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数学绘本作业探究式创编的指导策略

2023-03-13何杰韩瑜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7期
关键词:本课双减绘本

●何杰,韩瑜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中强调“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1]。数学绘本创作不仅是弹性作业,也是个性化探究式作业的典型实践。绘本趣味波折的故事情节与数学严谨的抽象思维相遇融合,就产生了浪漫的火花——数学绘本[2]。但是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探究式创编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学生创作探究式数学绘本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的细致引导。

一、数学绘画:画好数学绘本第一笔

(一)使数学抽象生活化

在小学低年级的学习和生活中,对于数学问题,学生经常会有瞬间灵感,可是因为识字量有限,无法用语言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画家”,他们喜欢涂鸦,喜欢自由自在地进行图画创作。数学绘画为初学者提供了一条“蹒跚学步”的专属通道,这是画好数学绘本的第一笔。通过“数学绘画”,可以让孩子的思维过程直观化、可视化,让数学问题可知可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数学生活化的观察、思考、表达;图像表征在大脑记忆中更有利于孩子有效地提取和重组信息[3]。

比如,指导学生进行主题“画自然数‘7’”的“数学绘画”作品绘制。

生1 画的是7 个最喜欢吃的零食,让人口水直流。

生2 画的是不同颜色的条纹,说这就是雨后的七色彩虹。

生3 画的是7 人小人,说:“这是我之前看过的故事《白雪公主与7 个小矮人》。”能够跨学科想到语文中的7,太棒了!

生4 画的是昆虫演奏会。“这里也不是7 个昆虫,那7 到底在哪里?”我好奇地问。“老师,这里面有一种昆虫叫做七星瓢虫,这里也有7。”孩子迫不及待地分享。原来,大自然中就有7 的存在。

富有生活化的数学表达,呼唤数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数学抽象的起点是学生已有生活化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能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

(二)使数学推理趣味化

数学绘本,并不是一幅静态画面,实则是若干幅画面构成的一个动画故事。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单张主题数学绘画之后,可以进阶进行以主题为核心的多幅绘画练习,类似于很多孩子喜欢看的漫画书。于是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趣味策略类数学问题“农夫过河”:农夫要把狼、羊、白菜都运到河对岸,可船太小,农夫每次只能带一样过河。当农夫不在时,狼和羊、羊和白菜不能在一起,否则,狼吃羊,羊吃白菜。选取这一素材,因为这里面需要考虑策略,涉及几个过程,也就有多幅图画组成,这是数学绘本的雏形所在。学生的数学绘画精彩纷呈,逻辑推理清晰(见图1、图2)。

图1

图2

分享是最高阶的学习。指导学生进行数学绘画,并精心设计数学博览会。互相展示和互相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让更多的孩子从中共同成长。师生共同点评的要点记录及积极教育的渗透影响如下:

图1:色彩鲜明,绘图美观,逻辑清晰。(渗透:美术功底也很重要)

图2:闪光点是步骤非常清晰、详细。(渗透:过程表达要细致、严谨)

有的学生通过简笔画展现思路,不仅绘图简洁,而且逐步开始渗透数学的抽象性,追求数学的简约性。还有的学生尝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绘画,别具一格。

在“数学绘画”中,学生在数学观察、数学思考、数学想象力的指引下,借助画笔逐步架起了通往数学天地的桥梁,滋润了能力的“心田”,让看似冰冷的数学变得可亲可人,焕发出无限的魅力。

“数学绘画”作为数学绘本创作的第一步,旨在指导孩子们运用图画的“形”表征数学的“美”。教师不仅要细致关注学生的创作,更要关注创作之后的分享和点评,对于优秀作品要及时表扬和不断激励,指导学生画好数学绘本的第一笔。

二、品读故事:品鉴数学绘本美与妙

(一)绘本阅读的全景化

老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陪伴学生阅读数学绘本。绘本放着不去阅读,就没有任何作用,甚至还会占用空间。针对低年级孩子识字量小的特点,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读给他们听,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绘本画面实时投影,让画面和声音同步呈现。这时,会发现学生个个瞪大眼睛,完全沉浸在抑扬顿挫的朗诵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甚至个别平时经常开小差或者调皮捣蛋的孩子,在这一刻都是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一个故事片断,可见学生对数学绘本的热爱程度。如果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识字量已大,教师可以慢慢放手让学生上台分角色朗读,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或者小组传阅,让学生在不同时刻、不同地点,享受数学绘本阅读的乐趣。

