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2023-03-16刘青江苏省泰兴市鼓楼小学教育集团鼓楼校区

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心愿法治道德

刘青 江苏省泰兴市鼓楼小学教育集团鼓楼校区

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很难在课堂上专心听讲。有时上课时间久了就会在课堂上开小差、做小动作,如果能参与实践,他们就会从内心深处将其深刻记忆。

如何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入心入脑?这个问题一直是小学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难点。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将身边喜闻乐见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在“悟道”与“践行”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知行合一”是中国思想家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师开展教育的重要责任。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统一的原则,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当由教师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向榜样学习,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将所学的知识和行为结合到一起,从而在活动当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也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将一些感悟到的道理通过实践从思想上认同这种做法。当学生真正地体验到道德与法治课带来的愉悦后,他们才能将所学知识不断地运用在生活中,这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这种行为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

一、感悟生活,构建“生活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把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道理,之前单一枯燥的学习也会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探索,从而促进学生自身行为的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许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现在的学生处在一个网络发达的时代,从小就能接触到手机和电脑。然而新媒体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人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

在讲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网络新世界”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浏览文章,然后教师结合生活中人们对手机过度依赖以至成为一种病态的现象,提出问题:“手机影响了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小学生结合生活的体验思考后进行回答。有个学生说,有一次和家人一起出去聚餐,本来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结果自己的哥哥姐姐和叔叔阿姨每人一部手机各玩各的,都想着早点结束聚会,感觉特无聊。还有的学生说,自己的表哥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他的父母也对其没有办法……

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畅所欲言地说了许多有关手机的事情。

为了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网络的利弊,在教学中,我引入视频:视频里的孩子因为走路还在看手机,不小心撞到门上。这个场景让学生哈哈大笑,笑过之后,学生开始反思。这样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深受感染,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新课标要求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用心去感受生活,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体验活动中得到有效提升。所以,教师要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基础,连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现象,把一些很平常的事物加入课堂中,引起学生共鸣,比如时事政治、热点话题等,这些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考虑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时事政治。例如,目前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建国大业》《百团大战》《建党伟业》《长津湖》等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电影加以剪辑,然后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艰辛的奋斗历史,还有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与此同时,也可通过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讲一讲他们生活中的党员故事或者学生眼中的共产党人。有的学生会讲,他们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是抗美援朝的老兵,现在已经90 多岁了,所以经常给他们讲一些抗美援朝时打仗的故事;有的学生会接触到村里的一些老兵或者老党员,这些都能成为课堂中讲解的内容。

要引导小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角色扮演,将一些热点话题和故事引入课堂,让小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考虑到小学生年纪比较小而且难以在某一件事情上集中注意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教师要改变单一枯燥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式,将生活中的实例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联系展开教学。

例如,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少给父母添麻烦”,学生从出生后就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所以父母是他们最亲近的人,而学生也对自己的父母有着深刻的印象。教师要先让学生叙述一下父母在他们眼中是怎么样的,然后让学生去反思一下自己最近和父母吵架、闹脾气的情景。接着,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父爱母爱的故事,继续进行讨论,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父母养育自己不容易,并且产生一种尊敬和孝顺父母的价值观念。当学生看完图片或视频以后,教师要让他们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有哪些地方自己做的不正确,以后应该怎样做?”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用小品的形式让小学生自导自演,沉浸式的体验父母的不易。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素材,然后给学生合理地分配小组,有的小组表演的是父母每天辛苦做饭,但是孩子却认为父母做的饭不好吃或者每天都是素菜,没有荤菜;有的小组表演的是学生想要某个玩具,但是父母出门没有带钱,然后就开始无理取闹让父母非常难堪。在每一次小组表演完毕以后,表演的学生就必须要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思考“如果这些事情是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身为父母会怎样想怎样做”,讲台下的学生也要思考。这种教学的方式能够把共情融入课堂上,让小学生真正地感悟父母对儿女养育的不容易,进而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尊重、体贴父母,感恩他们的养育之恩。教师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教学方式将思想政治课堂中的悟道和践行充分体现出来,引导小学生换位思考,真切地体会每一个角色所诠释的意义,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强化悟道,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滋养心灵

