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童谣游戏提升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个案研究

2023-03-13林芸

教育界·A 2023年3期
关键词:幼儿教学

【摘要】童谣游戏是由童谣引发或伴随童谣开展的游戏活动。它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游戏形式,具有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和提升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要价值。文章采用个案调查的方式,利用童谣游戏对同伴交往能力较弱的幼儿进行干预。经过9周的干预,结合测前和测后的结果,该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有所提升。研究发现,童谣游戏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加速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进程,为幼儿提供直接的语言指导,丰富幼儿的交往策略。

【关键词】童谣游戏;同伴交往能力;幼儿教学

作者简介:林芸(1981—),女,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荆林中心幼儿园。

一、背景分析

童谣即在民间口耳相传,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1]。童谣游戏则是由童谣引发或伴随童谣开展的游戏活动,具有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和提升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要价值。同伴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也是他们探索世界的过程,有助于幼儿之间交流经验、传递信息、沟通情感,帮助幼儿建构知识体系,发展自身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可见,良好的同伴关系及同伴交往能力在幼儿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笔者对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荆林中心幼儿园近年来的“七彩童谣”园本课程进行开发与探索,采用个案调查的方式,利用童谣游戏对同伴交往能力较弱的幼儿进行为期9周的干预,探索利用童谣游戏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

二、探究计划

(一)研究对象

个案选择:为保障这次研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笔者选定了同伴交往能力相对较弱的大班幼儿乐乐(化名),对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预观察,初步了解和验证了乐乐的同伴交往能力水平,最终选定乐乐作为这次的个案调查对象。

个案基本情况:乐乐父母为外来务工人员,平时工作较忙,乐乐大多时间由祖父母教养。乐乐的居住地周围同龄人较少,乐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又因插班进入新的幼儿园,所以乐乐的同伴交往能力不强。

根据笔者的观察,乐乐的同伴交往能力不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乐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常常长时间占有自己喜欢的玩具;其次,乐乐因刚转园不久便遭遇疫情停课,对新环境不适应,加之长期缺少同龄玩伴,所以性格比较内向;再次,乐乐长期缺乏正确的同伴交往指导,没有掌握恰当的同伴交往方法和策略,语言交往机会较少,导致其攻击性行为较多;最后,复学后,乐乐表现得很紧张,缺乏安全感,常常一个人独处。

(二)干预方案和实施计划

这次研究分别从社交主动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亲社会性四个维度出发,分析乐乐的同伴交往能力,从而探索利用童谣游戏促进幼儿交往能力提升的策略。结合乐乐的同伴交往情况和家庭教育情况,这次干预旨在激发乐乐同伴交往的主动性,提升其语言与非语言交往能力,增加其同伴交往中的亲社会行为。这次干预结合乐乐的个性化特征,有针对性地选取对其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有用的童谣游戏,每周在班级内组织两次干预的游戏,每次持续20—30分钟。教师要营造宽松愉悦的游戏氛围,及时关注乐乐的参与情况并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教师还要不断鼓励乐乐,帮助其建立信心,使其更好地融入集体游戏中,初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每一阶段的干预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做好反思与小结,带领乐乐回顾游戏的有趣瞬间,在强化乐乐交往能力的同时,对后续的活动进程做出合理的调整。

此次研究利用9个童谣游戏进行干预,干预计划表如表1所示。

三、探究过程

笔者梳理了相关文献,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界定为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的总和,它包含社交主動性、社交放松性、亲社会行为、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等若干维度[2]。研究采取对比的研究方法,分别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乐乐在社交主动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亲社会性四个维度上的变化。研究将童谣游戏设为自变量,将乐乐的同伴交往能力设为因变量,探索童谣游戏干预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预期目标为,经过为期9周的童谣游戏干预,乐乐的同伴交往能力能得到明显提升。整个干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1—3周:激发幼儿同伴交往的主动性

此阶段主要的干预目标是初步激发乐乐对集体活动的兴趣,调动其与同伴交往的主动性。童谣有较强的韵律感、节奏感和趣味性的语言,因此,童谣游戏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为幼儿进行游戏提供语言指导,包括简单的动作指令、游戏时的次序和基本的规则等。例如,语言游戏“拍手歌”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增强幼儿动作的协调性,还能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的提升,让幼儿初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在干预开始的前3周,乐乐的状态从最初的疏离逐渐转变为被动、拘谨、期待、跃跃欲试。干预进行到第3周时,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乐乐终于开始尝试参与游戏,并找到了愿意与他玩拍手游戏的同伴,终于露出了笑容。

