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青绿山水画中的色彩语言

2023-03-11姚力溶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流行色 2023年12期
关键词:青绿山水画山水

姚力溶/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1 青绿山水画的渊源

所谓山水画,就是画家以描绘山川景色来表达胸中自然的画作,山水画逐步发展于魏晋时期,在隋唐与宋元发展成熟,从色墨技法上可分为水墨山水、青绿山水、浅绛山水三大类。中国绘画离不开哲学和历史,两者密不可分。青绿山水画的发展也受到哲学和历史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青绿山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1 中国传统色彩发展对青绿山水画色彩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色彩观中,五行五色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基础。《逸周书》中提到:“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青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1]在春秋战国时期,五行便与五色结合起来,以青、赤、黄、白、黑这五色与木、火、土、金、水相配,用以象征一个王朝的兴旺昌盛,王朝传承。在五行五色理论体系中,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在用色方面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孔子强调颜色的使用上要合乎礼仪,正色和间色的使用不可混淆,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色彩观。[2]五行五色理论体系对中国传统绘画影响深远,形成了独特的色彩体系,为青绿山水画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对社会习俗、礼仪宗教奠定了基础。

1.2 青绿山水画发展的社会背景与时代基础

大约在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经过中国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社会上流传和发展。佛教传入中国有两种说法,一是经过西域各国由陆路传入,二是通过印度洋南海由海路传入。[3]《后汉书·西域传》载:“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黄色。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4]陆路传入是以东汉明帝感梦,派遣使者求法作为佛教传入的标志。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出现富丽堂皇,颜色鲜明的石窟壁画,在新疆克孜尔石窟中的一幅壁画《菱格生故事画局部》有别于汉代以前的黑色与红色的主调,使用了金、石青、石绿、黑、白,画面颜色丰富,大量的石青石绿的使用为青绿山水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李广元的《东方色彩研究》中说到:“以克孜尔壁画为代表的龟兹画风中,在色彩运用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以蓝靛色和石绿组成的冷调倾向。这种色彩特征和整个西域和印度的建筑色彩有密切关系。”[5]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中原绘画受到了佛教壁画的影响,在山水画上进行融合创新,用石青石绿作为山水画的主色调,这种兴起的青绿色的色彩风格,打破了黑红为主色调的传统绘画风格,在五行五色色彩理论和儒家重“礼”的思想的交流碰撞下,形成了古典高雅,魅力独特的青绿山水画。

2 青绿山水画赋彩风格

青绿山水画中最常用的赋色技法是平涂,使用罩染将画面颜色统一,具有整体性,又不失微妙的色彩变化,使画面效果既有丰富的色彩表达,又有整体的和谐。《息斋竹谱》中有提到“承染,最要紧处,须分别深浅,反正浓淡,用水笔破开,忌见痕迹。”即在分染的时候,要准备一只色笔和一只水笔,用色笔在最深的地方染上颜色,再用水笔将颜色晕染开来,使颜色逐渐变淡,不留痕迹。在青绿山水画的创作中,分染法是将画面上的颜色晕染开来,达到一种层次分明,颜色衔接自然,画面细节丰富的效果。除此之外,青绿山水画中还常常用到积染法、提染法、接染法,在蓝瑛的《白云红树图》中还用到了没骨法等等。

南齐谢赫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这六法。“随类赋彩”便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景色,将物体的颜色类似地概括出来,不追求对自然界景色的纤毫毕现,更多是结合画家的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来表达同类事物的颜色特征。宗炳在《山水画序》中提到:“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其意思是说,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要以自然景色为依据,在观察物体的形的同时,还要观察物体的颜色。郭熙在《林泉高致》一书中提到:“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苍、秋净、冬黯。”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天色和水色通过自身体会和物体的固有物象总结出来,在客观物象的色彩表现上,把握其总体特征,体现出随类赋彩的赋色原则。随类赋彩在宗炳的“以色貌色”基础上发展和凝炼,两者都提出要通过物体本质的颜色赋色,将物体的颜色概括地表达出来。青绿山水画正是通过提炼自然界中山水的固有色来达到赋色的目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颜色鲜艳夺目,以貌取神,通过青绿色彩表达出自然界中山水风光的精神特征和色彩风格。

