提高了经济收入,但同时引起大量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离开农村、脱离农业,影响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高农民销售农产品的利润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未被加工过的初级农产品中的水果、蔬菜、肉类等一般被称为生鲜农产品,这类初级农产品自然条件下储存时易腐烂,营养价值随储存时间增加而降低,但同时又是城乡人民改善日常饮食、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体质的重要来源。我国每年有超过4亿t的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但采用冷链物流方式流通的比重非常低,腐损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不但降低销售价格,而且降低农民的经营意愿。本研究从提升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率、增加销售时的新鲜度、降低腐损率的角度,探讨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化策略,同时,提出采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方式解决优化策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矛盾问题。

1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1.1 冷链流通率较低

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仓储过程中保持低温可以减少腐败、延长储存时间,使销售时外观新鲜,而且可以尽量错过供给高峰期,从而提高销售价格和总收入。但由于冷藏技术、设备设施等方面的限制,2021年,我国生鲜农产品的冷链流通率仅为35%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90%。而且很大比例的水果种植、畜禽养殖农户处于经济较落后、运输不便地区,更加亟待冷藏技术的普及推广。

在我国农村,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主体大多是农户、小企业,预冷技术、能力难以达到国际标准,尤其是给后续仓储、运输等环节的标准化操作造成很大障碍,根据统计,我国生鲜冷链的需求规模超过1.8亿t,其中水果、蔬菜超过半数,但其产区以山区、西部农村为主,技术、设备设施等难以达到预冷要求,致使流通加工环节的成本大幅度增加,降低后续环节采用冷链物流的意愿。因此,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冷链流通率低的重要原因。

生鲜农产品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对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要求较高,否则外观新鲜度、营养物质含量等都会下降,在装卸、搬运环节,也要有专门的设备、设施和掌握技术标准的操作人员,这些因素促进销售价格的提升,增加经营风险,阻碍更多经营者的进入,因此,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难以普及。

1.2 物流过程中腐损率高

生鲜农产品的种类多,对运输、储存的温度、湿度的要求有差异,车辆配载、分装等环节既要考虑到密度、温度等,还要根据客户的区域分布等合理分配空间,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而且延长操作时间、增加设备设施的使用时间。更重要的是,很多农民、小微企业没有生鲜农产品预冷设备或者技术水平较低,这也增加了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腐损的几率。

根据中物联冷链委2020年的调研结果,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的流通腐损率达到10%,而发达国家却可以控制在5%以下,美国采用全程冷链后损耗率降至1%~2%。而且我国的生鲜农产品产业链环节过多,生鲜产品先在产地通过采购商聚集,然后通过至少两层批发商才能到达超市、菜市场,由于存储、装卸搬运等为非冷链环境,造成大量腐损,部分种类的蔬果损耗率达到20%以上。因此,提升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水平和质量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必须从优化冷链物流网络、完善农村基础设备设施、普及应用现代技术、培养相关技术技能人才等方面全面进行考虑。

1.3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营管理水平低

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物流运作统筹管理水平较低,在我国大约2.5亿农户中,只有不到5000万户加入农业合作组织,生产、物流等环节缺乏有机联系,基础设备设施、技术应用等都存在技术、资金等投入不足的缺陷,生产者、流通商对于加工、流通技术标准往往自有一套技术标准。如,在蔬菜、水果的预冷环节,生产者的技术、设备设施往往达不到标准,不但给后续的运输、仓储环节增加难度,而且因腐损率、流通速度等达不到要求而引起纠纷,造成冷链物流体系更加难以建立。

在很多发达国家,从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的公司一般实力较强、资金雄厚,一些国家的农民协会等基层组织统筹管理能力很强,能够统一进行收集、加工、预冷、运输、预售等业务,有效地解决了市场需求端与生产服务供给端分散、不定向、信息不对称等矛盾。在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初级加工者以农户、小微企业为主,供货分散、技术水平低、设备设施落后,不但难以发挥规模经济的效果,而且影响冷链物流的整体效率。

