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班级日志发声让评价促学生成长

2023-03-16周新杰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中心小学

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日志班级班主任

周新杰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中心小学

对于一个班级来说,班风、学风、学生良好的素养、健康心理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班级管理是否成功。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教师在管理中也花费了不少力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往往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新基础教育论》中明确指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我想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自我管理,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主发展。

为此,我在班级中推出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班级日志的撰写极大地发挥了它的评价功能,让我从多角度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倾听到了学生的心声。同时,第一时间发现了班级中存在的问题,群策群力,让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在我的班级管理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角色体验,撰写班级日志,让“工作”留痕

我现在教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行为举止也表现得老练成熟。我渐渐发现,很多学生在有和没有班主任的情况下会判若两人,班级整体情况也大不相同。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提高自律性,我决定再次把学生推到班级管理的前台,让每个学生有更大的“权力”,以“班主任”的身份轮流进行角色体验,并让“工作”留痕——撰写班级日志。

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参与到班级自主管理活动之中,以他们的视角看待、点评班集体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反馈与解决问题的方案要通过班级日志的撰写来呈现。在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相互评价中养成自律的基础上,我更希望通过班级日志走近学生,更多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更好地发挥学生间的评价作用,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活动,让班集体朝着教师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二、班级日志不断升级,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在角色转换中撰写班级日志,该怎么写,要写些什么,在撰写之初我对学生进行了指导。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我发现了班级日志在撰写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在撰写班级日志时,撰写的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第一阶段:今天我上岗——新视角,新高度

开学初,在新学期寄语中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生活在集体中,老师相信:为了集体,我们每个人都会不断进取,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种合力,从而使我们的集体更加具有凝聚力和竞争力。本学期,我们将轮流上岗,每位同学都将会有一个新的身份——班主任。在角色的转换过程中,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用心体会,怎么做才能不为别人找麻烦、为集体争光;怎么管理才能让我们的集体更加优秀。“今天我上岗”,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做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不一样的身份体验,希望能够成为你们小学生涯中最美好的回忆。

“今天我上岗”活动在寄语后拉开了序幕。在学生体验当班主任角色的同时,要将班级中一天的情况做整体汇报,还要点评自己一天的表现,重点说明你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发现问题后是如何解决的,有没有问题改善的新方法,第二天在晨读时向大家进行反馈。反馈后,“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做出相应的评价:

在我眼中你最优秀——由“班主任”评出一天中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同学,并向大家进行宣布;是否称职,红星点亮——由学生对“班主任”一天的管理表现进行评价。获得表扬最多的同学和获取红星最多的“班主任”都可以在班级积分榜上为自己增加一分。双向的评价,既增强了“班主任”的责任意识,体验到了老师工作的艰辛,又促进其学会了约束自己,同时也让被表扬的同学看到了自身优点,增强了自信。日志中对个别学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也让学生找到了差距,明确了应该努力的方向。

以全新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也让我收到了意外的惊喜。涵涵在日志中写道:“我终于体验了一次当‘班主任’的感觉,原来当班主任那么累呀!以后我再也不会给老师找麻烦了,一定做好自己的事情。希望每个同学当“班主任”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悟吧!”文文在日志中也由衷地感叹道:“总结下来,我做的还不足老师的千分之一,可想而知,老师平时管理整个班级的大小事务该有多辛苦啊!这样想想,我们的老师真是位尽职尽责的好老师!我决定在今后不仅自己要听老师的话,还要给其他同学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使班级的学习和纪律越来越好!”在日志中,类似的话还有很多,这也让我暗自庆幸。只有转换身份体验过了,才能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相互体谅与支持。

让学生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班级中的一切,你会发现视角不同了,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它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行。晨读“班主任”反馈一天情况时,你会发现,学生听得特别专注。可以感觉到“班主任”日志中那些对人、对事看似稚嫩的评价,很多孩子还是很看重的,它时刻提醒着大家要管理好自己,激励着每一个人的进步。

第二阶段:我眼中的好学生——新标准,新要求

在学生当“班主任”的角色体验中,由于“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会对彼此的表现进行评价,获得好评多的同学或是“班主任”,都可以为自己在班级积分榜里争取到成绩累加的机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同学关系相处的好与坏,总会让有些人在相互的评价中获得不平等的待遇。即使“班主任”表现得尽职尽责,平时看他不顺眼的同学也不会为其点亮红星;即使你一天表现得足够优秀,“班主任”在填写眼中优秀的人员时,也不会把你的名字填写其中。于是,每个人在评价中很难获得公正平等的对待。为了不激化同学间的矛盾,让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成长起来,我让每名同学写出自己心目中好学生的样子,或是写出自己应努力的目标,并将每名学生所列出的条目进行整理,让学生以此为目标来评价自己每天的行为表现。评价等级分为三项:表现一般一颗星,努力朝着自己心目中的标准去做且有进步,可以为自己涂两颗星,表现特别棒可以画满三颗星。

每个人的标准制定好后进行公示,你的一言一行也会在你制订的标准之下让大家进行评判。一天结束后,自己先对照标准进行自评。自评结束后,小组同学还会对你的表现进行再次的评价。值班“班主任”除了负责班级日常事务外还会组织班干部进行复评。小组评价和班干部评价只能在自评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如果需要修改,一定要与本人进行沟通,说明修改的原因,让被评者心服口服。每天的评价也会放到班级日志中,记录学生每天的变化与进步。

