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诊系统性红斑狼疮抗双链DNA抗体表达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2023-03-08曹思曼朱丽花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4期
关键词:双链治疗率活动度

曹思曼,周 毅,朱丽花,曾 珊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广东 广州 51063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以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疾病可导致全身多器官系统受累,而多器官受累常预示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因此,在诊断初期找到一个提示可能出现器官受累并预测治疗效果的指标十分重要。抗双链DNA抗体一直被认为在SLE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双链DNA是一种免疫原性半抗原,正常情况下,机体有多种机制使自身双链DNA远离免疫识别,但当双链DNA与作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的共刺激因子相结合时可激活B淋巴细胞,从而产生抗双链DNA抗体。本研究旨在探讨初诊SLE抗双链DNA抗体的表达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115例初诊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抗双链DNA抗体阳性与否分为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组(n=78)和抗双链DNA抗体阴性组(n=37)。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组患者中男8例,女70例;平均年龄(37.00±14.81)岁。抗双链DNA抗体阴性组患者中男3例,女34例;平均年龄(36.41±12.99)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参照《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1]确诊为SLE;(2)初诊患者;(3)既往未服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者;(4)年龄18岁及以上。排除标准:(1)妊娠患者;(2)合并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3)合并糖尿病、肿瘤患者。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及观察指标 2组患者诊断SLE后均采用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的治疗方案[泼尼松0.5~1.0 mg/(kg·d)或等剂量甲泼尼龙片,环磷酰胺0.5~0.6 g/m2加入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2周1次],规律随诊6个月,分别评估初诊时患者补体C3、补体C4、血细胞沉降率(血沉)、SLEDAI-2000评分情况及治疗第1、2、3、6个月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2000评分,以此分析该治疗方案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无差异。

1.2.2治疗效果评估 采用SLEDAI-2000评分评估患者病情活动度:SLEDAI-2000评分为0分表示完全缓解;SLEDAI-2000评分为小于或等于6分表示低疾病活动度;SLEDAI-2000评分为大于6~12分表示中疾病活动度;SLEDAI-2000评分为大于12分表示重疾病活动度。达标治疗率=(完全缓解例数+低疾病活动度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2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组患者初诊时补体C3、补体C4水平均低于抗双链DNA抗体阴性组,血沉较抗双链DNA抗体阴性组增快,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SLEDAI-2000评分均高于抗双链DNA抗体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抗双链DNA抗体表达与SLEDAI-2000评分显著相关(r=0.340,P<0.001)。

表1 2组患者观察指标水平比较

2.22组患者治疗后SLEDAI-2000评分及达标治疗情况比较 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组患者治疗第1、2、3个月达标治疗率均低于抗双链DNA抗体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4。直至治疗第6个月,2组患者达标治疗率仍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2 2组患者治疗第1个月SLEDAI-2000评分及达标治疗情况比较[n(%)]

表3 2组患者治疗第2个月SLEDAI-2000评分及达标治疗情况比较[n(%)]

表4 2组患者治疗第3个月SLEDAI-2000评分及达标治疗情况比较[n(%)]

表5 2组患者治疗第6个月SLEDAI-2000评分及达标治疗情况比较[n(%)]

3 讨 论

SLE是临床常见的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之一,其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严重者常累及肾脏、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及胃肠道等导致治疗不达标[2]。达标治疗通常指的是达到临床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是风湿科医师在治疗过程中力求达到的状态[3-4]。根据《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建议[1],通过SLEDAI-2000评分系统作为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评估手段,较高的SLEDAI-2000评分提示患者器官受累的风险增加,在长期的带病生存过程中也更容易出现器官损害,影响生活质量,缩短生存时间。因此,在患者初次诊断时通过常用的检测指标预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SLE的特点之一是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其中抗双链DNA抗体为其重要一员。双链DNA是一种免疫原性半抗原,正常情况下,机体有多种机制使自身双链DNA远离免疫识别,但当双链DNA与作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的共刺激因子相结合时可激活B淋巴细胞,从而产生抗双链DNA抗体,抗双链DNA抗体还可以识别细胞坏死释放的DNA并组成免疫复合物,导致许多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如Ⅰ型干扰素,其可以上调B淋巴细胞激活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分化,抑制调节性T淋巴细胞功能,导致自身反应性B淋巴细胞扩增,在SLE的发病中发挥作用[5-6]。现研究已经证实,抗双链DNA抗体参与了狼疮肾炎的发病,说明抗双链DNA抗体在SLE器官受累中起重要作用[7-9]。

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是治疗SLE常用的药物之一,通常能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糖皮质激素在SLE治疗过程中具有强大的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是在活动期诱导快速缓解的最有效药物[10];环磷酰胺作为免疫抑制剂通过破坏DNA复制,对包括淋巴细胞在内的活跃增殖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从而发挥治疗作用[11]。本研究通过对本院初诊SLE患者进行分析,尽可能排除其他药物或治疗因素的干扰,结果显示,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患者SLEDAI-2000评分高于抗双链DNA抗体阴性患者,有较高的疾病活动性;同时,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抗双链DNA抗体阳、阴性患者在相同药物治疗下达标治疗所需的时间及达标治疗率是否有差异,结果显示,在相同治疗方案下,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患者达标治疗时间显著迟于抗双链DNA抗体阴性患者,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患者在规律治疗的前3个月达标治疗率显著低于抗双链DNA抗体阴性患者。熊华等[12]研究表明,抗双链DNA抗体阳性与狼疮肾损害、狼疮性脑病等重症狼疮相关;王小杰等[13]认为,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患者体内炎症水平更高,抗体还可以沉积在肾基底膜导致患者肾功能持续受损,可能是本研究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患者最初3个月治疗达标率低于抗双链DNA抗体阴性患者的原因;但在经过规律地药物治疗后,随着体内炎症水平下降,补体回升,抗双链DNA抗体滴度下降,使患者达标治疗率升高。

综上所述,抗双链DNA抗体可以作为预测SLE治疗效果的初步判断指标,初诊为SLE且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患者达标治疗所需时间更长,器官损害风险更高,这对患者早期治疗方案的调整、提高SLE总的达标治疗率具有一定提示意义;并建议在SLE最初治疗的3个月内对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患者应做到更加全面地评估,并延长随访时间,在达标治疗前尽可能减少器官损害,甚至降低死亡的风险。

猜你喜欢

双链治疗率活动度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昆虫共生细菌活体制造双链RNA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高职思政课“双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高职思政课“双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网络“双层双链”结构研究
拉萨市城关区2014 年社区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调查分析
郑州市某三甲医院职工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及急性并发症调查
东北农村糖尿病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对TKA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