3 青绿山水画的审美特质

3.1 隋唐时期,《游春图》

在这一时期,山水画创作上摆脱了六朝早期“人大于山”的风格特征,不再是山水景物在画面中只能起到人物背景的作用。展子虔创立了“青绿山水”的山水艺术风格,是青绿山水画史上的开山鼻祖。《游春图》(图1)描绘的贵族春游时的场景,画面上方群山起伏,崇山峻岭深入云霄,祥云涌动。山头染有青绿色,郁郁葱葱。群山之中有着亭台楼阁或隐或现,山间流水随着地势起伏融入山脉的一呼一吸之中,将画面中潜藏于天地苍穹之间的生命力跃然纸上。画面中间是一片湖光水色,春风浮动,水波浩渺。画面下方绘制了较为低矮的土坡,树木丛生,树头也染有青绿,万木复苏,所见之处皆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人们身骑白马在水边游玩或泛舟观景,安静闲适,不亦乐乎。画面左下方绘制了绵延小山,与画面右侧呼应,和谐统一。在展子虔的游春图中,山水成为画面中的主题,人物作为画面中的点景,画面中开始注意物体之间的远近大小关系,物体开始符合自然秩序,山水画创作变得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中的景象。

图1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3.2 宋代时期,《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图2)由北宋王希孟所作,长1191.5 厘米,宽51.5 厘米,集北宋以来山水之大成。《千里江山图》以长卷形式,青绿设色,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水。画面上群山巍峨,连绵起伏,峰峦上赋有青绿,富丽典雅,画面中还画有江河波涛,烟波缭绕,恢宏壮丽,山间流水飞驰而下,流入江河之中,山峦起伏之间,有房屋瓦舍镶嵌其中,树木茂密,郁郁葱葱,山路随着山峦走势绵延不绝,曲径通幽。在山峰脚下,有地势低浅的河滩地带,亭台楼阁,乡间小舍,在树木群山之中若隐若现。水榭楼台、水磨长桥、茅屋草舍,依据地势与环境而建,与画中的山川湖泊,山光水色相互辉映,石青石绿的赋色,让画面具有绚丽的色彩,工笔细腻描绘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画面中的人物细小如豆,动态鲜明,在山水之间和谐悠闲,渔船在水波中荡漾,远山逐渐消失于烟波浩渺之中,画面中动静结合,整体画面雄阔恢宏。元代著名书法家在卷后题跋中有写到:“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画家在用色上,在单调的蓝绿色中追求细致多样的变化,画面中以石青、石绿的青绿色为主色调,但在赋色的同时,画家注意技法的变化,通过不同的赋色技法,如罩染法、分染法、积染法等等,将颜色表达出不同质感,有的浑然厚重,有的轻盈灵动,山石底部有赭石衬托,使山顶的青绿色更为显眼突出,画面层次分明,色彩如宝石般鲜艳夺目。

图2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3.3 元代时期,《鹊华秋色图》

元贞元年赵孟頫自济南路职位南返后,为友人周密所作,画面描绘的是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的秋景。《鹊华秋色图》(图3)为纸本设色,长93.2 厘米,宽28.4 厘米。画家继承学习了董源笔意,又在技法风格上创新,被元人誉为“风尚古俊,一洗工气”。是文人画式青绿山水的代表作,丰富了文人画的表现手段和内涵。作者以深湛的笔墨功力诠释了放逸的山水意境。画面右侧是尖耸的华不注山,左侧是浑圆的鹊山,低矮的坡岸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树木,林木之间设有几间屋舍,羊群在屋前的空地上觅食,有人在岸边捕鱼,一幅自然和谐,使人向往的生活场景。华不注山和鹊山使用了不同的皴法,华不注山用荷叶皴使山脉主脉分明,陡峭险峻,山顶赋有石青色,间有赭石。鹊山使用披麻皴,山顶染有花青色,敦厚圆润。赵孟頫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画面的花青色与赭石色形成对比,再渲染青、赭、红、绿,虚实相生,色彩典雅文静。

