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3-03-12熊远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资源

熊远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课程资源是道德与法治课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包括图书、音像资料、数字化资源,以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案例。课程资源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涵括了为营造学生全面发展的所有内容的总和,其开发与利用直接关系道德与法治课的质效。在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中,各方尤其是教师应紧随新课标,从坚持目标导向、调动多元主体和建立开发机制三方面,以具体明晰的实施要点,进一步丰富学理支撑与实践参照。

一、坚持目标导向,精选优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包罗万象,涵括了为营造学生全面发展的所有内容的总和,是道德与法治课重要的育人载体。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教师要成为其人生重要阶段的守门员,要警惕不良思潮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适时过滤、筛选出各种思潮中的正向德育因子,不断提高德育的供给质量,并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全面持续向学生渗透,引领学生涵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具体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使其有效服务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围绕立德树人這个根本任务,紧扣核心素养,结合当前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精心选择有助于教学活动展开与任务达成的优质资源。在选择课程资源时,明确教育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不仅是筹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必须遵循的政治方向,立足学生实际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定位,重视资源的典型性和适切性,通过优选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效用。

二、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

传统教育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主体通常较为单一,以教育行政部门和课程专家为主,所开发的课程容易呈现理想化的倾向,对一些学校和地域的本土资源缺乏整体考虑,因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课程开发的主体愈发趋向多元化,教师、学生和家长等相关人员也渐渐参与其中,并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人员,多元主体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趋势不可逆转,这有利于避免开发主体狭窄化所产生的弊端。概括地说,唯有充分发挥各方优势,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能实现最优化。

(一)加强先进模范宣传,发挥榜样力量

长期以来,榜样示范法凭借其真实、鲜活的特点,被视为道德与法治课中常用且颇为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德育教学中占重要位置。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交互的产物,个体通过观察学习、榜样示范和自我效能获得道德行为。据此,学校和教师应当注重发掘与运用学生生活中以及学校所在地区的优秀楷模等榜样资源,着重向学生宣传优秀人物的行为、思想及道德品质,发挥榜样的力量,助力学生道德成长。一般而言,榜样是具体可感的人物,既可以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也可以是党员模范和社区先进人物,如此既能强化榜样的真实性,也能减轻学生与先进模范之间的心理隔阂,增强先进人物的亲和力、亲切感,建立学生向其学习的信心。

客观地说,我国从古至今都不乏先进模范和英勇事迹,且不论教材中所涉及的,时政素材是最易获得的前沿课程资源,教师还应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做到即时更新,补充最新的先进人物相关素材,以克服教材相对滞后性的不足,不断增强教材内容的时效性和新颖性,从而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现实关怀和道德意蕴的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和具体形象的音频展示,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感受榜样人物乐于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增强人文底蕴

我国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与道德教育存在很多相融相通之处,一直以来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重要的课程资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丰富鲜活的素材。进一步来看,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挖掘课程资源,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着重弘扬传统美德中崇德向善的品质,引导学生亲身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伦理与道德风尚。更为重要的是,将传统优秀文化置于广阔的视野和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中,注重链接时下的社会资源开展系列实践活动,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等校外资源中的红色基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增强课堂文化滋养的同时赋予传统文化以新奇感、时代感,彰显德育工作的吸引力、鲜活力,促进教学内容中历史和现实的连接。基于此,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可以结合本土红色文化和历史资源,大力组织学生参与重大事件、关键人物、重要纪念日、故居遗址遗物、馆藏文物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了解革命英雄的英勇事迹,体会革命精神,通过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强劲有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和道德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道德的无形教化。

(三)借助现代科技优势,取材网络资源

置身智能媒体时代,教育领域也会受到前沿技术的影响和形塑,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科技浪潮的强烈冲击,网络凭借其自身优势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是实现德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法,也是促进新兴技术健康发展的必然之需。不可否认,新时代赋予了德育发展新使命,对道德与法治课质效提出了新要求。循此思路,利用信息媒体吸收数字化资源,是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应然之举,也是道德与法治教育革新增效的现实需要,通过改善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促使人与环境实现高度融合。因而,学校应重视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资源建设,特别是要优选、统整以及持续不断地完善德育资源,为学生顺利转变学习方式提供强有力的课程资源支持。具体言之,首先,在课堂中,借助声像媒体、幻灯片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实现课程资源的网络化,以直观的形象诉诸学生感官,进而以感性的形式助力于理性的认知;其次,通过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资源库,以网络平台汇集相关的德育素材,并持续更新优化资源,让学生在课下也能随时随地接受熏陶;最后,明确新兴技术作为辅助手段的定位,使得工具理性始终让位于价值理性,规范并合理使用技术,主动研判和积极规避潜在的技术风险,让新兴技术成为解放学生感性力量、生成学生主体意识的阶梯,从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建立开发机制,共享课程资源