1.4 技术与装备落后

冷链物流运营、管理与普通物流比较更加复杂,需要的技术水平更高,而且涉及到物联网、制冷、物流、现代信息技术、食品保鲜等多领域的技术。同时,冷链物流在我国还是新兴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储备等还没有形成体系,难以达到遍及城乡的冷链物流规划、建设、运营、维护的需求。如低温环境的等级划分标准、产品加工技术或预冷标准及技术都只有很少的企业在运用。

冷链物流所需的设备设施与普通物流也有很大的差别,在运输环节一般是冷藏车,在储存环节一般是冷库,包装环节也要求有专门的保温材料。在我国,冷藏车、冷库的总量远远小于实际需求,区域分布也严重不平衡,我国现有的冷链物流设备设施大都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或一些省会城市或大中城市,而作为主产区的山区、西部地区以及很多农村却严重缺乏,不但造成冷链中断,而且影响生鲜农产品的整体品质。

1.5 专业人才缺乏且分布不均衡

在技术研究领域,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尚不完备,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较低层次,相关研究与发达国家比较有很大差距。防腐、效率优化等虽然已经引起重视,但在综合性研究方面尚不深入,完备的研究人才体系还没有建立。而且,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与技术应用层面的直接沟通、共同设立研究项目的体制还不完备,职业院校研究力量较弱,无法完成现阶段针对农村冷链物流体系优化的高层次技术要求。

在技术推广领域,我国农村虽然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但主要职责是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的推广及管理,在冷链物流领域鲜有涉及,综合性地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冷链体系建立与优化的人才更少,由于农村生活条件差、待遇较低,即使有一些优秀人才也难以留住。而且基层资金有限,也无力承担技术更新、提升的需要。

在技术应用层面,由于在农村从事生鲜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的人员大多是农民、小微企业员工,没有资金、培训体系的支持,拥有的技术落后,难以适应冷链物流系统性优化后对综合性技术的要求。很多农民没有资金购买相关设备,参加技能提升培训,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考虑也不愿承担投入资金后的风险。

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地方财政的支持,基础设备设施、技术人员相对比较完备,而且冷链物流需求较大,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技术升级、推广的难度也较小,而西部农村、山区地方财政比较窘迫,难以投入大量资金供养或引进基层技术人员,专业人才的短缺相对更加紧迫。

2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化策略

2.1 以共享经济理念优化冷链物流网络

共享经济在我国已经有多个领域的应用,也取得很高的经济效益。其起因和利益点可以来源于多个方面:从规模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相同数量的设备设施、人力等资源,增加消费者或服务对象时可以降低单位成本;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在信息技术支撑下,通过共同使用网络平台等工具,可以降低搜集信息、相互了解信用状况、交易磋商等成本;从协同消费理论的角度来看,消费者通过使用交易平台,利用闲置资源获取商品信息、享受服务,降低了消费者获得商品或服务过程中的成本,增加企业的销售收入。

冷链物流需要使用冷库、冷藏车等设备,而且在前期有预冷环节,包装也和一般的物流有差别,这些环节的操作、设备设施维护等人员需要具有专门的技术,但是在农村,大部分年轻人都进城打工,老年人没有文化基础学习这些专业技术技能,也不愿意为学习花费资金,从而造成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率低、腐损率高、种植或养殖收入低的恶性循环。农户在成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起始、终末端时,由于生产或消费规模小、分散广,造成聚集或配送成本过高,而且存在交通不便、农户与服务点之间的距离远等不利之处,成为整个物流网络中成本比较难降低的环节,解决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问题,首要的就是解决始末两端的聚集、配送问题。

