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光”与“色”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的表现

2023-03-11毋必越中原科技学院

流行色 2023年12期
关键词:工笔光影素描

毋必越/中原科技学院

0 引言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画原有的传统审美观念和创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的交流使中西方绘画相互影响和借鉴,西方绘画中追求真实性的光与色彩的冷暖变化,不同于传统中国画光与色的意境表达,当代工笔人物画家中西融合,将光与色广泛运用,在创作中既对西方绘画理念进行了汲取,又使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精神气质继续保留,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光影,营造不同的意境,带来多样的视觉美感和情感状态,在传承与创新中赋予光影更多精神内涵。

1 “光”与“色”运用于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背景

中西绘画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西方绘画中光用来塑造真实,使物体和空间细腻地再现,而中国传统绘画则是利用笔墨来追求画意的表达,从未主动实现西方的写实光的关系,也没有色彩的冷暖表达,在画面中看到的光的表现也是为了营造意境,表达诗意内心的“意象光”。如今相互融合,“光”与“色”广泛运用于当代工笔人物画中,保留了中国画审美意境,形成新的面貌离不开以下背景的影响。

1.1 西方理念的影响

明清时期,传教士将西方的绘画及绘画理论带到了中国,当时,西方绘画在经历文艺复兴后,注重科学,探究解剖学、透视学,画面真实立体。中国画家由此开始吸收学习,其中也包括西方光影的理念及表达手法,推动了明清时期中国画的发展变革。明代画家曾鲸既吸收西洋画法又融合传统渲染技法,对描绘对象精准把握,形成了明暗渲染法。清代,来自意大利的宫廷画家郎世宁将中西绘画进行结合,利用光影元素的运用增强画中人物的体积感,受他影响,很多中国画家也逐渐尝试光影语言的运用。到20 世纪初,画坛涌现出一批积极探索革新的画家,光影语言的一步步融合开辟了中国画的新风格。

1.2 社会思潮的影响

20 世纪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中国画的革新运动也一次次兴起,出现了康有为、徐悲鸿、陈独秀等提倡中国画美术革命的先行者,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画家加入中国画改良之路,突破传统的绘画思想,越来越多的人留学海外,学习西方绘画,对中西艺术融合进行探索,促进了中国画的改革创新。

在革新思想的影响下,艺术家们开拓创新,如李可染借笔墨、色彩表达光影,蒋兆和将明暗关系融入写意人物,田黎明糅合光影做彩墨人物等。对西方绘画的借鉴,也决定了光影语言在中国画中的不断渗透,影响至今。

1.3 学院派绘画教学

在20 世纪的美术变革中,美术家除了融合西画创新变革技法外,也新办美术学校,以兴美育。其中徐悲鸿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徐悲鸿坚持主张写实主义,将西画技法融入中国画,主要思索和解决造型、光影、解剖关系,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重视素描造型的训练,将素描作为美院教学的重要部分,建立了学院派绘画教学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画家一开始接触的便是西方绘画技法基础,这也使得当代工笔人物画家注重造型、明暗等,中西绘画语言融合作用下的光影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广泛运用也成为必然。

1.4 摄影图像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社会文化环境逐渐改变,进入图像时代,图像作为文化传播媒介获取更为便捷。摄影图像艺术高速发展影响着当代艺术的创作面貌,新媒介的簇拥促使画家看到更广阔的借鉴空间,促使了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写实性趋向,摄影带来的观察方式上的新视觉体验和便利为光与色的表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当代工笔人物画通过光与色营造空间,塑造细节,同时保留中国画笔墨线条,丰富了视觉美感和情感状态,在传承与创新中光影语言被赋予更多精神内涵。

2 当代工笔人物画中“光”与“色”的表现

2.1 素描黑白灰的表现

西洋绘画着力用素描表现物象,在素描关系下体积、光线、质感等要素真实再现。文艺复兴时期思想解放,审美意识提升,科学领域中透视学、解剖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空间真实性。线条是光影素描的基础,将光影的明暗变化代入其中,使画面模仿出现实光影效果。中国传统绘画也离不开线条,但其对线条的追求并不受光影的影响,当代工笔人物画家在此背景下汲取了光影素描塑造表现形体的优势,运用黑白灰关系表现光影,从而达到对人物形体的塑造,追求人物的写实性与准确性。

