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究

2023-03-16赵兴萍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第二小学

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课标评价数学

赵兴萍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第二小学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教学在逐步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更加重视核心素养以及学生兴趣的培养,同时要求教师制定更加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核心导向的转变。此外,小学学段与初、高中学段有着明显区别,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来自教师给出的肯定以及鼓励,而并非学科本身的特质或自身的内驱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探索更多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身便是教师对学生日常学习行为的优良评判。在小学课堂当中,教学评价往往偏向于激励和引导,因此能够看出教学评价的特征十分契合新课标的背景,故教师应当从课堂教学评价入手,使其发挥出应有的功效,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满足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教学评价的概念是指对教学行动本身进行评判的活动,其主要目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评价的方式来判断教师的教学工作水平,另一方面是通过评价的方式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应从学生角度出发。想要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最好的方式便是了解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站在新课标背景的角度来分析课堂教学评价,一是良好的课堂教学评价效果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知识转化效果以及核心素养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二是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无法满足新课标背景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势必要做好课堂教学评价改进工作,探寻更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论是在小学数学课堂,还是其他科目的课堂当中,教学评价都是以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为核心,而随着新课标对教学评价的要求发生转变,教学评价也开始更加偏向学生。此外,由于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评价较为重视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恰当应用教学评价,相较于缺乏教学评价的传统课堂来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避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不到回应或感受不到教师的认可而产生对教师乃至对学科的抵触心理,同时也能避免学生在连续发生错误后形成强烈挫败感,进而对小学数学形成厌烦情绪。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燃起对数学的兴趣后,自然会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并主动学习数学,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中获得快乐,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从理论角度来分析,学习主动性包括为了实现长期或远大目标而形成的学习主动性,由于认识到知识本身或自己的学习行为在短期或长期内可能或必定会形成的良好结果而形成的学习主动性,以及为了追求快乐而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其中,前者属于深层次的学习主动性,具有极强的内驱力和持续力,同时也能形成明显的延迟满足感。而后者属于浅层的学习主动性,内驱力完全来源于兴趣,一旦失去兴趣便会丧失行动力,同时也明显偏向于即时满足感。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来说,前一种学习主动性基本无法实现,而第二种学习主动性完全以兴趣为核心,因此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评价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兴趣或维持学生兴趣而使学生持续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三)引导学生形成自省能力

在教学评价中,评价模式并不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含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评价理论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弱,难以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不足,但通过长时间的自我评价练习会改变这一现状,学生会逐渐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此外,学生在进行互评时也会发现其他同学的长处和优势,进而联想到自身的长处和优势,将自己与其他同学进行对比,从而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现自省能力的养成和提升。因此,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能够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评价的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向

2022 年4 月的数学新课标,提出了核心素养的“三会”以及“教、学、评一体化”两点要求,一方面要求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数学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数学教师将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合为一体,共同展示出教学重点,从而让教师和学生都能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从要求中我们能够看出,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评价应当与教学课程展现相同的教学目的,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另一方面也要采用教学评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保证数学能够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能够将核心素养串联到课堂教学中,能够用评价来培养学生素养。

三、当前小学数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缺乏激励性

如今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评价内容缺乏激励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依然未能成功转变自身的教学评价意识乃至教学意识,教师在课堂中依然将自己作为绝对主体,认为自己只要教得好,学生就会认真听讲,完全忽略了教学评价在课堂中的重要性;二是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学评价对于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但却没有认识到教学评价对调动学生兴趣的作用,使得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过于客观;三是部分教师并未认识到激励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并将“挫折教育”等同于自身教育。以上三个原因导致目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不愿使用课堂教学评价,即使使用了课堂教学评价,也极少见到富有激励性的评价内容。学生做得好,教师只是点点头;学生做得不好,教师则会严厉批评,自然无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主动性。

(二)评价方式忽略了个体特征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评价的内容应当契合每个学生的特征,但许多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完全不考虑学生的个体特征,只是单纯地对所有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导致成绩好的学生接收到过多的激励而逐渐对教师的评价产生麻木心理或自大心理,而成绩不好的学生接收到的激励次数过少,无法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导致学习兴趣及主动性难以养成。

(三)缺少学生自评及互评

虽然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评价已经发生了重大改革,评价的重点也逐渐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但是许多教师仍未认识到教学评价中学生的主体性含义,错误地认为只要做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算完成了教学评价工作。殊不知想要真正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积极进行自评和互评,否则,在课堂中教师频繁为学生给出评价,学生从未思考过自身是否做得好或其他学生相较于自身的优势,势必会导致学生缺乏自省能力,盲目听从教师意见,无法形成良好认知,自然也无法形成内驱力。