2.1.1 共建共享冷链物流始末端的集配点

农户地理区域分布散、时间不统一、规模小等特点决定了农村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始末两端应采用共享经济的理念来解决。具体实施模式有多种,邢慧茹等认为,为了满足农村消费升级的需求,应以利益共赢为驱动力建立农村物流配送联盟,在电子商务平台比较完善的前提下,同城快递、共同配送等基于联盟的配送形式可以有效地提升配送效率。联盟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张晓林提出采用联合布点的方式推动共同配送;赵广华提出通过构建“O2O平台、4PL众包、村镇电商集配站”解决农村物流配送成本高的问题;苏霞等从共享经济的角度研究后提出“O2O平台+地区集中分配+智能柜”的物流网络模式。这些研究都主张通过信息化手段在干线运输环节形成规模经济,在配送终端使用集中配送节点与智能柜相结合的方式。这些研究成果转化的前提是已经存在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生鲜农产品冷链,但在我国大部分农村还没有具备这个前提条件。

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是从理论的角度探讨通过在产、销两地设置聚集点、共同配送站形成规模效应,在实践中存在谁投资、谁建设、谁运营的问题。政府投资建设、集体运营、公众监管,并通过适当收取一定费用保证持续运营;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当地龙头企业或养殖、种植大户投资、经营;政府与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或者物流联盟合作建设、运营。从难度、投资意愿、专业技术能力等角度来看,最后一种方式较容易实施,这就为解决现存问题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途径。

2.1.2 冷链物流信息共享

生鲜农产品的生产端具有很强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性,消费端具有很强的需求响应即时性限制,中间各环节衔接时也有很强的即时响应性要求,否则层层延误,不但降低客户满意度、违背消费者的到货时间要求,而且增加腐败的可能性及维护成本。

冷链物流高效运行的前提是各个环节的物流信息能及时上传到平台,相关主体能够按照自己在系统中的定位查询货物状态或实施响应的业务。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目前我国只有20%的村庄实现户户通宽带,虽然已有90%以上的农户家庭拥有智能手机,但许多50岁以上的农民仍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一些偏远的乡村互联网、移动通信基础设施不完善,甚至部分区域没有手机信号。随着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物流网络在农村的普及,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也被很多农民接受,但相关软件的使用能力有限,及时收发商品供需信息的意识不强,农户自发参与冷链物流投资、网络建设的意识弱,造成冷链内信息传递受到阻碍。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是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物流系统,内部有机协作才能实现顺利运转、效益优化,前端的集聚、干线的运输、末端的配送等环节以及装卸搬运、仓储、运输等环节之间的紧密衔接需要相应主体及时向平台上传信息,以便相关主体做好后续业务的准备、合理规划运输路线、仓储计划等,同时,货物及周围环境的温度也应处于实时监控中。因此,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内部应做到物流信息实时上传、及时处理,客户也要能实时查询货物的物流状态。

2.2 应用现代冷链物流运行管理模式

2.2.1 普及“智能+”冷链物流

不同属性的生鲜农产品冷藏、冷冻的温度不同,单一温度的冷链物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容易造成车辆运力浪费或仓储等设备空置。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可以采用分隔、多温的办法,在仓储、运输等环节根据产品的特性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区域。但在实际运行中分区多温存在一些困难,为了降低管理难度,减少车门、库门频繁开关造成的资源浪费,并保障随时监控货物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应广泛采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

在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各个阶段,采用传感器实时监测产品所处环境的温度,并实时上传到监测平台,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温度、湿度的调整。由于温度、湿度传感器都是通过网络传递信息,不需打开出门、库门,不但节约资源,而且可以保证不间断地实时监控,并可以采用可视化的形式在监控终端显示出来。

目前,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成熟,安装、维护、使用等成本已经达到较低水平,而且操作简便,但在农村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维护成本高、用户数量少等原因,在农村的普及应用范围不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数字渗透率、人工智能应用范围等与发达国家比较还存在差距,而且掌握相关技术的农户比例也不够高。

2.2.2 普及第四方物流

目前,冷链物流淘汰率较高,因为网络建设投入成本高,规划、运营管理不当会造成后续资金不足,导致经营困难;农户、小型企业区域分布分散、批量小、离集配站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这些不利之处造成物流成本高、服务水平低、时效性差等结果,进一步降低生产端、物流服务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并形成阻碍发展的恶性循环。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杨洁等提出采用以共同配送形成规模效应的物流模式,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鲜农产品物流现存问题必须从3个方面着手:扩展、优化农村地区的物流网络,既满足农户“最后一公里”“预先一公里”的配送、供货的需求,又能降低配送、收件过程中由于批量小、恒温要求较高造成的高成本;促进农村地区的物流资源优化、整合,打破物流网络的重复建设浪费;及时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第四方物流是以优化供应链的角度整合物流资源,为物流网络的优化提供可行性建议,并具有大量专业人才,因此,在农村引入第四方物流可以很有效地解决目前的问题。