越来越多的工笔画创作也以人物的精准再现作为重要标准,如何既汲取西法,又合乎传统审美韵味则是重点。画家何家英的作品既立根于中国画传统技法又运用素描写实造型要素,以扎实的写实基础对人物造型结构精准把握,以作品《山地》(图1)为例,可以看到一种新的美学思想的成熟,即“衡中西以相融”。画面描绘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地里劳作的场景,运用传统工笔的“三矾九染”施加光影素描关系的塑造,增强了人物的体积感和真实感。将农民置身于西方古典油画的色调当中,并采用了高光的表现,人物结构突出的地方赋色较淡,背光的脸部、胳膊及手部都罩以墨色,立面与平面也采用不同明暗进行空间塑造,人物的脚下用墨色晕染表现投影。这些明暗对比、色调的渐变都增强画面的光线效果,背景在晦暝中渐渐隐没,画面整体笼罩在暖调的光影下,引人入胜,真实反映了农民劳动者的艰辛和对劳动者的敬意。西方写实性的光影素描表现方式,让画家们看到了中国画表现的新可能,继承和创新中促进了中国工笔画传统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人物形象细腻生动切合现代审美,光影语言也营造出更符合画面主题的氛围,素描黑白灰对人物光影的表现成为一种重要的绘画表达方式。

图1 何家英《山地》

素描黑白灰对形象的塑造,使得当代工笔人物画具有写实性特点,也促使摄影图像与工笔画产生联系,它为素材的收集提供了便利,同时完全还原自然的照片及图像,多样的处理方式也刺激了工笔画对光影新的视觉效果的追求。光影素描效果及新媒体的介入对画面中光影表现的影响也体现在对线条的处理与理解上。艺术家们对光影、色调的丰富追求,使得工笔画趋于接近摄影图像中的调性处理,促使线功能性的转变,弱化了线勾勒用笔的多样性,使线条变得更加纯粹,辅助光影的表达。[1]在徐华翎的作品《香》(图2)中可以看到她在传统工笔技法的基础上,运用黑白灰将光感强化同时弱化线条表现,画面融会贯通,在若隐若现之中体现宁静虚朦的意境。人体局部形象为画面主体,以西方造型美学渲染结构,留出亮面与暗面,为了表现人物和光影丰富微妙的感觉,边缘线基本消失,在画面中以另一种独特的形式出现,比如衣物蕾丝的质感,人物边缘与背景在光影虚实之间浑然一体,近似没骨的染法在加入光影表现后,不再是平面的而变得更有厚度,含蓄的外轮廓的表现更加凸显了画面光感氛围。也可以看出摄影图像带来的视觉经验逐渐转化为带有个人情绪化色彩的绘画上的朦胧视觉感,在新媒介的辅助下进一步拓展了光影素描关系对于工笔画光影的表现。

图2 徐华翎《香》

2.2 色彩冷暖的表现

光与色是视觉体系中活跃的因素,光与色相互依存,成为画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当代画家学习西方科学的色彩原理,在画面中强调光影的视觉经验性,依据现实色彩关系的呈现使中国画的用色得到丰富。画面中环境色大量应用,在色彩的冷暖对比下,人物光影的表现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如韩振刚的作品《梦》用色大胆艳丽,采用了红蓝绿的冷暖对比色块,在人体的刻画上受光面偏冷黄色,背光面则是暖黄色衬托,同时还在暗部增加了大量的绿色环境色的点染,增加了人物立体感,同时使画面色彩更具层次性,加强画面光感。

色彩创新性的多样尝试,也将作品中的情绪强化,如果光影的变化可以隐晦地显现心理情感的话,那色彩带来的心理效应则更加直接快捷。孙志钧在作品中取法自然,灵活运用西方色调原理,将现实光影艺术再现,色彩的朦胧效果将人 物与景色融合统一,改变了传统工笔画均匀平涂的底色。他善于表现清晨与傍晚形成的逆光光效,熟练把握画面中色调的冷暖,呈现出宁静含蓄的美感,使观者如身临其境,形成情感的共鸣。《旅途》是暖色调下的冷暖变化渲染傍晚夕阳西下的逆光效果,朦胧的光影将普通的生活场景升华,达到诗意化的境界。其作品《朝露》(图3)采用蓝色与橘色的对比色调将画面笼罩于早晨的柔光之下,色彩由上至下逐渐变重变冷,人物和马融合在柔光之中,受光亮且暖,背光重且冷的方式,加强了光感又使画面和谐统一,带来朝霞朝气蓬勃之感。