由于受到地域、政策、文化和师资力量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课程资源分布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贫富差距”。要承认,这种资源上的不均衡既无益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也无助于教育的整体性发展。为统筹规划课程资源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公平且高质量的发展,应当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促进校际资源建设共同体的形成,搭建跨地区流动的课程资源交流平台,以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一)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线上教学的普及仰赖现代科学技术的勃兴,其通常是指教师采用网络空间与互联网平台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新冠疫情强势袭来的境遇下,线上教学也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钉钉、腾讯会议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网络学习媒介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成为这些平台的用户。这不僅使教育教学活动突破了时空的界限,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譬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是一个免费、开放的公益性学习平台,提供了义务教育阶段全学科的学习资源,并含有配套的教学视频讲解,其中不乏北京等一线城市的优秀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运行场域。相形之下,线下教学具有更为悠久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传统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其独特的优势不言自明,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紧密的连接与互动,是较为成熟且常见的教学形式。

所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是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等媒介,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在线上通过网络平台和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将大量网络教学资源和传统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但二者不是简单的相加或组合,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推进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优势互补、齐驱并进,实现“双线教学模式”同频共振、协同发力。

(二)促进校校联合的资源建设共同体形成

学校是课程资源建设的主阵地,目前很多学校依托本土的红色资源和校史资源,大力开设了独特的地方和校本课程,这都在无形之中丰富了当下的课程资源。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学校间在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和文化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加之各个学校还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学校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校际差异也逐渐拉大,有些学校凭借着天然的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并开发周边丰富的教学资源。反观其他处于资源匮乏地区的学校,在课程资源建设上则表现出相对劣势。进一步地,为促进优质课程资源的交流共享,缩小课程资源在校际间表现出的差距,有必要推动课程资源建设共同体的形成,而这迫切需要加强学校间的协作与互动。确切地说,课程资源建设共同体应当坚持取人所长、补己所短的价值理念。纵向而言,可构建中小学、高校和研究机构资源建设共同体,学术机构或知名学者应给予实际工作者理论润泽和精神激励,以其扎实丰厚的理论烛照广大中小学中热爱科研的教师们,不轻视处于科学知识下游的实际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则需要多向知名学者或教育专家请教,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增强自身的课程意识。横向而言,推动不同学校之间形成共享信息资源的“学习共同体”,以加强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协作交流能力,使每个学校之间呼吸相通、共生共荣,如可以定期组织专题讲座、会议等学习活动,通过思维的撞击、价值的交锋,为所有的一线教师提供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三)搭建跨地区流动的课程资源交流平台

课程资源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之间、城乡之间的地域割裂,通俗地讲,我国大多数优质课程资源集中于东南部等大城市地区,并且区域之间的课程资源相对固定,陷入资源流动不畅的桎梏,长此以往,渐渐形成了厚厚的资源壁垒,课程资源区域集中化分布较为明显。面对这种境况,迫切需要突破课程资源在教育空间上的阻隔,实现大范围内跨区域流动。政府、学校或者企业可以考虑联合搭建课程资源交流平台,伴随着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演进,适时构建新的学习形式,不断创造德育现代化的育人新框架,以契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核心立场,了解学生的兴趣倾向与学习特征,更好地回应学生成长的需要,从而使其获得更愉悦的学习体验。传统课堂单一、平面化的学习一直饱受诟病,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强势融入,多元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形成与发展。譬如利用VR技术创建远程专递课程,可以让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学生实现跨越时空参观游览,畅游风情无限的他乡,体会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猎奇心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也是课程资源跨区域流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此外,除了借助网络媒介促进课程资源共享,国家应适当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例如师资力量和资金方面的扶持,通过促进高质量人才流动、强化教育的物质保障,让优质课程资源惠及我国每个城市、每位学生,这样一来,处于劣势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同样的课程资源,在丰富他们思维视阈的同时,也扩大了他们的认知范围,从而有利于消解课程资源的地域区隔。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资源回收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