(二)第4—6周:提升语言与非语言交往能力

此阶段主要的干预目标是帮助乐乐掌握简单的交往策略,初步提升其语言与非语言交往能力。

儿童同伴交往策略是指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为达到特定的目标将自己的情感、思想、意图和行为进行整合,从而表现出来的交往方式,是同伴交往过程中具体交往方法的概括[3]。学前阶段常见的同伴交往策略主要有主动邀请、合作、言语协商、物质交换、提供物质等。而童谣游戏因其特有的口语化特征,能够在游戏过程中提供明确的语言指导,对幼儿掌握同伴交往策略有引导作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会对童谣内容进行模仿和学习。例如童谣《我爱玩滑梯》中写道:“小朋友,来排队,大家一起玩滑梯。你在前,我在后,大家互相不拥挤。上去好像爬山坡,下来好像开飞机,大家拍手笑嘻嘻。”这是一首包含明确的交往策略的童谣,其中涉及的礼貌、谦让、分享等同伴交往策略出现的频率较高。

此外,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是幼儿由他律走向自律的标志,有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意识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存在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其中主要在学前阶段完成的是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幼儿的自我中心主要表现在言语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交往(尤其是同伴间交往)的发展,幼儿逐渐认清别人的观点或看法的存在,从而在概念或概念化的活动上区分并协调自我和他人的关系,经历并最终实现第二阶段的去自我中心化[4]。而童谣游戏大多需要通过合作才能顺利进行,游戏规则往往由游戏群体共同制订,幼儿如果无法理解游戏中同伴的立场和游戏角色,那么就无法继续参与游戏。

乐乐第一次玩“贴烧饼”的游戏时不愿意扮演等待被贴的“烧饼”,仍然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只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玩游戏,不愿遵守游戏规则。但他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意愿与大家公认的游戏规则相矛盾,明白了要想被同伴接纳,就须适当舍弃自己的意愿。第三次游戏时,乐乐开始尝试坚持站在圈上,愿意做被贴的“烧饼”,结果发现这一过程中的奔跑、追逐好像更令人愉悦。幼儿能够顺利参与多主体的童谣游戏的前提是充分、正确地理解游戏规则。在童谣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幼儿能够理解游戏中同伴的立场和游戏角色。这样的游戏有助于幼儿完成去自我中心化。

(三)第7—9周:增加同伴交往中的亲社会行为

此阶段主要的干预目标是让乐乐在习得基本的交往策略的基础上,增加同伴交往中的亲社会行为。童谣具有游戏性,而幼儿喜欢玩游戏,因此童谣游戏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中。童谣有趣味性的语言和生动明快的节奏、韵律。例如,童谣《卷白菜》中写道:“卷、卷、卷白菜,卷、卷、卷白菜,卷成一棵大白菜,看谁能将它砍去。”这是一个需要合作进行的游戏,以一个幼儿为白菜心,其他幼儿边念童谣边围成圈,在念完童谣后马上四散跑开。这一游戏需要幼儿口脑并用,有利于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能够培养幼儿合作、谦让、分享、互助、关爱同伴等亲社会行为。

乐乐经过前6周的干预,已经能够使用简单的同伴交往策略主动参与到集体游戏中,也基本能做到遵守游戏规则。但从第7周开始教师加入了新游戏,乐乐在受到新游戏的刺激后,没有很好地控制自己兴奋、激动的情绪,容易争抢角色,忽视同伴的感受。可见乐乐关爱同伴、谦让等亲社会行为还有待强化。经过最后3周的干预,乐乐在前期干预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去自我中心意識开始起作用,在游戏进行到第二轮时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伤害同伴,慢慢养成了关爱同伴的习惯。

四、探究结果

为期9周的童谣游戏干预结束后,笔者对乐乐进行了测试,发现乐乐的同伴交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其中,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亲社会性这三个维度均有了很大的突破。笔者在后续观察中发现,乐乐能够主动与同伴商量游戏规则,懂得分享自己喜欢的玩具而非自己独占。在多次参与集体活动之后,乐乐与班级的其他幼儿建立了友好的同伴关系,常常会收到其他幼儿的游戏邀请,乐乐的亲社会行为显著增多。

从这项研究中不难看出,童谣游戏有提升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作用。当然,童谣游戏的设计和组织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施能婧.上海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童谣活动的现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张元.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的编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42-44.

[3]高琨,邹泓,刘艳.初中生社会交往策略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04):41-46.

[4]何珍.湘西民间童谣游戏在幼儿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幼儿教学
幼儿园小班教学中音乐游戏的应用
音乐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
幼儿语言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
幼儿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中培养幼儿“会说话”的能力
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运用多媒体进行幼儿教学
多媒体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