评价标准与内容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与想法制订的,自己应该朝着怎样的目标去努力在每个孩子心中是清晰的。自评让学生学会反思,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表现。互评又让学生的做法在同伴中得到肯定,或是得到更中肯的建议。我渐渐地发现,同学间有针对性的矛盾减少了,个性化的新标准、新要求让学生在评价中改变了、进步了。

第三阶段:我眼中的她(他)——倾心评,促进步

这种自评与互评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进步,但总感觉一段时间后很多学生都变得敷衍起来,每天都是为了完成任务不得已而为之。如何让这种评价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在和班干部商议后,大家都希望在班级日志的撰写内容上有所改变,写一写“我”眼中的她(他)——对典型人物进行点评。被点评的典型人物可以是当天的,也可以是其他“班主任”没有发现的。但不论是点评谁,都要带着真诚、友善进行。当日“班主任”会把点评到的人或事拿给当事人看,做到及时沟通。

小菁是班上特别内向的一个女孩子,平时很少与同学进行交流,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做什么事情还很拖沓。“班主任”蕾蕾在日志中写道:“在我对你的观察之后,我发现,最近你写作业的正确率提高了不少,而且速度变快了,甚至连吃午饭的速度也变快了。经过你的努力,你这几次的考试成绩也特别优异,真的让我刮目相看。但是你有点胆小,不爱和人交流,也不爱交朋友,希望你以后可以自信一些,让自己变得更好。你也可以找我来做朋友,很多事情我们可以一起分享,让我们共同进步,做最好的自己。”

学生是有想法的,他们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是与非、对与错,在品评他人的同时也受着教育。点评的是谁,“班主任”会把日志交给对方看,这种无声的交流来自同伴之间,教育效果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我”眼中的她(他),这种有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看到了被自身所忽视、不以为然的优缺点。这种有深度的评价,也让双方心灵上得到鼓舞与激励,洗礼与净化。

第四阶段:倾听内心的声音——评日常,共参与

学生在校的一日生活,每天都会经历不同的事件。不论是事件本身还是处理这件事的过程、结果,多多少少都会触及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有着不同的想法与见解。老师学会了倾听来自学生的心声,学生学会了倾听来自同伴的呼声,我想这种交流应该是教师班级管理工作中所需要的。试想,班主任不会时时刻刻陪伴在学生身边,很多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情班主任可能并不知晓。我们以及角色扮演的班主任老师在处理事件时,很多时候更容易进行主观判断,有些问题表面上看似乎已经解决了、被压制了,但并不能得到所有学生的理解与认可。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听到不同的声音与见解,让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经过班委会的商议,我们又将班级日志的记录内容进行了调整,让“班主任”写一写对班上所发生事情的看法。一周结束后,由本周的五名“班主任”对班上所发生的事件进行点评,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被点评两次以上的事件,我们还会在下周一召开主题班会,让共性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话题讨论之中,让问题的解决真正落到实处。

“笑”字引发的事件、固执的同学、女生之间的小秘密、不一样的一周、一次教训、旁观者的感受、幼稚的事情……一篇篇出自学生手中的文章,从学生的视角写出了对班级中所发生事件的所思、所想、所感。写事件、发表看法、讨论交流,不论是哪个环节,学生都在内心进行着是非的判断,都在激烈的讨论中提高着认识,都在明辨是非的前提下改变着自己的行为,我真心为学生们的成长感到高兴!

在上课时,几名女生模仿抖音视频上的做法,在长长的纸条上写出自己闺蜜的名字,据说能写出520 个能代表浪漫的词语;学生口中“黑三角”地带的三名男生,趁科任老师不注意的时候,面面相觑,扮着鬼脸,偶尔还会肆无忌惮地聊起天来;有些同学悄悄地从家里拿来了小纸箱,并把它装饰好,默默为班级更换了坏掉的投票箱……从学生的日志中,也让我这个真正的班主任了解到了教育的盲区。针对班级中个别人、个别事,我也找到相对应的学生与其交换想法,让正确的做法指导矫正他的行为。

不对人,只对事,更关注事件后的表现,在和孩子们商议好后,以评价事件为主的班级日志撰写,并没有让学生感觉像在打小报告,反而大胆地评论班级中的事情、暴露班级中存在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这种自我教育的过程见证着学生的成长,改变着老师的认知与观念,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三、借助日志撰写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主发展

担起“班主任”的职责,撰写班级日志,从这个举措中不难看出,任何工作的开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当问题出现时,我教给学生的不是抱怨,而是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决。大家凑在一起集思广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教给了学生自主管理的态度和工作的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收获了当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认可、“工作”中见到实效后的喜悦。学生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工作”中不断地调整工作方法,通过实践、调整,再实践、再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学生,成就学生,渐渐地教师会发现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得越充分,自主管理的水平就会越高,相应的学生与人交往、处事应变等能力也会悄悄地提升。

随着学生角色的转化和班级日志的不断调整,这种来自学生对人、对事的评价,在我的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自我管理,在参与评价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主发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将班主任从繁杂的班级琐事中解放出来。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与形式也会千差万别,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才会让班级管理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猜你喜欢

日志班级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一名老党员的工作日志
班级“四小怪”
扶贫日志
夸夸我的班主任
游学日志
班主任
不称心的新班级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一种基于粗集和SVM的Web日志挖掘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