推荐合适的数学绘本是指导学生阅读数学绘本的前提。结合教材内容恰如其分地渗透在日常教学中,让数学绘本和数学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例如,在小学一年级教学“分与合”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数学绘本《鼓鼓和蛋蛋的梦想》。绘本故事中有情境的设置,让“分与合”的产生过程自然真实,同时借助摆放小石子的动手操作过程,能加深理解。如果在绘本阅读时,让孩子们跟着故事主角一起操作,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分与合”。

低年级可以引用数学绘本,高年级同样可以。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寻找消失的爸爸》,其故事情节是:爸爸周日出门在外,主人公根据几张纸条要去寻找爸爸,纸条上呈现的是几条平面图形线索,主人公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正在钓鱼的爸爸。这个绘本故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全息数学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的个性化

结合教学目标和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可以以数学绘本课的形式品读数学绘本。数学绘本注重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让学生润物细无声地感受数学的美;数学绘本课在数学绘本的基础上,需要有教师个人的筛选和创造,让学生逐步发现生动故事背后隐藏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4]。需要注意的是,整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可能在这样的“化学反应”中产生新的价值。对于儿童来说,数学绘本中有趣味化的故事情景,就像一锅食材丰富、色彩鲜艳的汤,可是如果缺少“盐”的添加,一切仍然是索然无味的,而这个“盐”就是数学味。所以,教师在上数学绘本课时,应紧紧抓住两条主线进行设计构思:一条是故事线;一条是数学线。如果为了趣味而不经过思考对绘本全盘使用,就可能失去了数学味,或者说本节课的数学味就出现了“变质”——与本课教学目标不相符。下面以数学绘本课“数据收集与整理(一)——按不同标准分类”为例予以说明。

片断:调整前(图3)

图3

师:屋子里面分类得差不多了,我想出去看看。操场上孩子们聚在一起,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吵起来了,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回答不统一,有点混乱。

师:你想怎么分足球队呢?

生1:哪个是裁判员?

生2:(奇怪)怎么不管按什么标准分成两队,两边人数都不能相等?

经过反思,发现照搬绘本出现了以下问题:

(1)学生无法快速定位绘本里主人公发生了什么。(追本溯源:原绘本上文字说明较多,学生还无法快速定位关键地方)

(2)学生不清楚哪个是裁判员。(追本溯源:这个画面里面人物较多,学生因年龄特征存在一定认知局限)

(3)不管按什么标准分成两队,两边人数都不能相等。(追本溯源:这里无论是按照性别分,或者按照是否戴帽子分,或者按照衣服上是数字还是花纹分,似乎都不能平均分成两队。原绘本上渗透了集合思想,还涉及交集,这与本节课要求的分类有冲突)

数学绘本课不等于读数学绘本。教师在指导学生品读绘本时,不能做搬运工,而是要做雕塑家,进行创造性的二次加工[5]。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删、改、编,重组数学绘本,让数学绘本真正服务于数学教学。针对上述问题,在第二次教学时,教师对绘本进行了修改(如图4)。

图4

修改1:将原绘本的大段文字,适当精简为关键问题:“我们要分足球队,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分? ”

修改2:为了避免混淆,明确裁判员位置,可以对裁判员进行标注。

修改3:为了与本课教学目标吻合,将原绘本人数进行删减,对绘本进行重组,由原来的10 人分足球队改为8 人分足球队,与本课按不同标准分类的情形(全部分完,并且没有重复)相一致。

教师不仅是课程内容的实施者,更是课程实施的创造者。时代的快速发展,决定了教学内容必然快于教材的编排。因此,在进行数学绘本课教学时,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和教学目标,重构重整绘本内容是真实教学的呼唤。

三、升级自我:勤练数学绘本基本功

指导学生创作数学绘本,不能做“甩手掌柜”,只布置而不指导;不能“好高骛远”,期待学生一下子制作得精美无暇;不能“一叶障目”,只关注绘本制作的一个维度,缺乏全局意识。数学绘本的创作也要练习基本功:在绘本推荐会中,鼓励学生多阅读、精阅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写作数学日记中,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探寻数学绘本的素材;在课前三分钟演讲中,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享意识。

(一)从试点到推广:绘本推荐会

目前在市场上就有很多版本的数学绘本,让人眼花缭乱。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绘本也很多,是不是每一次绘本阅读都要教师来推荐,学生在课外看了那么多数学绘本,是不是也可以来推荐呢? 让学生来进行好绘本的推荐,不仅仅可以介绍绘本名称,还可以说说推荐理由、谈谈阅读后感想、分享精彩内容等。结果,学生课后主动积极阅读大量绘本,用心去研读每一句话和每一幅画。学生推荐的绘本,不仅符合孩子目前的认知能力,而且更加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阅读共鸣,效果非常好。这样的精彩纷呈是之前教师推荐绘本所不能想象的。给学生一个支点,可以逐步撬动数学绘本大厦。