图3 孙志钧《朝露》

2.3 意境的营造及情感表达

中国传统超脱物外的精神追求显现在绘画中则是对意境的偏爱,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内核。当代工笔人物画家对光影的呈现,使其对于意境的营造及情感的表达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看到画家对画面情感的考量和深层意境的追求,画家个人化的心灵感受在画面中满溢,产生独特的动人的气质。不同的光影带给人们不同的心境感受,夏天的阳光热烈躁动,冬天的阳光含蓄安静,在当代绘画对主观情感表达的欲望愈加强烈的背景下,画家开始将光影作为营造意境的语言工具,这种光影可能并不符合光学原理和统一的光源,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在主观光影的渲染下,将画面中的形、色、光、影、情融合为和谐统一的整体,构成理想意境,表达诗意浪漫,令人耳目一新。

在杭春晖的作品中大量地引用光影,画中人物都笼罩在神秘的光影当中,难掩其画面独特的意境。他的作品不同于上述多样的色彩,在狭窄的色域中制造出更细腻丰富的细节,物象自身散发的光源促使其轮廓线条消失在晕染中,放大光感带来的视觉感受,在虚实相生间给予人置于东方神秘虚静之感。[2]在《王的阴谋》中可以看到其对人物和光影空间关系的思考,将视觉对象虚化处理,积极寻找西方造型与东方意境的结合点。他的观念中意境代表“象外之象”,前者“象”为表现的客观对象,后者则代表除实象外的虚处,他作品的视觉结构体现出传统特有的“实中务虚”,并将个体化的情绪表达融入,营造出“中国式意境”。

绘画作品作为个体化的产物,其精神面貌、审美观都依从于画家本身,体现出画家不同的个性、气质,光影同样负担着传递创作者思想情感的功能,在郑庆余的作品《逝去的青春》中对光影的运用非常地明显,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完整地表露了画家情感。阴影在画面中占据很大的空间,利用光感的人物渲染使画面带给观者冷静又忧郁的感受,表现对象来源于生活,在艺术化处理下保留沉淀出画家内心深处的深刻情感。他迷恋于以图像语言去捕捉、呈现自我体验,他的光影物象都带有很强的表意指向性,通过情感的注入与观者产生共鸣与对话。[3]

3 当代工笔人物画中“光”与“色”的意义

3.1 丰富以线造型

中国画是以线造型,线条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注重粗细、缓急、笔墨、运笔变化,针对不同物象有不同的表达形式,总结出骨法用笔的美学原则,彰显出中国画的气韵生动,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样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中国画走向创新发展的道路,当代工笔人物画将西方的光影语言与中国画的以线造型结合起来,丰富了线描的内容,通过渲染加入线面结合的虚实关系,或者主观创造一些明暗关系,使人物造型结构丰富,增强画面真实感和层次感,使以线造型在新时代下呈现更多可能。

3.2 拓宽色彩表达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随类赋彩,指赋以物体固有的色彩,画家凭借自然的色彩来进行自我情感的抒发,注重画家主观因素的综合和概括,具有写意性质。与西方绘画表现光影、冷暖、环境色、光源色,追求写实性的色彩观不同,随着对西方艺术的借鉴,画家融合西方的色彩表达,进行色彩创新,对画面冷暖的表现,环境色与光源色的运用,丰富了中国画的视觉效果。

3.3 提升审美价值

光影语言广泛运用于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画家借用光影来塑造起丰富的空间环境,在色墨间渲染意境,抒发情感,让画面充满感染力,也使观者感受光色变化,丰富视觉体验。光影语言在西方绘画里对明暗、体积、真实再现的塑造作用被取舍,与中国传统绘画中光影诗意的表达相融合,创作出了具有传统气质内涵的新的表现语言。主观情感的光影表达反映中国画的审美意韵,传递中国画视觉美感,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4 结语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艺术风格多样,百花齐放。当代工笔人物画家对“光”与“色”的借鉴融入,带来了艺术形式的丰富,创作观念的创新,既保留了笔墨,又呈现了中国画气韵,物象更加真实,色彩更加绚丽,情感更加充盈,形成绘画风格的差异化。“光”与“色”已然成为表现画面内容与情感的必不可少的语言,在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对中国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工笔光影素描
初夏素描
光影
光影
武汉素描
素描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光影之下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夏日》国画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