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犹如需要阳光、水分浸润的庄稼,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帮助学生塑造价值观念,促进情感心理成熟,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用良好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化学生。深研教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高度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要遵循教育规律,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在课程开发和创新教学方法上深入思考下足功夫,给学生带来更为合理且开放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授课的过程就是立德树人的过程,就是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比如,教师应定期围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优秀文化这些内容展开德育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戏剧、情景模拟、互动交流、辩论等形式展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中提出了“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必要深化课堂迁移体验,让小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教师开展“中国传统文化魅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一下他们的家乡有哪些独特的文化,有哪些传统文化活动开展。有的学生列出了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这些传统文化节日,提到端午节的时候会包粽子和赛龙舟,春节的时候挂花灯、吃水饺、合家团圆,清明节的时候会给已故的先人焚烧纸钱,这都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当小组代表把收集到的内容在课堂上分享时,其他的学生也会从中学习到文化知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学习榜样的思想和品格,并从亲身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升华自身道德价值观。教师还可以挖掘一些革命根据地和抗战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带领学生去参观,或者是让一些道德模范人员进入学校给学生作演讲,帮助小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情怀。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给予学生无限的想象和实践空间。实践体验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意识变化的过程。

(一)科学开展实践基地

“向生活学习,在活动中领悟。”生活是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的沃土。教师要把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把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以此来影响学生的品格。但活动也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要多带着学生到课外走一走,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实践。悟道还需践行,真正体验过才能让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学校应当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在立德树人上做文章。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向政府申请在学校周边开辟劳动实践基地,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基地得到锻炼。劳动实践基地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有力后盾,它既是一次“军事拉练”,又是一节生动有趣的活动体验课。教师可以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学生进行户外学习:到养老院帮助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唱歌给老人听,陪老人聊天等,这是与人友善的教育;让家里的长者先吃饭,给长者夹菜等,这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感恩与文明的教育……用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小学生真正地去接触社会和感悟道德与法治理论,同时落实家校互动。比如,学校开展“微心愿活动”,每一年年底,小学生都要把自己心目中的微心愿写在一个纸条上交给教师,教师在看到他们的微心愿后要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完成心愿。如有的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基本都是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照顾他们。教师在看到学生想见父母的微心愿以后,要及时与其父母联系,让他们想办法回家一趟,让所有的留守儿童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家长见面,并且现场要帮助这些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知道父母离开家乡去打工是为了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要理解父母,而自己也要刻苦努力学习,日后有所成就回报父母,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二)圆梦微心愿

圆梦微心愿已经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实现了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显性和隐性教育的有效统一。孩子们微小的心愿得到满足,尤其是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很难直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借助微心愿平台,让父母看到孩子的所感、所想,充分意识到赚钱的同时也要照顾到孩子的感受,让留守儿童的心灵得到安慰。在活动中,学生们懂得了爱自己、爱父母。这是对学生的一种显性教育。每一次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认知被唤醒,能引起强烈的心灵共鸣,爱人、爱己的能力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是在课堂上无法达到的教育。

学校可以把关爱特殊群体作为常态化来做。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对他们的生活进行有效帮助,经常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实践活动,将温暖传递出去。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滋养心灵,这是对学生品德的一次全新的洗礼。

除此之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尝试着让学生之间互相满足微心愿。例如,有的学生非常喜欢画画,但是家长并不同意他们学习美术,所以学生在微心愿中写下了“想要学习美术和自由自在地绘画”。当教师看到这部分学生的微心愿后,可以考虑让班里的同学帮助他们共同完成。比如,可向美术老师借用绘画工具、在学校中收集各种材料,如果班级里有学过美术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担任指导小组长,当一切准备就绪后让这些想画画的学生进行自由美术创作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之间达成心愿,打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和教师关系的融洽,让小学生真正感受到爱。

小学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黄金时期。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仁爱情义、传道情怀,要秉承爱国奉献传统,要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传统、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成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好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猜你喜欢

心愿法治道德
心愿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我们的心愿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2017年的心愿清单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