(二)从体验到创作:数学日记

数学绘本创作需要融合有趣的故事,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记录,无疑数学日记就是合适的记录载体。有个一年级孩子在数学日记中写道:“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大自然生机盎然的季节,春天里在我们身边也藏着很多‘数学’哦。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翅膀像个弯弯的数字‘3’,大树上沉甸甸的果实像数字‘0’,小小蝌蚪像个弯弯的数字‘6’和‘9’。春天里,小树苗都冒出了嫩芽,嫩绿的,多么可爱,小朋友们在带着生机盎然的‘1’字树苗植树,为美丽的大自然增添几分绿色。”学生刚刚认识数字0-10,就能在生活中观察、想象、领悟数学的美。还有的学生在庆祝生日的时候,联想到了平面分割问题,写下数学日记《切蛋糕》;在国家二孩子政策放开之后,看到弟弟尿不湿的不同规格,写下了数学日记《弟弟的尿不湿》;在看到亲戚朋友圈的一张动车组照片,不禁联想到学习的乘法计算方法,写下了数学日志《壮观的动车组照片》等。这些都是数学绘本创作奇思妙想的影子,是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三)从无序到有序:课前三分钟演讲

创造机会,开展课前三分钟数学演讲。一方面学生从课间转化为上课模式,需要一个过程,课前三分钟正好可以填充这一思维真空期;另一方面,演讲可以让学生回答问题更加自信,学习充满乐趣。演讲的内容非常广泛,不局限于数学绘本,可以延伸拓展:有的学生重温数学名人故事,如《漫画高斯》;有的学生编排数学游戏或数学学具,如《数学读心术》;还有学生分享遇到的一道趣题,如《青蛙爬井旅行记》等。

制定计划,保证黄金三分钟的演讲效果。首先在开学初让学生确定好本学期演讲的主题,这样可以进行全局把握,避免有的内容出现重复。其次,在演讲前一个星期,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完善,并且彩排演练,争取脱稿演讲。最后,针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邀请优秀同学协助帮助,成立“演讲训练营”。

四、创作绘本:创出数学绘本新天地

学生经过历练后,可以开始尝试动手创作数学绘本。最开始给学生创作的数学绘本是属于知识主题式绘本,基本流程为:①在脑海中构思绘本故事;②一个场景用一张纸绘制,方便后期修改;③配上画面,涂上颜色,完善绘本;④请同学、家长、老师阅读,根据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完善,直至绘本成形。绘本创作的探究式跨学科作业,不仅涉及数学知识本身,而且涵盖语文、绘画、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6]。

下面以知识主题“我的一天时间”为例说明。其与二年级的教材知识“时分秒”紧密相关,可以发挥想象或拓展,创作数学绘本。学生原创绘本故事(部分)典例展示如下:

图5:小作者能够用时和分来描述一天中早上起来的时间,图文结合,相辅相成。

图5

图6:小作者同样描述早上起来的时间,这里借助闹钟的显示来揭示时间,很不错。

图6

图7:小作者将中午吃饭的场景刻画得很生动,连宠物狗都一一呈现,让人身临其境。不仅有画面美,也有数学味,对于时间的呈现是“文字+图示”形式。

图7

图8:亮点是刻画时间的时候,不仅是图示,而且语言描述更接近数学语言,如“长针在12,短针在9,现在是9 时,是直角”。另一个亮点是还在每一页数学绘本中附上一道与画面相关的问题,有个性想法。

图8

图9这位小作者将绘本取名 《小小船员出海记》,讲的是主人公出海的所见所闻所感,画面美观,有视觉冲击力。仔细阅读,发现他描述时间,不是传统的通过钟表,而是联想到时间和太阳的关系,探究通过太阳的倾斜角来大致估计时间。这让时间更加立体化,此绘本将故事和数学巧妙融合。

图9

果然,想象力有时就是一湖平静的水面,不扔下那颗石子又怎会激起涟漪? 学生精心创作的数学绘本,不仅是绘本成果,而且可以作为绘本补充资料用于数学绘本课的教学,螺旋上升,不断优化[7]。

创作灵感来源于广泛阅读,创作素材反映生活乐趣。“双减”政策下的数学绘本架起了沟通儿童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孩子们喜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喜爱数学、探究数学,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数学绘本研究需要教师进一步整理、创作、使用,让指导学生创作数学绘本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成为数学学习中永不磨灭的痕迹,成为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丰硕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本课双减绘本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绘本
绘本
绘本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