根据区域性生鲜农产品物流的需要规划物流网络,并根据当地消费需求、外销产品物流需求、当地交通状况等规划配送站、冷库等重要设施的数量、位置、服务能力等,使物流服务需求与供给保持平衡,减少重复建设造成的恶性竞争或资源浪费;为物流企业、生产企业提供物流建议、协助培养物流人才,解决物流业务中的难题,避免供应链内部不协调影响整体物流效率。另外,还为整个物流网络提供信息支持,促进参与主体及时发布、上传、处理信息,并通过专业化的平台发布货物定位、状态等信息。

2.3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解决人才问题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涉及到保鲜、制冷、物流、物联网等技术,在大部分农村青年进城务工的背景下,农村掌握这些技术的人员很少,甚至一部分农民还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网上下单等操作,操作、维护冷链物流相关设备设施更加困难,为了解决技术及人才问题,应以产学研用紧密合作为基础分层次、分类别培养或引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是一种以使用方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的、政府政策支持、相关领域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密切配合,甚至成立常设性的人才培养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

2.3.1 一体化地培养专业人才

由于农村生活、工作条件较差,涉农企业工作报酬较低,大部分农民家庭的大学生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甚至以在大城市工作、定居为个人努力目标,这就造成农村人口文化程度低的恶性循环,推广、普及农村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必须设法留住、吸引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农村从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工作。

以政府政策为引导,政府、企业、农户等投入资金等资源,改善农村办学质量帮助农村适龄青年考取高校的物流、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相关专业,以奖学金、助学金、无息贷款等形式帮助其完成学业,在实习、实训阶段主动帮助其在当地相关企业实习、进行岗位体验等,并以优惠政策吸引其回乡就业或创业。

2.3.2 一体化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冷链物流对许多农民来说仍属于新鲜事物,与传统的粗放式存储、运输比较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普通初级农产品、农副产品的生产利润较低,降低了农民投入资金的积极性。与进口水果的价格、品质相比较,国产水果的一个显著劣势还是存在于冷链物流环节,正是由于我国生鲜农产品质量一般、品种少,加之储藏工艺落后,处于价格低与投资积极性低的恶性循环之中,提升冷链物流的效果,首先要解决从业者技术技能水平较低的问题。

低成本的技术培训费用、利润显著增加的双重作用可以增进农民应用、投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积极性,商业性的技术培训显然无法做到低费用,政府牵头、政策鼓励、相关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合作,开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不但可以降低农民的技术学习费用,而且可以使其“知行合一”、学有所用,增强其主动参加技术培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这种培训基于“用”,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大大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在研究机构、高校参与培训的过程中,也能够针对相关领域开展设备设施研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活动,达到“互赢”的效果。

2.3.3 一体化地解决技术难题

在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行过程中,对于农户来说存在的风险之一是运行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设备设施运行异常这样会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技术含量高的难题。政府搭建便捷的网络平台,使农户遇到的难题可以及时发送到企业、高校、科研等机构的技术人员,而且能够及时得到回复甚至到现场解决问题,农户的投资风险才得以降低。

在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构建、运行过程中,政府应重视合作、共赢机制的建立,如给予企业税收、贷款、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相关研究项目,给予高校学生实习、岗位体验的优惠待遇,促进参与主体的资源投入、共享收益的积极性,并在运行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机制。

猜你喜欢

冷链生鲜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亚洲生鲜配送展
亚洲生鲜荟
冷链物流用复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超市生鲜里的这些秘密你一定要知道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
首个“南菜北运”冷链果蔬专列开通
2014:生鲜电商的多样化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