图3 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3.4 明代时期,《白云红树图》轴

《白云红树图》轴(图4)由明代画家蓝瑛所作,是其青绿重彩画的代表作。蓝瑛《白云红树图》是对前人绘画技法和赋彩风格的传承与发展。此图描绘的是山石红树白云缭绕,老者持杖立于板桥之上。画面上半部分是山石耸立云霄之中,四周云烟缭绕。画面下方的山石上生长着颜色不同的树木,似梦似幻。山间有流水依着山势飞泻而下,没入云雾和水波之中。整个画面呈“S”型构图,具有十足的韵律感,画面之中前景向中景和后景延伸,从前至后,使画面产生纵深的视觉感受,具有空间感。画中用没骨法描绘山石,不加以勾勒,直接加石青、石绿,花青画出山石凹凸和向背关系,山脚处用赭石衔接。树叶用朱砂、白粉,花青分浓淡点出,树枝用墨色皴出树皮的质感。山石的青绿色与朱砂点染的红树产生强烈对比,用花青、草绿等较温和的颜色加以协调,大块面的色彩形成冷暖对比,使画面明亮高雅。山腰的白云不用传统的留空或勾云之法,而用白粉和花青晕染,表现了白云的缭绕变幻。全图设色富丽绚烂,对比强烈,又不失协调,温和高雅。

图4 明 蓝瑛 白云红树图(局部)

4 青绿山水画的艺术价值

青绿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上的瑰宝,是独具魅力的山水画,在我国的艺术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青绿山水画不同于水墨山水,给人带来或萧瑟,或淡泊,或宁静的感受,通过使用石青、石绿、赭石、花青这些色彩,让人们产生生机勃勃、草木丰盛、郁郁葱葱、安宁雅致的审美感受。矿物质颜料性质稳定,石青、石绿与墨色叠合,富丽堂皇,富有生命活力和视觉冲击力,为宋元山水美学的“沧桑”注入了生命力。

青绿山水画在佛教的影响下色彩变得丰富起来,在中国本土哲学文化的影响下,将外来文化融合提取出一套属于符合于中国文化传统、民俗风格、社会理念、人民大众的属于中国独特的色彩审美观念。这是一件艺术作品文化价值观的体现,我们通过美术作品可以回溯到以前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中,去感知中国以前的社会状况和文化信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美术可以表见文化。凡有美术,皆足以征表一时及一族之思惟,故亦即国魂之现象;若精神递变,美术辄从之以转移。此诸品物,长留人世,故虽武功文教,与时间同其灰灭,而赖美术为之保存,俾在方来,有所考见。他若盛典侅事,胜地名人,亦往往以美术之力,得以永住。”[6]青绿山水画独播,六朝以前的绘画方式,体现了那一时期画家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开放的社会风气。青绿山水画让人们在画面中感受自然山水色彩的典雅神秘,也敞开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想象世界,从中感受画家丰富多彩的审美表达。青绿山水画是高于自然的,它把哲学文化、中国传统色彩观念和画家的心灵中产生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出了高于自然美的艺术效果,青绿山水画表达出富丽清新、韵味十足的色彩世界,蕴藏着广阔博大的精神涟漪,是中国山水画传统色彩特别的审美价值。

5 结语

从隋代展子虔画出了青绿山水画上的第一幅作品《游春图》,摒弃了六朝早期人大于山的遗风,继承了敦煌壁画和《洛神赋图》中描绘山石所用的色彩,又创新了新的青绿山水语言。唐代大小李将军继承了展子虔的绘画风格,又创新了色彩的使用和染色技法。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在对前人青绿色彩表现上有所继承,又在晕染法、皴法和颜色的使用上有所创新。元代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和明代蓝瑛的《白云红树图》轴都对前人的绘画技法和赋色风格有所继承和创新。[7]艺术发展是前进的、创造性的活动,前人在艺术和社会的联系中进行创新,有着本土特有的审美体系和文化底蕴,回归自身的艺术审美价值。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存在的时代,艺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越来越多元化,但也具有本土化。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日益紧密的交换和发展,中国当代艺术也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大潮流下,我们应该构建起坚定的理论体系,保持中国独特的色彩观,在多元视角中继承与发展,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颖的中国画作品。

猜你喜欢

青绿山水画山水
我来打开山水画
青绿人家
山河间的一抹青绿
爱在一湖山水间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山水之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一处山水一首诗
《山水》
凡设青绿 体要严重 气要轻清 青绿山水画法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