(四)过于重视绝对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是指设立客观标准,并将被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对比来判断被评价对象的完成程度,与绝对性评价相反的便是相对性评价。通俗来说,通过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学习效果便属于绝对性评价,其客观主体是成绩,被评价对象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中选择几位学生上台回答问题,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优劣,随后排出名次的方法属于相对性评价。如今,教师依然过于注重绝对性评价的地位,习惯使用某种定量来作为客观主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刀切”的评价,而极少或根本不会使用相对性评价。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不论是教师、学生抑或是家长都将学生的成绩视作好学生的唯一标准,一切看成绩说话,成绩好的学生能够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和照顾,成绩不好的学生便被教师忽略,被父母责骂。但事实上,许多综合能力是无法通过绝对性评价呈现的。例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的成绩并无直接关联,学生积极学习不代表学生成绩一定好,学生成绩好也不代表学生一定会积极学习,尤其是小学学段的知识较为简单,部分智商较高的学生甚至不需要认真听讲就能掌握所有知识,因此完全使用绝对性评价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工作,显然是极度片面的。

四、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策略

(一)关注学生情绪情感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课堂评价的重要性以及课堂评价中激励对于学生兴趣的调动效果,深刻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挫折教育”“负面激励”对于学生兴趣、主观能动性的伤害。其次,教师要在认知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通过调整自身的评价方式以及导向来激励学生,进而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语中感受到愉悦和满足感,同时感受到努力所带来的回报。再次,教师在进行激励时要避免“假大空”的激励语言,要让教学评价内容能够切合学生的表现。例如,学生的回答十分严谨、逻辑清晰,教师便可以在学生进行回答时不断地点头、微笑,并在学生回答完毕后用“逻辑十分清晰,老师听到了之后都会觉得你的分析十分有道理,相信其他同学在听到了你的分析后也会真正了解这节课的知识以及你的想法,要继续坚持下去”之类的话语来让教学评价与学生的特性和表现相符合,从而发挥评价的真正作用,避免学生因机械评价感受到敷衍和应付,降低激励效果。

(二)关注个性化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个性、知识水平、智商都有着一定区别,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结合学生的特征进行差异化评价,避免“流水线”式的评价对学生起到反向效果。例如,教师在对成绩较好、智商较高的学生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学生的日常水平,在学生完成较难题目时要分析其平时是否能够轻松完成此类题目,如果题目难度低于该学生能够解题的平均水平则不进行明显鼓励,只有当学生完成超出自身平均能力范畴的题目时才进行应有的激励。同理,教师对成绩较差、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学生进行评价时也要降低激励的阈值,只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题目解答便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从而让其感受到自己努力解题带来的即时性收获,并逐渐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此外,教师在衡量鼓励标准时,也可以根据学生付出的努力来进行定值,例如,成绩较为出色的学生在解答题目时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较少,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解答同样题目时则要付出双倍甚至数倍的努力,因此,教师更要鼓励成绩较差的学生,即使该学生没有解出题目,也要对其行为表示认可,避免学生在努力过后感受不到任何收获和认可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最后,教师也要从学生是否了解学习目标、学习方式以及是否形成自我认知的角度出发,在评价中加入学习目标及学习方式,并积极推进学生进行自主反思,从而让其掌握“学什么”和“怎么学”,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不足。

(三)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要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构建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首先,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从老师的角度认识到自身的表现,得到来自老师的激励。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进行互评,如给出一道开放性题目,要求所有学生在纸上进行解答,随后由教师公布部分学生的答案,让学生评价答案的正确性以及思维严谨度等,在确保学生掌握了评价答案的方式后,教师便可以将学生两两分组,互相评价对方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从他人的评价中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进行改进。最后,教师也要将学生自评放在重要位置,如教师选择两名学生上台解答题目并要求台下学生思考自己的解题思路,随后由教师评价台上学生的解题思路,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自身解题思路的严谨性以及正确性,养成良好的自我评价习惯。

(四)将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要降低绝对性评价的占比,将更多的相对性评价加入评价体系当中。例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程度、思维水平等综合素质层面,避免使用分数等客观参照物来评价学生。教师可以举办分组教学活动,让各组之间展开竞争,最后根据各组的综合表现来进行排名。此外,在进行随堂测验时,教师依然要选择绝对性评价方式为学生打出分数,从而让学生能够通过量化的指标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的改革并非简单地改一改、做一做之事,想要真正提高教学评价水平,让教学评价符合新课标背景要求,就必须从自身对于教学评价的认知出发,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做好个性化、多元化评价,并将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从而真正实现教学评价的革新,发挥教学评价的价值。

猜你喜欢

新课标评价数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